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我們求法應有的認識▪P2

  ..續本文上一頁空寂中,靈光湛湛無數,塵刹煥然炳現,如淩虛影像,明照無邊。坐經數小時,如彈指頃,曆好多日,身心猶在輕清安悅中。”平常我們說烏雲密布會遮蓋了陽光,就好像五欲俗塵汙染了我們的心性,而白雲也一樣會擋住光明。所以當我們求法,對佛陀的教理有所契入的時候,心中空無一物,泯除身心世界的差別,沒有了時間空間的對待,空掉一切能夠隱蔽我們清淨自性的氤氲,不管烏雲也好,白雲也好,都要蕩除幹淨。這樣我們的自性就能像萬裏的晴空,片雲不沾;這樣我們的佛性就能像皎潔的明月,遍照千江萬水,圓滿光明。這就是大師所謂“泯然空寂”,沒有俗慮塵想的真空境界;這就是大師所謂“淩虛影像,明照無邊”的圓滿境界。彷佛一面光亮的鏡子,纖塵不染,能夠如實地照出每一件事物。

  同學們今天來山求法,目的就是希望能夠承受法益,得到佛法的功用,那麼大家就應該秉著大德們苦讀的精神,不計較一切,深入經藏。我們看看曆代大師,寒窗苦讀,深山潛修,才能成爲佛教的“僧寶”。夢窗禅師說:“春色無高下,花枝自短長。”春天無私的把生機給大地,但是樹木花草自己卻形成各種的差別。同樣的,佛陀的慈愛好比和風煦日,無所不被,但是有的人學佛不悟,煩惱不除,沒有辦法領受求法的功用。大家學佛,要把握好的因緣,努力去除愚癡邪見,使身心能夠蒙受佛法醍醐灌頂,安住在輕清和悅之中。 

  五.我們求法的耐力──柳暗花明又一村 

  現在和大家談談我們求法非常重要的認識。在我們求法的過程中,一定會遭受到種種的阻礙與打擊。我們如何克服這些障礙,達到我們的目標呢?那就是要具備忍耐的力量。

  密勒日巴尊者的師父,爲了要磨練尊者的耐力,要他蓋房子,蓋了又拆,拆了又蓋,稍不合適,還要飽受皮鞭的抽打,用盡種種殘忍無人道的方法來爲難他,而尊者終于能夠忍受常人所無法忍受的無理折磨,當生證得阿羅漢果位,成爲一代上師。法遠禅師千裏迢迢到葉縣歸省禅師那裏參學。歸省禅師不接見他,把法遠禅師關在寺院門外,並且向禅師潑了一盆冷水,法遠禅師徹夜站在門外,忍受冷冽嚴寒的風霜,雖然身上的水滴結成了冰雹,仍然無法打消他求法的意志,他說:“我爲求道而來,一盆冷水,怎麼就能夠挫折我求法的決心!”終于感動歸省禅師傳法給他。我們求法正需要這種忍受無情無理的耐力。

  法顯大師到印度求法,同行本來有十數人,路途上,同伴有的病倒了,有的凍死了,有的返回中原,最後剩下大師只身到了印度,忍受沒有伴侶的痛苦,幾經辛苦,取得經典。我們求法也要具備這種忍受無伴侶的耐力。

  唐詩說:“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思是說我們遭遇困境的時候,不要絕望,只要有堅韌的毅力,必能絕處逢生。我們求法要有忍受一切致命打擊的勇氣,無情無理要忍,無伴無侶要忍,無智無力也要忍,甚至無錢無物也能甘之如饴,不變初心。好比在深山幽谷中行走,走到窮途末路,如果能堅持最後一分鍾,必能化險爲夷,再現奇迹。所謂“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成功往往屬于堅持到底,最具有耐性的人。事實上,一切的困難正是來冶煉我們堅毅的志向,考驗我們是否有不屈不撓的精神?松柏不經過嚴霜的冰凍怎麼會蒼勁峻逸?寒梅不經過風雪的浸襲怎麼會高潔清香?所謂“不經一番寒徹骨,爭得梅花撲鼻香?”經得起一切考驗的人,成就自然歸于他。

  我們再來欣賞一首詩偈:“千錘百煉出深山,烈火焚燒莫等閑;粉身碎骨都無怨,留得清白在人間。”這首詩描寫石灰從深山提煉出來,經過人工敲磨,高熱熔解,最後製成石灰,把家家戶戶的牆壁粉刷得潔白無比。石灰能夠成爲住家的寵物,那是因爲它經得起錘煉、焚燒、粉碎,我們求法也要具備石灰這種經得起千錘百煉的耐力。

  孟子說:“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然後知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偉大的人物要成其爲偉大,接受種種的煎熬錘鏈是在所難免的。長在石縫中的小草,仍然那麼歡悅的展現它的生機,一切惡劣的環境,能使我們更堅強、更茁壯;一切的磨難是我們求法的逆增上緣。環境越不好,我們要愈忍耐,處逆境而能心平氣和,不被情緒左右了我們求法的目標,改變了我們對人生的決定。同學們平常拜佛的時候,對叁寶祈求什麼呢?希望獲得供養?被人恭敬?一切順適如意?在我總是祈求叁寶,讓一切的苦難、迫害、挫折都降臨在我的身上。越是艱難的環境,對我個人越具有激勵上進的力量,同學們今後要負起弘法的任務,也要具備這種安于逆境的耐力。

  儒家說:小人不能久處約,也不能長處樂。剛才和各位說了那麼多的道理,無非要同學們能夠安于逆境,但是處逆境難,處順境更難。逆境會挫折一個人的志向,順境會腐蝕一個人的性情,所以我們不僅能處逆境,更要能處順境。求道的人應該視聲名利養爲畏途,所以出家人應該安貧樂道,要知道物質愈貧窮,精神愈能富有。

  古人又說:“大器晚成。”有的青年學業尚未成就,就急著當住持,收徒弟,好比樹木還沒有長好,就砍下來用了,這是不能成爲棟梁之材的。雞孵蛋如果還不到成熟的時候,即使把蛋啄破,也不能孵出小雞來。飯還沒有煮熟,把鍋蓋打開,就吃不到香噴噴的白飯。所以說:“蛋未孵熟,不要妄自一啄;飯未煮熟,不要妄自一開。”我們求法要沈得住氣,忍得住苦,耐得住勞,這就是佛法“定”的功夫,這樣才能成爲大器。

  六.我們求法的悲心──一夜鄉心五處同 

  唐朝詩人白居易非常關心民間疾苦,詩中曾說:“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同。”既懷念遠在他方的兄弟,又感時運的蹇難,表現他悲天憫人的胸襟。我們求法也要具備“一夜鄉心五處同”的大悲心。

  什麼是求法的悲心呢?有一次非常有修行的維摩诘菩薩生病了,許多大菩薩趕著去探病,維摩诘菩薩告訴大家說:“一切衆生病,是故我病。”菩薩生病是因爲衆生有病的緣故啊!衆生害了什麼病呢?衆生以苦爲樂而不自知,以假爲真而不自覺,衆生害了愚癡、貪愛、瞋恚的病,而仍然沒有察覺。菩薩看到衆生生病,好像自己也害了病一樣,興起無限的大悲心,要拯救他們出離痛苦的淵薮,所以說:“菩薩病者,以大悲起。”這就是一種人溺己溺,人饑己饑的慈悲心。

  衆生的癡愛病,要用什麼藥來醫治呢?要用佛光法水來醫治他們身上的毒瘤,所以我們慈愍衆生的痛苦,就要學佛法,因爲佛法如良藥,能治百病;佛法如利箭,能除百障。儒家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使天下的人都能夠各得其所,享受大同世界的安樂。而佛門更主張“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所有法界衆生都是我們的父母,只要衆生在受苦,就要懷著大悲心去救度他們。地藏菩薩的“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觀世音菩薩駕著慈航,聞聲救苦;常啼菩薩的悲鳴,都說明了佛菩薩慈悲的心懷。在菩薩的心目中,衆生受苦,比自己受苦更難過,所以菩薩願意爲衆生做馬牛,所以菩薩慨然有濟世行慈、舍我其誰的大勇猛與慈悲心。只要有一衆生尚在沈淪,菩薩是不忍心證入涅槃的,因爲衆生無盡,所以大悲心也無盡,這種無邊衆生誓願度的悲願,正是菩薩大道心的诠釋與說明。

  唐朝監真大師,悲愍東瀛沒有戒法,應日僧榮叡的禮請,率衆到日本弘揚律宗。航程中幾次遇到狂風飓浪,大師幾乎喪生,後來甚至被人誣害爲海盜,飽受牢獄之苦,弟子中信心不堅定的背叛了大師,但是大師愈挫愈奮,本著“爲大事也,何惜身命?”的悲心,力排艱難,把佛法帶到日本,興建了唐招提寺。這時大師已是六十七高齡,雙目失明的老人了,但是日本文化卻因爲大師的苦心而盛開了美麗的花朵。監真大師在中國德高望重,受到大家的恭敬,他爲什麼甘冒一切風險,忍受衆多的災難,到日本去弘法?那是大師悲天憫人的慈悲心促使他的啊!我們緬懷古德風範,重要的是,能和他們的言行相應,也具備救世救衆的悲心。我們學佛法,就是要學佛菩薩救度衆生的悲心,解決衆生的煩惱,作他們的依怙,作他們的良師。我們學佛如果沒有佛菩薩這種普濟群倫的悲心,就失去我們學佛真正的意義,一切的方便如果不能和大悲心相應,就是邪道。

  同學們有求法的認識,求了法更要以大悲心,把佛法布施給衆生,以無限的大悲心,不論愚劣、頑強的衆生也要度盡他們。好比太陽有了熱能,把光熱遍照大地,本身的熱能不但沒有減少,大地因此而獲得蓬勃的生機,我們學佛也要如此,把佛法的慈光,甘露的法水,普施給大衆,讓大衆也能得到佛法的滋潤。

  七.我們求法的方法──心有靈犀一點通 

  我們做一件事情,必須具備幾個條件,除了有遠大的目標,周密的計劃,更需要講求方法。好比登山需要向導,航海需要羅盤,我們求法也要有好的方法,才不會盲修瞎練,誤入歧途。

  我們求法應該具備什麼方法呢?那就是李商隱詩中“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的方法。什麼是“心有靈犀一點通”的方法呢?就是要我們向佛法求,不向世間求;向了義求不向不了義求;向內求不向外求。常人總有一個毛病,騎在牛身上尋找牛,自己本身具足的佛性,不知道去顯發,卻拼命向外攀緣,好比海底撈月,好比掘地覓天,結果離道越遠。二祖慧可“安心”的公案,印度女子找頭的寓言,就是告訴我們求法要向自己內部求。

  禅詩中描寫常人顛倒說:“終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破嶺頭雲;歸來偶把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尋春何必踏雲,春在何處?春就在自家的庭院裏。我們求法好比尋春,不假外求,向內心求;不向遠求,向近處求。萬法歸于何處?萬法唯心所造,萬源歸于一心。所謂“來自萬水千山外,又向千山萬水歸。”

  我們的心好比工廠,能夠製造各種的東西,有清淨的,也有汙濁的。我們求道就是要把這顆原來具有真如佛性的心,去掉它的塵垢,恢複它“一點通”的“靈犀”,還給它光明的本來面目。好比除去浮雲的明月,重現它的靈明。當我們的心清淨無染的時候,就能夠像月亮一樣,如實的觀照事物的實相,這就是惠能大師所說的:“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能生萬法”的佛心佛性。所以我們求法首先要從“心”著手,好比擒賊先要擒王。孟子說:“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求道就是要把散逸心、放蕩心抓回來,把汙穢心、俗慮心去掉,成爲清淨心。

  我們求法的方法在“用心”,從“平常心”去下工夫。什麼是“平常心”呢?有一次弟子問長沙景岑禅師:“何謂平常心是道?”禅師回答說:“想睡就睡,想坐就坐。”“我不懂你的意思。”“夏天找蔭涼處,冬天坐火爐邊。”道不在奇異,而在日常生活中平實的表現。夏天找蔭涼的地方,冬天坐在火爐邊烤火,本來是極爲自然的事情,我們因爲種種的造作,舍本逐末,視本然爲奇特,以爲不怪異神奇就不是道,而不知道佛法就是“饑時吃飯,倦時睡覺”的日常生活。我們希望成佛成聖,首先就要把人做好,人做好了,成佛作祖就有份了,所以我們求法要從日常生活中去用心,把佛法和生活融合在一起,表現我們心性中最純淨的一面,做到“平常心是道”。

  八.我們求法的目標──留取丹心照汗青 

  當船只在海上航行的時候,如果沒有舵,就會迷失方向,我們求法如果沒有目標,就好比船沒有舵一樣,隨時有覆舟的危險。宋朝文天祥在<正氣歌>中說:“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爲了堅守氣節,不願成爲亡國奴,雖然元將以威利相逼,最後仍然以身殉國。我們求法也要有這種“留取丹心照汗青”爲教舍生的目標。

  唐朝智實大師因爲皇帝請客,把道士列在僧伽的前面,大師爲了護持僧團崇高的地位,甘冒忤逆聖意的危險,遭受到杖責的酷刑。有人問大師說:“你爲什麼要如此呢?明知是不可爲的事,難道你不識時務嗎?”大師說:“我爲了使後世知道,唐朝還有出家人在爲佛教力爭尊嚴的道統啊!”大師所以不怕犧牲生命,是一股護教護法的赤忱在激勵他。我們學佛的人,一旦遭遇佛法慧命受到戕害的時候,也要效法智實大師,爲教捐軀,使“後世知民國有僧耳!”

  人生自古誰不經過死亡?誰不喜歡長生不死?但是“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當我們所追求的真理遭受摧殘的時候,自古來只有舍生成仁,沒有貪生害義的。生死是人生必經的過程,但是有智能的人對死亡,卻有脫俗的看法與選擇。飛禽走獸爲爭食物而拼命,凡夫俗子爲求財利而喪生,而求道的人爲了護持真理于不墜,財利性命都可抛卻。幾年前,越南政府迫害佛教,許多出家人和在家信徒,爲了向政府抗議迫害佛教,爭取信仰自由,引火自焚,尤以廣德大師在烈炎中端坐不動,引起舉世的震驚,這種爲教而犧牲生命的大無畏精神,以碧血丹心護教的舉動,是我們身爲佛陀弟子所應該具備的。尤其在二十世紀的今日,赤焰彌漫,佛教倍受迫害,大陸上已經沒有佛教、寺院,我們每一個佛弟子都應該挺身而出,爲教效命,爲教爭光。

  人生的意義不在戀棧長壽,也不在屍位永生,應該是如何發揮我們有限的生命,把它的內涵做無限的擴充。我們看看火花,雖然瞬間消滅,雖然那麼短暫,但是卻爲人間留下燦爛的光彩。我們求法的人,也要以我們的赤忱丹心爲佛教寫下光輝的一頁,人人都有做燈蕊、燈油的認識,只要佛法的無盡燈能夠傳承下去,雖然我們這一盞熄滅了,但是佛法的心燈,卻因爲我們的奉獻,燈燈相續,永遠照耀于宇宙。

  今天和大家說了那麼多的話,希望大家要堅定信仰,認識自己的任務,拿出青年們的熱情,努力求法、弘法。古人說:“坐而言不如起而行”,大家對求法有清楚的認識之後,更重要的是要實在去力行,否則說食數寶,畫餅充饑,對佛法還是沒有正確的認識,大家勉勵!

  

  

《我們求法應有的認識》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