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一個人長得相貌端正,是從忍辱中修持而來的。世間上最難看的臉孔是忿怒的臉,時常保持心平氣和,自然顯現端好的相貌。貧窮是因爲悭貪不知施舍,悭吝貪得,不能與人結緣,失去許多助緣,自然貧窮。名位由恭敬中獲得,下賤因憍慢而生;喑啞是毀謗佛法的惡果,盲聾乃不信四谛的受報;長壽是因爲懂得行慈悲,短命則起因于殺生,諸根不具是破戒的報應……在因果的道德生活裏,每一個人對于自己的所作所爲,是無法逃避責任的。我們應該要把因果觀念牢記心裏,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務求合乎佛法准則。
(五)戒律的道德生活
戒律是佛陀爲了調伏弟子們的身心,所製定的種種規矩。好比學生要遵守校規,軍人要服從紀律,國民要奉行法律一樣,做爲佛陀的弟子,不論在家、出家,除了要皈依叁寶之外,更要受持佛陀所製定的戒律,能夠如此,身口意叁業就不會有差錯。
有人或許會認爲戒律是束縛行動自由的枷鎖,何必自找麻煩,受戒律的拘束。事實上,如果我們能夠遵守戒律,確實不違,反而能夠得到更大的自由──解脫。譬如大家開車,都能遵守交通規則,不搶紅燈,不橫沖直撞,車輛一定可以平平安安地駕駛。如果你能遵循戒律的交通規則,在人生的旅途上,絕對不會發生車禍,絕對不會有亮起紅燈。
戒律是人與人相處之間的潤滑劑,“戒”雖有種種的條文與差別,但是它的根本精神是不侵犯他人,我們不侵犯他人,他人自然不會傷害我們;樹敵漸少,善友日多,辦起事來,自然能夠左右逢源,所到亨通。因此守戒律,並不是自縛手腳,而是開拓更寬廣的道路。尤其一切行止中規中矩、合乎戒律,那份不恥屋漏的心安理得,是最爲珍貴難得的。
經上說:惡口是最犀利的刀劍,貪欲是最激烈的毒藥,瞋恨是最可怕的火焰,愚癡是最漫長的黑夜,煩惱是最無底的深坑。對于這些無明煩惱,種種罪障,我們要持著戒律的铠盾、披著慚愧的盔甲去對治,才能得到世間上最光亮的明燈──智能。
佛陀在華嚴會上曾經說過:“戒爲無上菩提,應當具足持淨戒;若能具足持淨戒,一切如來所贊歎。”
又說:“戒爲惑病最勝藥,護諸苦厄如父母;癡暗燈炬生死橋,無涯業海爲船筏。”
戒律,並非僅爲學佛者必須受持,凡屬人類,都應該共同遵守。試看牢獄中的囚犯,多半是犯了五戒的人。古今中外,各個國家爲安定社會,綱紀人倫的立法條目,也不能超越五戒的範籌。如我國儒家的五常──仁義禮智信,就是佛教所謂的五戒。不殺生曰仁、不偷盜曰義、不邪淫曰禮、不妄語曰信、不飲酒曰智。但儒家的五常,僅止于勉人律己;而佛教的五戒,約自利而言:受持五戒就是入道之正因,若能精進不懈,則惑業漸消,功德漸長,最後得證聖果。約利他而言:五戒是淨化人心的良藥,一人受持,一人得益;萬人受持,萬人得益;若全世界人類共同受持,則大同世界即日可待。
(六)信忍的道德生活
佛教的道德生活內容很多,最後我要告訴各位的是信忍的道德生活。在佛經上有這麼一段記載:
宋朝道楷大師,得法後,大揚禅門宗風。诏住淨因寺;大觀年中,遷移天甯寺。一日,皇上遣使頒贈紫衣,賜號定照禅師。大師表辭不受。皇上複令開封府李孝壽親至大師處,表達朝廷褒獎之意,大師亦不領受。因此觸怒皇上,交州官收押。州官知道大師仁厚忠誠,悄聲問道:
“大師身體虛弱,容貌憔悴,是否生病呢?”
“沒有!”大師回答。
“如果說是生病,則可免于法律懲罰。”州官誠懇的想爲他開脫。
大師厲聲答道:“沒病就沒病,怎可爲求免于懲罰而詐病呢?”
州官無奈,遂將大師貶送淄州,聞者皆流涕不已。
道楷大師德行崇高,操守嚴謹,雖受皇上至榮,卻辭而不受;雖遭州官懲罰,卻忍辱不欺,這種由于信仰而産生的忍耐功夫,堪爲後人楷模。
佛陀住世的時候,有一位比丘,有一天乞食到一家珠寶商的門口,珠寶商正爲國王穿珠,見到比丘前來乞食,就立刻入內取食;不料,珠子從桌上滾到地下,被一只白鵝吞了下去。珠寶商出來後,發現不見了的珠子,誤以爲比丘竊取,以竹杖鞭打比丘,比丘仍不說出詳情,默挨杖鞭,直至身上血流濺地,白鵝引頸舐血,珠寶商盛怒,一棒將鵝打死,比丘才說出珠子被鵝吞食,珠寶商遂殺鵝取珠,並向比丘忏悔。當問明爲何不事先說明原委時,比丘說道:
“我若說出鵝吞去珠子,則鵝命將難保,現在鵝已被打死,我才說出真相。”
珠寶商慚愧自己的魯莽,向著比丘拜謝不已。
爲了護住畜生的一條命,甘願忍受皮肉的鞭打,比丘忍辱的德行,實非一般常人所能及,這都是信仰的力量所驅使。我們身爲佛教徒,應該處處以利人爲前提,爲國家、爲社會、爲佛教、爲群衆,以信仰的力量忍耐個己,犧牲小我、當爲義不容辭之事,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若信心堅定,自然忍耐的力量增強,惟有行此道德生活,我們的人格才能升華,生命才有光輝。
四.如何實踐佛教的道德生活
關于生活與道德的關系,大家已經了解了世間的與佛教的各種道德生活,現在讓我再告訴各位如何實踐佛教的道德生活?我分下列兩點來說明:
(一)實踐八正道的道德生活
所謂正道,是離偏邪的中道,屬于聖者之道,故又名聖道中道。是佛陀所明示的重要顯著的道行品目,在佛陀轉*輪時,說爲八正道支;至入涅槃時,又增廣爲叁十七覺支。八正道是:
1.正見:正當的見解,即正解佛法,遠離唯神、唯我、唯物等之迷謬妄見。
2.正思:正當的思惟,即遠離邪妄貪欲,作真理智能的思索。
3.正語:正當的語言,即遠離虛言、暴語、誹謗、妄語、戲論等非禮之言語。
4.正業:正當的工作,即遵守國家法律,嚴持律儀,有犯法之事物勿作,實行高尚而善良的生活。
5.正命:正當的生活,即合理的經濟,內心常存著道德、倫理的觀念,以謀求正當職業,以維持生命。
6.正念:正當的憶念,即正心誠意,遠離妄想顛倒,不失正念。
7.正精進:正當的努力,即向正理方向努力前進,勤修戒定慧叁學。
8.正定:正當的禅定,即以真智入于無漏清淨的禅定;身心注于一境,消除一切雜亂,以養成完滿的人格。
八正道又可歸納爲戒定慧叁學,即正語、正業、正命爲戒學,正念、正定爲定學,正見、正思惟、正精進爲慧學。中國的禅(正定)、淨(正念)、律(正語、正業、正命)、密(正念、正語)各宗的修法,都是以八正道的實踐規範爲原則而發展出來的。
佛教所說的“正道”,不是單作理論來了解,而是要在實際生活上實修。如正見的見是見解、知見、學說的意義,說明佛陀的根本思想,再將此作爲自己本身的思想。在實踐修行的當初,雖不能即時成功,最少必須絕對的信仰,將它當目的而活動。正思惟就是把佛陀的思想當作自己的思想而思惟,並且必須反覆熟慮而自省觀察。正語正業則是在以正見爲目的的活動過程中,口的言語要從于正見,身體的起居動作也要從于正見,如此正思、正語、正業,即爲一般所謂的身口意叁業清淨。正命的命是生活,即在生活中統合了身口意叁業,生活的一切均與正見吻合。正精進的精進,是努力策勵的意思,在思、語、業、命中都存在著。正念的念是專念集注而且常念不忘,表示正精進的內面,即正見的現前。正定的定,一般義譯爲叁昧,表示心一境相。正定就是修定,在古德的注釋中,常把正見乃至正念當作正定的助緣資具,現示出正定爲目的的傾向;同時又有將正智正解脫放在正定之後,表示正定是一種手段、方法,而不目的。
以上所說八正道的實踐,可能把佛陀的思想變爲自己的思想,在“八正道”的學說中,沒有包含任何世外或者神秘的要素。完全是日常生活的指導,此中充分的包含了信仰和道德的要素,指示人類生活中應該遵守的准則,若依序漸次實踐,則能解脫無明煩惱,獲得清淨愉快的生活,這就是佛教真正的道德生活。
(二)實踐六度的道德生活
一般不了解佛教的人,以爲信了佛教就應該放棄人世,妻子兒女要遠離,功名財富要抛棄,觀叁界如牢獄,視生死若冤家,一切都沒有可以使人留戀的價值,必須避之惟恐不及。其實,這些都是對佛教的誤解,我以爲學佛的人,無論對于國家或人類,對于生命或財物,均需用一種理智的工夫,作正確的認識,不必過份熱愛,也不要過份冷淡。因爲過份熱愛,便不免被世間情感所左右;相反地,過份冷淡,便不免孤獨、消沈,而偏于出世,真正大乘佛教的道德生活,是中道的生活,所謂“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一個信仰佛教的人,應該正確地認識世間,在日常生活中融以佛教的思想,以佛教的道德爲基准,這就是我所要講的“六度”的道德生活。“六度”本是菩薩乘的出世善法,但是菩薩乃是大心衆生,以出世的高深修養,做入世的利生事業,故六度爲人生的善法,亦即佛教道德生活的規範。
何謂六度:
1.修布施行,不但自度悭貪,亦令人受惠受益;
2.修持戒行,不但自不毀犯,亦不毀犯他人;
3.修忍辱行,不但自不瞋恚,亦不瞋恚傷害他人;
4.修精進行,不但自不懈怠,亦教人不懈怠;
5.修禅定行,不但自不散亂,亦教人不散亂;
6.修智能行,不但自不愚癡、不邪見,亦教人不愚癡、不邪見。
一個佛教徒在日常生活中,若能勤修六度,以六度做爲自己道德生活的准繩,再以六度法深入社會,普利大衆,則六度即爲人生最高的善行了。
六度中,持戒、禅定、智能叁者,即所謂戒定慧叁學,可以對治貪瞋癡叁毒,能克製人類自私的念頭。如持戒就不會自私,不會自私,貪念就不會生起;如禅定就不會損人,不會損人,瞋恚就不會生起;如修慧就不會無明,不會無明,愚癡就不會存在。貪瞋癡一除,行布施度,則仁慈的悲心油然生起,行忍辱度,則堅毅的精神就可具備,行精進度則勇猛的力量充實一切,所謂菩薩自利利他,自覺覺他,此即大乘佛法的道德基礎。
由于時間的關系,有關生活與道德的問題,我簡單地僅以上述一、道德與非道德,二、世間的道德生活,叁、佛教的道德生活,四、如何實踐佛教的道德生活等四項做了說明,希望對各位在信仰的生活中有所助益。最後我祈求叁寶加被,祝福大家健康如意、法喜充滿,謝謝!
《生活與道德(下)》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