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大师讲演集》-生活与道德(上)
时间:公元一九七八年十月十七日
地点:国父纪念馆
对象:法师、护法信徒(弟子依空记)
一、道德与非道德
二、世间的道德生活
三、佛教的道德生活
四、如何实践佛教的道德生活
感谢佛陀的慈悲,感谢诸山长老法师的光临指教,感谢诸位护法居士不畏路途遥远、不辞事务繁忙,拨空来听讲。
今天是我们此次北部弘法讲演的第二天,本来此次弘法讲演不预备翻译为台语,以便有更多的时间向各位讲说。但是从昨天讲演完毕之后,一直到今天,接二连三地接到数百通电话,大家一致反应说:“我们听闻佛法不在求多,只要让我们听得懂,那怕是一句偈也就受用不尽了。”为了应大众热烈的要求,虽然明知翻译可能会占去一部份的时间,但是佛法是大家所共有的,因此今天决定还是用翻译,让大家都能够得到一些佛法的醍醐。
昨天向各位谈到“佛教与生活”的关系,并且就“生活与信仰”这个主题,向各位报告我的看法。今天要继续向各位讲说的题目是“生活与道德”,“生活与道德”主要在说明佛教对道德的看法,并且就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去实践佛教所指示的道德而加以分析。
一般人以为有了财富,人生就有价值;有了名位,人生就有意义。其实人生的真谛并不在此,有了道德的人生才是最重要、最圆满。宋朝的明教契嵩禅师曾经举过譬喻说:在我们的观念里,生为帝王是最崇高伟大的,有享受不尽的荣华富贵,能掌握无上的权势威力,是千万人羡慕而不易轻得的厚爵高位。但是夏桀、商纣、幽王、厉王,虽然也贵为帝王,因其暴虐无道,如果我们将某人比拟为他们,此人一定非常的不悦,因为商纣夏桀的寡德,使人们耻与为同类。伯夷叔齐是春秋时代的贤人,兄弟两人为了耻食周粟,相率隐居于首阳山,采薇而食,经常三餐不继,终于饿死。如果我们将某人比喻为夷齐兄弟,此人一定很欢喜。虽然夷齐兄弟贫无隔宿之食,但是因为他们有道德,忧道不忧贫,古人赞歎他们为圣之清者,因此人们以他们为修身的楷模,可见得在人们的心目中,君主之位并不可贵,高风亮节的道德才是人生最宝贵的装饰品。下面我将分成几点和各位谈谈生活与道德的关系:
一.道德与非道德
什么是道德?什么是非道德?大家首先应该明白地加以分别。凡是举心动念,对别人有所侵犯,甚至危害到社会公安的就是不道德;相反的,对社会大众有利益的就是道德。道德与非道德有时很容易划分,有时却很难给予明确的分别。首先我要向各位提出介于道德与非道德之间的问题,让大家参考。
(一)安乐死与道德
常常有人会问我:一个身患重病,药石罔效、奄奄一息的人,能不能给予一针,让他免受病苦的折磨,安乐而死呢?换句话说:佛教对于“安乐死”抱持什么样的看法?事实上,一个人即使重病弥留的时候,能不能再生,是很难断言的。譬如在台北,有一位赵老居士,非常热心于电台布教,并且经常往来于监狱,对身系囹圄的犯人说法。几年前,不慎跌了一跤,脑震荡,送到三军医院,医生写上了红字,宣布回生乏术,甚至于将他送到太平间,认为不久人世。但是赵老居士至今仍然身体健朗,在台北各道场往来走动。各位听了上述的例子之后,一定会以为:佛教是反对“安乐死”了吧!事实也不尽然。佛教有种种的法门与方便,而一切的法门与方便,如果不能和大悲心相应的话,都是魔法,因此佛法以慈悲为根本,对于“安乐死”,佛教不绝对否定它,也不断然肯定它。对于每一个生命,我们应该本着爱心、慈悲心,让它健康地存在。万一不得已,而施以“安乐死”,如果确认是出于慈悲心,不忍病人受苦,也没有什么不对,重要的关键在于是否以慈悲心为出发点。
(二)偷富济贫与道德
有人又如此问:“偷富济贫”是道德,还是非道德?有人称赞这种行为是侠义作风,大加喝彩。但是就佛法来看,仍然不究竟,贫穷的人虽然被救济了,但是却侵犯了富有的人家。凡是对人足以构成伤害的,都是非道德的,真正的道德是不损害任何人,而人们可以得到利益。
(三)杀人救人与道德
有人或许会提出如此的问难:如果杀了一个人,而能够救很多人,是道德,还是非道德呢?佛经上有这样一段记载:佛陀在因地修行的时候,为了救五百个人而杀了一个人,佛陀的作法合乎道德吗?佛陀是抱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悲心,而杀了一个人,在大乘的戒律中是赞歎佛陀的行为。我们在修行菩萨道,杀一人而救五百人的时候,除了动机要纯正,抱持大慈悲心之外,还要具备甘心情愿接受因果制裁的胆识,因为有所造作,必有报应。日本的井上日昭禅师杀了一位奸臣,替万民除了百害。山本玄峰禅师说:“一杀多生通于禅。”意思是说:杀了一个人,因此而救了许多人,是通于佛法的。佛教是非常重视生命的宗教,不杀生是佛教徒共守的戒律,尤其小乘佛教更是严守。杀生是不道德的行为,但是如果本着大慈悲,救人救世的心去杀生,在大乘的戒律是开放的。譬如今日我们处于反攻复国的时候,一旦战争爆发,佛教徒可以杀害敌人吗?只要我们扪心自问:如果真正本着救民出于水火、杀一救百的愿心,并且甘愿负因果的责任,在大乘的戒律是赞美这种行径。
(四)自杀行为与道德
有人又说:自杀的行为合乎道德,或者是不道德的呢?有些人以为自己活得没意思,想自我了断,他以为这又不会伤害到别人,和他人有么关系,有什么道德不道德呢?我要郑重地告诉各位:在佛法看来,自杀仍然是杀生,是不道德的,佛法是不允许有自杀的行为。事实上,一个人的生命,并不是个人的所属,这具血肉之躯,最初由父母的结合而生养,并且从社会接受种种所需以茁壮、成长,生命的完成,是社会众缘所成就的,取之于社会大众,就要回报于社会大众,每一个人,都有权力使自己这个生命,活得更幸福、更有意义,但是没有权力毁灭任何的生命。
(五)仁义牺牲与道德
或许有人又会问:既然如此,那么一般的英雄豪杰“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壮举,是合乎道德,还是不合乎道德呢?如果抱着成仁取义、救人济世的心,牺牲自己成全大众,这是道德的升华,是值得赞美的。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生命的意义,在于道德的完成。听到一句半偈的人生真理,都可以舍弃生命,更何况躬身去实践完成,无怪乎古圣贤人不惜牺牲生命而甘之如饴。佛陀在因地修行时,舍身救护生灵的记载,在藏经里到处可见,这种杀身的举止,正是大悲心的具体表现,至善至美的道德升华。
(六)杀生捕鼠与道德
有些开药店的商人说:我们开药店,售卖消除蚊蝇、蟑螂等害虫的药,或者捕杀老鼠有罪过吗?农夫也问:我们种田栽水果,为了收成好,要喷洒农药,驱杀害虫,有罪过吗?在这里,我不能违背佛法打妄语说:这些行为没有罪过。但是根据佛法,驱除蚊虫等,并不是很严重的大问题。因为佛法所说的不杀生,主要以“人”为对象,以杀人为严重,杀人,此为佛所不许。如果为了去除虫害,当然,预防比杀害要好些,但以人为本的佛法,为了生存,虽用农药,并不是很大的罪恶。即使受过戒律的比丘,犯了此过,依佛法上来说,也不过犯了“恶作”而已。“恶作”的行为,是可以用忏悔的力量加以洗除的,并不如杀人那样不通忏悔。事实上,我们平时在有意无意中踏死的小生灵更多,而我们都不自觉,譬如脚下爬行蝼蚁,不知踏死多少?这种无意中杀害生灵的行为,纵使有罪,也很轻微,有些甚至无罪,最主要的不能怀着瞋心而杀生,以瞋心而故意杀生,是必堕地狱受苦的,佛教之重视动机、存心,由此可见一斑。我们不要把佛法的规范,视为畏途,认为是束缚我们自由行动的绳索,或以为佛法的戒律要求太严,难以守持。其实佛法的戒律有很宽容、自由的精神,只有在不侵犯他人自由的情况下,才能享受更大的自由。
关于什么是道德,什么不是道德的问题,其最主要的关键在于我们的一念。如果心里的一念是慈悲的,以预防为出发点,而不是存心杀害,如此,纵使构成杀害的行为,罪业也是轻微的、合乎道德的。相反的,如果出于恶心、瞋心而蓄意杀害的,那就是不合乎道德。即使尚未杀害,在起心动念的当时,就是不道德的。古人说:“道心惟微,人心惟危。”我们要谨慎地守护我们这颗心,使它起心动念都合乎道德准则。
二.世间的道德生活
上面和各位谈到道德与非道德的区分,那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什么道德生活呢?
(一)感情生活的道德
佛教称人为“有情众生”,也就是依情爱而生活的意思。人是感情的动物,感情生活是人人必须,离开不了的。那么一个人在感情生活中应该有些什么道德?对于感情生活应该如何处理?
讲到感情,人们往往对越亲近自己的人越有感情,人们良知也恐怕爱自己胜于爱别人。所以儒家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又说“推己及人”,在儒家的观念里,爱有亲疏,爱由亲始,从尊敬自己的长辈推而及于他人的长辈,体恤自己的幼小广被至他人的幼小;从自己的父母、妻子、儿女,进而亲戚、朋友,由自己血缘至亲推广开来去爱和自己有相关的人。越有道德的人,爱心越扩大,甚而连亲疏差别都泯除,这就是民包物与、物我一体的胸襟,也就是佛教“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心怀。
和佛陀同时代的提婆达多,本为佛陀的弟子,并且和佛陀是堂兄弟。后来心存不轨,背叛佛陀,三番两次想陷害佛陀。有时派人去行刺佛陀,有时驱遣恶象想踏死佛陀,甚至令人埋伏在佛陀经过路上,企图推下巨石把佛陀压死。一次又一次,极尽狠毒,务必致佛陀于死地才罢休。但是佛陀却一点也不计较…
《生活与道德(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