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怎樣做個佛光人?▪P2

  ..續本文上一頁一工作就是數十寒暑;因爲他們知道,生活的資糧不具備,生死又何能了脫?

  阿彌陀經裏說:“若人欲生極樂國土,不可少福德因緣。”這意思就是要我們辦好生活上的福德資糧;佛陀住世時每在說法中強調穿衣吃飯,經行勞動;我國百丈禅師更提出“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生活呼籲;故吾等佛光人應上體佛陀和祖師們的慈悲,生當此高度工業化的時代,人人都能先照顧自己的生活,進而斷除憂悲苦惱,超越叁界,永離生死輪回。

  第四、佛光人要先縮小後擴大

  在社會人群中,流行著這麼一句話:“滿瓶不動半瓶搖”,意謂真正有學問能力的人,不急于求著表現,反而一些不成熟的人卻喜歡耀武揚威,爭取表現。

  在佛教中的學道者,不少人不知養深積厚,不明白大器晚成,總汲汲于攀緣,希望一蹴就能功成名就。

  目前佛教中的情況,自己未受僧衆教育,卻喜歡作僧伽師資;自己尚未受具足大戒,已經招收徒衆;出家後不安于學,卻喜歡雲遊浪蕩;佛門規矩不懂,已在專職販賣如來。在這種情況之下,怎能出現法門龍象?佛寺叢林怎能成就聖賢?

  所以我們佛光人,不可流于時習,我們學道,要甘于十載寒窗的煎熬,要接受安貧樂道的生活,甯可無錢無位,不能無道無格。我們要先縮小自己,不要急于求售,等到因緣成熟,再自然擴大。

  最後,我希望我們佛光人像千年老松要能經得起歲月寒暑的遷流:我希望我們佛光人像嚴冬臘梅,要能受得了冰天雪地的考驗;我希望我們佛光人像空谷幽蘭,要能耐得了清冷的寂寞;我希望我們佛光人像秋天黃菊,要能熬得過寒霜雨露的摧殘!因爲唯有有能耐的人才能成功,唯有能縮小的人才能擴大自己!

  怎樣做一個佛光人,今天第二講共分四點:

  第一、佛光人要先入世後出世。

  第二、佛光人要先度生後度死。

  第叁、佛光人要先生活後生死。

  第四、佛光人要先縮小後擴大。

  第叁講

  我所以一次又一次的講佛光人應該如何如何,主要因爲佛光山自開山十五年以來,佛光人一天多過一天,我們佛光人不能不樹立風格,不能不確立原則。其實這些佛光人所應樹立的風格和確立的原則,也不一定只限于佛光人要這麼做,這是所有佛教徒,不分宗派,不論老少,大家都應該遵守這些規定,自能影響到佛教的興隆。

  怎樣做一個佛光人的第叁講,我也分四點來說:

  第一、佛光人不私收徒衆

  印光大師論及佛教衰微的原因有所謂叁濫,即濫收徒衆、濫傳戒法、濫挂海單,其中尤以濫收徒衆,致使僧格墮落,教團散漫。吾人如有志于重整佛教僧倫,應從不濫收徒衆做起。

  目前,出家太過容易,因爲有一些人他的福德因緣和善根既不具備,預習僧團的生活行儀和信心也不多,急急忙忙的出家,也急急忙忙的還俗,進出佛門太過容易,這是佛教的缺失,也是這一代青年的悲哀!

  出家,不能不找一個師父剃度,在佛教裏,師父度人心切,告誡弟子的條件並不苛刻,甚至還有些討好徒弟的諾言,因此,師教徒不嚴,徒敬師不夠,師不像師,徒不像徒,就這樣形成。

  尤有甚者,師父收徒並不是爲了佛教培養人才,而是爲自己增加了臧獲,徒弟拜師也不是爲了獻身佛教,而是找尋一個關心愛護自己的親人。經雲:“因地不正,果遭迂曲”,師徒間用心如此,真是差之毫厘,缪之千裏了。

  就算在家信徒宣誓入佛,那也是皈依叁寶,不是如一般所說“拜師父”,佛教所以缺少推展的力量,就是因爲信徒全都給師父占去,真正佛教已沒有佛教徒了。

  不少在家信徒,也只知有師父,不知有佛教;只知供養師父,不知護持佛教;教與徒分了家,佛教怎會産生弘法利生的力量!

  我們佛光人不可以私收徒衆,我們要把徒衆還給常住,甚至還給佛教!出家弟子只論輩份,不依某一人,例如第二代的都是師父,則第叁代的就都是徒弟;如果是在家衆的弟子,所有出家人都是師父,所有在家衆都是弟子。

  佛光人的僧寶,人人都可以收徒弟,但男女衆只有大師兄爲法定的代理師父,自己只是很多師父之一,佛光人應明白將此告訴下一代,否則,不算佛光人!

  我所以如此主張,實因所見佛教中人人收徒收孫,有時師父們各自衛護自己徒弟,造成同參道友彼此勢如水火;就算師父們無爭,衆弟子也會各自以師爲背景,劃清界線,“這是我師父的!”“那是你師父的!”自然而然就會鬧得人我是非烏煙瘴氣了。

  希望吾等佛光人,體念佛法根本精神:“我只是衆中之一!”讓清淨和合的僧團,真正做到:一切是公的,一切不是私的!徒弟是佛教的,徒弟不是自己的!

  第二、佛光人不私蓄金錢

  金錢是煩惱禍患的根源,但也是修道的資糧,佛化事業的資本,發心出家爲僧的佛光人大衆,應該對金錢有一正確的認識,對金錢有一合理的態度。

  我們不可貪財,但我也不必自鳴清高:“我們不要錢”。煩惱禍患的金錢應該遠離,淨財資糧對于修道也非常重要。個人可以沒有錢,佛教不能不富有。

  目前佛教界對金錢一些不正確的看法有下列數點:

  一、以爲有錢就沒有道德,有道德的人不該有錢。

  二、佛教的人士不會用錢,但會積聚。

  叁、個人比寺廟富有,寺廟比教會富有。

  四、委托信徒放高利貸,和信徒合作投資世俗事業(如養魚、開百貨公司),供俗家親人使用,留給子孫。

  五、用在少數人的身上,不知道用在佛法事業上。

  六、只知道收,不知道舍。

  世俗人對金錢不能看開,貪求無厭,還情有可原,但佛教人士對金錢放不下,甚至不會使用,實在是太不應該了。

  佛光人不是該擁有金錢,但佛光人不該私蓄金錢。

  佛光人對金錢處理的方法應該如下列數點:

  一、出家在家彼此不可有金錢的借貸。

  二、爲常住大衆積聚淨財,不爲自己儲蓄。

  叁、不私自化緣,不輕易貪取檀越的供養,所謂信施,只是通過我們用來做弘法利生的事業。

  四、有錢,隨來隨去,會把錢用在佛教和大衆身上的人,才是會用錢的人。

  五、假如爲理想、事業、和計劃中的需要而儲蓄,應存在本山小銀庫中,否則,即不合法。

  六、假如本山大衆,不管任何人,而查詢某人在小銀庫中存款多少,或議論其長短,乃是幹涉他人之行爲,應提出糾舉。

  吾等佛光人,所有淨財資糧,如果能遵照以上原則奉行,庶幾對錢就無過了。

  第叁、佛光人不私建道場

  佛光人的聚合,乃是有志奉獻佛教的僧團,我們認爲佛教比寺院重要,常住比個人重要。因爲個人只是常住的一份子,常住只是佛教的一個單位。佛教的利益才是寺院常住的利益,寺院常住的利益才是個人的真正利益。

  佛光人應有團隊的精神,應有整體的觀念,以佛教的利益爲利益,以常住的利益爲利益,往大處去設想,往遠處去計劃,自己不要營求私利,自己不可私有道場。道場,乃修行辦道的場所,供十方大衆修學之處,不是個人的安樂窩。今日佛教界,到處都有私自營建的道場,分散了佛教的力量,像一盤散沙,各自爲政,不易發揮集體的力量,例如有些佛教僧衆的觀念,是“甯可吃一家飯,不願吃萬家飯”,意謂只要侍候好一兩位有財力的信者,免得麻煩爲信徒大衆服務,致使佛教弊病叢生,佛教衰微的現象。此爲甚!

  佛光人不可私建道場,古德所說:“甯可在大廟裏睡覺,不在小廟裏辦道。”佛光人要從大衆裏培養奉獻的精神,要從團體裏磨鏈入道的信念。吾人學佛,首重發心,不發心弘法,如何能普及佛法?不發心利生,如何能擁有衆生?佛教的慧命乃寄在傳教的事業上。吾人朝暮所求的佛道,是在一切衆生間,佛光人如要保持一份佛子純真的德性,千萬不可謀求私利,自圖安樂。吾人甯可庸庸碌碌在僧團中修行,不要瞎打主意,以爲自己有些信徒護持,有力量擁有道場,這裏成立一間精舍,那裏開設一間佛堂,既不能挂單接衆,又不能專心辦道,同樣的應付于生活之間,當初出家時的大心宏願,因此,反而更不能貢獻于佛教,也可說是自己最大的損失!

  佛光人雖不要私自的道場,但可以有公衆的道場,把自己的心量放大,公衆的道場就是自己的道場。在公衆的道場裏,可以獲得大衆的助緣,可以增加學道的見聞,還有同參們的激勵,職務上的觀摩。佛光人若是擁有私自的道場,不只會失去大衆,甚至還會失去自己!

  第四、佛光人不私交信者

  佛教裏經常把信徒看作是自己私人的,你不是常聽說:“某某信徒是某某法師的徒弟。”私人的徒弟多了,“佛教”反而沒有“徒”了。

  信者皈依的時候,本來就是皈依叁寶,不是皈依某某人,即使皈依某某師父,仍然應該稱做佛教徒。

  佛教徒,是佛教的,是僧團的,是大衆的,我們在感情上不可把他們看作是屬于自己所有的!

  佛光人和信徒來往,要以常住代表的身份,接引信徒,照顧信徒,這純是道情法愛,不可建立私人上的來往關系,因爲一有私人來往,就不會以常住爲重,最後必然自己和信徒都爲常住和大衆所棄。

  我見到一些和信徒有私交的僧青年,接受信徒的饋贈,等于公務員,接受了民衆的賄賂,吃了五谷不能不消災一樣,因此就會循私,不是拿佛法作人情,就是拿常住作犧牲,甚至和信徒結成世俗的兄弟姊妹,反認信徒爲義父義母,使僧格墮落,法統廢弛,良深浩歎!

  我又見到一些佛教中的大德們,和信徒合夥經營事業,最後失敗時要死要活;或托信徒轉放貸款,最後倒閉時不敢吭聲;就算不致失敗倒閉,當自己無常一到,是他自己的但也是佛教的淨財,究竟存放在那裏,卻沒有人知道,這不是很大的損失嗎?

  我主張佛光人不可在世俗人家輕易走動,不可輕易交托信徒購買物品,不可把錢財存在信徒之家,不可隨便接受信徒的饋贈,我們佛光人與信徒來…

《怎樣做個佛光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