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講演集》-佛教的特質是什麼
時間:公元一九七七年六月十二日
地點:屏東農專
聽衆:教授.學生(弟子慈怡記)
一.業力
二.緣起
叁.空
四.叁法印
各位老師、各位同學:
難得今天有這麼一個殊勝的因緣和大家在這裏見面,今天我所要講的是“佛教的特質是什麼?”
任何一個宗教,都有它的基本思想、特殊教義。佛教,是一個宗教,當然也擁有豐富的教義,深奧的哲理,其中,更有異于一般宗教哲學之處,此即佛教的特質。
那麼,佛教的特質是什麼?在這裏我向各位介紹幾點:
一.業力
業力是佛學的基本理論,在佛學思想中,可說是一種最重要、最困難、最易令人誤解的教義。
“業”這個字,巴利文叫“迦馬”(Kamma),是行爲或造作之意。凡是有意向的任何行爲,出自身口意的,都可以叫做業。換句話說,業可以解作道德或不道德的意志力,即一切意志力的動作反應或結果。
說到業,首先我們先了解身口意是造業的叁位主人翁,身體造的業,如殺生、偷盜、邪淫;口舌可以造業,如妄語、绮語、兩舌、惡口;心意的造業,如貪欲、瞋恚、愚癡等,由此身口意所造之業,可以決定人生的苦樂禍福。因身口意所造之業,並非全是惡業,此即談到業的種類,若約性質分,有善業、惡業、無記業叁種。
所謂善業,凡合乎人間道德,合乎大衆利益的都稱做善業。損人利己,或損人不利己的行爲都稱做惡業。無記業者,即不能分辨其善惡,如無意識之動作等。
業既是意志力的反應,那麼,由意志力造作的善惡種子,都藏在阿賴耶識中,種子遇緣即現形,現形即果報分明,因業而受罪者,謂之罪業,罪業報生叁惡趣;因業而得福者,謂之福業,福業報生人天;另有得定者,得色無色界天果報,能安住禅定之中,稱爲不動業。
業若約受的時間來分,則有順現受業、順次受業、順後受業等叁時業。
順現受業即現生造業,現生就受果報;順次受業,即現生造業,次生受果報;順後受業,即現生造業,二生或多生後受果報。此即從過去、現在、未來的叁世,說明因果不會消滅,種如是因得如是果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之理。業的因果律誰也不能免除。常雲:“敬人者,人恒敬之”,這可以說是現生受報。有的人,今生行爲包括各種善惡業,今生不報,卻等來生受報;有的來生也不受報,須待二生或多生後始受報。如各位學農業,植物有一年生的,有二年生的,也有多年生的;有的春天播種,秋天收成;有的今年播種,明年收成;有的則今年播種,須待叁五年後方能收成。故又可稱爲現果、來果、後果。
有些人不明白因緣果報的道理,只見到世間上有許多行善的好人,不得好死,或受苦報;而一些做惡的壞人,卻過著富裕逍遙的生活,因此,便認爲沒有因果業力的存在。甚至于一般大衆傳播,有時候還說:“現在是二十世紀的時代,爲什麼還迷信因果?”或者“二十世紀的時代,還講什麼報應?”爲什麼二十世紀的時代就不能相信因果?二十世紀的時代就沒有報應嗎?殊不知每一事物的生長和成功,都是必然性的,有如是因,即感如是果,雖然其間之關系極爲複雜,卻是有條不紊,毫厘不差的。業報之所以有現生成熟、來生成熟、後生成熟等不同,其原因有二:即一、因的力量有遲早,如一粒瓜種和一粒桃種同時下種,瓜種當年即可生長結果,而桃種須待叁四年後方能結果;二、緣的力量有強弱,如諸緣俱足,則成熟自然早些,否則助緣不夠,力道不足,業果成熟自然慢。佛教常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只是時辰未到。”又說:“因果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
因果的業律是很現實的,如是因即感如是果,是必然不爽的。今生好人之所以受苦報,乃因他過去所種的惡因,今已緣熟,須先受苦報;而今生雖然行善做好,但善因薄弱,善緣未熟,故須等待來生後世再受善報。惡人做惡,反得好報之理亦然,因前生所種好因已熟,故先享福;今生所造惡因,業緣未熟,苦報尚待來生。因此,我們可以得到因果定律的兩個要點:一、因果不會消滅。除非不造因,否則善惡種子永留八識田中,待緣起現行。二、善惡不相抵銷。已種惡因,分受其報,不能以做些好事,抵銷應得之惡報。除非多做善事,多聚善緣,使惡報由重轉輕;或善緣增多,善力加強,今善果疾速成熟,使惡緣逐漸減弱。譬如一杯鹽水,表示惡因,若多加善因的淡水,則可沖淡惡果的鹹味,轉爲甘美。可見多行善因,多聚善緣,極爲重要。
有些人對因果業報有一種錯誤的要求,比方在佛教裏面,有人說:“我持齋持了幾十年,到頭來連家財都被倒閉了。”
或說:“我念佛拜佛,信佛教信了幾十年,卻老是身體不健康。”
甚至于說:“我持齋念佛,可是兒女卻不孝順,不成器。”
這些都是不懂因果業報的,道德有道德上的因果業報,經濟有經濟上的因果業報,身體有身體上的因果業報。你要身體健康,你必須要講究營養、適度運動,要有衛生習慣,你不在這上面注意,只說我念佛身體就好了,這叫做錯亂因果。你想發財,你必須要好好經營,發展業務,如果說我吃素菜就能發財,這也是錯誤的要求。你有子女,不愛護他,不教導他,不讓他受教育,就想要他成才成器,要他懂得孝順之道,這也是錯誤的妄想。
因果是不會錯亂的,若用現代的電腦計算機來計算,相信對人一生善惡的累積,也沒有因果報應的精確。種善因得善報,種惡因感惡果,這是一定的法則。至于誰先報誰後報,則隨因緣的成熟。
業報,尚可分爲隨重的業報、隨習慣的業報、隨憶念的業報叁種。
隨重的業報,是就你所造的善惡業中,何者爲重,何者先報。隨習慣的業報,是就各人日常的習慣而受報。佛教中的淨土法門,教人念“阿彌陀佛”,一句阿彌陀佛念了幾十年,目的是要養成習慣,一旦臨命終時,一聲佛號就能與佛感應道交。隨憶念的業報,是由憶念決定他的去向。譬如一個人出去了,茫然地來到十字路口,東西南北,要去何方?此時忽然憶念起西街有一位朋友,就朝西方走了。人臨命終,亦有隨憶念而受業報感應的。
人之所以爲人,固然由各人之業報所成。而所以使我們共同爲人之業報稱爲引業,即衆人之業報中,有很大的共同力量,牽引我們來人間做人,而不去做狗或牛馬。但是,雖然共同轉生爲人,在人當中,卻有賢愚不肖、貧富貴賤等差異,此差異之所以産生,乃因各人所造的業力不同,布施者得富貴報,殺生者得短命報,這種令各人完成圓滿一生的業報,即稱爲滿業。
業又有共業與不共業之別。每人所做的業,都會産生一種力量,百千人所造的業就産生百千人的力量,萬億人的業力彙聚起來,就成爲一股巨大無比的力量,這就稱爲“共業”。也就是許多衆生集體的行爲,所産生彙聚的業力大流,它是推動人生,推動曆史和推動宇宙流行的大力。有別于共業的群衆個人的業力,則稱爲不共業。譬如天災、地震等大家共同感受到的災難,即爲衆人的共同業報所招感,此稱爲共業;個人感受不同者,即稱爲不共業。雖然業報的種類、名詞很多,但是在佛教的教義中,有一個特別的道理,就是人生日常生活中,凡是身口意的活動,都是業。既然是業,就有業報,所以個人的行爲,可以決定自己的一切。善惡果報自己承擔,並非有神仙、上帝能夠賞賜;亦無閻羅、鬼王司掌懲罰。在這個教義之下,我們得到幾個原則性的道理:
(一)業力的定義是自力創造不由神力
世間上的善善惡惡、好好壞壞,是我們自己所做的,沒有神明能爲我們安排。因爲一切的好與壞都是自己造作的,不是由神明來指導我們做的。
(二)業力的定義是機會均等絕無特殊
在業報的定義之下,大家受報的機會均等,絕無特殊。做了善事就有善報,做了惡事就有惡報。雖然也有人說,法律之下人人平等。不過,在法律上難免有些特權;在業力的前提下,善惡業報,絕無特權可言。
日本,有一位大臣受到國家法律的製裁,後來在執行時留下五個字,即“非理法權天”,就是錯的不能勝過對的;有理的不能勝過法。若調查一下牢獄中罪犯的犯法事實,則知他們不一定每個人都犯下滔天大罪,都不合道理;只是你雖有理,卻不能勝過法律。法律雖然大公無私,但是卻有些人仍然可以大弄權術,鑽法律的漏洞;不過,不論權術的力量再大,終究逃不過因果業報的製裁,因爲業報是公平的,人人機會均等,不管你如何靈巧,如何聰明、善辯,終究必須接受業報的製裁,由此可知業力機會均等,絕無特殊。
(叁)業力的定義是前途光明希望無窮
業,告訴我們不論你做了多少好事,也不必自以爲了不起,因爲福德因緣如銀行的存款,再多也有用完的時候。自己罪惡滔天,負債累累,前途沒有什麼希望了;其實,只要努力奮鬥,債務終有償清的一天。有人說自己做錯了,被判了幾年徒刑。不要緊,安心服刑,出獄後,一切重新再來。業報就是這樣,給予我們人生無限的希望,自己的前途操在自己手裏,自己可以決定自己人生的方向,前途充滿著無限的光明。
(四)業力的定義是善惡因果決定有報
各位或許會認爲業力好象是個宿命論者,其實不然,業報可以牽引我們的命運,決定我們的未來。但是,我們自己造作的,造什麼因得什麼報,所謂“因果報應,絲毫不爽”。不過,或許有人會說,我這一生講了很多壞話,做了很多壞事,一定惡報很多善果很少,可能要很長的時間才能把惡果洗清,那我以後的日子可不好過了。雖然事實如此,但是,不要害怕,只要你認識業的定義和作用,你仍能舒服愉快的生活,這就是“將功贖罪”的辦法。雖然,惡業的果報不能令它消除,但卻可以用大功行、…
《佛教的特質是什麼》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