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大师讲演集》-生活与道德(下)
三.佛教的道德生活
在佛教中,有些什么道德生活呢?我分成下列数点来向各位说明。
(一)随喜的道德生活
佛教讲求布施,布施有许多种,有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布施不一定要施舍钱财,如果一定非施舍钱财不可的话,那么没有钱的人,就不能信仰佛教了。施舍金钱是财布施,虽然是一种难得的善行,但是若能行法布施,或者行无畏布施,则将更为可贵。
在普贤菩萨十大愿中,有一愿为“随喜功德”,佛教不仅讲求布施,更注重随喜。随喜布施的功德,甚至比有钱人捐献财宝更有功德,随喜的功德是大不可限量的。什么叫随喜功德的布施呢?随喜就是把快乐随时随地布施给他人,譬如早晨起床,遇到人说一声:“你早!”“你好!”这就是随喜布施;见到人给人一个善意的微笑,也是一种随喜布施。随喜功德有很多,譬如随眼功德,我站在台上演讲,你们大家用眼睛注视着我,让我觉得大家正在专心一意聆听佛法,我就会讲得更有精神、更起劲。昨天我在台上演讲,精神没有比今天好,为什么呢?因为昨天讲台上虽然灯光明亮,但是台下漆黑一片,我往台下一看,只觉得黑压压地,看不见大家的脸孔,彷佛独自置身在茫茫大海中,不知对谁讲说,今天,我请国父纪念馆工作人员把灯开亮一些,因此看到大家对我行注目礼,就是对我做了随眼功德。
其实,昨天大家也已经做了随眼功德,但不知大家有没有做到随口功德,什么是随口功德呢?昨天大家听讲之后,遇到亲朋好友,有没有告诉他们:“昨天的演讲内容如何如何!”如果大家说了,这就是做到了随口的功德。如果大家听讲听到会心处,热烈地鼓掌拍手,这也是一种布施,这就是随手功德。在这里最重要的是随心功德,一个人虽然自己没有来听演讲,也不知道讲得如何,但是心里却关心着这件事,在家里,甚至于任何地方,只要你关心这个佛学讲座,关心佛法,就都有功德。
随喜的道德生活在日常生活中,能够随时随地去实践。譬如点头招呼,举手之劳的服务,恰到好处的赞美,真诚的关心,都是随喜的道德生活。当你吃到珍肴美味时,请你的朋友和你共尝,你会觉得食品的味道更芬芳。当你听到金玉良言时,转告你的朋友和你共守,你会感到人生的境界更宽广。而你若能将佛法的法味珠玑,布施给你的朋友,甚至一切众生,你的生命更美化,生活更充实、更有意义了。大家不要忘了:把你的微笑,随时展现在你的脸上;把“你好”的亲切招呼,随时挂在你的嘴边;把随喜的功德,融入你的生活之中。
(二)慈悲的道德生活
佛教的教主佛陀,是一个伟大的圣人,他的伟大不是建筑在傲慢之上的伟大,他的伟大是慈悲的自然流露。他的弟子眼睛失明了,要穿针缝衣,佛陀看到了,告诉失明的比丘说:“我来帮你穿吧!”并且一针一线地为弟子把衣服缝好。有病的比丘要喝水,佛陀知道了,亲自倒茶给病比丘喝。佛陀并且还时常服侍重病的弟子,甚至污秽的粪尿、血脓,也毫不嫌恶,亲自加以清理。伟大的佛陀,他的慈悲,彷佛和风煦日,不分贵贱、高下,普及于一切。慈悲就是佛法,佛陀躬亲实践,是我们最好的启示和典范。
唐朝的智舜禅师,在外行脚参禅。有一天,走到一片山林,禅师坐在树下养息。忽然遇见一个猎人,打中了一只野鸡,野鸡受了重伤,逃到禅师的座前,禅师以衣袖掩护着这只虎口逃生的小生命。不久,猎人跑来向禅师讨回野鸡,“我的野鸡呢?还给我!”
“牠也是一条生命,放过牠吧!”禅师带着耐性,无限慈悲地开导着猎人。
“你知道,那只野鸡可以当我的下酒菜吗?”
猎人一直和禅师纠缠,禅师无法,立刻拿起行脚时随身携带的刀子,把自己的耳朵割下来,送给贪婪的猎人,并且说道:“这只耳朵,够不够抵你的野鸡的重量?你可以拿去做下酒菜好了。”
为了救护生灵,不惜割舍自己的身体,这种“但为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的德行,正是慈悲的具体表现。
佛陀的弟子迦旃延,到印度边疆地区去弘法,经过了很多年,非常想念佛陀,就派小徒弟亿耳去拜望佛陀。亿耳到了佛陀那里,佛陀亲切的招呼他,并且吩咐弟子说:“在我的房间加一张床,把我的棉被分一半给亿耳,今晚让他和我住在一起。”
大家不了解,佛陀那么伟大,一个小小的徒孙亿耳,需要佛陀费那么大的心思来照顾吗?弟子们不知佛陀的慈悲如春晖般的细微、温暖,他亲切的对待亿耳,不仅招呼小徒孙,并且安慰远在蛮荒弘法的弟子迦旃延,让他知道:你虽然在边地,但是你的弟子到了我这里,大家彷佛看到你一样,重视他、热忱地待他。佛陀这样做,不仅亿耳欢喜,迦旃延也会觉得无比的欣慰。
佛陀就是这么一位慈悲,而又具有人情味的圣者。在阿含经里,这种慈悲的事,到处都有记载,佛陀的为人,实在令人恭敬不已!
佛法的根本精神在于慈悲,一切菩萨的发心,也由大悲而起。悲一切众生的苦难,而愿意去代为承受。古人所说的“不忍人之心”就是慈悲,大家应该把慈悲的道德,带入你的生活之中,并且努力去实践!
(三)惭愧的道德生活
佛教的惭愧力量非常大,惭愧就是对于自己不好的行为、心念,感觉羞耻,知道忏悔、改正。佛遗教经上说:“惭耻之服,无上庄严。”虽然犯了过错,如果知道羞耻,穿上惭愧的衣服,过去的瑕疵,仍然可以去除,显得无比的庄严。古人常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过能改,善莫大焉!”就是强调改过的可贵。
在南传大藏经中的那先比丘经里,记载一段那先比丘和弥兰陀王谈到惭愧的话。王问那先比丘说:“一个在家的居士,已经证得阿罗汉身,对于凡夫的出家比丘,要不要礼拜?”
“应该礼拜。”那先比丘肯定地回答。
弥兰王很奇怪地接着问:“为什么?”
“他虽然是未证果的比丘,但是他有惭愧心,惭愧心会激发他努力修行,不敢放逸。”
平时你们看到一个在家的信徒吃点鱼肉,认为是没有关系,有人甚至认为是理所当然,大快朵颐。但是,一个出家人,他如果想吃点鱼肉,一定不敢明目张胆地吃,只敢偷偷地背着人吃,并且觉得“不好意思!”
在家人喝酒大大方方地,甚至猜拳喝彩,高声互敬:“再来乾一杯!”但是,一个出家人,他如果偷偷喝酒,绝对不敢公然地说:“再来乾一杯,”因为他有惭愧心,这个惭愧心,好比推动船儿前进的反拨于后的海水,是将来进趋更高的佛道的根本力量。
那先比丘接着又告诉弥兰王说:“没有证果的比丘,可以披穿袈裟,为弟子剃度、传戒、使佛法久住;但是,在家的弟子,即使证得初果也无法具有如此的力量。”因此我要告诉各位:一个犯戒的出家人,不要轻视他,他只要发惭愧心,知道忏悔,就能去除前愆,白布上的一点小污秽,可以用水把它洗干净。大家不要看到白布上的小斑点,就大惊小怪,痛加指责,比起家里所用肮脏不洁的抹布,这小小的污点又算得了什么?古人说:君子之过如月蚀,人人皆知。就因为白布很洁白,稍有不净,人人见之。比起髒得找不到一点点洁净的抹布,是更有机会还给它本来清净的面目!
印光大师自称为“常惭愧僧”,我们应该要常常发惭愧心,想到佛法没有兴隆,众生没有得度,就要更勤奋不懈;想到事业未成,德业未净,你的心越虚,你的头垂得越低,你的人格就越崇高。身为佛教徒如果不发惭愧心,佛教怎么能有办法普及呢?因为惭愧心是救国、救民、救佛教的原动力。
(四)因果的道德生活
佛教是讲求因果报应的宗教,因果,最简单的了解,就是种什么因,就会收成什么果,也就是俗语常说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因果在时间上有三世因果,在日常生活中、经济、身体、信仰等等,也各有他们的因果律存在。譬如我肚子饿,吃了饭就解了饥。吃饭是因,肚子饱就是果。又譬如一个人勤勉不懈地工作,因此赚了很多钱。努力工作是因,赚钱就是果。胡适之先生有一句话说:“要怎么收获,先要怎么栽!”因果观并不是宿命论。宿命论认为一切的得失成败,冥冥中由命运之神掌握,努力是没有用的。而因果的观念是,所有的果报,不管善恶,都是你自己造作出来的,幸福、悲惨的选择,主权不在神而是在自己,一切的结果,是自己行为决定的。过去的不幸,可以靠不断的努力,使它转变为幸福。因此因果观是肯定努力、上进、修行,充满乐观进取的道理。佛教常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愁不报,只是时辰未到。”我们要坚信因果报应的丝毫不爽,谨言慎行,守身护心,不要造下恶因,尝到恶果。因果是一定会报应的,只是时间快慢有别,有的现世就受报,有的来世才受报,有的多生多劫才受报,现在我告诉各位一个现世报应的例子:不久前,轰动一时的电影明星黄兰女士,假出家,把头发剃了,闹得满城风雨。后来她患了鼻咽癌,为了治疗,用钴六十照射癌细胞,引起副作用,头发都落光了。现在她已经知道错误,忏悔了,我们也祈求她早日恢复健康。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如何配合因果的道德生活呢?有一则小故事说:有一个小孩,和朋友发生了摩擦,跑到山谷大叫,发泄内心的忿闷,他对着幽深的空谷叫着:“我恨你!我恨你!”话声刚落,幽谷里突然传来“我恨你!我恨你!……”的回响,久久不绝。
小孩子沮丧地回到家里,伤心地向母亲哭诉:“世间上所有的人都恨我。”
母亲问明原委,于是牵着孩子的手,到了依旧宁静无声的山谷,“孩子!现在你对山谷说:“我爱你!””
小孩子照着母亲的话做了,立刻山谷从四面八方传来“我爱你”的声音。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用爱才能赢得爱,以恨对待恨,恨意只有加深。
现在我要告诉各位一些因果的偈子…
《生活与道德(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