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講演集》-怎樣做個佛光人?
時間:公元一九八一年九月
地點:佛光山中國佛教研究院
第一講
臺灣大學的師生,都自稱“臺大人”,在中國文化大學的華岡師生,稱做“華岡人”。所以過去、現在,凡與佛光山有緣分的人,都應稱爲“佛光人”。
“怎樣做一個佛光人?”佛光山的大衆等,都應該先知道這個問題。舉凡佛光山的宗旨、目標、道風、守則等等,在山上住過的老師、學生、徒衆,都應有深切的認識。
現在我把“怎樣做一個佛光人”分成數點,貢獻給與佛光山有緣的大衆。
第一、佛光人是常住第一,自己第二!
在家,父母生我形體,養我色身;因此父母第一,自己第二。出家,常住生我慧命,養我法身,同樣的是常住第一,自己第二。常住是我們的根,沒有根的草,生命不能長久;沒有根的樹,既不能開花也不能生果。沒有常住的人,就好似沒有靈魂的人。
常住是我們的家,家裏有溫暖,家裏有教言。沒有家的孤兒,日子不好過;沒有常住的徒衆,既沒有師承,也沒有法統,那裏象是佛弟子呢?
古德們有的爲常住服務終生,甚至艱苦或兵難都不和師長分離;有的人爲常住奉獻所有,與常住生死相依。現在有一些人擅離常住,忘失初心,不知恩義,不重根源,人道既虧,何能進入佛道?佛光人應把常住的利益建立在自己的利益之上。一個國家如果沒有忠臣義士,甘願爲國犧牲,這個國家那有國魂?一個團體如果沒有盡心盡力的幹部,這個團體怎有生命?所以吾人榮幸的做一個佛光人,凡常住需要,無不全心全力而來承擔,因爲在我們的思想精神裏,本來就是常住第一,自己第二。
第二、佛光人是大衆第一,自己第二!
有常住就有大衆,常住是我們的家園,大衆是我們的法侶。沒有大衆,不能辦事;沒有大衆,不成僧團。愛護大衆的人,才是尊重自己的人。維摩經裏說:“佛道到那裏去求?佛道在衆生中求!”凡是具有聖賢氣質的人,都是把大衆的存在建立在自己之上,凡是自私的俗人,才忽視大衆,注重自己。我們到佛光山來成爲佛光人的一份子,要知道佛光山不是靠一人所能擔當的,荷擔佛光山弘法利生的是常住叁寶和十方大衆!可以說:沒有大衆,就沒有佛光山;沒有大衆,就沒有個人。佛光人應尊重大衆,不可忽視大衆;應容納大衆,不可排除大衆。
僧團,本來就是和合衆的意思,也就是清淨和樂的大衆。個人,只是大衆裏的一根螺絲釘,只是混凝土裏的一粒砂石。我們應該用自己的這根螺絲釘,把整個機械鎖緊;用自己的這粒砂石,把混凝土牢固。要尊重大衆,幫助大衆,不可自己先做了大衆裏的逃兵!
第叁、佛光人是事業第一,自己第二!
佛光人很多,在佛光山的聚集,不是癡聚!我們有興隆佛教的理想,我們有普濟社會的願心。我們知道未來佛教的慧命,完全寄在佛法的事業上。教育、文化、慈善等佛化事業,都是傳教的方便。
我國自明清以來,教務衰微,僧伽素質下落,主要原因就是佛教沒有事業。社會信衆除了喪葬儀式偶需佛教外,竟不知佛教對它們還有其它關系。
卅年來的臺灣,我們爲佛教造就人才,而這些人才辦了養老院、育幼院、托兒所、幼稚園、學校、雜志、電臺、電視、講堂、醫院、出版社、圖書館等,可以說我們的事業帶動了佛教的發展。
菩薩道的弟子,本來就該以“弘法爲家務,利生爲事業”,我國號稱大乘佛教地區,但目前能有幾人具備菩薩道的慈心悲願?所以吾人應披心瀝肝,誓願身爲佛光人,要以弘法利生的事業爲職志!“但願衆生得離苦,不爲自己求安樂。”只求佛教的發展,不管自我如何犧牲,也是甘心情願,我們決以弘法利生的事業,供養叁寶,奉獻給一切衆生。
第四、佛光人是佛教第一,自己第二!
語雲:“金錢誠可貴,生命價更高,爲了自由故,兩者皆可抛。”吾等佛光人應改爲“生命誠可貴,自由價更高,爲了佛教故,兩者皆可抛。”吾人如果不把對佛教的信仰,建立在自己之上,是無法獲得宗教所給予的價值。
自古以來,曆代都有英雄豪傑們殺身成仁,舍生取義的事迹,他們成仁取義的風標,應該就是我們佛光人信仰上的藍本。
唐玄奘爲了佛教譯經事業,親往印度求法,沙漠失水,他立誓:“甯向西天一步死,不往東土一步生”的精神,便是以佛教爲第一生命,自己爲第二生命的精神;揚州監真大師爲了前往日本弘法,曆經七次危險,共費十二年時光,才能將佛法帶到日本,那種“爲大事也,何惜生命”的精神,也就是佛教第一,自己第二的認識,古德們憑借這種精神和認識,佛教在世間才能放出燦爛的光輝。
吾人非爲衣食而信仰佛教,非爲名利而信仰佛教,非爲安逸而信仰佛教,非爲逃避而信仰佛教,吾等佛光人是爲了佛教而信仰,爲了佛教而服務,爲了佛教而奉獻,爲了佛教而犧牲。所以,我們佛光人的守則是佛教第一,自己第二。
怎樣做一個佛光人?今天先作第一講共分四點:第一、佛光人是常住第一,自己第二!第二、佛光人是大衆第一,自己第二!第叁、佛光人是事業第一,自己第二!第四、佛光人是佛教第一,自己第二!
第二講
佛光人所以稱做佛光人,當然在思想、精神、風格等等的上面,佛光人稍與一般人不一樣。
怎樣做一個佛光人?今天第二講中,我也將提出四點意見,希望和稱做佛光人的大家共同勉勵。
第一、佛光人要先入世後出世
佛法分世間法、出世間法;一般把世間法稱做俗谛,把出世間法稱做真谛。佛教一向尊重出世間法,鄙視世間法,但是我們佛光人的感覺裏,所謂“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求菩提,猶如覓兔角。”世間人道未成,怎能完成出世的佛道?故太虛大師說:“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
我們不容否認的,今日佛教衰微的原因,就是過份地忽略了世間資生的問題,急于要求證出世的解脫,致使世人病我佛教爲消極、爲厭世,不知大乘佛教的精神,雖然有出世的思想,但也要先作入世的事業!
沒有入世的事業,和人間實際的生活脫了節,假如天天高呼出世的口號,國家不愛,父母不孝,族友不親,這樣就能容存于天地社會之間嗎?
耶稣教雖有天國的思想,但他們對人間的事業非常熱心,學校、醫院,賺了大家的錢,大家還要說他好。佛教提到世間,就認爲娑婆似苦海,叁界如火宅,把人間比得像牢獄一般地可怕,但誰又不在叁界娑婆的人間討生活呢?
就因爲這種思想的偏差,可憐的佛教自隋唐以後,出現了數百年日漸衰微的現象。近叁十年來,因爲社會的進步,時代的需要,佛教入世的事業越來越多,跟著佛教的發展也越來越蓬勃。所以我們佛光人要肯定複興佛教的不二法門,必然是先有入世的事業,然後再求出世的依歸!
第二、佛光人要先度生後度死
佛教給社會最大的誤解,就是誤解佛教是度死的宗教。平時不知佛教何用,到了大死時,才知需要誦經超度,致使人天師範的僧寶,淪于以經忏爲職業,誤盡了天下蒼生,損失了無限的人才!
我們佛光人並不反對功德佛事,但我們認爲度生比度死更重要,我們必須先度生後度死!
不用說,在佛教裏度生的活動難做,度死的功德好爲,諺雲:“會得香雲蓋,到處吃素菜。”假如要弘法利生,就不是那麼簡單,你是一個人間佛教的推動者,你不但要博通經論,而且要具有一般社會知識,甚至天文地理、政經常識、講說寫作、各種技能,還有那宗教體驗,莊嚴行儀,如果這些不能具備,就成爲度生事業的缺失。
度死的功德,當然也可作爲度生的因緣。一場如法的功德佛事,不但亡者受益,就是生者也會以此有了得度的因緣。不過我們佛光人還是應該先充實六度四攝的修養,佛光比丘要以做醫師、教師、教誨師、布教師、工程師、領導師爲職志;佛光比丘尼要以從事護士、幼教、音樂師、美術師、家政師、語文師等爲目標;佛光優婆塞、優婆夷,要護持真正的佛法──所謂真正的佛教就是人間先度生後度死的佛教!
我們佛光人要把佛化教育從幼稚園、小學、中學、一直推動到大學;從各人家庭一直推動到整個社會:從寺廟出家衆一直推動到大衆生活裏去。我們佛光人要把佛教文化普及于一切家庭,一切社會;我們佛光人要把佛教慈濟事業到處設立,我們要把佛光幸福、歡喜,布滿人間!
我們佛光人先度生後度死,至少佛光人也要能做到生死一起度,千萬不可只度死不度生!
因爲我們佛光人感到生者需要佛教比死者爲需要!
第叁、佛光人要先生活後生死
我們經常聽到有人問你爲什麼學佛?回答總是了生脫死,你爲什麼出家?回答也是了生脫死。“了生脫死”,當然是我們學佛出家的最高目標,但是把這件神聖大事,已當作了一句應付的口號,豈不是太不重法尊教,由于吾人學佛太過躐等,好高骛遠,致使許多言行都像空中樓閣,不切實際。把話說得很大,連一點實踐也沒有。
佛光人所以要這麼想,並不是不重視了生脫死,只是說生活問題尚未解決,如何解脫生死?比方:你沒有吃飯,沒有衣穿,如何能借假修真?如何能安心辦理生死大事?
我們往常遇到現在初學的佛教人士,一開口都說:“我喜歡過清淨的生活”,一閉口也說:“我喜歡入山修行”,這本來是非常冠冕堂皇的話,但仔細研究,就發生了問題。因爲你喜歡過清淨的生活,而我應就該忙碌給你吃飯;你喜歡入山修行,而我就應該苦命工作,幫助你生活所需?你不覺得你的學佛太過自私嗎?你去修行了生脫死,我們爲你謀取生活,永遠就沈淪生死苦海,我們怎麼辦呢?
古來的大德宗師們,他們學佛修行,都先發心爲人服務,有的願生生世世做一條老牯牛,爲衆生拉車負重;有的人陸沈頭陀苦行中,…
《怎樣做個佛光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