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講演集》-生活與修持(下)
(四)淨土修行的層次
“淨土”這個法門,易行難信,在佛說阿彌陀經中,佛陀亦說念佛法門爲世間難信之法。因此,要修持淨土法門,當先建立信心,依信心爲支柱,然後才能生起舉動,才會因果圓滿,否則佛門雖大,不度無信之人。有了信心,而後發願,由願生行,所謂信願行爲淨土叁資糧,譬如離家遠行,一要資財,二要糧食,缺此二事,則難到達。
信者:當笃信佛力,彌陀如來,在因地中,發四十八願,願願度生,其中有“念我名號,不生我國,誓不成佛。”今因圓果滿,我若念佛,必得往生。其次信佛力慈悲,攝受衆生,如母憶子,子若憶母,如母憶時,一定蒙佛接引。
願者:願以此生誓往西方,更願既生西方,複回娑婆,度脫一切衆生。
行者:即老實念佛。
信、願、行,爲修淨土法門的諸行者,少不了的資糧。因此,古德的淨土經論及現今的諸師淨土論章等,凡談及往生的要事,都離不了這叁秘要之法。
淨土的修持法門很多,可大致分爲叁類,即:一、持名,二、觀想,叁、實相,修此叁種法門,都可以生于淨土。此中,實相念佛即是入第一義心,觀佛法身實相,所得叁昧,是真如叁昧,亦名一行叁昧。這一法門,本來屬于禅宗,但因禅心所顯的境界,便是淨土,因此亦攝于淨土法中。此法非上上根器,不能悟入,故中下兩根,便不能普及,所以在淨土法中,很少有人提倡,而歸禅門去提倡。
其次是觀想念佛,這是依照觀無量壽經中,對于阿彌陀佛極樂國的依正莊嚴,作十六種觀法,觀行若得純熟,則開目閉目,皆是極樂,立可轉此娑婆爲淨土,即身便能暢遊極樂,功效之大,不可言喻,修此法所得之叁昧,爲般舟叁昧,亦名佛立叁昧。只是這種觀法微細深玄,有五種難成:一者、根鈍則難成,二者、心粗則難成,叁者、無善巧方便則難成,四者、認識不深刻則難成,五者、精力不足則難成。若要根利、心細、聰巧,還要印象深刻、精神強旺,實在不容易,因此,這種法門也不能普及,亦屬難行門。
再次就是持名念佛了,持名比上述二種念法容易得多,不論上中下根機,皆能念佛,若念到一心不亂,便能得叁昧,所得叁昧,是念佛叁昧。持名念佛一法,經過二千年來,佛門大德不斷提倡和實行的結果,已成爲最普遍、最深入民間的佛法。
持名念佛的方法,因念佛時的環境和心境,以及念佛人的根器不同,因此念法也有種種的不同。諸如:
1.高聲念:念時聲音洪大,其效用可治昏沈,提起精神,掃除雜念。
2.默念:口不出聲,但在心裏明明白白,適用于公用共場所或旅遊。
3.金剛念:聲調在高聲與默念之間,一句句口念分明,耳聽分明,想分明,佛聲能在身口意中不散失便爲金剛念。
4.追頂念:字句緊急,一聲追一聲,中間毫無空隙,因此雜念無從生起。
5.覺照念:一念念回光返照,向于自性。
6.觀想念:一面念佛,一面觀想佛身相好,佛國莊嚴。
7.禮拜念:拜佛念佛同時進行。
8.記數念:以念珠記念佛次數。
9.十口氣念:以盡一口氣爲度用追頂法念佛,當出氣已促,再吸一口氣方能續念,名爲一口氣,如是十次,故名爲十口氣念。
如何持名念佛,可隨各人根機、環境而定,唯需念到渾然忘我,如古人所雲:“念而不念,不念而念。”蕅益大師說:“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
(五)一般修行的層次
除了上述菩薩、羅漢、修禅、修淨土者有其修行的層次外,這裏讓我再告訴各位有關一般修行的層次。首先說到皈依叁寶,叁寶是佛法的總綱,皈依叁寶,是進入佛門的第一課。一個發心學佛的人,第一步必須先皈依叁寶,皈依叁寶的人才算是真正的佛教徒。叁寶的功德無量無邊,若不皈依叁寶,則無緣受用。
皈依叁寶以後除盡形壽,以至誠心來受持外,進一步還要受持五戒,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能不殺生,則得健康長壽;能不偷盜,則得大富大貴;能不邪淫,則能家庭和諧;能不妄語,則能受人贊譽;能不飲酒,則不亂性。受持五戒而能持戒清淨的,可說是衆福之所歸。由于能持淨戒,現生不受國法,且能受到社會的尊重,真是人天愛戴,天龍護持。從受叁皈而持五戒,可說在修學的路程上又進了一層。
佛法中,從發心信仰到究竟證悟,尚有解、行的修學過程,皈依叁寶,進而受持五戒,是修持的表現。大毘婆娑論說:“有信無智,增長愚癡;有智無信,增長邪見。”這是說明發心學佛,除了信仰以外,“解”“行”並重更爲重要的階段。
從受持五戒,進而持八關齋戒,這是更向佛道前進一步。在家的佛弟子,不能出家修行,而對于出家生活,卻又非常欽慕,因此佛製有八關齋戒,即在一日一夜間學習出家行。
在佛法中,佛陀曾依修學者的環境、根性,而製訂不同的應守的規律,除五戒、八關齋戒外,有十善業爲德行的根本。十善業,在大乘佛法中,屬菩薩戒,亦爲人、天、聲聞、緣覺等一切善行的根本。如“海龍王經”所說:“十善業道,是生人天、得學無學諸沙門果、獨覺菩提,及諸菩薩一切妙行,一切佛法所依止處。”
由此可知,發心學佛,除受持淨戒外,更需進一步在日常生活中廣修善業,除上述十善業外,應以“八正道”爲生活的准繩。所謂“八正道”,即正當的見解、正當的思惟、正當的語言、正當的職業、正當的生活、正當的禅定、正當的憶念、正當的努力。將佛法揉和在生活中,堪稱爲一個正信的佛弟子。
佛陀的弟子中有小乘的聲聞、緣覺,以及大乘的菩薩,正信佛弟子從發心學佛、持戒修善,更應由自利進而利他,由自度進而度人。自利利他、自度度人爲菩薩的發心。在家修行者,除自身修持外,更應發心修持菩薩行,即發心護法,協助法務進行,或作利益他人事業。所謂修菩薩行,不出六度。“度”即梵語波羅密多,爲到彼岸,即修行者依菩薩乘,如乘一大船,能由生死苦惱的此岸,而解脫度到涅槃的彼岸,完成自利利他的事業,而證佛果。
六度,即一、布施:以金錢去救濟貧苦者;或以自己所修學之佛法,去勸化他人,使之共聞佛法,離苦得樂;或犧牲自己所有,去救度一切衆生。二、持戒:自己遵守佛陀的規律,再以所修的善法去攝受他人,同受法益。叁、忍辱:忍受他人的破壞怨恨、譏諷,以及一切的苦惱。四、精進:能勤斷一切惡,勤修一切善,勤度一切衆生。五、禅定:身心安定,不受動搖。六、智能:勤修一切事理正智。
菩薩六度的精神,是積極的、懇切的,而具有甚深意義的。這種微妙、深奧的道理,是佛陀在過去無量劫所親證修驗的。只有信仰佛教的弟子們,才有機緣聞此大法,因此,一個正信的佛弟子,必須躬親實踐。護持佛法,令佛法深入民間;以真誠懇切的態度去創造事業,福利社會人群。若能人人都信奉佛教,進而勤修六度法門,自利利他,則社會安定、國家和樂、世界太平的理想淨土將不難實現。
叁.修行的利益
上面講過了各種修行的層次,現在讓我再講些修行的利益,我將修行的利益歸納下列六種:
(一)訓練身心強健
修行可以使身心強健,譬如拜佛,晨起拜佛,睡前拜佛,是一種最好的健身運動;如飯後跑香,幫助消化,俗語亦說:“飯後千步走,活到九十九。”又如朝山禮佛,一則可以接觸大自然,舒展心胸,一則可以增長信心,廣結善緣。
說到稱名念佛,則是修養心性的一種妙法,譬如等候公車,百無聊賴,與其爲車子久久不來而煩躁,不如靜心念佛,毫無氣惱。
打坐、修觀,亦是澄淨思慮的最好方法。
信仰佛教,不可把他看做百寶靈丹,一般人無理的要求是以爲一有信仰,就沒有痛苦,沒有死亡。其實,煩惱痛苦、生老病死乃人生必然的現象。只是,有了信仰,有了修行以後,身心的力量加強了,可以無懼于生老病死之苦,如證果阿羅漢,一日一食,樹下一宿,山林水邊,逍遙自在。原因是有了修行以後,身心的抵抗力增強,對于外在物質的缺乏、災難苦惱等都能夠忍受;若毫無修行,則心力脆弱,見到別人轎車、洋房的生活,內心受不了誘惑,因此,苦惱不堪。所以說修行可以令身心強健。
(二)淨化煩惱習氣
一個人的大小煩惱之多,如同恒河沙數,若沒有修行,則絕對無法對治;習氣亦然,所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經中有大迦葉聞歌起舞、舍利弗照鏡子的記載,這些都是過去生中遺留下來的習氣,可知積習之深。若欲淨化這些習氣,惟有修行才是最根本的辦法。
當你煩惱的時候,該怎麼對治?誦經、拜佛、觀想佛陀的慈容,或者高聲念佛,藉佛的慈悲力來化除你的煩惱。當你拜佛時,專心一意,頭雖然低下去,但是心靈卻因此而升華。當你拜佛而獲得法喜時,無明煩惱也因此而消失淨盡。一個不懂得修行的人,當煩惱生起,無法自抑,因此大發脾氣,與人爭執,非但煩惱不能消除,反而舊恨未去,又添新愁。在普門品中,佛陀告訴無盡意菩薩說:“若有無量百千萬億衆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所以佛陀告訴我們要修行,修行可以獲得很多益處。
(叁)蒙受叁寶加護
一個修行的人,眼睛不亂看,耳朵不亂聽,嘴巴不亂說,心裏不亂想,身體不亂做壞事,當身口意叁業清淨時,即使叁寶慈光不加被,本身亦會清淨。何況做各種功德,修各種善行,人間天上都贊美了,叁寶豈能不加護持呢?所謂“得道者昌”,一個善良的人尚能獲天降祥瑞,何況一個修行的人?
佛陀在菩提樹下修行時,曾感猿猴獻菓;唐朝善導大師,一心念佛,非力竭不休,雖寒冰亦須念至流汗,以表至誠。因此,後來,善導大師每…
《生活與修持(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