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的特質是什麼▪P2

  ..續本文上一頁大善果來蓋覆它,令它不起現行,不發生作用,也就等于抵銷了惡報。有人問過這樣的問題:成了佛的釋迦牟尼有沒有罪業?回答是:還是有的。《法華經》說,人性有二種意義:即一、性起,二、性具。意思是說人過去的生生死死、善善惡惡,所造的業力數不清,所受的果報也償不完。但是,本性裏雖有善惡之業,若不令它生起現行,也等于沒有一樣。如播種田地,幼苗種下去,如果勤于施肥、灌溉,稻禾逐漸成長,即使有一些穢草參雜其間,也不足影響稻苗的結實。這就是說,我們可以不必挂慮過去世所造的惡因,只要注重今生所播下的善種,縱然以前曾做過一些罪業,但在大善功德的覆掩之下,也不會發生影響,由此我們可以更清楚的認識業力的定義,並且把握業力來謀求自己的幸福。

  二.緣起 

  佛教的教主釋迦牟尼佛在印度菩提伽耶的菩提樹下金剛座上,夜睹明星而成正覺,他覺悟了什麼道理呢?他體悟了因緣的原理和緣起的真理。佛陀體悟萬物皆從因緣而生的原理,覺悟了“緣起”是宇宙人生不變的真理。佛陀四十九年的說法,就是將自己所發現的緣起真理,如實的爲人類宣示出來。此即爲佛教異于其它宗教的特質。

  緣起是因果性的普遍法則,一切的存在,是因緣而起的,即因緣條件和合而生起。宇宙人生的一切,是彼此相依相待而存在。廣泛的說:大如世界,小如微塵,一花一草,無不是緣起。扼要的說:佛教的緣起論,是以有情的生生不已的存在爲中心。此因緣之理,並非知識領域所能诠釋的道理,如果想用知識去了解緣的價值,則如隔靴搔癢,抓不到癢處。必須實際去修證體驗,才能體悟充塞宇宙人生的緣起道理。佛陀在出家之前,已經通達四吠陀的哲學、五明的科學,以及當時九十六種外道的各種思想,最後再經過六年的苦修、冥思,終于在菩提樹下證悟緣起法則,成就佛果。

  佛陀成道後,有婆羅門教的教徒舍利弗,從婆羅門教追求真理已經很久,且擁有很多門徒,但是卻始終不能證得真理。有一天,舍利弗在王舍城的街巷裏行走,忽然遇到最初從佛出家的五比丘之一的阿說示。阿說示經常聞佛說法,受到佛陀的德化,表現在身行上,也是威儀堂堂,使人一見,不自覺的對他生起崇敬。舍利弗很尊重的問道:

  “你是什麼人?你的老師是誰?他平常怎麼教導你們?”

  阿說示答道:“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此“法”即指宇宙人生,亦指世間的事事物物。“法”就是“事事物物”。“諸法因緣生”,是說不論什麼事物都是因緣和合才能産生,因緣離散就消滅。

  舍利弗聽後,如同天崩地裂,當下即得到真理的消息。大喜之余,于是和好友目犍連,帶著門下弟子一齊歸投佛陀座前,而成爲佛陀門下智能第一與神通第一的大弟子,可見佛陀所說的因緣,確實是諸法的真理。

  對于緣起的認識,我們可以分爲叁類:

  (一)果從因生

  因緣兩字拆開來說,“因”是主要的條件,“緣”是次要的條件;“因”是生果的直接力,“緣”是生果的間接力。宇宙間的萬有諸法,不論自然界、生命界,無一不是由于種種關系的結合而成,離了各個結合的關系,絕對沒有實法可得。又說諸法的萬象,這是一種結果,此結果的存在,必定有其生成的原因,所謂“法不孤起”。既有諸法的存在,一定有其因果間的循環性。譬如:一粒黃豆種子,這是主要的因;水土、日光、空氣、肥料、人工等,這是次要的緣,如是因緣和合,然後方能抽芽、開花、結果,所以說果從因生。如果將一粒黃豆,始終放在倉庫裏或沙石上,它永遠還是一粒黃豆。因爲沒有外緣的助長,不能成爲果實。諸法因緣生,凡是從因緣生起的萬事萬物,不論在時間或空間方面,彼此之間都有欲切而切不斷的密切關系。

  從豎的時間來觀察:前一時代的社會現象與後一時代的社會現象,前後之間似乎沒有什麼聯系關系。實際推論起來,任何一個新的時代社會,絕不能離開舊的時代社會而突起。譬如薪火,舊薪燃燒過後,火焰移往新薪,舊薪與新薪是兩個不同的個體,但它們之間卻有微妙的關系存在,因爲新薪的火是舊薪的火的延續,故知離開相互的關系,要在時間流中,求個實有的東西,是絕對不可能的。

  若從橫的空間來觀察:諸法之間似乎沒有什麼因緣關系,但若仔細加以分析,法法都有因緣關系存在。譬如:今天大家在這裏見面,這是果;這個果的形成,則有它很深的因緣存在。你們請我來講演,我沒有其它事情羁絆,學校批准使用場地,大家發心前來聽講,有這許多因緣促成,所以今天的講演會能夠順利舉辦。如果當中有一個因緣不具足,或者我沒有時間,或者學校不批准,或者你們不能來聽講,那麼這一場聚會將流于無形,所以說一切的存在,無一不是因緣而生起。

  再說,人之所以爲人,並非沒有來由,今日科學雖然非常發達,能夠創造各種東西,但卻不能製造生命。所謂生命,是父精母血的因緣結合,方能生成;有社會士農工商等各種物質供需,生命才能延續。譬如:有水泥、木材、磚頭等各種建材聚集,方成其爲房子。若把這些建材分開,則無房子可言。人也是如此,若將皮肉、血液、骨骼等各種組織分開,則亦無人的存在。故知諸法萬有,莫不由緣而起。

  講到生命的形成,古來有一個最引人爭論的問題:究竟先有雞子呢?還是先有雞蛋呢?如果先有雞子,沒有雞蛋,雞子從哪裏裏來?如果先有雞蛋,沒有雞子,雞蛋從哪裏裏來?雞子、雞蛋,究竟哪裏個先有呢?以佛教的看法,哪裏個先哪裏個後呢?

  其實,佛教並不講先後,佛教不講從什麼到什麼,不講有始有終,佛教講的是一個“圓”,這個“圓”是無始無終的,這無始無終就是佛所說的緣起法。譬如因緣,哪裏一個是先因緣?哪裏一個是後因緣?這是無法分辨的,因爲任何一件事情都是由許多的因緣聚集而成的。如壁上的時鍾,從一點走至十二點,又從十二點走到一點,繼續不停的走,哪裏一邊是開始?哪裏一邊是結束?這是說不上來的,因爲它是無始無終,既沒有開始,也就沒有結束。由此可知因緣是相互相成的,“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這就是緣起最好的定義。

  (二)事待理成

  緣起的道理,微妙複雜,艱深難解,不是科學的技巧可以分析,也不是哲學的玄理可以說明。在《阿含經》中,佛陀曾有特別的揭示,說明緣起是佛法的特質,是不與世間學術共有的宇宙真理。

  所謂事待理成的緣起,就是因果的法則。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種瓜不能得豆,種豆不能得瓜,如是因感如是果。這因果的法則,就是真理。一切法則如果合乎“本來如此、必然如此、普遍如此的條件”,這個法則,就是真理。真理是不待口辯,不須言傳的。譬如:佛陀說有生必有死。有生的東西一定會死,從時間上講,古代如此,現在如此,未來也必然如此;從空間上講,中國如此,外國如此,世界各處皆如此;不論文明昌盛、科學發達,有生必有死,是本來如此、必然如此、普遍如此的。因此,佛的說法就是真理。

  人從哪裏裏來?有些宗教說:人是上帝創造的。上帝從哪裏裏來?上帝是本來就有的。這是一種荒謬的說法。以佛教“事待理成”的緣起觀來看,上帝的存在既然是真理,就必須合乎“本來如此、必然如此、普遍如此”的叁個條件。而事實上,上帝是特殊的存在,不合乎緣起的道理,它不能普遍如此、必然如此。所以說上帝怎麼會本來就存在呢?

  基督教又說:信我者永生。這也是幼稚的學說。因爲宇宙間的事事物物,都是因緣和合而成的。譬如:人有生老病死的現象,物有成住壞空的過程,那有永久不滅的事物?人既然是有形的肉體,就有生死循環的變化現象,這裏死了,那裏又生了,生生死死,輪轉不已,所以死並不是結束,而是生的開始,上帝也無法讓你不再受生,獲得永生。要泯除生死的輪回,唯有證入寂靜的涅槃,因爲涅槃沒有死,所以沒有生;沒有生,所以也沒有死。故佛教說“此生故彼生,此滅故彼滅”,這才是永久的解脫。永生而仍然“生”于煩惱之中,這種永生有何意義?況且說:“信我者得永生。”那麼不信的人,難道上帝就遺棄他嗎?這樣的上帝充滿愛憎的私情,怎麼配稱爲博愛世人的神?比較佛教的佛菩薩,不棄衆生的心懷,孰優孰劣,自明于人心。

  (叁)有依空立

  宇宙諸法,如何才能安立呢?依佛教的緣起來看,必須依空而立,沒有空則萬法不能成立。因爲沒有“空”,就沒有“有”。這個“空”並不是什麼都沒有的空,與一般所言純粹的“空”不同,這是萬法的“空性”。事物本身如果不具備空性的空,則無法顯出它存在的價值與作用,這個作用就是“空用”。譬如建築一棟房子,除了要有木料、水泥、鋼筋、磚頭等等建材,再加上設計、繪圖、測量等等規則之外,最重要的,必須具備空間,才能建造房子,沒有空地,再好的材料,再精的計劃也沒有用,所以有空間一切事才能辦成。

  一般人一提及“空”就很害怕,以爲佛教要人否定一切,其實佛教所說的“空”,卻是諸法所以成就的根據。譬如大家今天聚集在這兒,如果這兒沒有空間,我們的講堂又將設在哪裏裏呢?又人之所以能夠生存,那是因爲人的身上有許多的空間:如耳朵是空、眼睛是空、鼻子是空、排泄系統是空,所以人才有生命。反過來說,如果耳朵不空、眼睛不空、鼻子不空、排泄系統不空,試問人還能生存嗎?生命還能存在嗎?

  沒有空間就不能建房子;袋子裏不空,也不能裝東西;宇宙若不空,則人類不能生存,所以要“空”才能“有”,宇宙諸法就是建立在這個空義上面。因爲“空”,並不是虛空,而是一切法之所依,一切法不離的真性,是一切法存在與活動的原理。換言之,如果沒有空性,一切法則不能從緣而有,也不可能有生有滅。…

《佛教的特質是什麼》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談禅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