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講演集》-生活與修持(中)
二.修行的次第
生活與修持的第二點,我要告訴各位關于修行的次第,我也分爲下列數點:
(一)菩薩修行的層次
佛教中的菩薩,如同學生一般,有一年級、二年級、小學、中學、大學等層次,菩薩的年級共有五十一年級。
所謂菩薩,並非指供在佛堂上的菩薩,在座的各位,只要起信,從十信開始,就是菩薩的一年級。我想座中各位至少有十分之九以上是一年級或二年級,甚至也有人已經是二十年級以上。
至于什麼人是幾年級,如何能夠知道呢?這裏有所謂“菩薩十法”,以這菩薩十法,可以測知自己是菩薩幾年級,每一個問題完全做到者十分,各位不妨自己測驗一下。
1.若聞譏毀,心能堪忍:完全能夠忍受別人的譏諷、侮辱,毫不生恨者可算滿分,只能忍受一半者,則得五分;能夠忍受叁分者得叁分;完全無法忍受別人的譏毀,則得零分。
2.若聞稱贊,反生慚愧:有人稱贊你,心裏感到慚愧,是真正的發自內心的慚愧,可以得十分。
3.修道歡喜,自慶不傲:自己慶幸自己修道、利他的成就,但卻不因此感到自傲。
4.人之慚恥,不爲宣說:對于別人感到慚愧羞恥的事,不加以渲染。
5.不爲世事,而作咒術:不要爲了世間上的事情,去懷恨、咒罵別人,或者怨天尤人、施放法術。譬如說自己把錢拿去放利息,結果被倒閉了,心生怨恨,“該死該死”地咒罵不已。能夠不這樣的話,就可得到十分。
6.少恩加己,施欲大報:別人對我有些許恩惠,心中念念不忘,所謂“滴水之恩,湧泉以報”。
7.怨恨己者,恒生善心:對于怨恨自己的人,要常想法對他好,以慈善心待他。
8.見有罵者,反生憐愍:別人罵我們,不但不因此生氣,反而要憐愍他的無知沖動。
9.視諸衆生,猶如父母:對一切衆生,都能如同父母兄弟姊妹般看待。
10.擁諸所得,樂于助人:將自己所擁有的,歡喜與人共享。
以上十條,各位可以測驗自己是不是菩薩?有幾分是菩薩?及不及格?
(二)羅漢修行的層次
我現在再請問各位,做個羅漢到底困不困難呢?羅漢有四種,即初果羅漢、二果羅漢、叁果羅漢、四果羅漢。我們現在在世間,到底有沒有證果羅漢?各位一定說現在世間沒有羅漢,如果有羅漢的話,爲什麼我們沒有看見呢?我告訴各位,現世一定是有羅漢的,只是沒有佛陀給予印證而已。現在我把初果羅漢的條件說給大家聽了解,各位再自己衡量,自己是否是初果羅漢?
1.初果阿羅漢,叫做須陀洹,到達須陀洹果的條件是,對于叁寶不壞信仰。當我要講這一點時,有好多位出家衆心中暗暗想道:我已具備初果阿羅漢的修件,至少我對叁寶已經不壞信仰。我說:好,祝福你已經是初果阿羅漢。可是還有第二點:
2.對四聖谛、八正道、十二因緣等基本佛法不生疑惑。各位出家大衆也許會說:這一點我們也做得到。但是,下面還有:
3.對于受持的戒法,不可違犯。
4.五無間罪,即殺父、殺母、殺阿羅漢、破和合僧、出佛身血等不可毀犯。
各位可以從這幾項條目裏去衡量自己,對于初果羅漢的境界究竟有多少證悟。其次,讓我再說明初果羅漢對于五戒的看法、受持和沒有證果的一般凡夫有什麼不同。
譬如殺生戒,未證果的凡夫,恣意殺生,爲了口腹,什麼都殺;至于初果羅漢,若爲了吃,他不會殺生,他甯可餓死;但是,如果你激怒了他,或者你誹謗佛法,爲他所知,他在一氣之下,也有可能會殺生。
說到偷盜戒,初果羅漢絕不會爲了發財而去偷竊,他甯可守住貧窮;不過爲了饑餓難忍,只要有東西吃,他可能會去偷吃一些。
關于邪淫戒,證得初果的羅漢在感情上當然不會有染汙行爲,不過在今日這種社會,誘惑太大,一而再,再而叁,有時他也會接受美色情欲的誘惑。
對于說謊,若爲了救人,他可能會說慌言。
說到喝酒,告訴他一飲酒就會犯很大的罪過,在他是不會相信的。
一個初果羅漢的人,或者是信佛修行的人,萬一犯了五戒,怎麼辦?不必太緊張,凡是有修行的人做錯了事,犯了過失,他的罪過要比一般不修行的人輕一點。譬如將一把鹽放在茶杯裏,會感到很鹹;如果將他放到大海裏去,它的鹹味就淡了。一個有修行人若犯了罪惡,這罪惡如同一把鹽灑在大海裏,罪過較輕。
一個信佛教、有修行的人,犯了罪過,要知道忏悔。當然,“因果報應絲毫不爽”,不過,也不必想得那麼恐怖,“罪業本空由心造,心若滅時罪亦空”,因罪惡只是“相”上的問題,“性”上沒有罪業的名稱,如果我們能證悟清淨自性所謂“明心見性”,則相上之罪惡即不成爲嚴重的問題了。
修行者假如犯了罪過,如同大石將沈入海底,用信仰修持的大願船,則可將大石托住,免于下沈,“信能得救”即其道理。
初果阿羅漢之完成,尚須“七次上生天上,七次投生人間”,以及斷盡我見結、戒禁取結、疑結等煩惱,才得成就。
上面說到初果,在聖位中,初果是最可貴最難得的,得了初果,可說生死已了。如破竹一樣,能破第一節,第二節以下也就可以不費力的一破到底。
證了初果的人,斷了見惑,生死已獲得了解脫,如大樹連根拔起,只是其余未斷的煩惱──修所斷惑,尚滋潤著固有的業力,使他生在天上人間。如同大樹雖連根拔起,但是在短時期內,卻仍會發芽開花,這是大樹本身所保有的生活力在維持其生機,若不供給水分與肥料,則終究會枯黃死去。
初果的聖者,雖未斷修惑,但生死的根本已了;雖仍有隔陰之迷,但決不像凡夫一樣。或經過進修,或經過人間天上的七番生死,修道所斷的煩惱,大大的削弱了力量,可說是斷去了一分。剩下的修惑,所能滋潤的力量,已只有一生天上,一來人間,再不能延續下去。故二果名爲“斯陀含”,即“一來”的意思。
證得二果的聖者,若再進修,當生即能證“不還果”,即叁果阿那含;或是返來人間,則只剩這一往天上的生死。證阿那含果者死後,離欲界而上生色界,或無色界,一定在那邊入涅槃,而不再複還來生欲界了。若從斷煩惱來說:欲界的一切修惑,到此已斷盡了,故不再感欲界的生死。即除初果時斷盡的我見、戒禁取見、疑見外,現又進一步的斷盡了欲貪和癡。欲貪即指欲界的貪欲而言,斷盡了欲貪而證得叁果的聖者,雖身在人間,但對欲界的五欲,已經不再染著。
從初果而二果、叁果、現生不斷進修;或叁果阿那含死後,生到上界,聖道現前,到了斷惑究竟淨盡時,即能證得四果,名爲“阿羅漢”,是真正堪受人天供養的聖者。證到了這個階位,即殺盡了一切的煩惱賊,不會再有生死的生起,故將阿羅漢譯爲“應供”、“無生”或“殺賊”。
經上說:證得了阿羅漢果,即斷盡了系縛叁界的一切煩惱。煩惱斷盡後,依煩惱潤生而感果的故業,也就不再生效,更不會再造新業,因此未來的生死苦果,更無生起的因緣,而得入于不生不滅無余涅槃。羅漢的修行,到此即爲最究竟的果位。
綜上所述,修行證到四果者,有如下叁種特點:
1.光明如日月──證得阿羅漢果的聖者,智能現前,內心斷盡了煩惱,如烏雲被沖散,顯現了太陽光明。阿羅漢的光明正如日光朗照,處在萬裏無雲的晴空中一樣。
2.不染如蓮花──這是說阿羅漢清淨如同蓮花一樣。證得阿羅漢的人,他的說話、他的行事,不會再犯威儀。雖然在沒有舍報之前,仍然生活在世間,但是,心不貪住,意不執著,不入于色聲香味觸法的六塵境界,即不受雜染的環境所熏變。如蓮花生長在淤泥中,而仍能保持微妙香潔。
3.安住如大地──證得阿羅漢果的聖者,有大禅定、大智能,故身心已安住在微妙的正法之上,寂然不動如同大地一樣。大地常受世人踐踏、耕種、挖掘,甚至堆積垃圾等穢物,但是,大地卻分毫不動。證阿羅漢果的聖者,在接觸六塵境界時,或是合意的,或是不合意的,都不會再起貪瞋之心了。一切毀譽得失,他都再不會動搖了。蘇東坡雲:“八風吹不動”,那就是阿羅漢的境界。
(叁)禅者修行的層次
禅門有句話說:“小疑小悟,大疑大悟。”又常聽禅祖師們說:“要提起疑情”、“要大徹大悟”,疑情是什麼?又徹悟些什麼?這些可都不是言語文字所能表達的。曾經有一個賣豆腐的老頭兒,賣完豆腐,經過一家寺院,在禅堂外見到很多人正在打坐,一時好奇,也盤腿坐了起來。一支香結束,有人問他感想如何?老頭兒說:
“太好了!坐禅太好了!”
“好在那裏呢?你倒說說看!”
“我在打坐時,想起了叁十年前東家村有個姓張的欠了我二十塊豆腐錢。”
衆人一聽,哈哈大笑。
如果這種參禅也算是一種悟境的話,我們不妨姑且將它稱爲“豆腐禅”。
宋朝大學士蘇東坡有一天到金山寺拜訪佛佛印禅師,兩人盤著腿子對坐論禅。蘇東坡問道:
“禅師看我這樣子像什麼?”
佛印禅師看了一下蘇東坡,答道:“像一尊佛。”
說完,禅師反問道:“學士看老僧像什麼?”
蘇東坡看他肥胖地穿著黑色大袍,便答道:“像一堆牛屎。”
佛印默然。蘇東坡心裏甚是得意,以爲幾次鬥機鋒都輸給禅師,這一次可贏回來了。晚上回家,得意洋洋地把經過情形訴了蘇小妹。蘇小妹一聽,趨起眉頭說道:
“哥哥你輸光了,還是佛印禅師贏呢!”
蘇東坡如墜五裏霧中,不明其中道理。蘇小妹說:
“禅師的見處是佛,因此他看你也是佛;你的見處是牛屎,因此你看禅師也是牛屎。禅師得勝鳴金,當然沈默不語,而你卻還自鳴得意呢!”
禅的境界就是如此,蘇東坡以爲自己大勝,其實卻敗得淒慘。
佛陀到忉利天爲母親摩耶夫人說法,經過叁個月,又回到人間來,弟子們爭相出外迎接,蓮華色比丘尼第一個走到佛陀面前,歡喜的一邊禮拜,一邊說道:
“佛陀!弟子蓮華色第一個來迎接您的聖駕,請佛陀接受弟子的拜見!”
佛陀慈和的說道:“我的回來,第一個迎接我的是須菩提,他在耆阇窟山的石窟中觀察諸法的空性,他才是真正迎接見到我的第一人,因爲惟有見法的人,才能第一個見到佛陀,第一個迎接佛陀。”
這是說明蓮華色比丘尼和須菩提所修證的境界不同,須菩提體證到諸法的空埋,因爲法性是無處不遍的,佛陀的法身也是無處不在,因此須菩提能第一個見到佛陀。
諸法的空性是不變的,只因證悟者的心境不同而有所差別,譬如叁獸過河,足有深淺,而水無深淺。又如叁鳥飛空,迹有遠近,而空無遠近。
禅者的修行是身心相應的全一之修行,禅門將參禅證悟的境界分爲叁關,即叁個階段。有關“叁關”之說,從何時開始,曆史上沒有詳確記載。禅宗的祖師們,多運用叁句問題,反覆探測學人的境界,稱爲叁關。最顯明的是黃龍慧南禅師,他常問學人道:
“上座生緣在何處?”
學人還沒能夠回答,禅師又問:
“我手何似佛手?”
接著又問:“我腳何似驢腳?”
學人如墜五裏霧中,鹹認爲龍祖的叁大難關。後人即以叁關用爲叁段證悟的境界,命名爲初關(又名本參)、重關、牢關。有些禅門的行人,利根者一悟即叁關透徹,有的一次透破二關,普通則繼續的參,逐一的破,由此可知叁關並非有固定的階段,只看各人的根機如何。
有的人曾將叁關配于教理,即破初關得人空,破重關得破法空,破牢關證空空。其實,證悟的境界,並非筆墨或言語所能描繪得出,誠如古德所謂“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只有各位親自去證悟了。
《生活與修持(中)》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