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樂和禅定智慧樂的得失輕重等;一心,念慧分明,明見世間一切都可患可惡,只有禅定智慧樂可尊可貴。
這二十五法,綜合了各種經論,是對一切習禅修行而准備的注意事項,必須具足。本書又把方便分作遠、近兩種,把這二十五法叫做遠方便,而以下面第七〈正觀章〉的十種境界爲近方便。
七、正觀章(卷五——卷十),是本書的中心,詳細介紹圓頓止觀的觀心實踐,由此體證叁谛圓融的妙理。其中先敘述觀法的對象,開作十種,稱爲十境。次說正修的觀法,也開作十種,稱爲十乘觀法。
十境爲觀心實踐中所現起的十種境界,自造業受報的凡夫開始,到尚未證得究竟解脫的大小乘聖人爲止,視不同條件而呈現。它們是:
(一)陰入界。這是觀法的最初,說觀五陰、十二入、十八界,但界、入兩科所攝過于繁廣,因而“去丈就尺”,在叁科中擱置十二入、十八界,只以行人現前一期果報之身即五陰爲所觀境;然後“去尺就寸”,擱置色、受、想、行等四陰,集中觀察識陰。更于識陰中,獨取第六意識爲所觀之境。
(二)煩惱境。是由觀察陰境不已,能引發煩惱而起熾盛的貪嗔,此時應當舍棄陰境而觀察煩惱境。
(叁)病患境。是由觀察陰和煩惱,四大不調,致發生病患,妨礙禅定,此時即應當觀病患境。
(四)業相境。是由修習止觀,行人無量劫來所作善惡諸業,在靜心中忽然現前,如鏡被磨,萬象自現,此時即應當觀業相境。
(五)魔事境。是由觀察以前各種境界,有魔事發生,妨礙禅定,此時即應當觀魔事境。
(六)禅定境。是已修魔事觀後,真明未發,而過去所修習的各種禅定紛然現起,致令行人貪著禅味,陷入定縛,此時應當觀禅定境。
(七)諸見境。在習禅中,因心靜而對事物産生類似于悟境的明察,如果以此爲足,不思進取,極易産生偏邪的智慧,滿足于所得的相似境界,而起種種顛倒的見解,沈湎于世智辨聰中。所以,此時即應當觀諸見境(《摩诃止觀》說到第七諸見境段便停止,以下叁境,系根據正觀章的序說補充)。
(八)增上慢境。如果能認識以上各種邪見爲非,止息其妄執及貪嗔心,就能降伏五利使與五鈍使兩類煩惱。對無真實智慧者而言,就認爲此時已證得涅槃。在小乘修行者中,有的把尚在色界的四禅境界妄執爲已超出叁界的第四阿羅漢果;在大乘修行者中,亦有魔對其作已證菩提的虛假授記,這都是並未得到真實果位卻說已得,從而産生高傲驕慢心的“增上慢”人。所以,此時應當觀上慢境。
(九)二乘境。諸見境和增上慢境既已棄除,心境獲得甯靜,過去世所修習的二乘心在靜中發生,如沈溺于空寂,能障大乘行果,此時應當觀二乘境。
(十)菩薩境。如果憶念菩薩的濟世本願,而不墮落于頑空者,即呈現出藏、通、別教等權教的境界。因繼續進修,悟入真道,故此時應當觀菩薩境。
在此十境中,觀陰入界一境,恒常呈現于凡夫、聖人面前,不管此境界呈現還是不呈現,應恒常將其作爲觀心之境。以下的九境則視修行者的根機和條件而相應興起,故必須通過能觀的“十乘觀法”加以分別對治。十乘觀法又叫作十法成乘:
(一)觀不思議境。先說可思議境,即大小乘中都說心生一切法,不說心具,所以無論是說六道還是說十法界,都屬于可思議境。宇宙全體,不外乎叁千諸法。叁千諸法由十法界、十如是、叁世間構成。十法界,指衆生因各自有漏、無漏業力所感不同,而有地獄、餓鬼、畜生、修羅、人天之六凡和聲聞、緣覺、菩薩、佛之四聖的存在形態。十如是,依據《法華經·方便品》描述諸法實相的十如是,則生命主體的每一法界都具備實相的十種屬性。此即事物的相狀(相)、本性(性)、體質(體)、功能(力)、作爲(作)、直接原因(因)、輔助條件(緣)、結果(果)、果報(報)、自初相至末報畢竟平等(本末究竟等)。叁世間,指生命主體所依存的五陰世間、衆生世間、國土世間等叁種生存環境。十法界中每一界衆生根據主體意識中無明與法性兩種力量的盛衰消長,使業力的染淨因果對比發生變化,則在十法界內又可以互相轉化、互相包含。如此十界彼此互具,則成百法界。此中每一互相包含的法界,都具有上述實相的十種規定性,如是則成千如。百界千如各有叁世間,便成叁千世間。“叁千”只是一個具象性的約數,是對縱橫交錯、重重互疊的處于普遍聯系之中的宇宙萬物的描述。
次說不可思議境,指衆生實用現前六根六塵相對所起一念的妄心,此介爾一念,即法爾具足叁千諸法。此一念心與叁千世間,並不存在時間上的前後派生關系,也不存在空間上的整體與部分的橫向關系。即心是一切法,一切法是心,非縱非橫,非一非異,玄妙寂絕,非識所識,非言所言,所以稱爲不可思議境。
于此一念心,念念用即真、即假、即中叁觀觀察。如觀一法即一切法,是爲假觀;觀一切法即一法,是爲真觀;非一非一切,是爲中觀。一空一切空,無假、中而不空,是總空觀;一假一切假,無空、中而不假,是總假觀;一中一切中,無空、假而不中,是總中觀。所觀照的是叁谛圓融的境,能觀照的是空、假、中叁觀,總稱不可思議一心叁觀。
“一念叁千”是天臺宗爲人的存在及修道確立坐標的根本世界觀,也是中國佛教哲學中最具思辨力的思想,與圓融叁谛和一心叁觀,同爲天臺教學中教觀二門的中心教義,最能顯示天臺教學的特色所在。
(二)真正發菩提心。對觀不思議境即一念叁千的修行不銳利者,當深切反省自己是否真正發起菩提心。因爲諸法門同具叁千而非有缺減,心佛衆生具同一體,而我們卻自纏自縛而自尋苦惱,若不知迷悟同體,任運相資,即不能拔苦與樂而圓滿願行。衆生徒負各種業障而無由得拔,故彼此思維,于此痛切地激勵自己,勇猛地發起四弘誓願。
(叁)善巧安心。如因弘願念念緊張于心,對一念叁千的修悟反而不能成就,當反省精神是否缺乏安定感,如此發起善巧安心觀。把止與觀之心,善巧地安住于法界。體達法界即爲生死煩惱的當相,本來皆空,空亦不可得,一一顯現其本德,絕迷悟、因果、色心、依正之對立。把心安住于寂靜的法界是止,照明其本體的是觀。觀是體之用,是能安之寂照。一法之體用並互顯現,如燈自現燈相。視修行者不同的機宜而有種種不同的安心方法。
(四)破法遍。是依無生教門用從假入空、從空入假、中道第一義谛叁觀的智慧,徹照叁谛,遍破一切諸惑。如藏、通二教只用空觀破見思惑,別教雖用隔曆次第的空、假、中叁觀破見思、塵沙、無明叁惑,但無明還沒有全斷,所以都不能夠說是遍。圓教空、假、中叁觀只在一心,橫豎諸法都在一心中具,破心即一切皆破,這就是破法遍。
(五)識通塞。是因苦集、十二因緣、六蔽、叁惑等法能蔽塞實相之理,即名爲塞;道滅、滅因緣智、六度、一心叁觀等法顯發實相之理,即名爲通;而著重于加以識別“于通起塞”,並須破塞。如前破法遍中,所破的叁惑是塞,能破的叁觀是通,但若于能破的叁觀又生愛著,這個能著心也同樣是塞,也必須加以破除。如此于一一能、一一所、一一心,節節檢校,破塞養通,是爲識通塞。
(六)道品調適。是更將叁十七道品調停適當隨意破惑入理,如修四念處生四正勤,四正勤發四如意足,四如意足生五根,五根生五力,五力生七覺,七覺入八正道,這是善巧調適。此中道品即四谛的道谛,而無作道谛的叁十七品,是基于一心叁觀而成立的,于此以七科解脫道品的義相,並說假如于前一道品中未能與法性相應,應當次第用其余的道品展轉調停,更舉藏、通、別、圓四教的空、無相、無作叁解脫門,說明道品的功能。
(七)對治助開。是因行人正修觀時煩惱忽起,障蔽正念,應當用六度及五停心等加以對治而助開解脫。如修道品時,悭貪忽起,激動心神,當用布施度以對治;破戒心起,當用持戒度加以對治;嗔恚勃發,當用忍辱度以對治;放逸縱蕩,當用精進度加以對治;散亂不定,當用禅定度加以對治;愚癡迷惑,當用智慧度加以對治。並當觀察這個助道不可思議攝一切法,而事行和理觀加以配合,才能夠開解脫門得見佛性。
(八)知位次。是令行人了知修行所曆的階位次第,以免生增上慢,未得謂得,未證謂證,並敘述四教的階位次第。
(九)能安忍。是說修行者對順逆之緣無動于心,若已知自己修行之位次,或入五品弟子位,或入初品,爲衆所圍繞,外招名利,內動宿障,以致廢損自行,應當安忍深修叁昧,不爲名譽、利養眷屬等外障和煩惱、業、定見、慢等內障所動。
(十)離法愛。是說行人雖除內外二障,然而住著中道相似之法,心生愛樂,不能真入中道,進至初住;只頂位法中,不進不退,稱爲頂墮。必須破除這個法愛,才能進入真正的證悟。
十乘觀法並非平鋪並列,而是以“觀不思議境”爲主體,此觀依“觀陰界入境”而得名,指衆生日常生活中現前刹那刹那的妄念,既是衆生生死之根本,也是解脫之起點。凡心一念即具足世出世間叁千法數,這不可能按通常的思維方法去想象,必須以圓融叁谛的真理觀觀照。然後由體起用,把握住一念叁千的精髓仍在于破無明、明法性,因爲“叁種世間、叁千相性,皆從心起。一性雖少而不無,無明雖多而不有”。因此,止觀觀心的目的,是要達到對宇宙原理及其衆生本質的認識,從而在日常生活中實現佛陀的高尚人格,以獲得圓滿的證悟。
本書的注釋,有唐湛然的《止觀傳弘決》四十卷,《摩诃止觀輔行搜要記》十卷及《摩诃止觀科文》五卷,宋代從義的《摩诃止觀輔行補注》四卷,宋代法照的《摩诃止觀輔行讀教記》六卷。本書的節本,有唐梁肅的《刪定止觀》叁卷。本書的提要,有湛然的《止觀義例》二卷,《止觀大義》一卷。此外有關的撰述,有梁肅的《天臺止觀統例》一卷,唐佚名的《摩诃止觀科節》一卷,唐道邃說、乾淑集的《摩诃止觀記中異義》一卷,宋代從義《摩诃止觀義例纂要》六卷,宋代遵式的《摩诃止觀義題》一卷,宋代處元的《摩诃止觀義例隨釋》六卷,清受登說、靈耀補定的《摩诃止觀貫義科》二卷。近人研究著作有日本關口真大的《天臺止觀的研究》,池田魯參的《摩诃止觀研究序說》,新田雅章的《摩诃止觀》和王雷泉的《摩诃止觀譯注》等。
——陳士強、王雷泉等主編:《中國學術名著提要·宗教卷》,複旦大學出版社,1997年。
《《摩诃止觀》提要》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