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講演集》-我們求法應有的認識
時間:民國六十四年九月
地點:佛光山中國佛教研究院
對象:中國佛教研究院學生(弟子依空記)
一.我們求法的精神──八千裏路雲和月
二.我們求法的任務──萬方多難此登臨
叁.我們求法的願心──春蠶到死絲方盡
四.我們求法的功用──萬裏無雲萬裏天
五.我們求法的耐力──柳暗花明又一村
六.我們求法的悲心──一夜鄉心五處同
七.我們求法的方法──心有靈犀一點通
八.我們求法的目標──留取丹心照汗青
各位同學:
今天是中國佛教研究院開學後的第一次周會,我非常高興來和大家見面講話。
在今天物欲橫流,青年們紛紛向物質世界追求享樂的時候,而你們不同于一般人,都能夠舍棄社會上的種種享受與誘惑,到本院來讀書求道,實在是非常難得。
《維摩诘經》中記載舍利弗尊者向維摩诘菩薩問法的故事,菩薩問智能第一的舍利弗說:“仁者爲法來耶?爲床座來耶?”尊者回答說:“我爲法來,非爲床座。”大家今天舍棄社會聲色欲樂來山探究佛法,就好像舍利弗尊者一樣,是爲了求證宇宙人生的真理而來。古人有“立志苦不早”的慨歎,大家這麼年輕就能發心求法向道,實在值得嘉許。但是凡事總要認識清楚,講求方法,意志才能堅決,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今天我就針對“求法應有的認識”這個問題,並且借用古代文人詩詞中所表現的意境,來和大家談一談我們求法應該具備一些什麼認識?
一.我們求法的精神──八千裏路雲和月
宋朝的民族英雄嶽飛在他的<滿江紅>詞中,有兩句話說:“叁十功名塵與土,八千裏路雲和月。”嶽飛爲了保護國家,不怕風塵仆仆,踏遍萬裏雲山與明月,遠征沙場,我們求法也要有“八千裏路雲和月”的精神。
什麼叫做“八千裏路雲和月”的精神呢?就是說我們追求真理要有不怕困難,不怕路途遙遠的精神;也就是要有锲而不舍、勇往直前的精神。我們翻開佛教曆史,古來有許多高僧大德,往往爲了求得佛法,千裏跋涉,到處參訪,甚至只要能夠聽到真理而犧牲了生命,也在所不惜。譬如佛陀在因地修行的時候,有一天遇到一位面貌凶惡的羅刹正在喃喃說到:“諸法無常,是生滅法。”佛陀聽了非常高興,這正是他長久以來所要參究的道理,于是上前請羅刹繼續將真理加以說明,羅刹說:“我肚子餓了,你肯做我的食物,我才將其中的道理告訴你。”佛陀爲了求得半句偈:“生滅滅已,寂滅爲樂”,因此成了羅刹的腹中物。我們也要有這種爲法忘軀的精神。
唐朝玄奘大師到印度去留學,曆經風險。有一次途經八百裏流沙,烈日當空,大師途中斷絕了飲水,眼看生命危在旦夕,但是玄奘大師卻發下堅宏的誓願:“甯向西天一步死,不回東土一步生。”我們求法也要有大師這種“朝聞道夕死可矣”的精神。現代的青年缺少大德們這種恢宏的氣度,缺少爲求真理而不畏艱辛,不計利養的決心。目前佛教青年往往以常住事務繁忙,人手不夠爲理由,耽逸在寺廟裏,不能邁開腳步來追求真理。或者以研究一經一論爲滿足,生活在自己的小天地裏,離不開寺院,舍不得師父,宗派的觀念,人我的是非,阻礙外出參學的勇氣,好比養在溫室裏的花朵,承受不起冰雪的洗禮,永遠不能成爲挺拔的棟梁,如何擔負得起濟衆利生的大業?
我們再來看看八十多歲的趙州禅師,有一次徒弟向老禅師問了一個問題:“劫火洞然,這個壞也不壞?”禅師答:“壞!”又問:“恁麼則隨他去也?”老禅師漫不經心的又回答說:“隨他去!”事後覺得不太妥當,于是趙州禅師爲了求得心中的落實,以八十高齡,仍然腳踏一雙芒鞋,踩遍大地山川,目的在印證自己是否已經參悟佛法?而留下了“一句隨他語,千山走衲僧”的美談。善財童子以垂髫稚齡,曆經無數國土,遍參五十叁位善知識。我們佛教青年也要有這種爲求佛法不怕路途迢遠,只要是佛法所在的地方,即使是海底龍宮,那怕是山關阻隔,我們也不能退縮。從古至今有不少的佛教青年,爲了求佛法,飄泊他鄉異國,忍受千古的寂寞和孤獨,我們也要有這種走出象牙之塔小圈圈的勇氣,投向無邊佛法的精神。順治皇帝在<贊僧詩>中說:“天下叢林飯似山,缽盂到處任君餐。”我們要以十方叢林爲我們的常住,要以佛法大衆爲我們的師父,不要自己束縛了腳步,做一個鄙陋無知的愚人,所以我們求法首先要有“八千裏路雲和月”的精神。
二.我們求法的任務──萬方多難此登臨
我們求法有什麼任務呢?佛教中常說:“弘法是家務,利生爲事業。”大家今天很幸運能夠來山學習弘法利生的智能與方便,但是不幸的是今日舉世滔滔,一片混濁,唐朝大詩人杜甫在<登樓詩>中描寫他遭逢亂世的心情說:“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各位上山來研求佛法的決心,這兩句詩,不也正是你們的寫照嗎?今天是全世界大乘佛教命脈危在旦夕的時代,要發這種萬方多難我登臨的慈心悲願,要以“複興佛教,舍我其誰”的毅力,把振興佛法的任務挑在我們的肩頭。東晉時代的道安大師,生在兵荒馬亂的時代,經過多次的播遷與逃難,雖然環境惡劣,仍然聚徒講經、譯經,延續佛法的慧命。真谛叁藏遠渡重洋,到中國來傳法,不巧遇到烽火疊起的亂世,幾經坎坷,甚至常有喪命的危險,仍然苦心譯經,爲東土播下佛法的種子。我們生在一個赤流彌漫、佛法倍受摧殘的末法時期,也要有曆代大德們這種以弘揚佛法爲己任的認識與勇氣。
那麼,我們怎樣求法,怎樣去弘法利生呢?一般人學習世間的知識是爲了謀得一技之長,將來可以糊口維生,解決個人的溫飽。而我們學佛法是爲了解決衆生的溫飽,使他們知道怎樣過佛化的生活,進而還要解決他們的痛苦,使他們了解人生的意義,找到安身立命的所在。
古人說:“任重而道遠。”我們佛弟子,只要一天身披袈裟,就要努力于佛法的弘揚光大。在風雨飄搖的清晨,報曉的公雞,仍然不停的叫苦,在衆生沈淪,佛法待興的今日,我們每一個佛教青年,做一個報曉的雄雞,叫醒沈迷在夢中的大衆,進一步各位更要負起中流砥柱的使命,力挽狂瀾于既倒,人人擔負起“萬方多難此登臨”的任務,弘法利生,才不枉費各位上山求法的初心。
叁.我們求法的願心──春蠶到死絲方盡
佛教裏非常注重發願,譬如阿彌陀佛發了四十八大願,希望衆生都能往生極樂世界享受了脫生死的常樂,又如普賢菩薩的十大願,藥師佛的十二大願,表現菩薩大行大慈的心懷。我們平常說:“隨緣、隨緣”,但是我們有時失去了原則,曲解了隨緣的真正含意,隨著外緣而改變了自己的初衷,我們更應該學習菩薩,轉“隨緣”爲“隨願”,以願力來莊嚴國土,成就大衆。
我們學佛的人應該具備什麼願心呢?晚唐詩人李商隱有一首家喻戶曉的詩說得好:“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春蠶吐絲作繭,等到把繭作好,它的絲吐光了,生命也奉獻了。蠟燭燃燒了自己,照亮了別人,雖然油盡灰滅,卻爲人間帶來了光明。我們求法正應該具備這種犧牲小我,成就大衆的願心。《華嚴經》雲:“但願衆生得離苦,不爲自己求安樂。”我們學佛的人,抛棄了個人的享受,是爲了替衆生服務,解決他們的困苦。做爲一個佛教徒,要培養只問耕耘不問收獲的器識;要修持只求奉獻不求報酬的梵行,要有爲衆生擔荷一切痛苦,也能夠甘之如饴的願心。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表明他忠君護主的忠誠說:“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世間行道尚有休止的時候,至多以一生的精力從事于理想的追求。而佛教的願心是無止盡的,我們看看《華嚴經》中普賢菩薩的願心是何等的偉大與長遠:“虛空界盡,衆生界盡……我此願心,無有窮盡。”虛空無窮無盡,衆生無量無邊,衆生的煩惱無涯無際,而菩薩濟化衆生的願力也是無窮盡的。地藏菩薩的“地獄不空,誓不成佛”,這種度盡一切衆生的願心,是我們每一個佛弟子求法必備的條件。我們應該以菩薩心,發大願行,“常做佛事,永不休息。”只要做一天出家人,就要撞一天的鍾,負起震聾發瞶的責任,上求下化。大家要堅信“有願必成”、“願無虛發”的道理,以春蠶至死仍然不忘奉獻的願心,人人發願爲佛教奉獻一切,爲衆生而忘記個人。
四.我們求法的功用──萬裏無雲萬裏天
上面我們說要培養求法的精神,要認清求法的任務,要興起求法的願心,但是我們求法究竟有什麼功用呢?現在我們就來談談這個問題。平常我們的衣服髒了,用清水來洗就會潔白如初;我們的心性,經過無始以來的薰染,好比染上汙垢的白布一樣,也要用佛法的法水來洗滌,才能將清淨的自性顯露出來。
禅門有一句詩偈說:“千江有水千江月,萬裏無雲萬裏天。”最能表達求法的功用。我們的心本來像一塵不染的明月,因爲種種的造業,使這輪皎潔的明月,蒙上了烏雲。我們求法就是要以佛法的般若智能,去除我們的愚癡,使我們證得真如自性。當我們學佛開悟之後,我們的自性,就好比朗朗無雲的晴天一般,再也沒有絲毫的汙染,再也沒有任何的牽挂。好比明月映在千條江水之中,潔白無瑕,遍照十方。又好像虛空一樣,不但沒有烏雲的遮蔽,也沒有白雲的沾蓋,但是卻不妨礙雲朵的自由飄遊,這就是華嚴“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的境界。到達這個境界,我們的心胸就會開展起來,我們的智能就會顯發出來,起心動念都不會有差錯,而這些種種的好處,從什麼地方來呢?從求法證悟而來。
近代高僧太虛大師,一生從未受過完整的正規教育,幼年出家,在普陀山幾經潛修閱藏,終于開悟,致力于佛教的革新,爲中國佛教帶來無比的希望。大師描寫他閱藏有得的情形說:“閱經次,忽然失卻身心世界,泯然…
《我們求法應有的認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