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今日佛教複興的希望在哪裏▪P2

  ..續本文上一頁學穿的衣服布料,大都出自他的工廠。過去同學們要衣服,都是請他染成統一的顔色。如果,他來聽經,我們就說,學佛的人何必要穿這麼好的布料,何必還要講究顔色,我們只要有百衲衣、壞色衣就可以了。這時,吳修齊先生心裏一定想,不太對勁呀!我如果再擁護佛教,佛法盛行了,大家都穿百衲衣,那我的太子龍衣料豈不是沒有人買了嗎?

  嘉義的晉安藥廠,負責人吳大海先生,大家都知道,他是一位虔誠的佛教信徒,他的廠裏出産各種藥品。如果我們不注重保健,一直排斥現代的醫藥,生病了,或是感冒了,“去拜拜佛!流流汗就好了。”如果患的是腸胃病,“都是不發心修行,去打坐!喝喝大悲咒水就好了。”如果吳大海先生聽到這話,一定會想,我若擁護佛教,佛教信徒多了以後,有病不肯吃藥,我的晉安藥廠也該關門了。

  我的意思是說,大家對于現代社會的文明生活,人間生活上所增加的富樂,都要像極樂世界一樣,不但不要排斥,而且還應該提倡,佛教要嘉許信徒擁有財富。“黃金不是毒蛇”、“有錢不是罪惡”,這樣的佛教,才容易爲今日的社會大衆接受。

  五.發展教育 

  複興佛教的希望在那裏?第五點要發展教育。

  佛教有最豐富的文化,有最高深的教理,藏經豐富,典籍浩瀚,可是佛教又太不重視教育。沒有教育,縱有再高深的教理,再衆多的經典,誰去研究呢?所以必須要提倡教育。信徒,要有信徒的教育;僧伽,要有僧伽的教育;甚至于兒童、婦女,也要有兒童的教育、婦女的教育。目前的臺灣佛教,雖也在辦教育,比方說,社會的教育,若與其它的宗教相比,佛教實在相差太遠了,如泰北中學、慈航中學,雖辦了,最後卻離開了佛教,爲社會所有。爲什麼呢?因爲佛教沒有人才。佛教至今沒有一間大學,類似外教所辦的輔仁大學、東海大學。教育的不興在複興佛教的路程上,實在是一個致命傷!我們希望今後能有人以辦佛教大學爲目標!

  至于佛教的專門教育,也只是可憐兮兮的聊備一格而已。而且很少得到佛教界的重視,得到信徒的支持。如果,我們現在發起裝佛像、建佛殿,一定有很多人響應;如果,我們發起辦英語班、辦研究部,那就很少有人關心了。佛教的青年,自身也犯了一個毛病,不肯接受教育!多少年來,臺灣各地傳戒,有時候承他們要我去幫忙做個尊證,每次坐在上面,我總是要注意一下新戒子,看看這個人能不能受教育,我發現很多青年,都是一表人才;但是卻很遺憾,他們都不肯念書,不肯接受教育。爲什麼呢?因爲在佛教裏,生活太容易了,不認識字沒有關系,不懂英日文也不要緊;不會傳教,沒有人怪你;不會看經,做苦工也是很好。佛教中的一些師父們,甚至阻礙青年人受教育。整個佛教,似乎是在推行愚民政策,師父怕徒弟受教育,因爲他的學問好,程度高,會看不起師父;因此,做師父的,也不希望徒弟們學問很好、很高。

  佛教徒不重視教育,實在非常悲慘。古時的高僧大德,不但通達社會上老莊孔孟等哲學,而且進一步的更精通叁藏。可是現在的佛教徒呢?不要說社會的世典不懂,連佛學也一竅不通。因此,大家不但要自己發心好好受教育,更應該提倡、鼓舞別人去受教育。如果,信徒受教育,他就不會迷信,不會以人神感情爲主,他會知道以整個佛教做爲他護持的對象。如果是出家人受教育,那他將來即能弘法利生,名符其實的像個出家人。

  最近山上要舉辦“僧伽夏令營”,預備每一個到這裏來參加的出家人,都先作四事供養的准備,另外講義用品,全部免費供給,結訓以後,每人再供養長衫一件。大家想想看,這總算很優待吧!但是,我知道這也不會有什麼效果,因爲現在寺廟的生活太容易了,這一點並不稀罕。可是,如果是幾十年前的大陸,當我們年輕參學的時候,知道有這樣的優待,一千裏的路途,走它一個月,就是夜裏趕,也要趕去參加。爲什麼?你們聽煮雲法師講過這樣的話嗎?暑假到了,出去趕經忏,趕了一個暑假,天天念經,白天念經拜佛,晚上放焰口,一個多月下來,還是在最忙的七月,所有賺的錢,還不夠做一套挂褲。那時候的生活,就是那麼樣的艱難。

  “發展教育”這個責任,還有待我們大家今後發心,去提倡、呼籲、鼓勵,使佛教的教育,能再成長,能再發展。

  六.進取創造 

  複興佛教的希望第六點要進取創造。

  今日的佛教徒,太保守,太故步自封,太墨守成規,沒有一點積極的精神,沒有一點進取的熱心。像觀音菩薩那種“大慈大悲”的精神,像地藏菩薩那種“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願力,可說大乘佛教的悲心慈願,在現在中國的佛教徒裏,似乎沒有生根,沒有發揮力量,大家都好像停滯在小乘思想的階段。一個年輕人,如果沒有熱忱、沒有悲願,就不像個年輕人。我們常常把佛教的菩薩比喻成青年。

  你們看!“羅漢像”有老和尚的樣子,“菩薩像”卻沒有老人家的樣子,沒有菩薩長胡子的,沒有菩薩臉上有皺紋的。爲什麼?因爲菩薩是年輕人的象征。所以,如果大家要行菩薩道的話,必須常常鼓舞自己,發心進取、發心創造。爲佛教成立念佛會、成立居士林、建設講堂、興辦圖書館、設立幼稚園或設立托兒所,爭取到處布教的機會,或鄉村、或監獄、或電臺等。

  大家要知道,我也在積極行菩薩道,比如朝山團來,或那一個機關團體的人來,要求我講演,我從來都不推辭,總之,“弘法是家務,利生爲事業”。我們應該去做,找地方去布教,找衆生來聽我們說法。你們看!基督教不都在到處拉人,還很少有人要聽呢!爲什麼很多的人走進了佛教的大門,我們還不肯帶著熱心去教化他們呢?看到社會上那麼多的苦難,爲什麼沒有悲心去救度呢?儒家講“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其實佛教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對社會的責任,對衆生的承擔,應該勝過儒家,主要的在于佛弟子並不能真正奉行佛法。

  現在的佛教界,有這麼一個現象,講出世,就太出世;講入世,又太入世。一講出世,則恨不得趕快離開這個世間,一刻也不能停留。趕快參禅悟道,趕快念佛往生,管他衆生,什麼都不要了。其實,離開衆生,自己逃跑,在佛法裏是最不容許的。至于太過入世,一天到晚,只想到在社會上、在名利裏找生活,在人情上求攀緣,這又未免太世俗化了。

  因此,我們進取創造,要有出世的思想,作入世的事業。有出世的思想,才不會爲功利主義所束縛;作弘法利生的入世事業,才不會像槁木死灰,毫無生氣。佛教講中道,我們對于世出世法,在進取創造中,應該要去找尋一個中道的生活。

  七.團結合作 

  複興佛教的希望第七點要團結合作。

  常聽佛教徒一直在喊口號,我們佛教徒要團結!我們要合作!可是整個佛教界,好像越來越不團結,越來越不合作。過去,大醒法師講演,他說:中國佛教徒,只要有十個人合作團結,中國佛教就有希望了。那時,我心裏想,法師怎麼這樣講呢?十個人團結還不簡單,集合幾十位同學這不就是能夠團結嗎?其實,當利害關系沒有到來時,可以團結;一旦利害關系來了,那團結就很困難。

  舉個例子說,大家現在提議,“我們來團結!”好,來團結!你們一百多位同學組織一個臺灣環島弘法團,大家團結,一齊去布教!“好!團結布教!”首先選一個團長。“選哪裏一個做團長呢?”大家考慮,團長一選,至少有十個人不服氣。“哼!他當團長,我不參加。”已經有十個人退下來不去了。交通工具,目前本院有兩部車子,大車子一部,小車子一部,一齊去環島布教。“哼!他們爲什麼可坐大車子,而我們要坐小車子?我們十個人該倒黴啊!算了!我們不去!”又減少了十個人。到了臺東,要上臺講演了,可是沒有講臺,怎麼講演?“喂!你們十位先去布置,擡桌子、搬凳子、准備麥克風,現在我們要布教了。”

  “嘿!爲什麼只有我們做啊?大家都是同學,我們該倒黴啊!我們是來做奴才的,是來搬桌子的,你們才是講演的法師!不幹了!”又少了十個人。這樣一直減少下去,還沒有到臺北,統統都散了。你們看!利害關系來時,要團結很難啊!

  臺灣的佛教,別的地方不知道,在臺北,我知道他們也想要團結,每年的春節過年,要舉行團拜,以示團結。可是一年叁百六十五天,只有一天團結,還是不夠啊!高雄市的佛教會,集合很多寺廟的住持,每個月聚餐一次,表示團結。不過,一個月吃一次飯,也還不夠團結啊!所謂團結,並不是說大家在一起吃飯,在一起團拜;你來看我,我來看你;今天天氣好,大家哈哈哈,就叫做團結;主要的團結合作,要在對佛教的信願、思想、事業,要有共同的認識,共同的發心。要團結就要分工;要分工,就要合作。在佛教裏,慈悲、寬恕、容忍之心太缺少;瞋恨心、嫉妒心太重了,所以不容易團結,不容易合作。把私利看得太重,也不能團結,不能合作。如果每一個人都不肯自我犧牲,又怎麼團結,怎麼合作呢?

  各位青年同學們!你們今後要跟人團結合作嗎?所謂團結合作,並不是說,叫人家來幫忙我們,有利我們;而是我們要去有利別人,幫忙別人。我也常常在這裏自我檢討,是我們誠意不夠,要發慚愧心,一定要委屈自己,才能跟人團結;一定要作自我犧牲,才能跟人合作。我希望今後大家都朝這團結合作的目標邁進。

  八.重視人才 

  佛教複興的希望第八點是重視人才。

  《覺世》上說今日佛教不能複興的症結是嫉妒人才,我們現在複興的希望是重視人才。佛教重視人才,有一個觀念上很難打破的地方,那就是你很會講經,照說他已算是人才了。可是在佛教裏,一般人的觀念就會說:“只是一張嘴會說,有什麼了不起!假和尚說法能說不能行,光是會說,沒有修行沒有用啊!”這一聽,“對的!我光是會說,不能行,好!趕…

《今日佛教複興的希望在哪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