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講演集》-生活與道德(上)
時間:公元一九七八年十月十七日
地點:國父紀念館
對象:法師、護法信徒(弟子依空記)
一、道德與非道德
二、世間的道德生活
叁、佛教的道德生活
四、如何實踐佛教的道德生活
感謝佛陀的慈悲,感謝諸山長老法師的光臨指教,感謝諸位護法居士不畏路途遙遠、不辭事務繁忙,撥空來聽講。
今天是我們此次北部弘法講演的第二天,本來此次弘法講演不預備翻譯爲臺語,以便有更多的時間向各位講說。但是從昨天講演完畢之後,一直到今天,接二連叁地接到數百通電話,大家一致反應說:“我們聽聞佛法不在求多,只要讓我們聽得懂,那怕是一句偈也就受用不盡了。”爲了應大衆熱烈的要求,雖然明知翻譯可能會占去一部份的時間,但是佛法是大家所共有的,因此今天決定還是用翻譯,讓大家都能夠得到一些佛法的醍醐。
昨天向各位談到“佛教與生活”的關系,並且就“生活與信仰”這個主題,向各位報告我的看法。今天要繼續向各位講說的題目是“生活與道德”,“生活與道德”主要在說明佛教對道德的看法,並且就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應該如何去實踐佛教所指示的道德而加以分析。
一般人以爲有了財富,人生就有價值;有了名位,人生就有意義。其實人生的真谛並不在此,有了道德的人生才是最重要、最圓滿。宋朝的明教契嵩禅師曾經舉過譬喻說:在我們的觀念裏,生爲帝王是最崇高偉大的,有享受不盡的榮華富貴,能掌握無上的權勢威力,是千萬人羨慕而不易輕得的厚爵高位。但是夏桀、商纣、幽王、厲王,雖然也貴爲帝王,因其暴虐無道,如果我們將某人比擬爲他們,此人一定非常的不悅,因爲商纣夏桀的寡德,使人們恥與爲同類。伯夷叔齊是春秋時代的賢人,兄弟兩人爲了恥食周粟,相率隱居于首陽山,采薇而食,經常叁餐不繼,終于餓死。如果我們將某人比喻爲夷齊兄弟,此人一定很歡喜。雖然夷齊兄弟貧無隔宿之食,但是因爲他們有道德,憂道不憂貧,古人贊歎他們爲聖之清者,因此人們以他們爲修身的楷模,可見得在人們的心目中,君主之位並不可貴,高風亮節的道德才是人生最寶貴的裝飾品。下面我將分成幾點和各位談談生活與道德的關系:
一.道德與非道德
什麼是道德?什麼是非道德?大家首先應該明白地加以分別。凡是舉心動念,對別人有所侵犯,甚至危害到社會公安的就是不道德;相反的,對社會大衆有利益的就是道德。道德與非道德有時很容易劃分,有時卻很難給予明確的分別。首先我要向各位提出介于道德與非道德之間的問題,讓大家參考。
(一)安樂死與道德
常常有人會問我:一個身患重病,藥石罔效、奄奄一息的人,能不能給予一針,讓他免受病苦的折磨,安樂而死呢?換句話說:佛教對于“安樂死”抱持什麼樣的看法?事實上,一個人即使重病彌留的時候,能不能再生,是很難斷言的。譬如在臺北,有一位趙老居士,非常熱心于電臺布教,並且經常往來于監獄,對身系囹圄的犯人說法。幾年前,不慎跌了一跤,腦震蕩,送到叁軍醫院,醫生寫上了紅字,宣布回生乏術,甚至于將他送到太平間,認爲不久人世。但是趙老居士至今仍然身體健朗,在臺北各道場往來走動。各位聽了上述的例子之後,一定會以爲:佛教是反對“安樂死”了吧!事實也不盡然。佛教有種種的法門與方便,而一切的法門與方便,如果不能和大悲心相應的話,都是魔法,因此佛法以慈悲爲根本,對于“安樂死”,佛教不絕對否定它,也不斷然肯定它。對于每一個生命,我們應該本著愛心、慈悲心,讓它健康地存在。萬一不得已,而施以“安樂死”,如果確認是出于慈悲心,不忍病人受苦,也沒有什麼不對,重要的關鍵在于是否以慈悲心爲出發點。
(二)偷富濟貧與道德
有人又如此問:“偷富濟貧”是道德,還是非道德?有人稱贊這種行爲是俠義作風,大加喝彩。但是就佛法來看,仍然不究竟,貧窮的人雖然被救濟了,但是卻侵犯了富有的人家。凡是對人足以構成傷害的,都是非道德的,真正的道德是不損害任何人,而人們可以得到利益。
(叁)殺人救人與道德
有人或許會提出如此的問難:如果殺了一個人,而能夠救很多人,是道德,還是非道德呢?佛經上有這樣一段記載:佛陀在因地修行的時候,爲了救五百個人而殺了一個人,佛陀的作法合乎道德嗎?佛陀是抱著“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悲心,而殺了一個人,在大乘的戒律中是贊歎佛陀的行爲。我們在修行菩薩道,殺一人而救五百人的時候,除了動機要純正,抱持大慈悲心之外,還要具備甘心情願接受因果製裁的膽識,因爲有所造作,必有報應。日本的井上日昭禅師殺了一位奸臣,替萬民除了百害。山本玄峰禅師說:“一殺多生通于禅。”意思是說:殺了一個人,因此而救了許多人,是通于佛法的。佛教是非常重視生命的宗教,不殺生是佛教徒共守的戒律,尤其小乘佛教更是嚴守。殺生是不道德的行爲,但是如果本著大慈悲,救人救世的心去殺生,在大乘的戒律是開放的。譬如今日我們處于反攻複國的時候,一旦戰爭爆發,佛教徒可以殺害敵人嗎?只要我們扪心自問:如果真正本著救民出于水火、殺一救百的願心,並且甘願負因果的責任,在大乘的戒律是贊美這種行徑。
(四)自殺行爲與道德
有人又說:自殺的行爲合乎道德,或者是不道德的呢?有些人以爲自己活得沒意思,想自我了斷,他以爲這又不會傷害到別人,和他人有麼關系,有什麼道德不道德呢?我要鄭重地告訴各位:在佛法看來,自殺仍然是殺生,是不道德的,佛法是不允許有自殺的行爲。事實上,一個人的生命,並不是個人的所屬,這具血肉之軀,最初由父母的結合而生養,並且從社會接受種種所需以茁壯、成長,生命的完成,是社會衆緣所成就的,取之于社會大衆,就要回報于社會大衆,每一個人,都有權力使自己這個生命,活得更幸福、更有意義,但是沒有權力毀滅任何的生命。
(五)仁義犧牲與道德
或許有人又會問:既然如此,那麼一般的英雄豪傑“殺身成仁”、“舍生取義”的壯舉,是合乎道德,還是不合乎道德呢?如果抱著成仁取義、救人濟世的心,犧牲自己成全大衆,這是道德的升華,是值得贊美的。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生命的意義,在于道德的完成。聽到一句半偈的人生真理,都可以舍棄生命,更何況躬身去實踐完成,無怪乎古聖賢人不惜犧牲生命而甘之如饴。佛陀在因地修行時,舍身救護生靈的記載,在藏經裏到處可見,這種殺身的舉止,正是大悲心的具體表現,至善至美的道德升華。
(六)殺生捕鼠與道德
有些開藥店的商人說:我們開藥店,售賣消除蚊蠅、蟑螂等害蟲的藥,或者捕殺老鼠有罪過嗎?農夫也問:我們種田栽水果,爲了收成好,要噴灑農藥,驅殺害蟲,有罪過嗎?在這裏,我不能違背佛法打妄語說:這些行爲沒有罪過。但是根據佛法,驅除蚊蟲等,並不是很嚴重的大問題。因爲佛法所說的不殺生,主要以“人”爲對象,以殺人爲嚴重,殺人,此爲佛所不許。如果爲了去除蟲害,當然,預防比殺害要好些,但以人爲本的佛法,爲了生存,雖用農藥,並不是很大的罪惡。即使受過戒律的比丘,犯了此過,依佛法上來說,也不過犯了“惡作”而已。“惡作”的行爲,是可以用忏悔的力量加以洗除的,並不如殺人那樣不通忏悔。事實上,我們平時在有意無意中踏死的小生靈更多,而我們都不自覺,譬如腳下爬行蝼蟻,不知踏死多少?這種無意中殺害生靈的行爲,縱使有罪,也很輕微,有些甚至無罪,最主要的不能懷著瞋心而殺生,以瞋心而故意殺生,是必墮地獄受苦的,佛教之重視動機、存心,由此可見一斑。我們不要把佛法的規範,視爲畏途,認爲是束縛我們自由行動的繩索,或以爲佛法的戒律要求太嚴,難以守持。其實佛法的戒律有很寬容、自由的精神,只有在不侵犯他人自由的情況下,才能享受更大的自由。
關于什麼是道德,什麼不是道德的問題,其最主要的關鍵在于我們的一念。如果心裏的一念是慈悲的,以預防爲出發點,而不是存心殺害,如此,縱使構成殺害的行爲,罪業也是輕微的、合乎道德的。相反的,如果出于惡心、瞋心而蓄意殺害的,那就是不合乎道德。即使尚未殺害,在起心動念的當時,就是不道德的。古人說:“道心惟微,人心惟危。”我們要謹慎地守護我們這顆心,使它起心動念都合乎道德准則。
二.世間的道德生活
上面和各位談到道德與非道德的區分,那麼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什麼道德生活呢?
(一)感情生活的道德
佛教稱人爲“有情衆生”,也就是依情愛而生活的意思。人是感情的動物,感情生活是人人必須,離開不了的。那麼一個人在感情生活中應該有些什麼道德?對于感情生活應該如何處理?
講到感情,人們往往對越親近自己的人越有感情,人們良知也恐怕愛自己勝于愛別人。所以儒家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又說“推己及人”,在儒家的觀念裏,愛有親疏,愛由親始,從尊敬自己的長輩推而及于他人的長輩,體恤自己的幼小廣被至他人的幼小;從自己的父母、妻子、兒女,進而親戚、朋友,由自己血緣至親推廣開來去愛和自己有相關的人。越有道德的人,愛心越擴大,甚而連親疏差別都泯除,這就是民包物與、物我一體的胸襟,也就是佛教“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心懷。
和佛陀同時代的提婆達多,本爲佛陀的弟子,並且和佛陀是堂兄弟。後來心存不軌,背叛佛陀,叁番兩次想陷害佛陀。有時派人去行刺佛陀,有時驅遣惡象想踏死佛陀,甚至令人埋伏在佛陀經過路上,企圖推下巨石把佛陀壓死。一次又一次,極盡狠毒,務必致佛陀于死地才罷休。但是佛陀卻一點也不計較…
《生活與道德(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