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今日佛教複興的希望在哪裏

  《星雲大師講演集》-今日佛教複興的希望在哪裏

  

  時間:公元一九七七年五月四日

  地點:佛光山

  聽衆:佛學院師生(弟子慈怡記)

  一.健全製度  

  二.自力更生

  叁.福利社會  

  四.提倡富樂

  五.發展教育  

  六.進取創造

  七.團結合作  

  八.重視人才

  各位老師、各位同學:

  自從開學以來,學院便安排我每一個月要向大家作一次精神講話,開學以來,我看到各位讀書、工作、修道,都很有精神,所以我就沒有來作精神講話。前天,《覺世》出刊,有一位有心人,寫了一篇文章“今日佛教不能複興的症結在那裏?”從那篇文章的字裏行間,見出著者一股愛教的熱忱洋溢其中。我讀了以後,感到現在的佛教居然還有人有心談論這個問題,不禁從心裏産生一股歡喜,也稍微鼓舞起了我的精神。因此,今晚,我就針對“今日佛教不能複興的症結在那裏”這一個問題,向大家說明一個正面的問題,就是“今日佛教複興的希望在那裏?”

  《覺世》上的文章,對于今日佛教不能複興的症結在那裏,提出了八點:

  第一點是說佛教缺乏組織和製度。

  第二點是說佛教不夠有企業的精神。

  第叁點是說佛教太過倡導厭離世間。

  第四點是說佛教申斥物欲的罪惡,不易爲社會大衆接受。

  第五點是說佛教忽視教育。

  第六點是說佛教過分保守。

  第七點是說今日佛教徒沒有服務熱忱。

  第八點是說今日佛教裏大家瞋恨嫉妒,不重視人才。

  這也確實不錯,佛教不能複興的原因很多,這篇文章中所提出的這幾點,確實也是很多原因之中,大家比較容易看得出的。那麼,“今日佛教複興的希望在那裏?”我也提出八點說明:

  一.健全製度 

  第一點今日佛教複興的希望在健全製度。

  現在的社會是講究組織,講究製度的。甚至于現在的戰爭,都叫做組織戰,現代的工商業,都要製度化。臺灣公職人員的參選,都講究健全的組織,以希望競選的勝利。就算是一個大家庭,也要有健全的製度,全家份子才能相安無事。

  佛教僧團,本來也有健全的製度,比方說戒律,就是維系佛教大衆生活很好的製度。六和敬的原則,也是僧伽相安相處的製度。過去大陸上的寺院叢林,所以有規矩,就是因爲講製度。現在臺灣的佛教,不但沒有製度,而且各自爲政。不論那一個人在佛教裏,想做什麼事,他就怎麼做,誰也無法去管誰,就連佛教會,誰願服從佛教會呢?佛教過分散漫,過分各自爲政,因此,要想複興佛教,首先須從健全製度著手。

  本院最近由張毅超老師主持教務,數十位老師經常辛苦集會討論,主要的就是要讓我們佛教的教育製度化。譬如初級班應該有些什麼課程?高級班應該有些什麼課程?專修部、研究部又應該有些什麼課程?都要能製度化。

  講到佛教的製度,須要建立的製度太多了,比方說,人事,要有人事製度;經濟,要有經濟製度;寺院,要有寺院製度;傳教,要有傳教製度;甚至于做法會,也要有做法會的製度。此外,如剃度的製度、傳戒的製度等,由于這許多製度沒有健全,才形成佛教如同一盤散沙。

  再舉個例子說,才剃度出家,就可以稱“法師”;可是,出家五十年了,仍稱做“法師”。還沒有受戒,就去化緣建廟了;海青袈裟還沒學會穿,就經常做法會;如傳戒、剃度,自己還沒有受戒,就已經收了徒弟;自己才受戒,還沒有懂規矩,就可以充當戒師。法會太容易做了,傳戒、剃度也太草率了。像這許多,就是由于佛教沒有健全的製度所引起的現象。因此,我們要複興佛教,今後大家先要有個觀念,就是要加強組織,健全製度。

  二.自力更生 

  今日佛教複興的希望第二點在自力更生。

  現代的佛教,大家似乎生活太容易,因此,就不會去想到如何要求自力更生,以自己的勞力換取生活。一般佛教界的現象,似乎會念經,就有飯吃,所謂“會得香雲蓋,到處吃素菜”;會做法會,寺廟就會興旺。這種拉信徒、串門子、化小緣等等賴以生存的方式,今天大家都應該求改變、求突破。意思就是說,我們要靠自己的辛勤勞苦,或者體力,或者腦力,或者修道力,獲取修行的資糧,甚至要用自己的所有去福利社會,普度衆生。

  所謂“自力更生”,就是靠經營事業,靠道德能力,以求生存。講到事業,就如佛教多少年來的口號,要從事生産,注重企業。至于靠自己的道德能力,記得當我還在焦山佛學院念書時,焦山有一大寺院叫定慧寺,山上有好幾十間小寺院菴堂,他們靠什麼生活呢?就是寺中的每一個出家人都會繪畫,他們將自己所畫的畫,闢一間淨室陳列,如果有人到焦山來參觀,多少都會有人買一些字畫,他們的生活,就靠這些字畫在維持。過去在大陸,也有一些出家人,對醫學特別有研究,可以替人看病;也有一些法師,到學校去教書,他有能力,不但自己可以維持生活,也因此還可以替佛教工作。有的靠道德,他閉關修行,信徒們仰慕出資供養;由于自己德性高,信徒的供養,不據爲己有,因此,也可以從事弘法利生的工作。

  過去多少年來我有個想法,就是佛教的出家衆,做比丘的,至少要會教書,有當教師的資格,或者要能行醫,有替人看病的能力;做比丘尼的,要會從事護理工作,或者從事慈善幼教。大家應該要爭氣,不要仰賴施舍生活,大家要發心,要能奉獻社會,要能光大佛法,不要寄望賴佛教以生存,不要把佛教寺院當做收容所。

  在中國佛教史上,很多出家人也很重視佛教的自力更生。如唐朝寺院經營磨坊,開辦當舖,一來是福利社會,二來可以自己生活。大陸未淪陷以前,很多寺院早已效法百丈禅師的農禅生活,自耕自食;響應太虛大師提倡的工禅生活,經營織布工廠。明白說一句,現代的佛教徒,不但應有自己生存的能力,甚至還要有貢獻社會的力量,才能受到社會大衆的重視,才能有辦法去從事弘法利生的工作。

  叁.福利社會 

  今日佛教複興的希望第叁點是福利社會。

  福利社會,政府也一再提倡寺院要興辦社會公益事業。幾十年來,不論佛教會、佛教寺院、佛教徒,大家都熱心在做,譬如冬令救濟、托缽濟貧、響應仁愛計劃、響應小康計劃、響應政府各種要做的事業。不過,由于缺乏組織,沒有製度,雖然做了,也不曾有多大的成果。“出了燈油錢,蹲在黑地拜。”就是這個道理。

  佛教目前也在辦福利社會事業,如醫院、診所,臺中有菩提醫院,宜蘭有普門醫院,高雄有佛光診所,及其它的診所;此外,也辦救濟院、養老院等各種福利事業。雖然,佛教慈善事業已經在起步,但是,卻還不夠。如開醫院,佛教徒沒有人能擔任醫生,護理工作也不能勝任。很遺憾的,今天的佛教青年,還待在寺院裏,除了自修以外,還沒有想到要走出山門,爲社會做福利事業的工作。

  這幾年來,大家所知道的,有本院第叁屆畢業生,即在宜蘭仁愛救濟院(仁愛之家)服務的依融、紹覺,他們所做的工作,就是福利社會的工作,也就是菩薩道的工作,他們的精神、他們的苦心,比住持十個八個寺廟還要有貢獻。花蓮慈濟功德會的證嚴法師,對全臺的貧苦大衆,送衣送食、贈錢看病,真正做到救苦救難的菩薩精神。如果大家都肯從事社會福利工作,則社會大衆、政府,自然會重視我們,那佛教就有力量了。所以我希望今日佛教界的人士,大家不要天天寄望別人來捐助我們,來奉獻我們,大家應該反過來想,我們如何去貢獻社會,去服務大衆。大家到佛教裏來,就要認清自己,必須作自我犧牲,以求貢獻社會,福利大衆。

  現在佛教界有一個現象,就是有些人還在那裏自我陶醉,自我求安閑,好像只要有幾個知己,有一個小房屋,定名爲一間精舍,就感到滿足。因此,這裏一個小廟,那裏一個小廟,沒有大乘菩薩普濟社會的悲心,沒有爲大衆謀取福利的精神,佛教如何能夠受到社會重視?所以今後的佛教,必須朝著福利社會的方向努力。

  四.提倡富樂 

  今日佛教複興的希望第四點是提倡富樂。

  在臺灣,佛教的信徒,真正講起來比較少,神道教的信徒比較多。爲什麼呢?因爲信神道教,他可以求神明給他富貴,給他發財,給他健康,甚至于給他中愛國獎券,給他家裏子子孫孫幸福萬年,神道教所以在臺灣有一股龐大的力量,就是它能迎合信徒的信仰與需要。而佛教呢?卻不重視信徒的富樂。佛教常鼓勵人往生極樂世界,一再強調極樂世界的快樂富有,走的地,是黃金鋪地;喝的水,是八功德水;穿的衣,是自然天衣;吃的飯,是酥酡妙味。在極樂世界,可說物質豐富,生活享受到極頂。可是,現實的社會裏,傳教的法師們卻叫人吃,要吃得不好;穿,要穿得不好。譬如,在佛教裏常聽人說那個人很有道德,穿,都穿得破破爛爛的;這個人很有修行,吃,都吃的一些壞了的東西。因此,一些有心要到佛教來的人,由于要他把現代家庭社會,現代文明物質上的快樂,全都舍棄,他不容易做到。幾年前,臺北有一寺院舖了地板,就有佛教雜志罵他們,說某某寺院舖地板,像個舞廳一樣;裝抽水馬桶,也遭到攻擊。難道佛教一定要地下坎坷不平,才算莊嚴嗎?要廁所臭氣沖天,才算“修行”嗎?

  如果,我們一直不提倡人生的富樂,這就是背棄人生的佛教,不重視家庭的佛教化、生活的佛教化,假如一直如此,我看今後的佛教不容易爲社會大衆所接受。

  比方說,臺北大同公司董事長林挺生先生是個佛教徒,假如他常常聽經聞法,都聽到說:你們生活不要太過份享受,何必要用冷氣機呢?何必要用電鍋呢?何必要用電風扇呢?過得去就好了。他一想,這可糟糕了,如果大家都依照佛教的話去做,我的“大同公司”豈不要關門了?

  臺南紡織公司出品太子龍衣料,該公司總經理吳修齊先生,也是佛教的信徒,同…

《今日佛教複興的希望在哪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