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求法的態度▪P2

  ..續本文上一頁叭啦地講了二十幾分鍾,連讓我插嘴的余地都沒有,只有正襟危坐地聽他發表高論。又過了將近十分鍾,他看看腕表,忽然訝異地說道:“啊!對不起!今天打擾您了,我下面還有事情要辦,改天再來請教您,再見!”

  “喔!再見!”

  當我送走了他,才想起了他是有問題要來請教的,可是,自始至終我都沒說過一句話。

  所以諸位要學佛,應該注意培養謙虛實證的態度,唯有虛心,才能獲得實益。譬如:茶杯裏裝滿了髒東西,即使上面再添入甘美的食物,也是難以下咽的。如果個人過去舊有的習氣太重,執著太深,那麼,再好的道理,再新的觀念,也就無法莊嚴了。譬如一個人走路,後一步不肯放棄,如何能向前跨進一步呢?因此,具備虛懷若谷的態度,才是增進道德學問的根本。

  諸位如果了解虛心的道理,平日便要多留意周遭的事物,發掘問題,有了問題,再進一步去尋求解答。所謂“學問”,就是要學而能問。學而不問,不算是真正在學習。因爲在學習的過程中,若沒有疑問,則表示“學問”沒有進步,“小疑小悟,大疑大悟”,知識學問就是在“學”與“問”中長成。若恥于問人,則疑情永遠不能解開,智能亦永遠停頓在某一階段,所以諸位不論求學或做事,皆要能虛心,要能不恥下問。

  第四願 要改過遷善 

  現代的一般青年,普遍有種共通的毛病,就是有了過錯不肯改正,尤有甚者不肯接受批評。如果在大庭廣衆中指正他的缺點,就認爲嚴重打擊了他的自尊心,使他在大衆面前擡不起頭來。其實,這是一個不懂佛法的觀念。在佛教中,不論誰有了過錯,必須在二部僧衆面前披露忏悔,一經過忏悔,就能洗清過失,誰也不能再指摘你過去的不是。如果一再地遮掩隱藏自己的過錯,則永遠也沒有澄清的時候。

  “往者不可谏,來者猶可追。”“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以後種種譬如今日生。”一個人不怕有過錯,只怕不能改過,語雲:“知過能改,善莫大焉。”同學們彼此相處,坦誠對待,偶有過錯,互相規勸。把過去的觀念陋習改正,把內心的無明煩惱去除;化心浮氣躁爲慈悲祥和,導暴戾無理爲柔順有禮;唯有能改過,才能受益;唯有從改過中,才能培養自己偉大的情操。

  有一則寓意深長的故事說:佛殿中供奉著一尊大佛,是銅鑄成的;放在佛桌旁的大磬,也是銅鑄成的。

  有一天,大磬向大佛提出了抗議,說道:“喂!大佛啊!你是銅鑄的,我也是銅鑄的,大家的身價相等,可是,當信徒來參拜時,他們都拿著香花、水果供養你,並且向你虔誠的頂禮膜拜,他們不但不供養、不禮拜我,反而拿起木槌重重地敲打在我的身上,打得我疼痛不已?”

  大佛一聽,稍爲沈思了一下,微笑著說:“大磬呀!讓我告訴你一個道理。當年我們從礦山被開采出來,都是同樣的一塊銅,可是當雕塑師開始雕塑我們時,我忍耐了很多的苦痛,曆經了很多的煎熬,譬如說:當他們發現我的眼睛太小時,就拿起鐵鎚猛打、猛挖;發現我的鼻子太大時,就又敲又鎚的,常常痛得我好難過,可是我毫無怨言,因爲我知道雕塑錯了,必須再加以改正的,就這樣經過千錘百鏈,我終于成功地被塑成一尊佛像。而你呢?不加修飾的鑄成了大磐,稍稍在你身上敲一下,你就嗡嗡地大叫,所以沒有人供養你啊!”

  這故事告訴我們,一件事情沒有能夠完全順利的,修正、改過是必經的門路。同學們到這兒來求法,要把“色身交給常住,性命付予龍天”,蠲除自己的成見,讓師長來教導你,來雕塑你,學問道德才能增長,慈心願力才能發揚,有朝一日,才能負荷如來弘法利生的使命。

  第五願 要變化氣質 

  讀書的目的是什麼?就是要變化氣質。爲什麼要修行?也是爲了變化氣質。同學們到學院來念書,因爲天天拜佛、念佛,自然地清秀莊嚴起來,這就是改變俗氣而成爲高尚的氣質之故。

  有一位手藝精巧的雕塑師,經常替人雕塑鬼怪魔像,久而久之,大家見了他,都覺得他一臉的猙獰相,甚爲恐怖。後來,有位佛教徒請他雕塑佛菩薩像,他經常沐浴在佛菩薩的慈悲法相中,觀想著佛陀的叁十二相八十種好,漸漸地這位雕塑師的容貌也改變了,給人的印象是慈和莊嚴,這是一個變化氣質的最明顯的實例。

  諸位上山來學佛,也要學習把世間的陋習改變成高尚的氣宇,把懈怠懶散的個性變化成勇猛精進。經上說:“心淨國土淨”、“叁界唯心,萬法唯識”、“心如工畫師,能畫種種物”。變化氣質,是要靠自己的修持,靠自己的毅力,每一個人都是改造自己的工程師,自己想成爲什麼樣子,一切的取舍都在于自己。平日貪欲、瞋恚、嫉妒、自私、偏執、驕傲的人,現在要把它改變成慈悲、喜舍、寬宏、中道、溫和、勇敢,唯有能自我反省、自我改造,才能出人頭地,因爲要變化氣質,不是別人能夠幫助你的,必須自己有勇氣、有決心、有毅力,切實去實踐,所謂“各人吃飯各人飽,各人生死各人了”,就是這個道理。

  第六願 要勤儉忍耐 

  佛光山是一個七衆弟子的道場,出家在家的男女僧青年都可以來求法;我們不是爲了貪圖學位名利而學道的,也不是希望佛教給予我們榮華富貴而來的。佛光山的道風是樸素勤儉的、是行解並重的、是福慧雙修的,諸位到這兒來,要把佛光山優良的道風維持下去,以勤儉忍耐來講,不但要勤于學習、勤于勞動、勤于做人、勤于修行,還要能忍耐、忍辱、忍苦、忍氣、忍難,如此方能見道。我個人曾經從勤儉忍耐中深深體會到很多道理。

  我在佛教叢林裏生活了十年,十年之中,做了六年的行堂,兩年的香燈,一年半的司水,都是自願發心爲常住做事。當時生活簡單,似乎沒什麼事可做,環境很幹淨,也不必時常打掃。垃圾筒幾天才要倒一次,因爲裏面沒有東西,大家克勤克儉,絲毫不浪費,因此覺得生活上沒什麼煩瑣的事情。爲什麼當時我要做六年的行堂呢?因爲我常想:當一日和尚撞一日鍾,吃一天飯做一天事。俗語說:“食人之祿,忠人之事;吃人茶飯,與人擔擔。”又說:“得人錢財,與人消災。”百丈禅師也說:“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我既然受惠于佛教,就要感恩圖報,做好一個出家人。時下有很多僧青年,不要說發心做六年行堂,即使六個月,或六星期都會受不了,甚至于打掃一個星期也會做不下去,想要馬上輪組調換。對于勤勞作務,不能耐煩的人,是不能有成就的。

  由于現代物質太豐富,人的欲望也隨著物質在增加。但我個人始終不以爲靠物質便可滋養我們的身體,我認爲滋養身體需要用佛法,所謂“禅悅爲食”,即是最好的證明。佛法雖然沒有禁止我們對物質的需求,但是,佛法告訴我們,對于物質的欲望要適當地節製,因爲世間上不可能有喜歡什麼就擁有什麼的如意事,所謂“不如意者十常八九”。所以希望大家不要養成浪費金錢、好吃零食的壞習慣,要從佛法中去體會禅味,以代替物質的欲望。

  其次講到忍耐,平時我們觀察一個人是否能成器,往往先看這個人有沒有忍耐力。世界上最大的力量就是忍耐的力量,忍的功夫可以成聖成賢,譬如忍餓、忍窮、忍貪、忍氣、忍苦、忍難、忍魔,這種忍的力量,實爲禅定、持戒所不及,因爲忍耐的功德很大,可以成就一切。

  汾陽禅師在大雪紛飛的寒冬,爲了求法,千裏跋涉至遠方一寺院,到了山門,沒有人理睬他,直等到夜晚,一位知客師看他不肯離開,端過來一盆冷水便朝他身上潑,並且聲色俱厲地趕他走。但是,汾陽禅師平靜地說:“大德!我爲法不遠千裏而來,豈是這一盆冷水就能趕得了的呢?”禅師抱著大志大願而來,爲了求法,不畏屈辱,終于成爲一位偉大的禅師。

  諸位也從各地遠道而來,大家能有這種忍耐的功夫嗎?學佛的人,要時時反省:能忍受工作的繁忙嗎?能忍受飲食的饑餓嗎?能忍受天氣的寒冷嗎?能忍受無理的氣憤嗎?人,是萬能的,只要我們有大願心,有大智能,難忍能忍,難行能行,以堅毅不拔的節操去求法,佛道就在眼前了。  

  第七願 要虔誠禮誦 

  一般社會上的求學只是求知識、謀技能,諸位到這兒來求法,必須福慧雙修、行解並重。有些人到佛門中來,兜一圈又走了,連邊兒都沒沾上一點,原因何在呢?那是因爲他沒有宗教生活的體驗,也沒有嘗到佛法修持的妙味,因此,這種人在佛門中就無法生根,如水上的浮萍,隨風飄蕩。如果,諸位想在佛教中安身立命,則必須虔誠禮誦,從禮誦中與佛法相契。

  如果,一個人每天能念佛一支香,那麼你的身心則能與阿彌陀佛合而爲一;如果能禅坐一炷香,則會感到人格在升華,心胸在擴大;如果能虔誦一卷經,則能感覺飽餐法味,其樂無窮。在這種情形之下,假若有人要你離開佛教,相信你絕對不會離開,因爲你已經在佛法修持的體驗中得到了寶藏。

  諸位天天進出佛殿,禮佛課誦,不知道大家把佛殿觀想成什麼?現在我舉幾個譬喻以增加各位的信心。

  一.把佛殿當做戰場

  或許有人會說:佛殿是誦經禮佛的地方,戰場是敵我厮殺的地方,這兩種怎能相提並論呢?殊不知我們禮佛誦經是爲了消除煩惱,要與妄想魔王作戰,借著佛法的力量來驅逐煩惱魔王,我們新的生命才能産生。在與魔王厮殺時,不但要勇敢,而且要付出很大的力量,才能把煩惱魔軍驅除,所以說要把佛殿當做戰場。

  二.把佛殿當做學堂

  我們進入佛殿,是爲了向佛學習,以佛爲良師,學佛的慈心悲願。我們要不斷地反躬自問:我們學習了多少佛的德行?所謂“明佛之理”、“合佛之心”、“達佛之境”、“成佛之道”、“感佛之恩”、“敬佛之德”、“滿佛之願”等,我究竟做到了幾分?所以我們要像個學生,在學堂裏認真用功,認真學習。

  叁.把佛殿當做礦場

  一般的礦場裏有金、銀、銅、鐵、錫等能源,而我們的內心也有很多智能的寶藏。要開采這許多智能的寶…

《求法的態度》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