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的特质是什么▪P4

  ..续本文上一页都是互相对待的:如父子、师生。当儿子的结婚之后,生了儿子,摇身一变而为父亲;当学生的学有所成,也可成为老师,可知相对待的都不是真实。再譬如有人在二楼,叫楼下的人上来,二楼是上,楼下是下;二楼的人叫三楼的人下来,则二楼变成下,三楼才是上,可知这上下的相对待,都是一种假相。

  5.从相状假看空──无标准故空。如点灯,点蜡烛灯,点煤油灯,点电灯,灯光的亮度没有标准,先看蜡烛光以为很亮,再看电灯光则觉得烛光不够亮了。又如乘坐交通工具,汽车、火车、飞机,本以为汽车很快,与飞机一比较就变成慢了,所以世间上的各种事物,从其无标准的相状上,也可知道是空。

  6.从名词假看空──但有假名故空。宇宙间诸法万象,有其各种不同的称呼,这种称呼名词皆系假有,所以为空。如才出娘胎的女孩,我们叫她女婴;过了几年,进学校念书了,又称她为女学生;十七八岁时,发育成长,亭亭玉立,称为小姐;结婚后,与丈夫在一起,称为太太;养了小孩,孩子称她为妈妈;年事渐长,儿女婚嫁,孙子称她为祖母。由女婴到祖母,是同一个人,只是因为名词不同而已。

  一块布,穿在上身的叫做衣服;穿在下身的叫做裤子;穿在脚上的叫袜子;戴在头上的叫帽子。同是一块布却可以有各种不同的名词,这名词原也只是假名而已。从不同的假名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空”。

  7.从认识不同看空──心境无定准故空。下雪的夜晚,诗人坐在窗前,诗兴大发,歎为奇景,自语道:若再下他三尺,景色将更旖丽。这时,屈居在破屋檐下的乞者,缩着身子,不胜酷寒,感歎地道:“大雪纷纷满天飘,老天又降杀人刀;再落三尺方为景,我辈怎得到明朝?”这是不同的心境对同一事物的看法。又如情人眼里出西施,你说她丑,我说她美。由此知道,从各种不同的认识中也可以了解“空”。

  四.三法印 

  佛教的特质第四点,我要讲的是“三法印”。三法印为佛法的重要教义,有了这三大理性的法印,即可监别佛法的是否究竟。这个“法印”,好像世间一切货物的印信,盖了这颗印,就知道是真的货物;没有盖印的,就知道它是假冒、是虚伪的。所以三法印,是用以辨别佛法的真伪,若与此三法印相违的,即使是佛陀亲口言说,也不是了义法。反之,若与三法印相契合,不违背这三种理法,即使非佛所说,我们也可以认为它是佛法。

  三法印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因为三者是用来印证佛法的,故称为“三法印”。

  (一)诸行无常

  “诸行”是指世间上一切形形色色的事物。这些事物,若依佛法来观察,没有一样是常住不变的。可以从两个道理来说明:一、三世迁流不住,所以无常;二、诸法因缘生,所以无常。什么是三世迁流?过去、现在、未来叫做三世。一切法在时间上是刹那一住、念念生灭,过去的已灭、未来的未生、现在的即生即灭,故说无常。何谓诸法因缘生是无常?因为一切法都是因缘和合而成,因缘离散则消灭,因缘是无常的,由因缘所生之法,自然也是无常。譬如人生由过去的业识来投胎,到呱呱出世,由幼而成长,以至衰老而死亡,又再去投胎,以后又是死死生生,生生死死,如此三世迁流不住,生命实在是无常的。又众生的生死,叫做分段生死,菩萨位上的生死叫做变易生死,未成佛果,必然有此两种生死,故有一期一期的生死之相可得,而此一期一期的生命,即是从刹那不住,念念生灭的变异而死亡。《成佛之道》云:“积聚皆销散,崇高必堕落,合会要当离,有生无不死。”这都是说明人生无常的道理。

  人的心念亦然,一念生一念灭,刹那间变幻莫测。而宇宙万事万物亦是如此。一切现象是时时刻刻,刹那生灭,刹那变化,换言之,是时间性的存在而已,亦可说是永远的过程而已。世界的生住异灭,气象的春夏秋冬,人生的生老病死等,一切的一切,均如大河之流,滔滔潺潺,永远如此,都是流动变化的状态。在这流动之中,并无任何一个不变的东西。

  再说宇宙世间一切事物,依物理学来说,没有一样是静止的,既都是动的,即是无常。如面前的花朵,以肉眼来看,它是静的,若用佛法来观察,则知组织成花朵的各种元素都是动的,且在迁流不息的新陈代谢中。从各种元素的变化,而促成花朵的逐渐凋谢,它虽然也曾鲜艳一时,但终究要枯萎死亡,因此,我们知道它是无常的。如果它不是无常,而是常住不变的,那么花朵将永远不凋谢,不枯萎,既然会凋谢、枯萎,即证明它是无常的。

  通常我们说,人的感受有三种,即: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苦受当然是苦,乐受依佛法说也是苦,这是坏苦。譬如健康、美丽,这是快乐,但当失去了健康、美丽时,痛苦就跟随而来;又如一般人常常感歎人生没有不散的筵席,筵席时快乐,散席时就感到悲伤,所以说乐受是坏苦。不苦不乐受所感到的是行苦,如时间的流逝,生命的短暂,世间没有真正常久不变的,这迁流不息的转变,带给人类的也是一种难以忍耐的苦,这是无常的苦,所以说在诸行无常下,诸受皆苦。

  (二)诸法无我

  上面所说的“诸行无常”,是从“纵”的时间上讲,世间上没有常住不变的东西。这里再从“横”的空间来说,世间上万有诸法,没有一样是独自存在的东西。人,都喜欢执我,都认为有一个我的存在,我的头,我的身体,我的思想,我的父母,我的妻子儿女,从这上面生出自身的“自我爱”,和我所有物的“境界爱”。凡事都以我为主体,好像离开了这个我,就什么都没有了。而佛法对诸法做理性的透视则说无我,在一切诸法中,没有一个常住不变、固定自在的我可得;因为可以称为“我”的,必须具有恒常的、主宰的、不变的、自在的四个定义。但是,现在被我们认为是“我”的这个身体,数十寒暑,从生而老,无时不在生灭递嬗,哪里里是恒常的固定不变呢?身体是四大所聚、五蕴结合而成,缘聚而生,缘散而灭,哪里里是自主的呢?身为众苦所聚,生理上有饥、冷、疾病、疲劳等苦,精神上有憎怒、哀惧、失意等苦,当为众苦逼迫时,欲离而不能,哪里里有自在可言?由此可知,一切诸法中,所谓的“我”是无法成立的,故说“诸法无我”。

  无我是中道的基础,是佛教的根本思想,亦是佛教与其它宗教、哲学的差别点。

  (三)涅槃寂静

  槃寂静是说不论世间如何动乱,最后终归于寂静;不论万法如何差别,最后终归于平等。动乱归于寂静,差别归于平等,寂静、平等,这就是涅槃的境界。依佛法来说,达到涅槃的境界,已寂灭了一切烦恼和生死,而到了离苦得乐的境地,亦即圆满一切智德、寂灭一切惑业的果位。一般人以为涅槃是死后的世界,如某某法师去世,便说得大涅槃了。其实涅槃的定义是不生不死,即“灭度”的意思。什么是灭度?灭是除灭执着,灭除我执、法执,灭除烦恼障、所知障。度是度生死、度凡夫的分段生死,度圣贤的变易生死。涅槃是解脱,烦恼是系缚。离系缚处,即是解脱;断烦恼处,即是涅槃。譬如一个犯人,为杻械枷锁系缚时,无自在可言,一旦卸除了,便得解脱。众生为贪瞋痴等烦恼所系缚,若修习佛法,断除烦恼,即得解脱,解脱即是涅槃。除此以外,若想再觅一涅槃,实在不可得。

  佛在世时之诸大阿罗汉,亦都现证涅槃而后游化说法、托钵乞食。依此可知,涅槃并非离一切法之外,别有一物可以证得。法法本来即是涅槃,只因众生无明覆心,妄想执着,视一切我、法皆有实体可得,故处处都成为障碍系缚。若如圣者,知一切缘起法,虽有而自性空,无所系着,则能即物而得解脱,解脱即是涅槃。

  有人说:人生如大海。人海茫茫,恰如大海中的水浪波涛汹涌,一浪推一浪。大海的汹涌可喻人生的诸行无常,动荡不止。若能以圣贤的眼光来看,则知海浪虽汹涌,其水性却是永远寂静的;恰如人生,虽生了又死,死了又生,但人的真如本性却永远涅槃寂静。所以我们要求涅槃的解脱,就要从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的动荡之中去体悟,并非离了无常与无我,另有涅槃寂静的境界可得。如那大海,从波涛中,便可获得水性;并非离了波涛,另外再觅水性。

  平常说:小乘三法印,大乘一实相印。所以有这种说法,实在是因为众生根机有利钝的不同,所以佛的说法才有广略的方便而已。终其究竟之理,亦只有一个。说三法印,是为钝根而渐入者说;说一实相印,是为利根者直明法性空。一实相印,实则即三法印中之涅槃寂静,只因对小乘机者说,此涅槃寂静是与生死相对的,所谓“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大乘则直明诸法实相义,谓一切法本性空寂,即是涅槃。《大智度论》说:“佛说三种实法印,广说则四种,略说则一种。”三法印与一实相印,在本质上是没什么不同的。如一座高山,从上面望,与从左右望,所得的结论,不一定相同,但说的都是同一座山。

  今天简单地向各位介绍了佛教的四点特质,希望能让各位对于佛教有个概况的认识,以做为他日研究佛法的阶梯,最后敬祝大家身心健康,吉祥如意!

  

  

《佛教的特质是什么》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谈禅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