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今日佛教複興的希望在哪裏▪P3

  ..續本文上一頁快修行!”閉關、禁足、過午,有修行了。馬上又有人說:“那個家夥,光是閉關、持午,這有什麼了不起啊!你看他,他能辦事嗎?如果有個寺廟給他管的話,那就糟糕了,那個寺廟馬上就會有問題了。”“好!我來學習辦事。”好了,會辦事情,也會講經,也會修行,總之是個人才了!但是,在佛教裏,還是不被認定是人才,馬上又有人說:“那個家夥,一天到晚,就是說說,一點小小的修行,一句英語也不會說,看到美國人來,簡直像啞吧一樣!日語也不會說,看到日本人,簡直不知如何是好。今天的佛教要的是國際人才啊!”一聽!這話也不錯!趕快學日文,趕快學英文,以後遇到外國人就說幾句英語,馬上佛教的人又要講話了:“那個家夥!不好好安守本分住在寺廟裏,一天到晚,好攀緣,喜好在外面跑,一天到晚和外國人在一起,簡直忘記自己的國家,忘記自己的立場,把外國人看做自己的老子一樣!”

  這就是說,在佛教裏,不管你怎麼樣有一技之長,總會被說成沒有用。或許大家信仰崇拜佛陀,因爲佛陀太崇高、太偉大了,因此,佛弟子們都不健全。

  我們看看現在的社會,不要說各行各家,就拿文學界做個比喻,你會寫小說,就是小說家;會寫散文,就是散文家;會做新詩,就是新詩作家;會寫童話,就是童話家;會編劇,就是劇作家。在一個文學領域裏,專家學者就有這麼多。如果是研究哲學的,這個人是研究老莊的專家,那個人是研究孔孟的專家,很容易的,大家都能成爲“家”。但是在佛教裏,卻沒有辦法成個“專家”,成個“人才”。

  佛法告訴我們,“要得佛法興,除非僧贊僧”,佛法要興隆,要僧贊僧;大家互相要推崇,彼此要稱贊;要互相標榜,不要互相破壞,不可有《覺世》上所講的“同歸于盡”的心理,自己不行,也不希望別人好。我們今後,要提倡一技之長的人才,一技之長的專家,你會辦法務,你就是佛教的法務專家;你長于行政工作,就是佛教的行政專家;你有慈悲心,就是佛教的慈善家;你會寫文章,就是佛教的作家;你會教書,就是佛教的教育家;你會布教,就是佛教的布教家,大家都可成“專家”。

  本山過去無論那一位學生畢業了,在這裏作公務,大家就喊他某某法師。可是,外面有人不諒解,“哼!他們都在自己封王,自稱法師。”多少年的佛學院畢業了,不稱法師稱什麼呢?很多的人才剃了頭,馬上稱法師,也沒有人講。

  本山一些弟子妄自主張,要大家稱我“大師”,爲我帶來了許多無謂的麻煩,害我不時要向人家道歉!心定法師對外寄了一份通知,稱我爲“大師”,我趕快用限時專送寄出五十封信向人家道歉。在他們認爲是好意,我們是徒衆、是學生,我們都稱“法師”了,師父也跟我們一樣稱“法師”嗎?還是稱“大師”比較好。其實稱大師並不好。

  佛教長老印順法師,門徒學生稱他“導師”。這“導師”原也很平常,那一個學校裏不都有導師,一年級的導師,二年級的導師,導師很多啊!可是印順法師卻不能稱導師,爲了學生弟子稱他爲導師,過去曾有很多人反對。尤其是演培法師在講演時,常常歡喜講一句“我們的導師啊!”這一下,有人如同被針刺了心一樣,如鋼鎚刺了肉一樣,“你們的導師”,有人聽了不以爲然。其實,又有什麼不可以呢?他願意以印順法師做導師,爲什麼不能稱“導師”呢?

  慈航法師,喜歡人稱他“老師”。如果你去拜訪他,你若稱他一聲“老師”,這一下子叫他把心肝挖了出來給你,他都願意。所以,凡是在彌勒內院住過的那些年輕人,常常在口邊“我們的老師”,慈航法師高興得不得了,他歡喜做“老師”。其實這老師也很平常啊!可是,當時佛教界,卻不諒解,看到那個青年稱慈航法師做“老師”,他就不高興,“你下次到我這兒來,飯都不給你吃,你到你們老師那兒去吃吧!”

  抗戰期間,太虛大師在重慶,《海潮音》主編福善法師寫了一篇叁百多字的文章,在《海潮音》發表,裏面有十七個“大師”。這一下子,給大後方的佛教界甚爲震動,全體攻擊太虛大師。其實,這個“大師”,也沒有什麼特別不可稱呼的。讓我告訴各位,什麼人稱“大師”呢?有叁種人稱“大師”,第一種:太虛大師、印光大師、楊仁山大師、歐陽竟無大師等。第二種:比丘尼稱大師,在大陸上比丘尼都稱大師。和比丘尼來往書信都稱大師。還有一種,專家就稱“大師”,如張大千稱張大師,本山工程處的翁文炜先生叫“翁大師”,大家都沒有覺得有什麼不可以的。

  現在佛教界的一般人不希望人好,不希望人大,不希望佛教界人才突出。今後大家要懂得這個道理,不必一定要把人家壓低,才能讓自己稱心,才顯出自己的偉大。大家要知道,如果佛教有專家,有人才,則大家都可以沾光,相互成長,因爲佛教是講因緣的。若一定要排擠破壞,則不會有所成就。再看今日佛教界,除上述之布教家、慈善家、行政家以外,如果會念佛,就是念佛專家;會參禅,就是參禅專家;會拜佛,就是拜佛專家,大家都可成“家”,人人都可成“才”。如此則能顯示出佛教的蓬勃興盛,團結合作。

  佛教複興的希望在那裏?主要是在全佛教的大衆,必須要有新的觀念,就是要健全製度,要自力更生,要福利社會,要提倡富樂,要發展教育,要進取創造,要團結合作,要重視人才。複興佛教的希望,系在全佛教大衆的身上!求人不如求己,不要總是把希望寄托在別人,要靠我們自己。今天各位同學雖然還未完成學業,還未能弘法利生,但是,要先建設你們的觀念,建設你們的思想,建設你們的認識,有了這種觀念、思想、認識,這就是佛教未來複興的希望。

  

  

《今日佛教複興的希望在哪裏》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