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诃止觀》提要
王雷泉
《摩诃止觀》,原題名《圓頓止觀》,十卷(因每卷各分上下,或作二十卷),隋代智顗于隋文帝開皇十四年(五九四)在荊州玉泉寺(在今湖北當陽縣)結夏安居期間所說,門人灌頂筆錄成書。前後有叁本,現行本是第二本(通稱廣本)的再治本,湛然將此本改題爲今名。宋代天聖二年(一○二四),依遵式之奏請編入大藏;淳熙叁年(一一七六),大藏開版時校刻。通行本有《大正藏》第四十六冊,金陵刻經處木刻本等。與《法華玄義》、《法華文句》同稱爲天臺叁大部。
《摩诃止觀》是智顗晚年最爲成熟的止觀著述,從全書恢宏博大的體系來看,堪稱中國佛教史上第一部系統的佛學導論和禅學巨著。“摩诃”,意爲大,指智顗所著漸次、不定、圓頓叁大止觀著作中最高階段的《圓頓止觀》,所以《摩诃止觀》也稱作《大止觀》。“止觀”,從狹義上說,指禅定修行的實踐方法。止(梵文samatha,奢摩他),意爲“止寂”,指停止或抑製由外境的生起、轉變所引發的心之散亂、動搖,形成明鏡寂水般的意識狀態;觀(梵文vipasyna,毗婆舍那),意爲“智慧”,在寂靜的心境中對現象作如實的觀察和自在的對應,獲得佛教特定的智慧。從廣義上說,通指教理與修證兩大部門,稱教觀二門。《摩诃止觀》統攝“止觀”上述廣狹兩方面意義,用于個人修行,是定慧相資,解行並重;用于弘揚教義,組織學說,則是教觀二門的相資並重。
全書分作序分、正說分兩部分。序分是記錄者灌頂略說本書的著述緣起,敘述圓頓止觀的師資傳承及叁種止觀法門。師資傳承分作金口、今師兩種:金口相承指遠從佛世尊經過迦葉、阿難、商那和修乃至馬鳴、龍樹、提婆等脈脈相傳,到第二十四世師子遇害而法統絕;今師相承是指北齊時代(五五○——五七七)的天臺宗初祖慧文禅師,依龍樹《大智度論》及《中論》的偈文,悟入空、假、中叁谛圓融之理,由此構成一心叁觀的禅法。慧文將此法門傳授天臺宗二祖南嶽慧思,慧思把它和《法華經》相結合而構成其獨特的實相論,雙弘定慧二門。智顗師事慧思,傳受漸次、不定、圓頓叁種止觀。這叁種止觀,都是大乘法門,俱依住于實相而修。所謂漸次止觀,即由淺入深的修習止觀,猶如登樓梯、石階而循序而進,有智顗的早年作品《釋禅波羅蜜次第法門》(法慎記)十卷,本書特點是以“禅”之一字統攝全部佛教,故又稱作《禅門修證》。所謂不定止觀,是把頓漸、深淺各種法門前後更替、自由活用,如金剛寶石在日光照耀下,光芒閃爍不定,有《六妙門》一卷。所謂圓頓止觀,即以最高至深之心境爲出發點,如神通開發者,即騰空而起,此即《摩诃止觀》所述。智顗爲上、中、下叁種根機之人,說此漸次、不定、圓頓叁種止觀法門。其中《摩诃止觀》便是發揮他自己的觀行體系,顯示圓頓止觀法門的深旨,行解雙運,最爲精要。
正說分是智顗講說圓頓止觀法門的記錄。按智顗的講述計劃,擬分作十章廣說,即大意、釋名、體相、攝法、偏圓、方便、正觀、果報、起教、旨歸,稱爲十廣。其中大意一章,作爲概述全書十章內容的導論,再勒爲“五略”,即發大心、修大行、感大果、裂大網、歸大處。全書構架合稱五略十廣。
一、大意章(卷一、卷二)。系全書的概論,因衆生從無量數劫以來,爲無明癡惑所覆蓋,卻不知無明當體就是法性之明。現在爲使衆生開顯覺悟心中本具之法性光明,故在此分發大心、修大行、感大果、裂大網、歸大處等五略闡明之。
第一、發大心,概述十廣中前五章的大意。發菩提心是佛教徒確立正確信仰的基礎,也是修習止觀的前提,分簡非、顯是二部分闡述。“簡非”,即辨別並剔除似是而非的虛假菩提心,有地獄、畜生、鬼、阿修羅、人、天、魔羅、尼犍(即出家的外道)、色無色、二乘等十種非心。“顯是”,由四谛(境)、四弘誓願(誓)、六即(位)叁部分構成。真正菩提心的發起,依賴于對圓滿教理的真正理解。所以首先區分生滅、無生滅、無量、無作四種四谛,分別對應藏、通、別、圓四教,說明在教理上要依據圓教的無作四谛,體達法性和一切法無二無別,才是發真正菩提心。進而闡明修菩薩道的行者,必須樹立上求下化的四弘誓願:由對苦谛的理解,發起衆生無邊誓願度的信念;由對集谛的理解,發起煩惱無數誓願斷的信念;由對道谛的理解,發起法門無量誓願修的信念;由對滅谛的理解,發起無上佛道誓願成的信念。最後揭示修證的階位——“六即”。即,指衆生與佛一體不二之義,由此在理上確立發心學佛的必要性與可能性。但爲防止人們循名違實,以凡濫聖,故在修證的進程上,分爲理即、名字即、觀行即、相似即、分真即、究竟即六段,明確發心學佛的階梯與果位。
第二、修大行,包括第六〈方便〉、第七〈正觀〉兩章的大意,在此專門敘述常坐、常行、半行半坐、非行非坐四種叁昧。叁昧,是梵文 samadhi 的音譯,意譯爲“定”、“等持”,乃是製止心的散亂,將之安定于一處,從而在此定境開發智慧。四種叁昧,吸收和綜合了經論中各種修禅方式,側重于從外儀方面說修習止觀的形式;至于詳示修習止觀以前的加行,則是第六〈方便章〉所述的二十五法;而從內觀的證悟方面廣說修行的,則是第七〈正觀章〉中的十境和十乘觀法的內容。
第叁、感大果,闡述了實際上未說的第八〈果報章〉的大意。說明果報有違、順二種情況:違即偏空、偏假,違于中道圓教,故所感得的是有、空二邊果報;順即依圓中之理順于實相,所獲得的是初住初地以上的勝妙果報。
第四、裂大網,闡述了實際上未說的第九〈起教章〉的大意。敘說行者用止觀觀心,內慧明了,自證妙理,不但能裂破自己于諸經論所起疑網,而且能轉而教化利益于他人。隨順十界衆生,或作佛身施權顯實,或作九法界菩薩以下種種形像,針對不同根機而弘揚漸、頓法門之教,以裂破其他有情的疑網。
第五、歸大處,闡述了實際上未說的第十〈旨歸章〉的大意。敘說化他成熟,歸入法身、般若、解脫叁秘密藏的大涅槃處。
二、釋名章(卷叁)。分相待、絕待、會異、通叁德四點,詳細解釋止觀的名義:(一)可思議的相待止觀:先說止有叁義:止息止,即止息一切的心想;停止止,即停住于諸法實相真如理上;非止止,即對不止叫它作止。次說觀有叁義:貫穿觀,即妄想的動亂停止;觀達觀,即體達諸法實相真如理;非觀觀,即對不觀叫它作觀。(二)不可思議的絕待止觀:超越相互對待與思議,斷絕凡情妄想所起的推畫分別,真慧開發,直下契證實相境界,這便是絕待止觀。(叁)會同止觀異名:在各種經論中,止或叫作遠離,或叫作不住、不著、無爲、寂滅、不分別、禅定等;觀的異名有知見、智慧、照了等。現于絕待止觀中,會同所有止觀異名。(四)通叁德:止觀二字與涅槃的法身、般若、解脫叁德相通,從而和叁菩提、叁佛性、叁寶等一切叁法相通。
叁、體相章(卷叁),分教相、眼智、境界、得失四點,解釋止觀的法體與相狀。(一)教相:先簡別藏、通、別叁教的止觀相;次說圓頓教叁止叁觀相即互融的止觀相,次第叁止叁觀同成一絕待止觀,無有障礙,具足無減,這就是圓頓教止觀體。次第叁止(體真止、方便隨緣止、息二邊分別止)與次第叁觀(從假入空觀、從空入假觀、中道第一義谛觀)一一對應。由此次第性、階段性的說法,進入超越圓頓的一心叁觀。在此觀中,能觀之心與所觀之境,皆泯絕性相而又曆曆分明。(二)眼智:由次第叁止叁觀而得的叁眼(慧眼、法眼、佛眼)、叁智(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由不次第止觀而得的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叁智所知所見的不同,顯示從諸門入理就是得體有異,而只有用不可思議一法的眼智能得圓頓止觀體。(叁)境界:顯示眼、智所對的境界就是空、假、中叁谛理,有隨情說(即隨他意語)、隨情智說(即隨自他意語)、隨智說(即隨自意語)權實的不同。(四)最後分別申論藏、通、別叁教的得失,而圓教的教證都不可思議,自行化他都得寂照不二的實體,有得無失。
四、攝法章(卷叁),說明用止觀概括佛教一切權實法門,遍攝一切諸法、一切理、一切惑、一切智、一切行、一切位、一切教。
五、偏圓章(卷叁)。用大小、半滿、偏圓、漸頓、權實等五雙範疇,分別分析止觀深淺不一的教義和法門。其中偏圓門闡明五時四教的前四時叁教的止觀都屬于偏,只有圓教的止觀、一心叁谛是圓。
以上從第二至第五章,都是修習止觀的基本知識;以下第六、第七章,詳示修習止觀以前的加行及正式修習止觀的方法。
六、方便章(卷四),說修習正觀的加行(預備階段)有二十五種,分爲具五緣、呵五欲、棄五蓋、調五事、行五法等五科。(一)具五緣:先須具備持戒清淨、衣食具足、閑居靜處、息諸緣務(生活、人事、技能、學問)、得善知識等五緣,以爲修行入道的先決條件。(二)呵五欲:即外屏色、聲、香、味、觸等五種嗜欲,隔絕感官與感覺對象的接觸。(叁)棄五蓋:即內淨貪欲、嗔恚、睡眠、掉悔、疑、貪欲等五種蓋覆心神、障礙定慧的心理,在意識中清除感官欲望遺留下來的表象和意念活動。(四)調五事:調食,令不饑不飽;調眠,令不節不恣;調身,令不寬不急;調息,令不澀不滑;調心,令不沈不浮。由此使生理和心理調整到適合習禅的狀態。(五)行五法:欲,欲離妄想顛倒,欲得禅定智慧;精進,堅持禁戒,棄絕五蓋,初中後夜,勤行精進;念,念想世間一切都可輕可賤,只有禅定智慧可重可貴;巧慧,籌量世間…
《《摩诃止觀》提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