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這種存在的現象,龍樹在《中觀論.四谛品》中提出“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若無空義故,一切則不成。”的論說。佛法中說:虛空是“無礙爲性”、“色于中行”。物質──色的特性是有礙,而虛空的特性是無礙。無礙,不但超于物質的質礙外,並且與物質不相礙。由于虛空的無礙性,不但不障礙物質,反而成爲物質的活動所依。換言之,如果沒有虛空,則物質將不可能存在。因此說,物質的“有”必須依“虛空”而立,即虛空是物質的所依處。
叁.空
上面我們曾提到“有依空立”的緣起道理,現在我要講佛教的另一特質,那就是空的道理。一般人不了解佛教所說的“空”,以爲佛教所說的“空”,是什麼都沒有的空,這可說是誤解了空的真義。上面我們講過宇宙“緣起”的現象說:“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諸法因爲是因緣的和合而生,因緣的消散而滅,所以其本性爲空。即世間上的形形色色,皆由于因緣和合而成,並沒有實在的自體,故稱爲“空”。常人對空的了解,往往止于什麼都沒有的“頑空”;說到有,則認爲是什麼都有的“實有”。其實,佛法所說的“有”,是如幻的緣起假有,雖有而不礙其空;佛法所說的“空”,是無實的自性本空,雖空而不礙其有。此即緣起性空的道理。
下面我們分叁點來解釋空的真義:
(一)四大本空,五蘊非有
“空”是大乘佛教無限的意義,空,不是頑空,而是具有建設性、革命性,從“空”來認識宇宙世間,就是大乘佛教。平時我們常講“四大皆空”,一般人不了解什麼是四大,常妄執酒色財氣爲四大,甚且常拿“四大皆空”來汙蔑佛教,毀謗僧人。
“四大本空,五蘊非有”,這是佛陀成道後,對宇宙世間諸法萬象的說明。山河大地,一切皆是假四大元素因緣和合而成。什麼是四大呢?即地、水、火、風四種。地是堅硬性,水是潮濕性,火是溫暖性,風是流動性,爲什麼要稱地水火風四種元素爲大呢?因爲宇宙世間一切物體,皆由此四種元素構造而成。換言之,地水火風是構成一切物體的主要因素,故稱其爲大。譬如:一個杯子,是由泥土燒成的,泥土是屬地大;泥土需摻和水,再用火燒,是有水火二大;經風吹成固體而爲杯子,是有風大。
貴爲萬物之靈的人類,亦假四大和合而成。如屬固體型硬性的爪齒、皮肉、筋骨爲地大;屬液體流動性的腺體、唾涕、膿血等爲水大;體溫熱度屬火大;呼吸動轉屬風大,故身體上有一大不調,即百病叢生;若四大分散,則生命死亡。
由此我們可以知道,身體是由四大假合而成。又說依五蘊──色受想行識因緣和合。由于生命是因緣結合的關系,沒有實體可得,故雖說有情的肉體,也只是假和的存在而已。如和合的因緣力量窮盡時,結合的關系也跟著消滅,生命的肉體,立即滅亡,還有什麼實在的自我存在呢?所以佛陀說:“四大本空,五蘊非有”,指出假合的身體,不是堅固實有。《圓覺經》說:“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謂發毛爪齒,皮肉筋骨,髓腦垢色,皆歸于地;唾涕膿血,津液涎沫,痰淚精氣,大小便利,皆歸于水;暖氣歸火;動轉呼吸歸風。四大各離,今者妄身,當在何處?即知此身,畢竟無體,和合爲相,實同幻化。”說明我們的肉身是虛幻不實在的存在。
關于“四大本空,五蘊非有”,有一則家喻戶曉的掌故:
宋朝蘇東坡居士,有一次去探望金山佛印禅師。當時蘇東坡官封杭州知府,冠帶上山,看到禅師正在高臺上說法。禅師一見蘇東坡,便說:“蘇學士何來?此間已無你坐處。”
蘇東坡一聽,隨即答道:“既無坐處,何不暫借和尚的四大五蘊爲禅床呢?”
佛印禅師道:“山僧一句轉語,若學士答得便罷,老僧與你作床座;若答不出來,請解下身上所系玉帶,留鎮山門。我問你:山僧四大俱空,五蘊非有,學士何處坐?”
蘇東坡一聽,瞠目無言以對,于是解下皇上禦賜的玉帶留鎮山門,辭別而去。至今金山江天寺仍有“留玉樓”與“留玉石”,寺中並且塑有禅師與蘇東坡兩尊像,供後人瞻仰。
由此可知四大假合,五蘊組成的色身,沒有實體可得。
在一個鄉村地方,有一位信佛虔誠的老太婆,她聽說念經很有功德,便找了一位教書的老先生教他誦《心經》,這位老先生不但教她念,還逐字替她解釋。老太婆學會了誦《心經》之後,每天都至誠懇切地在佛前誦念。有一天,當她念到“無眼耳鼻舌身”這一句時,心裏忽然生起了懷疑,她用手摸摸自己的眼睛,拉拉自己的耳朵,再指指自己的鼻子,這一下子她胡塗了,眼睛、耳朵、鼻子不都在嗎?怎麼說“無眼耳鼻舌身意”呢?于是趕快跑去找老先生,指著自己的眼睛,問道:“老先生!這是什麼呢?”
老先生答道:“眼睛。”
老太婆又拉拉耳朵問道:“這是什麼?”
老先生奇怪地說:“耳朵。”
老太婆又指指鼻子,問道:“這個又是什麼?”
“鼻子嘛!”老先生有點不耐煩的說著。隨即又道:“上次教你《心經》時,不都讀過這些東西嗎?”
老太婆道:“對啊!我就是來問你這件事,《心經》上說無眼耳鼻舌身意,可是,眼睛、耳朵、鼻子不都明明在這兒嗎?”
教了幾十年書的老先生被不識字的老太婆這麼一問,竟也瞠目結舌,無以作答。
這故事告訴我們:一般人以爲眼睛、耳朵、鼻子都是實在的東西,殊不知如前面所說,都是由于因緣和合而成的,只是一種形質的假合,沒有實體實相,所以《心經》上說“無眼耳鼻舌身意”。宇宙世間各種事事物物,皆因緣聚集而生,所謂“緣聚則生,緣散則滅”,暫時的假相,暫時的存在而已,故說“四大本空,五蘊非有”。
(二)空是什麼
大乘法中一個“空”字,可以把叁法印統一起來。空,是真理中的真理,是最高的真空,此空義不僅爲佛法的重要思想,實爲佛法不共世間法的主要特質。
一般人不了解佛法所說的空是什麼?以爲空是空空洞洞的空,是空無所有的空。其實不然,佛法所說的空,是一種最深刻、最奧妙的哲學,若能透徹的了解佛法的空義,那麼對全體佛法也就能通達了。那麼空到底是什麼呢?要想用一句話,就將它表達出來,事實上是不可能的。《釋摩诃衍論》中曾論虛空十義,它雖然不能將絕對超越──不住有、不住無的超越──的空義淋漓盡致的描繪出來,但在人類的語言中,可說已經說得很中肯了。所謂虛空十義,即:
1.“空”有無障礙的意思,如虛空,雖遍一切處,但絕不障礙任何一色法。
2.“空”有周遍的意思,如虛空,遍滿一切,無所不至。
3.“空”有平等的意思,如虛空,無有簡擇,于一切平等。
4.“空”有廣大的意思,如虛空,廣大、無限、無際。
5.“空”有無形相的意思,如虛空,無有形狀相貌。
6.“空”有清淨的意思,如虛空,恒常清淨,無有垢染塵累。
7.“空”有不動的意思,如虛空,恒常寂止,離一切生滅成壞之相。
8.“空”有絕對否定的意思,把一切有限量的事理徹底否定、消滅。
9.“空”有空空的意思,徹底否定一切自性和摧毀一切空執。
10.“空”有不可得的意思,如虛空,不可取得,不可把捉。
這空義十喻,雖未必能盡述“空”之真義,但對空性之主要性質,確已作了生動之描繪。
有人說:“空是佛教的X光。”這是很有道理的一句話,因爲宇宙世間的任何一樣東西,都要經過空的X光加以透視,然後才能體認它的本來真相。一般人所以不能如實地體認萬有諸法,就是因爲不能透過空性,不能透過空性所認識的諸法,被妄執爲實有,有了實有的妄執,又如何能認識諸法的本性呢?
“空”是什麼?我們可以說,空就是“○”,○本身什麼都沒有,但若將○放在一的後面,則成爲“一○”;若將○放在一○的後面,則成爲“一○○”;放在一○○的後面,則變成“一○○○”。由此可知,一個“○”,你說它沒有用,它卻能生起大作用。“空”也是如此,若說空是什麼都沒有,其實,空在宇宙世間卻能包含萬有。
“空”是什麼?我們可以再說:空是數學中的“X”-未知數,它能代表很多的數字。
“空”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是空,因爲空是人生之本,是宇宙之體,而阿彌陀佛是真理,真理是阿彌陀佛,所以說空是阿彌陀佛。平常佛教徒經常嘴邊都挂著一句阿彌陀佛,看到小孩子跌倒了,“哎呀!阿彌陀佛!”,表示同情、關心。有人送給你東西,“阿彌陀佛!”,表示謝謝。一句阿彌陀佛可以代表一切言詞,空亦如此,能包括一切。如袋子空了,能裝東西;肚子空了,能裝食物;心空了,能容真理。所謂“真空不礙妙有,妙有不礙真空”,這就是空有不礙的無限妙用。
(叁)如何見空
諸法雖然是空不可得,但假現的作用形態,並不是也空無所有。諸法所以是空,因爲無自性可得;諸法所以是有,因爲相用是非無的。諸法其本體雖然是“空”,但我們可以從各種作用上見到“空”。
1.從相續假看空──無常故空。如長江後浪推前浪,世上舊人換新人,時間相續不斷,世事苦空無常,從無常的相續中,我們可以看到空。
2.從循環假看空──因果故空。宇宙萬物,世間諸法,皆離不開因果的法則,因爲果,果爲因。如一粒種子,有了陽光、空氣、水分、泥土等外緣後,于是抽芽、開花,乃至結果。種子是因,結果是果;如果再以所結之果接受外緣,再開花,再結果,則原有的果,即變爲因,因因果果,互爲因果,從這循環的假相中,我們可以看到空。
3.從和合假看空──緣起故空。諸法因緣和合而生,如人:由皮肉、筋骨、血液等和合而成爲人;若將各種組織分開,則無人的自體可得。故從和合之中,可以了解“空”。
4.從相對假看空──相待故空。世間萬物,…
《佛教的特質是什麼》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