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一个人长得相貌端正,是从忍辱中修持而来的。世间上最难看的脸孔是忿怒的脸,时常保持心平气和,自然显现端好的相貌。贫穷是因为悭贪不知施舍,悭吝贪得,不能与人结缘,失去许多助缘,自然贫穷。名位由恭敬中获得,下贱因憍慢而生;喑哑是毁谤佛法的恶果,盲聋乃不信四谛的受报;长寿是因为懂得行慈悲,短命则起因于杀生,诸根不具是破戒的报应……在因果的道德生活里,每一个人对于自己的所作所为,是无法逃避责任的。我们应该要把因果观念牢记心里,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务求合乎佛法准则。
(五)戒律的道德生活
戒律是佛陀为了调伏弟子们的身心,所制定的种种规矩。好比学生要遵守校规,军人要服从纪律,国民要奉行法律一样,做为佛陀的弟子,不论在家、出家,除了要皈依三宝之外,更要受持佛陀所制定的戒律,能够如此,身口意三业就不会有差错。
有人或许会认为戒律是束缚行动自由的枷锁,何必自找麻烦,受戒律的拘束。事实上,如果我们能够遵守戒律,确实不违,反而能够得到更大的自由──解脱。譬如大家开车,都能遵守交通规则,不抢红灯,不横冲直撞,车辆一定可以平平安安地驾驶。如果你能遵循戒律的交通规则,在人生的旅途上,绝对不会发生车祸,绝对不会有亮起红灯。
戒律是人与人相处之间的润滑剂,“戒”虽有种种的条文与差别,但是它的根本精神是不侵犯他人,我们不侵犯他人,他人自然不会伤害我们;树敌渐少,善友日多,办起事来,自然能够左右逢源,所到亨通。因此守戒律,并不是自缚手脚,而是开拓更宽广的道路。尤其一切行止中规中矩、合乎戒律,那份不耻屋漏的心安理得,是最为珍贵难得的。
经上说:恶口是最犀利的刀剑,贪欲是最激烈的毒药,瞋恨是最可怕的火焰,愚痴是最漫长的黑夜,烦恼是最无底的深坑。对于这些无明烦恼,种种罪障,我们要持着戒律的铠盾、披着惭愧的盔甲去对治,才能得到世间上最光亮的明灯──智能。
佛陀在华严会上曾经说过:“戒为无上菩提,应当具足持净戒;若能具足持净戒,一切如来所赞歎。”
又说:“戒为惑病最胜药,护诸苦厄如父母;痴暗灯炬生死桥,无涯业海为船筏。”
戒律,并非仅为学佛者必须受持,凡属人类,都应该共同遵守。试看牢狱中的囚犯,多半是犯了五戒的人。古今中外,各个国家为安定社会,纲纪人伦的立法条目,也不能超越五戒的范筹。如我国儒家的五常──仁义礼智信,就是佛教所谓的五戒。不杀生曰仁、不偷盗曰义、不邪淫曰礼、不妄语曰信、不饮酒曰智。但儒家的五常,仅止于勉人律己;而佛教的五戒,约自利而言:受持五戒就是入道之正因,若能精进不懈,则惑业渐消,功德渐长,最后得证圣果。约利他而言:五戒是净化人心的良药,一人受持,一人得益;万人受持,万人得益;若全世界人类共同受持,则大同世界即日可待。
(六)信忍的道德生活
佛教的道德生活内容很多,最后我要告诉各位的是信忍的道德生活。在佛经上有这么一段记载:
宋朝道楷大师,得法后,大扬禅门宗风。诏住净因寺;大观年中,迁移天宁寺。一日,皇上遣使颁赠紫衣,赐号定照禅师。大师表辞不受。皇上复令开封府李孝寿亲至大师处,表达朝廷褒奖之意,大师亦不领受。因此触怒皇上,交州官收押。州官知道大师仁厚忠诚,悄声问道:
“大师身体虚弱,容貌憔悴,是否生病呢?”
“没有!”大师回答。
“如果说是生病,则可免于法律惩罚。”州官诚恳的想为他开脱。
大师厉声答道:“没病就没病,怎可为求免于惩罚而诈病呢?”
州官无奈,遂将大师贬送淄州,闻者皆流涕不已。
道楷大师德行崇高,操守严谨,虽受皇上至荣,却辞而不受;虽遭州官惩罚,却忍辱不欺,这种由于信仰而产生的忍耐功夫,堪为后人楷模。
佛陀住世的时候,有一位比丘,有一天乞食到一家珠宝商的门口,珠宝商正为国王穿珠,见到比丘前来乞食,就立刻入内取食;不料,珠子从桌上滚到地下,被一只白鹅吞了下去。珠宝商出来后,发现不见了的珠子,误以为比丘窃取,以竹杖鞭打比丘,比丘仍不说出详情,默挨杖鞭,直至身上血流溅地,白鹅引颈舐血,珠宝商盛怒,一棒将鹅打死,比丘才说出珠子被鹅吞食,珠宝商遂杀鹅取珠,并向比丘忏悔。当问明为何不事先说明原委时,比丘说道:
“我若说出鹅吞去珠子,则鹅命将难保,现在鹅已被打死,我才说出真相。”
珠宝商惭愧自己的鲁莽,向着比丘拜谢不已。
为了护住畜生的一条命,甘愿忍受皮肉的鞭打,比丘忍辱的德行,实非一般常人所能及,这都是信仰的力量所驱使。我们身为佛教徒,应该处处以利人为前提,为国家、为社会、为佛教、为群众,以信仰的力量忍耐个己,牺牲小我、当为义不容辞之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若信心坚定,自然忍耐的力量增强,惟有行此道德生活,我们的人格才能升华,生命才有光辉。
四.如何实践佛教的道德生活
关于生活与道德的关系,大家已经了解了世间的与佛教的各种道德生活,现在让我再告诉各位如何实践佛教的道德生活?我分下列两点来说明:
(一)实践八正道的道德生活
所谓正道,是离偏邪的中道,属于圣者之道,故又名圣道中道。是佛陀所明示的重要显著的道行品目,在佛陀转*轮时,说为八正道支;至入涅槃时,又增广为三十七觉支。八正道是:
1.正见:正当的见解,即正解佛法,远离唯神、唯我、唯物等之迷谬妄见。
2.正思:正当的思惟,即远离邪妄贪欲,作真理智能的思索。
3.正语:正当的语言,即远离虚言、暴语、诽谤、妄语、戏论等非礼之言语。
4.正业:正当的工作,即遵守国家法律,严持律仪,有犯法之事物勿作,实行高尚而善良的生活。
5.正命:正当的生活,即合理的经济,内心常存着道德、伦理的观念,以谋求正当职业,以维持生命。
6.正念:正当的忆念,即正心诚意,远离妄想颠倒,不失正念。
7.正精进:正当的努力,即向正理方向努力前进,勤修戒定慧三学。
8.正定:正当的禅定,即以真智入于无漏清净的禅定;身心注于一境,消除一切杂乱,以养成完满的人格。
八正道又可归纳为戒定慧三学,即正语、正业、正命为戒学,正念、正定为定学,正见、正思惟、正精进为慧学。中国的禅(正定)、净(正念)、律(正语、正业、正命)、密(正念、正语)各宗的修法,都是以八正道的实践规范为原则而发展出来的。
佛教所说的“正道”,不是单作理论来了解,而是要在实际生活上实修。如正见的见是见解、知见、学说的意义,说明佛陀的根本思想,再将此作为自己本身的思想。在实践修行的当初,虽不能即时成功,最少必须绝对的信仰,将它当目的而活动。正思惟就是把佛陀的思想当作自己的思想而思惟,并且必须反覆熟虑而自省观察。正语正业则是在以正见为目的的活动过程中,口的言语要从于正见,身体的起居动作也要从于正见,如此正思、正语、正业,即为一般所谓的身口意三业清净。正命的命是生活,即在生活中统合了身口意三业,生活的一切均与正见吻合。正精进的精进,是努力策励的意思,在思、语、业、命中都存在着。正念的念是专念集注而且常念不忘,表示正精进的内面,即正见的现前。正定的定,一般义译为三昧,表示心一境相。正定就是修定,在古德的注释中,常把正见乃至正念当作正定的助缘资具,现示出正定为目的的倾向;同时又有将正智正解脱放在正定之后,表示正定是一种手段、方法,而不目的。
以上所说八正道的实践,可能把佛陀的思想变为自己的思想,在“八正道”的学说中,没有包含任何世外或者神秘的要素。完全是日常生活的指导,此中充分的包含了信仰和道德的要素,指示人类生活中应该遵守的准则,若依序渐次实践,则能解脱无明烦恼,获得清净愉快的生活,这就是佛教真正的道德生活。
(二)实践六度的道德生活
一般不了解佛教的人,以为信了佛教就应该放弃人世,妻子儿女要远离,功名财富要抛弃,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若冤家,一切都没有可以使人留恋的价值,必须避之惟恐不及。其实,这些都是对佛教的误解,我以为学佛的人,无论对于国家或人类,对于生命或财物,均需用一种理智的工夫,作正确的认识,不必过份热爱,也不要过份冷淡。因为过份热爱,便不免被世间情感所左右;相反地,过份冷淡,便不免孤独、消沈,而偏于出世,真正大乘佛教的道德生活,是中道的生活,所谓“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一个信仰佛教的人,应该正确地认识世间,在日常生活中融以佛教的思想,以佛教的道德为基准,这就是我所要讲的“六度”的道德生活。“六度”本是菩萨乘的出世善法,但是菩萨乃是大心众生,以出世的高深修养,做入世的利生事业,故六度为人生的善法,亦即佛教道德生活的规范。
何谓六度:
1.修布施行,不但自度悭贪,亦令人受惠受益;
2.修持戒行,不但自不毁犯,亦不毁犯他人;
3.修忍辱行,不但自不瞋恚,亦不瞋恚伤害他人;
4.修精进行,不但自不懈怠,亦教人不懈怠;
5.修禅定行,不但自不散乱,亦教人不散乱;
6.修智能行,不但自不愚痴、不邪见,亦教人不愚痴、不邪见。
一个佛教徒在日常生活中,若能勤修六度,以六度做为自己道德生活的准绳,再以六度法深入社会,普利大众,则六度即为人生最高的善行了。
六度中,持戒、禅定、智能三者,即所谓戒定慧三学,可以对治贪瞋痴三毒,能克制人类自私的念头。如持戒就不会自私,不会自私,贪念就不会生起;如禅定就不会损人,不会损人,瞋恚就不会生起;如修慧就不会无明,不会无明,愚痴就不会存在。贪瞋痴一除,行布施度,则仁慈的悲心油然生起,行忍辱度,则坚毅的精神就可具备,行精进度则勇猛的力量充实一切,所谓菩萨自利利他,自觉觉他,此即大乘佛法的道德基础。
由于时间的关系,有关生活与道德的问题,我简单地仅以上述一、道德与非道德,二、世间的道德生活,三、佛教的道德生活,四、如何实践佛教的道德生活等四项做了说明,希望对各位在信仰的生活中有所助益。最后我祈求三宝加被,祝福大家健康如意、法喜充满,谢谢!
《生活与道德(下)》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