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生活與道德(上)▪P2

  ..續本文上一頁,甚至于告誡弟子說:“你們要多尊敬提婆達多,他是我的善知識,我們因他而更堅強,我們因他而更能發揚佛道,他是我們推展佛法的逆增上緣。”沒有黑暗,就顯不出光明的可貴;沒有罪惡,就顯不出善美的價值;沒有作惡多端的人,就顯不出好人的值得尊敬;沒有非道德的行爲,就顯不出道德的崇高。有道德的人,不僅愛和他親近的人,甚至于陷害他的人,也一樣的愛他。佛陀的感情,把他的慈悲推廣到愛他的仇敵,佛陀的感情是無恨無私的慈悲,我們是佛陀的弟子,也要把感情升華、淨化、擴大,讓我們的感情生活合乎道德,那多如黃河泛濫的情欲之水,要能疏導,要能控製,最好,以慈化愛,以智化情,這是身爲佛教徒所應該注意的。

  (二)倫理生活的道德

  佛教不僅是重視感情的宗教,佛教也是非常重視倫理關系的宗教。佛陀成道之後,沒有幾年,他的父親淨飯王去世了,王子們商量著:淨飯王出殡的時候,大家自願擔負棺木。佛陀知道了,對大家說:“我也參加一分,盡盡我爲人子的心意!”第二天,佛陀與王子們一齊擔著父王的棺柩出殡。佛教對于慎終追遠的孝親之道是很重視的,佛陀躬身留給我們可貴的典範。佛陀自幼失怙,由姨母大愛道夫人撫養長大。佛陀成道以後,大愛道也要求跟隨佛陀出家。當時印度最初的僧團,沒有女衆,佛陀也不主張婦女出家學道,但是對方是姨母,是撫養自己成長的長輩,佛陀爲了尊重倫理,因此開了方便法門,允許大愛道等削發出家,以報答哺乳之恩。

  唐朝的道明禅師,俗姓陳,人稱之爲“陳蒲鞋”。爲了奉養高齡老母,編織草屦,售得微薄金錢,以爲甘旨孝養所需,人們因爲尊敬他的孝行,因此稱他爲陳蒲鞋。南北朝時代的北齊,有一位道濟禅師,經常肩挑扁擔,一頭挑著行動不便的老母親,一頭挑著經書,到處講經說法。人們因爲恭敬他的高行,也尊重他的母親,要幫忙禅師照老母親,他總是婉拒說:“這是我的母親,不是你們的母親,我的母親不論如廁吃飯,都應該由我身爲人子的親自來侍候。”佛教對于父母之恩的回報,是很注重的。

  跟隨我出家學道的青年弟子門,他們的父母到了佛光山,我總是竭盡熱誠招待他們,弟子們就說:“師父!您事情忙,我們的父母由自己來招呼就好了,怎好勞動您!”我總是回答:“不要緊!我出來將近四十年了,離開了父母、師父,孑然一身到了臺灣,雖然明知近八十歲的老母親還健在,但是我有家難歸,有親難孝,你們的父母等于我的父母,分一點讓我照顧,盡盡我的心意。”佛教並不是說出了家就不要父母,不重視人間的倫理關系,而是要由孝順自己的父母,擴而孝順衆生的父母;從今生的父母,而推及過去多生的父母。上面我略舉數例,說明佛教對于世間的倫理道德一樣重視,並且重視層面更深更廣,所不同的,僅是孝順的方法、方向不一樣而已。

  (叁)政治生活的道德

  佛教徒應該不應該關心國家政治呢?佛教徒不分在家、出家,都沒有離開自己的國家,人人對于國家的政治應該抱持幾分的關心。我們每天早課都要唱誦“國土鞏固,治道遐昌,佛日增輝,*輪常轉”,意思就是民國、佛法,都希望它興隆。初一、十五唱的寶鼎贊:“端爲民國祝萬歲,地久天長。”正說明佛教徒關心國家前途,祝禱國運綿長。

  我們的教主佛陀也很關心政治。有一次摩羯陀國的阿阇世王和越只國有了糾紛准備發動戰爭,于是派大臣雨舍去拜訪剛從越只國回來的佛陀,打探敵情。雨舍到了佛陀的精舍,佛陀知道他的來意,卻故意不正面回答他,佛陀說:“你先請坐,等我和阿難談過一段話後,再和你交談。”佛陀于是轉身問隨侍在身旁的阿難說:“阿難!我們剛從越只國回來,你覺得越只國的政治,非常民主自由嗎?”

  “佛陀!越只國的政治非常自由民主。”

  “他們的教育普及嗎?”

  “教育非常普及。”

  “越只的人民遵守法律嗎?社會講求上慈下孝嗎?人們具有宗教信仰、相信因果嗎?他們的民風敦厚,對事業有貢獻的熱忱嗎?”

  阿難尊者對于佛陀的詢問,一一肯定地答複“有”,佛陀于是很慈悲、很嚴肅地說:“假如一個國家具有自由民主的政治,上慈下孝的民風,信仰宗教因果,這個國家必定是富強的,外國的侵略是不會勝利的。”雨舍大臣聽了佛陀含蓄的開示之後說:“佛陀!我很慚愧,侵略戰爭是不會勝利的,我已懂得了。”

  我爲什麼要向各位說這段故事,因爲我要告訴大家:我們的國家,自由民主,人人守法、教育普及,對上孝順父母,對下慈愛一切,講求宗教信仰的自由,認識因果報應的道理,僅憑這些,我們複興基地的臺灣,固若金湯,早在數千年前,佛陀已給我們最好的明示了。

  (四)經濟生活的道德

  佛陀爲我們揭示了“一切皆苦”的實相,更告訴我們解決痛苦的根本方法。因此佛教並不是要大家吃苦的宗教,佛教是指示我們如何追求究竟常樂的宗教。有人以爲佛教反對享樂,要大家吃也吃不好,穿也穿不好,完全不重視經濟問題,信仰了佛教,社會文明不能進步;其實,這完全誤解了佛教,佛教的確是呵斥物欲,是反對過份耽迷于物質享受,過份沈淪物欲大海而無法自拔,佛教並不是漠視物質生活,其實佛教是非常重視經濟、物質生活的。

  佛經上描寫極樂世界的建築豈僅是用鋼筋磚瓦建築的大樓而已,而是用七寶建成金碧輝煌的樓閣;極樂世界的設備豈僅是地毯、冷氣而已,它講究空氣調節,每天都是微風吹動,自然溫馨;極樂世界裏面的音響設備,是“出和雅音”,連流水、花樹、飛禽都在以音樂作佛事,它的八功德水比我們的自來水還要清涼,它不但可以解渴,並且還可充饑;佛國的世界是很富有的國土,那兒沒有經濟萎縮、沒有通貨膨脹等危機,沒有能源缺乏,沒有經營之苦。住在那裏的衆生,享受最富庶,但卻毫無貪著的經濟生活。

  佛教中有一些實踐苦行人,希望借著淡薄物欲來磨鏈自己的意志,我們也不完全否定他的價值;但是在普通的社會裏,適度地擁有物質文明的享受是合乎道德的。佛教雖然不否定經濟生活的適度性,但是對于非法取得的財寶是不贊成的。舉凡違背國法,譬如販賣毒品、轉賣人口的職業,或者違反佛法的不當工作,如屠宰、酒家、賭場的,都在禁止之列,也就是和佛教不殺、不盜、不妄語、不飲酒、不邪婬等根本大戒觸逆的職業,佛教都不允許。佛教對于貪汙舞弊的經濟犯罪是反對的,對于詐欺背信的行爲是不許的。除了上述各項之外,佛經上到處記載有七種不當之財不可以苟得,所謂七種非財是:(1)竊取他物,(2)抵賴債物,(3)吞沒寄存,(4)欺罔共財,(5)因便吞占,(6)借勢苟得,(7)非法經營事業。譬如偷盜、走私、倒會、囤積擡價、挪用公款等等都是非法的行爲。求財要取之有道,非法求得的錢財,雖然眼前得到了,但是卻種下了惡因,來世要加倍的受苦償還。不如法得來的財寶,是不清淨而罪惡的,是苦因而不是甜果。即使如法求得的錢財,也要用在有價值、有意義的地方。有錢是福德因緣所致,而懂得將錢用于合乎道德之處,更是需要高度的智能。

  (五)信仰生活的道德

  談起信仰,容易先令人聯想到神道教的拜拜,甚至有人誤解佛教也是求神問蔔的拜拜宗教。其實佛教是關心生命本源的宗教,有別于一般的宗教。綜觀臺灣目前的社會大衆,信神求神庇佑賜福的人多,而信佛依佛的道理奉行的人少,在他們認爲佛菩薩不如神明的關系來得密切。在神廟裏,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信衆,手中持著線香,雙膝朝城隍老爺、仙公、媽祖的神案前一跪,喃喃祈求著:

  “神明啊!請你保佑我升官發財,中愛國獎券。”

  “媽祖啊!求你保佑我的兒子考上大學,女兒嫁一個理想的丈夫。”神明是否靈驗也不管,總之如此一求,心裏感到一切都很滿意,在袅袅升騰的煙霧中,似乎神明也頻頻地向他們微笑點頭。可是信佛呢?就不是如此了,佛陀告訴大衆:你們要把自己的幸福、歡喜布施給人;你們要有“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氣度;要犧牲自己,成就別人。兩者互相比較一想:信佛,一切都要給人,我不是什麼都失去,也什麼都沒有得到嗎?信神,神會給我黃金美眷、功名利祿。算了,我還是信仰神明好了。

  從這裏使我聯想到:一個不肖的子孫,只知向父母要求,真正孝順的子女,只想奉獻給父母。宗教的信徒也是一樣,有出息的信徒,只求能奉獻給宗教、給衆生,不爲自己求什麼;沒有辦法的信徒,才想向宗教企求。大家不要以爲不求什麼就無所得,事實上“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無所求,將來所得到的更多,金剛經不是指示我們無相布施的功德更大嗎?

  一個人把自己的一切都交托給神,讓神明去控製、裁決,實在是太愚癡、太可憐了。信仰宗教,應該是尋求心靈的自由,而不是增添桎梏與束縛。佛教是講自力的宗教,幸福與快樂,可以用自己的雙手去創造。佛教徒們!大家應該做一個正信的佛弟子,從神明的控製裏走出來,呼吸佛光法雨的自由空氣!

  

  

《生活與道德(上)》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生活與道德(下)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