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都是互相對待的:如父子、師生。當兒子的結婚之後,生了兒子,搖身一變而爲父親;當學生的學有所成,也可成爲老師,可知相對待的都不是真實。再譬如有人在二樓,叫樓下的人上來,二樓是上,樓下是下;二樓的人叫叁樓的人下來,則二樓變成下,叁樓才是上,可知這上下的相對待,都是一種假相。
5.從相狀假看空──無標准故空。如點燈,點蠟燭燈,點煤油燈,點電燈,燈光的亮度沒有標准,先看蠟燭光以爲很亮,再看電燈光則覺得燭光不夠亮了。又如乘坐交通工具,汽車、火車、飛機,本以爲汽車很快,與飛機一比較就變成慢了,所以世間上的各種事物,從其無標准的相狀上,也可知道是空。
6.從名詞假看空──但有假名故空。宇宙間諸法萬象,有其各種不同的稱呼,這種稱呼名詞皆系假有,所以爲空。如才出娘胎的女孩,我們叫她女嬰;過了幾年,進學校念書了,又稱她爲女學生;十七八歲時,發育成長,亭亭玉立,稱爲小姐;結婚後,與丈夫在一起,稱爲太太;養了小孩,孩子稱她爲媽媽;年事漸長,兒女婚嫁,孫子稱她爲祖母。由女嬰到祖母,是同一個人,只是因爲名詞不同而已。
一塊布,穿在上身的叫做衣服;穿在下身的叫做褲子;穿在腳上的叫襪子;戴在頭上的叫帽子。同是一塊布卻可以有各種不同的名詞,這名詞原也只是假名而已。從不同的假名中,我們可以了解到“空”。
7.從認識不同看空──心境無定准故空。下雪的夜晚,詩人坐在窗前,詩興大發,歎爲奇景,自語道:若再下他叁尺,景色將更旖麗。這時,屈居在破屋檐下的乞者,縮著身子,不勝酷寒,感歎地道:“大雪紛紛滿天飄,老天又降殺人刀;再落叁尺方爲景,我輩怎得到明朝?”這是不同的心境對同一事物的看法。又如情人眼裏出西施,你說她醜,我說她美。由此知道,從各種不同的認識中也可以了解“空”。
四.叁法印
佛教的特質第四點,我要講的是“叁法印”。叁法印爲佛法的重要教義,有了這叁大理性的法印,即可監別佛法的是否究竟。這個“法印”,好像世間一切貨物的印信,蓋了這顆印,就知道是真的貨物;沒有蓋印的,就知道它是假冒、是虛僞的。所以叁法印,是用以辨別佛法的真僞,若與此叁法印相違的,即使是佛陀親口言說,也不是了義法。反之,若與叁法印相契合,不違背這叁種理法,即使非佛所說,我們也可以認爲它是佛法。
叁法印是“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因爲叁者是用來印證佛法的,故稱爲“叁法印”。
(一)諸行無常
“諸行”是指世間上一切形形色色的事物。這些事物,若依佛法來觀察,沒有一樣是常住不變的。可以從兩個道理來說明:一、叁世遷流不住,所以無常;二、諸法因緣生,所以無常。什麼是叁世遷流?過去、現在、未來叫做叁世。一切法在時間上是刹那一住、念念生滅,過去的已滅、未來的未生、現在的即生即滅,故說無常。何謂諸法因緣生是無常?因爲一切法都是因緣和合而成,因緣離散則消滅,因緣是無常的,由因緣所生之法,自然也是無常。譬如人生由過去的業識來投胎,到呱呱出世,由幼而成長,以至衰老而死亡,又再去投胎,以後又是死死生生,生生死死,如此叁世遷流不住,生命實在是無常的。又衆生的生死,叫做分段生死,菩薩位上的生死叫做變易生死,未成佛果,必然有此兩種生死,故有一期一期的生死之相可得,而此一期一期的生命,即是從刹那不住,念念生滅的變異而死亡。《成佛之道》雲:“積聚皆銷散,崇高必墮落,合會要當離,有生無不死。”這都是說明人生無常的道理。
人的心念亦然,一念生一念滅,刹那間變幻莫測。而宇宙萬事萬物亦是如此。一切現象是時時刻刻,刹那生滅,刹那變化,換言之,是時間性的存在而已,亦可說是永遠的過程而已。世界的生住異滅,氣象的春夏秋冬,人生的生老病死等,一切的一切,均如大河之流,滔滔潺潺,永遠如此,都是流動變化的狀態。在這流動之中,並無任何一個不變的東西。
再說宇宙世間一切事物,依物理學來說,沒有一樣是靜止的,既都是動的,即是無常。如面前的花朵,以肉眼來看,它是靜的,若用佛法來觀察,則知組織成花朵的各種元素都是動的,且在遷流不息的新陳代謝中。從各種元素的變化,而促成花朵的逐漸凋謝,它雖然也曾鮮豔一時,但終究要枯萎死亡,因此,我們知道它是無常的。如果它不是無常,而是常住不變的,那麼花朵將永遠不凋謝,不枯萎,既然會凋謝、枯萎,即證明它是無常的。
通常我們說,人的感受有叁種,即: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苦受當然是苦,樂受依佛法說也是苦,這是壞苦。譬如健康、美麗,這是快樂,但當失去了健康、美麗時,痛苦就跟隨而來;又如一般人常常感歎人生沒有不散的筵席,筵席時快樂,散席時就感到悲傷,所以說樂受是壞苦。不苦不樂受所感到的是行苦,如時間的流逝,生命的短暫,世間沒有真正常久不變的,這遷流不息的轉變,帶給人類的也是一種難以忍耐的苦,這是無常的苦,所以說在諸行無常下,諸受皆苦。
(二)諸法無我
上面所說的“諸行無常”,是從“縱”的時間上講,世間上沒有常住不變的東西。這裏再從“橫”的空間來說,世間上萬有諸法,沒有一樣是獨自存在的東西。人,都喜歡執我,都認爲有一個我的存在,我的頭,我的身體,我的思想,我的父母,我的妻子兒女,從這上面生出自身的“自我愛”,和我所有物的“境界愛”。凡事都以我爲主體,好像離開了這個我,就什麼都沒有了。而佛法對諸法做理性的透視則說無我,在一切諸法中,沒有一個常住不變、固定自在的我可得;因爲可以稱爲“我”的,必須具有恒常的、主宰的、不變的、自在的四個定義。但是,現在被我們認爲是“我”的這個身體,數十寒暑,從生而老,無時不在生滅遞嬗,哪裏裏是恒常的固定不變呢?身體是四大所聚、五蘊結合而成,緣聚而生,緣散而滅,哪裏裏是自主的呢?身爲衆苦所聚,生理上有饑、冷、疾病、疲勞等苦,精神上有憎怒、哀懼、失意等苦,當爲衆苦逼迫時,欲離而不能,哪裏裏有自在可言?由此可知,一切諸法中,所謂的“我”是無法成立的,故說“諸法無我”。
無我是中道的基礎,是佛教的根本思想,亦是佛教與其它宗教、哲學的差別點。
(叁)涅槃寂靜
槃寂靜是說不論世間如何動亂,最後終歸于寂靜;不論萬法如何差別,最後終歸于平等。動亂歸于寂靜,差別歸于平等,寂靜、平等,這就是涅槃的境界。依佛法來說,達到涅槃的境界,已寂滅了一切煩惱和生死,而到了離苦得樂的境地,亦即圓滿一切智德、寂滅一切惑業的果位。一般人以爲涅槃是死後的世界,如某某法師去世,便說得大涅槃了。其實涅槃的定義是不生不死,即“滅度”的意思。什麼是滅度?滅是除滅執著,滅除我執、法執,滅除煩惱障、所知障。度是度生死、度凡夫的分段生死,度聖賢的變易生死。涅槃是解脫,煩惱是系縛。離系縛處,即是解脫;斷煩惱處,即是涅槃。譬如一個犯人,爲杻械枷鎖系縛時,無自在可言,一旦卸除了,便得解脫。衆生爲貪瞋癡等煩惱所系縛,若修習佛法,斷除煩惱,即得解脫,解脫即是涅槃。除此以外,若想再覓一涅槃,實在不可得。
佛在世時之諸大阿羅漢,亦都現證涅槃而後遊化說法、托缽乞食。依此可知,涅槃並非離一切法之外,別有一物可以證得。法法本來即是涅槃,只因衆生無明覆心,妄想執著,視一切我、法皆有實體可得,故處處都成爲障礙系縛。若如聖者,知一切緣起法,雖有而自性空,無所系著,則能即物而得解脫,解脫即是涅槃。
有人說:人生如大海。人海茫茫,恰如大海中的水浪波濤洶湧,一浪推一浪。大海的洶湧可喻人生的諸行無常,動蕩不止。若能以聖賢的眼光來看,則知海浪雖洶湧,其水性卻是永遠寂靜的;恰如人生,雖生了又死,死了又生,但人的真如本性卻永遠涅槃寂靜。所以我們要求涅槃的解脫,就要從諸行無常、諸法無我的動蕩之中去體悟,並非離了無常與無我,另有涅槃寂靜的境界可得。如那大海,從波濤中,便可獲得水性;並非離了波濤,另外再覓水性。
平常說:小乘叁法印,大乘一實相印。所以有這種說法,實在是因爲衆生根機有利鈍的不同,所以佛的說法才有廣略的方便而已。終其究竟之理,亦只有一個。說叁法印,是爲鈍根而漸入者說;說一實相印,是爲利根者直明法性空。一實相印,實則即叁法印中之涅槃寂靜,只因對小乘機者說,此涅槃寂靜是與生死相對的,所謂“生滅滅已,寂滅爲樂”。大乘則直明諸法實相義,謂一切法本性空寂,即是涅槃。《大智度論》說:“佛說叁種實法印,廣說則四種,略說則一種。”叁法印與一實相印,在本質上是沒什麼不同的。如一座高山,從上面望,與從左右望,所得的結論,不一定相同,但說的都是同一座山。
今天簡單地向各位介紹了佛教的四點特質,希望能讓各位對于佛教有個概況的認識,以做爲他日研究佛法的階梯,最後敬祝大家身心健康,吉祥如意!
《佛教的特質是什麼》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