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大师讲演集》-今日佛教复兴的希望在哪里
时间:公元一九七七年五月四日
地点:佛光山
听众:佛学院师生(弟子慈怡记)
一.健全制度
二.自力更生
三.福利社会
四.提倡富乐
五.发展教育
六.进取创造
七.团结合作
八.重视人才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自从开学以来,学院便安排我每一个月要向大家作一次精神讲话,开学以来,我看到各位读书、工作、修道,都很有精神,所以我就没有来作精神讲话。前天,《觉世》出刊,有一位有心人,写了一篇文章“今日佛教不能复兴的症结在那里?”从那篇文章的字里行间,见出著者一股爱教的热忱洋溢其中。我读了以后,感到现在的佛教居然还有人有心谈论这个问题,不禁从心里产生一股欢喜,也稍微鼓舞起了我的精神。因此,今晚,我就针对“今日佛教不能复兴的症结在那里”这一个问题,向大家说明一个正面的问题,就是“今日佛教复兴的希望在那里?”
《觉世》上的文章,对于今日佛教不能复兴的症结在那里,提出了八点:
第一点是说佛教缺乏组织和制度。
第二点是说佛教不够有企业的精神。
第三点是说佛教太过倡导厌离世间。
第四点是说佛教申斥物欲的罪恶,不易为社会大众接受。
第五点是说佛教忽视教育。
第六点是说佛教过分保守。
第七点是说今日佛教徒没有服务热忱。
第八点是说今日佛教里大家瞋恨嫉妒,不重视人才。
这也确实不错,佛教不能复兴的原因很多,这篇文章中所提出的这几点,确实也是很多原因之中,大家比较容易看得出的。那么,“今日佛教复兴的希望在那里?”我也提出八点说明:
一.健全制度
第一点今日佛教复兴的希望在健全制度。
现在的社会是讲究组织,讲究制度的。甚至于现在的战争,都叫做组织战,现代的工商业,都要制度化。台湾公职人员的参选,都讲究健全的组织,以希望竞选的胜利。就算是一个大家庭,也要有健全的制度,全家份子才能相安无事。
佛教僧团,本来也有健全的制度,比方说戒律,就是维系佛教大众生活很好的制度。六和敬的原则,也是僧伽相安相处的制度。过去大陆上的寺院丛林,所以有规矩,就是因为讲制度。现在台湾的佛教,不但没有制度,而且各自为政。不论那一个人在佛教里,想做什么事,他就怎么做,谁也无法去管谁,就连佛教会,谁愿服从佛教会呢?佛教过分散漫,过分各自为政,因此,要想复兴佛教,首先须从健全制度着手。
本院最近由张毅超老师主持教务,数十位老师经常辛苦集会讨论,主要的就是要让我们佛教的教育制度化。譬如初级班应该有些什么课程?高级班应该有些什么课程?专修部、研究部又应该有些什么课程?都要能制度化。
讲到佛教的制度,须要建立的制度太多了,比方说,人事,要有人事制度;经济,要有经济制度;寺院,要有寺院制度;传教,要有传教制度;甚至于做法会,也要有做法会的制度。此外,如剃度的制度、传戒的制度等,由于这许多制度没有健全,才形成佛教如同一盘散沙。
再举个例子说,才剃度出家,就可以称“法师”;可是,出家五十年了,仍称做“法师”。还没有受戒,就去化缘建庙了;海青袈裟还没学会穿,就经常做法会;如传戒、剃度,自己还没有受戒,就已经收了徒弟;自己才受戒,还没有懂规矩,就可以充当戒师。法会太容易做了,传戒、剃度也太草率了。像这许多,就是由于佛教没有健全的制度所引起的现象。因此,我们要复兴佛教,今后大家先要有个观念,就是要加强组织,健全制度。
二.自力更生
今日佛教复兴的希望第二点在自力更生。
现代的佛教,大家似乎生活太容易,因此,就不会去想到如何要求自力更生,以自己的劳力换取生活。一般佛教界的现象,似乎会念经,就有饭吃,所谓“会得香云盖,到处吃素菜”;会做法会,寺庙就会兴旺。这种拉信徒、串门子、化小缘等等赖以生存的方式,今天大家都应该求改变、求突破。意思就是说,我们要靠自己的辛勤劳苦,或者体力,或者脑力,或者修道力,获取修行的资粮,甚至要用自己的所有去福利社会,普度众生。
所谓“自力更生”,就是靠经营事业,靠道德能力,以求生存。讲到事业,就如佛教多少年来的口号,要从事生产,注重企业。至于靠自己的道德能力,记得当我还在焦山佛学院念书时,焦山有一大寺院叫定慧寺,山上有好几十间小寺院菴堂,他们靠什么生活呢?就是寺中的每一个出家人都会绘画,他们将自己所画的画,闢一间净室陈列,如果有人到焦山来参观,多少都会有人买一些字画,他们的生活,就靠这些字画在维持。过去在大陆,也有一些出家人,对医学特别有研究,可以替人看病;也有一些法师,到学校去教书,他有能力,不但自己可以维持生活,也因此还可以替佛教工作。有的靠道德,他闭关修行,信徒们仰慕出资供养;由于自己德性高,信徒的供养,不据为己有,因此,也可以从事弘法利生的工作。
过去多少年来我有个想法,就是佛教的出家众,做比丘的,至少要会教书,有当教师的资格,或者要能行医,有替人看病的能力;做比丘尼的,要会从事护理工作,或者从事慈善幼教。大家应该要争气,不要仰赖施舍生活,大家要发心,要能奉献社会,要能光大佛法,不要寄望赖佛教以生存,不要把佛教寺院当做收容所。
在中国佛教史上,很多出家人也很重视佛教的自力更生。如唐朝寺院经营磨坊,开办当舖,一来是福利社会,二来可以自己生活。大陆未沦陷以前,很多寺院早已效法百丈禅师的农禅生活,自耕自食;响应太虚大师提倡的工禅生活,经营织布工厂。明白说一句,现代的佛教徒,不但应有自己生存的能力,甚至还要有贡献社会的力量,才能受到社会大众的重视,才能有办法去从事弘法利生的工作。
三.福利社会
今日佛教复兴的希望第三点是福利社会。
福利社会,政府也一再提倡寺院要兴办社会公益事业。几十年来,不论佛教会、佛教寺院、佛教徒,大家都热心在做,譬如冬令救济、托钵济贫、响应仁爱计划、响应小康计划、响应政府各种要做的事业。不过,由于缺乏组织,没有制度,虽然做了,也不曾有多大的成果。“出了灯油钱,蹲在黑地拜。”就是这个道理。
佛教目前也在办福利社会事业,如医院、诊所,台中有菩提医院,宜兰有普门医院,高雄有佛光诊所,及其它的诊所;此外,也办救济院、养老院等各种福利事业。虽然,佛教慈善事业已经在起步,但是,却还不够。如开医院,佛教徒没有人能担任医生,护理工作也不能胜任。很遗憾的,今天的佛教青年,还待在寺院里,除了自修以外,还没有想到要走出山门,为社会做福利事业的工作。
这几年来,大家所知道的,有本院第三届毕业生,即在宜兰仁爱救济院(仁爱之家)服务的依融、绍觉,他们所做的工作,就是福利社会的工作,也就是菩萨道的工作,他们的精神、他们的苦心,比住持十个八个寺庙还要有贡献。花莲慈济功德会的证严法师,对全台的贫苦大众,送衣送食、赠钱看病,真正做到救苦救难的菩萨精神。如果大家都肯从事社会福利工作,则社会大众、政府,自然会重视我们,那佛教就有力量了。所以我希望今日佛教界的人士,大家不要天天寄望别人来捐助我们,来奉献我们,大家应该反过来想,我们如何去贡献社会,去服务大众。大家到佛教里来,就要认清自己,必须作自我牺牲,以求贡献社会,福利大众。
现在佛教界有一个现象,就是有些人还在那里自我陶醉,自我求安闲,好像只要有几个知己,有一个小房屋,定名为一间精舍,就感到满足。因此,这里一个小庙,那里一个小庙,没有大乘菩萨普济社会的悲心,没有为大众谋取福利的精神,佛教如何能够受到社会重视?所以今后的佛教,必须朝着福利社会的方向努力。
四.提倡富乐
今日佛教复兴的希望第四点是提倡富乐。
在台湾,佛教的信徒,真正讲起来比较少,神道教的信徒比较多。为什么呢?因为信神道教,他可以求神明给他富贵,给他发财,给他健康,甚至于给他中爱国奖券,给他家里子子孙孙幸福万年,神道教所以在台湾有一股庞大的力量,就是它能迎合信徒的信仰与需要。而佛教呢?却不重视信徒的富乐。佛教常鼓励人往生极乐世界,一再强调极乐世界的快乐富有,走的地,是黄金铺地;喝的水,是八功德水;穿的衣,是自然天衣;吃的饭,是酥酡妙味。在极乐世界,可说物质丰富,生活享受到极顶。可是,现实的社会里,传教的法师们却叫人吃,要吃得不好;穿,要穿得不好。譬如,在佛教里常听人说那个人很有道德,穿,都穿得破破烂烂的;这个人很有修行,吃,都吃的一些坏了的东西。因此,一些有心要到佛教来的人,由于要他把现代家庭社会,现代文明物质上的快乐,全都舍弃,他不容易做到。几年前,台北有一寺院舖了地板,就有佛教杂志骂他们,说某某寺院舖地板,像个舞厅一样;装抽水马桶,也遭到攻击。难道佛教一定要地下坎坷不平,才算庄严吗?要厕所臭气冲天,才算“修行”吗?
如果,我们一直不提倡人生的富乐,这就是背弃人生的佛教,不重视家庭的佛教化、生活的佛教化,假如一直如此,我看今后的佛教不容易为社会大众所接受。
比方说,台北大同公司董事长林挺生先生是个佛教徒,假如他常常听经闻法,都听到说:你们生活不要太过份享受,何必要用冷气机呢?何必要用电锅呢?何必要用电风扇呢?过得去就好了。他一想,这可糟糕了,如果大家都依照佛教的话去做,我的“大同公司”岂不要关门了?
台南纺织公司出品太子龙衣料,该公司总经理吴修齐先生,也是佛教的信徒,同…
《今日佛教复兴的希望在哪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