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诃止观》提要
王雷泉
《摩诃止观》,原题名《圆顿止观》,十卷(因每卷各分上下,或作二十卷),隋代智顗于隋文帝开皇十四年(五九四)在荆州玉泉寺(在今湖北当阳县)结夏安居期间所说,门人灌顶笔录成书。前后有三本,现行本是第二本(通称广本)的再治本,湛然将此本改题为今名。宋代天圣二年(一○二四),依遵式之奏请编入大藏;淳熙三年(一一七六),大藏开版时校刻。通行本有《大正藏》第四十六册,金陵刻经处木刻本等。与《法华玄义》、《法华文句》同称为天台三大部。
《摩诃止观》是智顗晚年最为成熟的止观著述,从全书恢宏博大的体系来看,堪称中国佛教史上第一部系统的佛学导论和禅学巨著。“摩诃”,意为大,指智顗所著渐次、不定、圆顿三大止观著作中最高阶段的《圆顿止观》,所以《摩诃止观》也称作《大止观》。“止观”,从狭义上说,指禅定修行的实践方法。止(梵文samatha,奢摩他),意为“止寂”,指停止或抑制由外境的生起、转变所引发的心之散乱、动摇,形成明镜寂水般的意识状态;观(梵文vipasyna,毗婆舍那),意为“智慧”,在寂静的心境中对现象作如实的观察和自在的对应,获得佛教特定的智慧。从广义上说,通指教理与修证两大部门,称教观二门。《摩诃止观》统摄“止观”上述广狭两方面意义,用于个人修行,是定慧相资,解行并重;用于弘扬教义,组织学说,则是教观二门的相资并重。
全书分作序分、正说分两部分。序分是记录者灌顶略说本书的著述缘起,叙述圆顿止观的师资传承及三种止观法门。师资传承分作金口、今师两种:金口相承指远从佛世尊经过迦叶、阿难、商那和修乃至马鸣、龙树、提婆等脉脉相传,到第二十四世师子遇害而法统绝;今师相承是指北齐时代(五五○——五七七)的天台宗初祖慧文禅师,依龙树《大智度论》及《中论》的偈文,悟入空、假、中三谛圆融之理,由此构成一心三观的禅法。慧文将此法门传授天台宗二祖南岳慧思,慧思把它和《法华经》相结合而构成其独特的实相论,双弘定慧二门。智顗师事慧思,传受渐次、不定、圆顿三种止观。这三种止观,都是大乘法门,俱依住于实相而修。所谓渐次止观,即由浅入深的修习止观,犹如登楼梯、石阶而循序而进,有智顗的早年作品《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法慎记)十卷,本书特点是以“禅”之一字统摄全部佛教,故又称作《禅门修证》。所谓不定止观,是把顿渐、深浅各种法门前后更替、自由活用,如金刚宝石在日光照耀下,光芒闪烁不定,有《六妙门》一卷。所谓圆顿止观,即以最高至深之心境为出发点,如神通开发者,即腾空而起,此即《摩诃止观》所述。智顗为上、中、下三种根机之人,说此渐次、不定、圆顿三种止观法门。其中《摩诃止观》便是发挥他自己的观行体系,显示圆顿止观法门的深旨,行解双运,最为精要。
正说分是智顗讲说圆顿止观法门的记录。按智顗的讲述计划,拟分作十章广说,即大意、释名、体相、摄法、偏圆、方便、正观、果报、起教、旨归,称为十广。其中大意一章,作为概述全书十章内容的导论,再勒为“五略”,即发大心、修大行、感大果、裂大网、归大处。全书构架合称五略十广。
一、大意章(卷一、卷二)。系全书的概论,因众生从无量数劫以来,为无明痴惑所覆盖,却不知无明当体就是法性之明。现在为使众生开显觉悟心中本具之法性光明,故在此分发大心、修大行、感大果、裂大网、归大处等五略阐明之。
第一、发大心,概述十广中前五章的大意。发菩提心是佛教徒确立正确信仰的基础,也是修习止观的前提,分简非、显是二部分阐述。“简非”,即辨别并剔除似是而非的虚假菩提心,有地狱、畜生、鬼、阿修罗、人、天、魔罗、尼犍(即出家的外道)、色无色、二乘等十种非心。“显是”,由四谛(境)、四弘誓愿(誓)、六即(位)三部分构成。真正菩提心的发起,依赖于对圆满教理的真正理解。所以首先区分生灭、无生灭、无量、无作四种四谛,分别对应藏、通、别、圆四教,说明在教理上要依据圆教的无作四谛,体达法性和一切法无二无别,才是发真正菩提心。进而阐明修菩萨道的行者,必须树立上求下化的四弘誓愿:由对苦谛的理解,发起众生无边誓愿度的信念;由对集谛的理解,发起烦恼无数誓愿断的信念;由对道谛的理解,发起法门无量誓愿修的信念;由对灭谛的理解,发起无上佛道誓愿成的信念。最后揭示修证的阶位——“六即”。即,指众生与佛一体不二之义,由此在理上确立发心学佛的必要性与可能性。但为防止人们循名违实,以凡滥圣,故在修证的进程上,分为理即、名字即、观行即、相似即、分真即、究竟即六段,明确发心学佛的阶梯与果位。
第二、修大行,包括第六〈方便〉、第七〈正观〉两章的大意,在此专门叙述常坐、常行、半行半坐、非行非坐四种三昧。三昧,是梵文 samadhi 的音译,意译为“定”、“等持”,乃是制止心的散乱,将之安定于一处,从而在此定境开发智慧。四种三昧,吸收和综合了经论中各种修禅方式,侧重于从外仪方面说修习止观的形式;至于详示修习止观以前的加行,则是第六〈方便章〉所述的二十五法;而从内观的证悟方面广说修行的,则是第七〈正观章〉中的十境和十乘观法的内容。
第三、感大果,阐述了实际上未说的第八〈果报章〉的大意。说明果报有违、顺二种情况:违即偏空、偏假,违于中道圆教,故所感得的是有、空二边果报;顺即依圆中之理顺于实相,所获得的是初住初地以上的胜妙果报。
第四、裂大网,阐述了实际上未说的第九〈起教章〉的大意。叙说行者用止观观心,内慧明了,自证妙理,不但能裂破自己于诸经论所起疑网,而且能转而教化利益于他人。随顺十界众生,或作佛身施权显实,或作九法界菩萨以下种种形像,针对不同根机而弘扬渐、顿法门之教,以裂破其他有情的疑网。
第五、归大处,阐述了实际上未说的第十〈旨归章〉的大意。叙说化他成熟,归入法身、般若、解脱三秘密藏的大涅槃处。
二、释名章(卷三)。分相待、绝待、会异、通三德四点,详细解释止观的名义:(一)可思议的相待止观:先说止有三义:止息止,即止息一切的心想;停止止,即停住于诸法实相真如理上;非止止,即对不止叫它作止。次说观有三义:贯穿观,即妄想的动乱停止;观达观,即体达诸法实相真如理;非观观,即对不观叫它作观。(二)不可思议的绝待止观:超越相互对待与思议,断绝凡情妄想所起的推画分别,真慧开发,直下契证实相境界,这便是绝待止观。(三)会同止观异名:在各种经论中,止或叫作远离,或叫作不住、不著、无为、寂灭、不分别、禅定等;观的异名有知见、智慧、照了等。现于绝待止观中,会同所有止观异名。(四)通三德:止观二字与涅槃的法身、般若、解脱三德相通,从而和三菩提、三佛性、三宝等一切三法相通。
三、体相章(卷三),分教相、眼智、境界、得失四点,解释止观的法体与相状。(一)教相:先简别藏、通、别三教的止观相;次说圆顿教三止三观相即互融的止观相,次第三止三观同成一绝待止观,无有障碍,具足无减,这就是圆顿教止观体。次第三止(体真止、方便随缘止、息二边分别止)与次第三观(从假入空观、从空入假观、中道第一义谛观)一一对应。由此次第性、阶段性的说法,进入超越圆顿的一心三观。在此观中,能观之心与所观之境,皆泯绝性相而又历历分明。(二)眼智:由次第三止三观而得的三眼(慧眼、法眼、佛眼)、三智(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由不次第止观而得的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三智所知所见的不同,显示从诸门入理就是得体有异,而只有用不可思议一法的眼智能得圆顿止观体。(三)境界:显示眼、智所对的境界就是空、假、中三谛理,有随情说(即随他意语)、随情智说(即随自他意语)、随智说(即随自意语)权实的不同。(四)最后分别申论藏、通、别三教的得失,而圆教的教证都不可思议,自行化他都得寂照不二的实体,有得无失。
四、摄法章(卷三),说明用止观概括佛教一切权实法门,遍摄一切诸法、一切理、一切惑、一切智、一切行、一切位、一切教。
五、偏圆章(卷三)。用大小、半满、偏圆、渐顿、权实等五双范畴,分别分析止观深浅不一的教义和法门。其中偏圆门阐明五时四教的前四时三教的止观都属于偏,只有圆教的止观、一心三谛是圆。
以上从第二至第五章,都是修习止观的基本知识;以下第六、第七章,详示修习止观以前的加行及正式修习止观的方法。
六、方便章(卷四),说修习正观的加行(预备阶段)有二十五种,分为具五缘、呵五欲、弃五盖、调五事、行五法等五科。(一)具五缘:先须具备持戒清净、衣食具足、闲居静处、息诸缘务(生活、人事、技能、学问)、得善知识等五缘,以为修行入道的先决条件。(二)呵五欲:即外屏色、声、香、味、触等五种嗜欲,隔绝感官与感觉对象的接触。(三)弃五盖:即内净贪欲、嗔恚、睡眠、掉悔、疑、贪欲等五种盖覆心神、障碍定慧的心理,在意识中清除感官欲望遗留下来的表象和意念活动。(四)调五事:调食,令不饥不饱;调眠,令不节不恣;调身,令不宽不急;调息,令不涩不滑;调心,令不沉不浮。由此使生理和心理调整到适合习禅的状态。(五)行五法:欲,欲离妄想颠倒,欲得禅定智慧;精进,坚持禁戒,弃绝五盖,初中后夜,勤行精进;念,念想世间一切都可轻可贱,只有禅定智慧可重可贵;巧慧,筹量世间…
《《摩诃止观》提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