..续本文上一页空寂中,灵光湛湛无数,尘刹焕然炳现,如凌虚影像,明照无边。坐经数小时,如弹指顷,历好多日,身心犹在轻清安悦中。”平常我们说乌云密布会遮盖了阳光,就好像五欲俗尘污染了我们的心性,而白云也一样会挡住光明。所以当我们求法,对佛陀的教理有所契入的时候,心中空无一物,泯除身心世界的差别,没有了时间空间的对待,空掉一切能够隐蔽我们清净自性的氤氲,不管乌云也好,白云也好,都要荡除干净。这样我们的自性就能像万里的晴空,片云不沾;这样我们的佛性就能像皎洁的明月,遍照千江万水,圆满光明。这就是大师所谓“泯然空寂”,没有俗虑尘想的真空境界;这就是大师所谓“凌虚影像,明照无边”的圆满境界。彷佛一面光亮的镜子,纤尘不染,能够如实地照出每一件事物。
同学们今天来山求法,目的就是希望能够承受法益,得到佛法的功用,那么大家就应该秉着大德们苦读的精神,不计较一切,深入经藏。我们看看历代大师,寒窗苦读,深山潜修,才能成为佛教的“僧宝”。梦窗禅师说:“春色无高下,花枝自短长。”春天无私的把生机给大地,但是树木花草自己却形成各种的差别。同样的,佛陀的慈爱好比和风煦日,无所不被,但是有的人学佛不悟,烦恼不除,没有办法领受求法的功用。大家学佛,要把握好的因缘,努力去除愚痴邪见,使身心能够蒙受佛法醍醐灌顶,安住在轻清和悦之中。
五.我们求法的耐力──柳暗花明又一村
现在和大家谈谈我们求法非常重要的认识。在我们求法的过程中,一定会遭受到种种的阻碍与打击。我们如何克服这些障碍,达到我们的目标呢?那就是要具备忍耐的力量。
密勒日巴尊者的师父,为了要磨练尊者的耐力,要他盖房子,盖了又拆,拆了又盖,稍不合适,还要饱受皮鞭的抽打,用尽种种残忍无人道的方法来为难他,而尊者终于能够忍受常人所无法忍受的无理折磨,当生证得阿罗汉果位,成为一代上师。法远禅师千里迢迢到叶县归省禅师那里参学。归省禅师不接见他,把法远禅师关在寺院门外,并且向禅师泼了一盆冷水,法远禅师彻夜站在门外,忍受冷冽严寒的风霜,虽然身上的水滴结成了冰雹,仍然无法打消他求法的意志,他说:“我为求道而来,一盆冷水,怎么就能够挫折我求法的决心!”终于感动归省禅师传法给他。我们求法正需要这种忍受无情无理的耐力。
法显大师到印度求法,同行本来有十数人,路途上,同伴有的病倒了,有的冻死了,有的返回中原,最后剩下大师只身到了印度,忍受没有伴侣的痛苦,几经辛苦,取得经典。我们求法也要具备这种忍受无伴侣的耐力。
唐诗说:“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思是说我们遭遇困境的时候,不要绝望,只要有坚韧的毅力,必能绝处逢生。我们求法要有忍受一切致命打击的勇气,无情无理要忍,无伴无侣要忍,无智无力也要忍,甚至无钱无物也能甘之如饴,不变初心。好比在深山幽谷中行走,走到穷途末路,如果能坚持最后一分钟,必能化险为夷,再现奇迹。所谓“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成功往往属于坚持到底,最具有耐性的人。事实上,一切的困难正是来冶炼我们坚毅的志向,考验我们是否有不屈不挠的精神?松柏不经过严霜的冰冻怎么会苍劲峻逸?寒梅不经过风雪的浸袭怎么会高洁清香?所谓“不经一番寒彻骨,争得梅花扑鼻香?”经得起一切考验的人,成就自然归于他。
我们再来欣赏一首诗偈:“千锤百炼出深山,烈火焚烧莫等闲;粉身碎骨都无怨,留得清白在人间。”这首诗描写石灰从深山提炼出来,经过人工敲磨,高热熔解,最后制成石灰,把家家户户的墙壁粉刷得洁白无比。石灰能够成为住家的宠物,那是因为它经得起锤炼、焚烧、粉碎,我们求法也要具备石灰这种经得起千锤百炼的耐力。
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伟大的人物要成其为伟大,接受种种的煎熬锤链是在所难免的。长在石缝中的小草,仍然那么欢悦的展现它的生机,一切恶劣的环境,能使我们更坚强、更茁壮;一切的磨难是我们求法的逆增上缘。环境越不好,我们要愈忍耐,处逆境而能心平气和,不被情绪左右了我们求法的目标,改变了我们对人生的决定。同学们平常拜佛的时候,对三宝祈求什么呢?希望获得供养?被人恭敬?一切顺适如意?在我总是祈求三宝,让一切的苦难、迫害、挫折都降临在我的身上。越是艰难的环境,对我个人越具有激励上进的力量,同学们今后要负起弘法的任务,也要具备这种安于逆境的耐力。
儒家说:小人不能久处约,也不能长处乐。刚才和各位说了那么多的道理,无非要同学们能够安于逆境,但是处逆境难,处顺境更难。逆境会挫折一个人的志向,顺境会腐蚀一个人的性情,所以我们不仅能处逆境,更要能处顺境。求道的人应该视声名利养为畏途,所以出家人应该安贫乐道,要知道物质愈贫穷,精神愈能富有。
古人又说:“大器晚成。”有的青年学业尚未成就,就急着当住持,收徒弟,好比树木还没有长好,就砍下来用了,这是不能成为栋梁之材的。鸡孵蛋如果还不到成熟的时候,即使把蛋啄破,也不能孵出小鸡来。饭还没有煮熟,把锅盖打开,就吃不到香喷喷的白饭。所以说:“蛋未孵熟,不要妄自一啄;饭未煮熟,不要妄自一开。”我们求法要沉得住气,忍得住苦,耐得住劳,这就是佛法“定”的功夫,这样才能成为大器。
六.我们求法的悲心──一夜乡心五处同
唐朝诗人白居易非常关心民间疾苦,诗中曾说:“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既怀念远在他方的兄弟,又感时运的蹇难,表现他悲天悯人的胸襟。我们求法也要具备“一夜乡心五处同”的大悲心。
什么是求法的悲心呢?有一次非常有修行的维摩诘菩萨生病了,许多大菩萨赶着去探病,维摩诘菩萨告诉大家说:“一切众生病,是故我病。”菩萨生病是因为众生有病的缘故啊!众生害了什么病呢?众生以苦为乐而不自知,以假为真而不自觉,众生害了愚痴、贪爱、瞋恚的病,而仍然没有察觉。菩萨看到众生生病,好像自己也害了病一样,兴起无限的大悲心,要拯救他们出离痛苦的渊薮,所以说:“菩萨病者,以大悲起。”这就是一种人溺己溺,人饥己饥的慈悲心。
众生的痴爱病,要用什么药来医治呢?要用佛光法水来医治他们身上的毒瘤,所以我们慈愍众生的痛苦,就要学佛法,因为佛法如良药,能治百病;佛法如利箭,能除百障。儒家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使天下的人都能够各得其所,享受大同世界的安乐。而佛门更主张“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所有法界众生都是我们的父母,只要众生在受苦,就要怀着大悲心去救度他们。地藏菩萨的“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观世音菩萨驾着慈航,闻声救苦;常啼菩萨的悲鸣,都说明了佛菩萨慈悲的心怀。在菩萨的心目中,众生受苦,比自己受苦更难过,所以菩萨愿意为众生做马牛,所以菩萨慨然有济世行慈、舍我其谁的大勇猛与慈悲心。只要有一众生尚在沉沦,菩萨是不忍心证入涅槃的,因为众生无尽,所以大悲心也无尽,这种无边众生誓愿度的悲愿,正是菩萨大道心的诠释与说明。
唐朝监真大师,悲愍东瀛没有戒法,应日僧荣叡的礼请,率众到日本弘扬律宗。航程中几次遇到狂风飓浪,大师几乎丧生,后来甚至被人诬害为海盗,饱受牢狱之苦,弟子中信心不坚定的背叛了大师,但是大师愈挫愈奋,本着“为大事也,何惜身命?”的悲心,力排艰难,把佛法带到日本,兴建了唐招提寺。这时大师已是六十七高龄,双目失明的老人了,但是日本文化却因为大师的苦心而盛开了美丽的花朵。监真大师在中国德高望重,受到大家的恭敬,他为什么甘冒一切风险,忍受众多的灾难,到日本去弘法?那是大师悲天悯人的慈悲心促使他的啊!我们缅怀古德风范,重要的是,能和他们的言行相应,也具备救世救众的悲心。我们学佛法,就是要学佛菩萨救度众生的悲心,解决众生的烦恼,作他们的依怙,作他们的良师。我们学佛如果没有佛菩萨这种普济群伦的悲心,就失去我们学佛真正的意义,一切的方便如果不能和大悲心相应,就是邪道。
同学们有求法的认识,求了法更要以大悲心,把佛法布施给众生,以无限的大悲心,不论愚劣、顽强的众生也要度尽他们。好比太阳有了热能,把光热遍照大地,本身的热能不但没有减少,大地因此而获得蓬勃的生机,我们学佛也要如此,把佛法的慈光,甘露的法水,普施给大众,让大众也能得到佛法的滋润。
七.我们求法的方法──心有灵犀一点通
我们做一件事情,必须具备几个条件,除了有远大的目标,周密的计划,更需要讲求方法。好比登山需要向导,航海需要罗盘,我们求法也要有好的方法,才不会盲修瞎练,误入歧途。
我们求法应该具备什么方法呢?那就是李商隐诗中“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方法。什么是“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方法呢?就是要我们向佛法求,不向世间求;向了义求不向不了义求;向内求不向外求。常人总有一个毛病,骑在牛身上寻找牛,自己本身具足的佛性,不知道去显发,却拼命向外攀缘,好比海底捞月,好比掘地觅天,结果离道越远。二祖慧可“安心”的公案,印度女子找头的寓言,就是告诉我们求法要向自己内部求。
禅诗中描写常人颠倒说:“终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归来偶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寻春何必踏云,春在何处?春就在自家的庭院里。我们求法好比寻春,不假外求,向内心求;不向远求,向近处求。万法归于何处?万法唯心所造,万源归于一心。所谓“来自万水千山外,又向千山万水归。”
我们的心好比工厂,能够制造各种的东西,有清净的,也有污浊的。我们求道就是要把这颗原来具有真如佛性的心,去掉它的尘垢,恢复它“一点通”的“灵犀”,还给它光明的本来面目。好比除去浮云的明月,重现它的灵明。当我们的心清净无染的时候,就能够像月亮一样,如实的观照事物的实相,这就是惠能大师所说的:“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能生万法”的佛心佛性。所以我们求法首先要从“心”着手,好比擒贼先要擒王。孟子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求道就是要把散逸心、放荡心抓回来,把污秽心、俗虑心去掉,成为清净心。
我们求法的方法在“用心”,从“平常心”去下工夫。什么是“平常心”呢?有一次弟子问长沙景岑禅师:“何谓平常心是道?”禅师回答说:“想睡就睡,想坐就坐。”“我不懂你的意思。”“夏天找荫凉处,冬天坐火炉边。”道不在奇异,而在日常生活中平实的表现。夏天找荫凉的地方,冬天坐在火炉边烤火,本来是极为自然的事情,我们因为种种的造作,舍本逐末,视本然为奇特,以为不怪异神奇就不是道,而不知道佛法就是“饥时吃饭,倦时睡觉”的日常生活。我们希望成佛成圣,首先就要把人做好,人做好了,成佛作祖就有份了,所以我们求法要从日常生活中去用心,把佛法和生活融合在一起,表现我们心性中最纯净的一面,做到“平常心是道”。
八.我们求法的目标──留取丹心照汗青
当船只在海上航行的时候,如果没有舵,就会迷失方向,我们求法如果没有目标,就好比船没有舵一样,随时有覆舟的危险。宋朝文天祥在<正气歌>中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为了坚守气节,不愿成为亡国奴,虽然元将以威利相逼,最后仍然以身殉国。我们求法也要有这种“留取丹心照汗青”为教舍生的目标。
唐朝智实大师因为皇帝请客,把道士列在僧伽的前面,大师为了护持僧团崇高的地位,甘冒忤逆圣意的危险,遭受到杖责的酷刑。有人问大师说:“你为什么要如此呢?明知是不可为的事,难道你不识时务吗?”大师说:“我为了使后世知道,唐朝还有出家人在为佛教力争尊严的道统啊!”大师所以不怕牺牲生命,是一股护教护法的赤忱在激励他。我们学佛的人,一旦遭遇佛法慧命受到戕害的时候,也要效法智实大师,为教捐躯,使“后世知民国有僧耳!”
人生自古谁不经过死亡?谁不喜欢长生不死?但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当我们所追求的真理遭受摧残的时候,自古来只有舍生成仁,没有贪生害义的。生死是人生必经的过程,但是有智能的人对死亡,却有脱俗的看法与选择。飞禽走兽为争食物而拼命,凡夫俗子为求财利而丧生,而求道的人为了护持真理于不坠,财利性命都可抛却。几年前,越南政府迫害佛教,许多出家人和在家信徒,为了向政府抗议迫害佛教,争取信仰自由,引火自焚,尤以广德大师在烈炎中端坐不动,引起举世的震惊,这种为教而牺牲生命的大无畏精神,以碧血丹心护教的举动,是我们身为佛陀弟子所应该具备的。尤其在二十世纪的今日,赤焰弥漫,佛教倍受迫害,大陆上已经没有佛教、寺院,我们每一个佛弟子都应该挺身而出,为教效命,为教争光。
人生的意义不在恋栈长寿,也不在尸位永生,应该是如何发挥我们有限的生命,把它的内涵做无限的扩充。我们看看火花,虽然瞬间消灭,虽然那么短暂,但是却为人间留下灿烂的光彩。我们求法的人,也要以我们的赤忱丹心为佛教写下光辉的一页,人人都有做灯蕊、灯油的认识,只要佛法的无尽灯能够传承下去,虽然我们这一盏熄灭了,但是佛法的心灯,却因为我们的奉献,灯灯相续,永远照耀于宇宙。
今天和大家说了那么多的话,希望大家要坚定信仰,认识自己的任务,拿出青年们的热情,努力求法、弘法。古人说:“坐而言不如起而行”,大家对求法有清楚的认识之后,更重要的是要实在去力行,否则说食数宝,画饼充饥,对佛法还是没有正确的认识,大家勉励!
《我们求法应有的认识》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