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怎樣做個佛光人?▪P3

  ..續本文上一頁往純是佛法的、公衆的、僧俗之間需要淨化,不可俗化。

  怎樣做一個佛光人?在第叁講裏我希望大家做到:第一、不私收徒弟,第二、不私蓄金錢,第叁、不私建道場,第四、不私交信者。因爲無私才能大公,大公才能入道,入道才能辦事。

  第四講

  我自童年進入僧團,至今已有四十年的歲月,在佛教裏所修所學,所見所聞,自有些心得,尤以目前佛教的現狀,僧衆的臧否,有一些耿耿于懷,甚至憂心忡忡。像現在醉生夢死的生活,自私愚癡的觀念,怎能紹繼如來,弘範叁界?故情不自己,只有從吾等佛光人自我要求,改革思想,增強信念,把不當的習氣揚棄,把不正的言行摒除,所以在第四講的怎樣做一個佛光人裏,再提出四點意見:

  第一、佛光人不私自募緣

  化緣,在佛教裏是件很美而又很有意義的好事,宇宙的一切人和一切事,要靠緣才能存在,佛教界的事業,要靠緣才能辦理。可惜多少善緣善事,都給不當的運用,成了惡緣惡事,加強捐強募,私有私占,致使美好的緣法,成了今日佛教給社會認爲最大的垢病!

  例如出家尚未受戒,或受戒尚未參學,就先學會化緣,那些挨門挨戶的索討,只贏得一句“老板不在家”的回答,佛教丟失體面,莫此爲甚!

  近來,由于各大德的弘傳聖教,佛教徒也逐漸增加,化緣並非十分困難之事,所以一些無志無願的僧徒,不想去用自己的智能道德、苦勞犧牲來奉獻給佛教,卻先想到化緣,濫用了化緣,自己縱有收獲,但佛教的公益,佛教的尊嚴,損失了更多!

  本來,佛教有句諺語:“不破參,不閉關;不開悟,不住山。”但一些初出家者,假借閉關住山之名,先向信徒化緣,先找信徒護法,甚至買電視機向人化緣,出外旅行向人化緣,要衣服穿向人化緣,要買書向人化緣。化緣,化緣,招致了信徒的窮于應付,最後他們只得宣布對佛教無緣!

  吾等佛光人,應有憂道不憂貧的精神,除佛法公衆的事業以外,絕不私自向信徒化緣,甯可無衣無食,無錢無緣,也不私自化緣。

  第二、佛光人不私自請托

  佛光人不私自化緣,更不私自請托。

  一些不明事理不顧大體的僧衆,見到信徒,就訴說不完的一些請托:“請代我買一件布料”,“請代我買一雙鞋子”,“我想要維他命藥品的治療”,“我想要日製收錄兩用機”,信徒買好以後,你是出家師父,他不好意思要錢,只得說由我供養好了,受者自鳴得意,以爲自己德高望重,,受人尊敬供養,不知道這是最惡劣的行爲!

  不但如此,還有一些好走官勢豪貴之家,今天拜托你護持法會,明天拜托他幫助化緣,引權位而自重,托巨室爲後援,庸俗腐化,腐化庸俗,僧格墮落,僧倫不修,無過于此!

  更有甚者,自己無才無能,無學無道,但又喜好建寺,待寺成之,既無信者,又無徒衆,只好請托地方土豪劣紳,參予名位,你做管理人,他做董事長,最後這些臨時的集合,因爲理想不一,信念不同,糾紛者有之,訴訟者有之,這一切皆種因于請托所造成的後果。

  語雲:“人到無求品自高”,八大人覺經雲:“無自多求,增長罪惡。”故吾等佛光人,可學普賢王之願“請佛住世”,“請轉*輪”,甯可求法求道,也不要向世俗請托。當然,人間所貴者,相互依助,虛心請托,也是公共關系,但爲弘法利生,即使向人叩頭請托也無可厚非,但不可爲一己之私利,忘記僧寶的尊嚴,走權勢之門,托自己私事。佛教裏如能請托越少,僧寶的地位就會越高。

  第叁、佛光人不私置産業

  我在第叁講裏會希望佛光人不可私建道場,現在我還要強調佛光人不應私置産業!

  有一些年輕者,常常希望自己有一幢房子,或是希望父母分給他一份産業,我常看到年輕的學道者,當他們産業有了的時候,自己的道業就沒有了。

  過去有位信女不願嫁人,而來山要求出家,他帶來了父母給他預備的嫁妝,如電冰箱、電視機、汽車等,我當時叫他把那些東西送回去,他說,他自己並不要那些東西,送給常住大衆用好了。我說:“不行!你以後在教室裏聽課,如聽到電視機的聲音,你就想那是你的電視機,你看到有人吃冰棒,你就會想到那是你電冰箱裏的東西,你怎麼能安心修學?”

  他回答說不會,他又說了很多好聽的話,但後來當我仍堅持叫他把東西送回去的時候,他舍不得那些東西,只有自己和那些東西,一起回家不再來了。

  還有一些原來已出家多年的人,本來在佛教裏很安住身心的求學求道,但後來他的父母要買一棟樓房給他,他爲了要管理那棟樓房,也只好回家守門戶去了。

  財産,對俗家人有其必要,但對出家人,如果他不會運用財産的話,産業會埋葬一個修道者。

  世俗之人,産業越多越好;學道之人,産業越少越好。否則,産業不但不能幫助修道,反而成爲修道的障礙。基于上述理由,吾等佛光人除了常住公衆的産業以外,自己千萬不可存有置産的私心,因爲私置産業,長養貪心,貪欲的洪流,會把吾人本已安住的身心沖失啊!

  第四、佛光人不私造飲食

  在佛教裏做住持當家,學問是次要的,主要的是品德和供養心。本山對大衆是有心供養的,尤其飲食、燈光、熱水,不願意限製大衆,但私造飲食,絕對不許可的。

  有名的律宗首刹──江蘇龍潭寶華山隆昌寺,自古以來,每年春秋二季傳戒,住衆千人,嚴持戒法,被尊爲模範道場。不知由什麼時候開始,准許大衆除正餐過齋堂以外,各人可以“燒小鍋”,私造飲食。從此,住衆成年累月不上殿者有之,不過堂者有之,在房中宴請外客者有之,偷竊山中蔬菜竹筍者有之,盜用常住油鹽者有之,僧格之墮落,製度之破壞,自此,寶華山無複昔日之莊嚴神聖矣!

  偶而私造飲食,本是輕微小事,但影響所及,因私造飲食,而使僧團弊病叢生,能不戒之慎之乎!

  叢林裏面在大寮監齋侍者像旁,寫一聯曰:“未供先嘗叁鐵棒,私造飲食九銅鎚。”可見過去大陸諸大叢林,已早注意及此,故提早防患未然。今我佛光人,應體會開山建寺之苦心,了解僧團製度之重要,千萬要遵守,絕不私造飲食。

  本山所有設備,已夠大衆使用。若有賓客,可在朝山會館用餐,若是有病,如意寮中可以方便飲食;若因公務誤餐,法味堂中留有菜飯;若是特別喜吃酸甜苦辣者,可以吩咐典座持別製造供養大衆。

  佛光人如系精舍頤養天年者,年老對常住有貢獻者,或已擔任常住堂主多年者,對于飲食雖可方便,但仍不可邀約他人共進餐飲也。

  本第四講,即希望佛光人第一、不私自化緣,第二、不私自請托,第叁、不私置産業,第四、不私造飲食。佛光人如果都能奉行以上各點,則我佛光常住,必能團結自強光大佛教也。

  第五講

  我每于周會時和本山職事、學生、徒衆等講說“怎樣做一個佛光人”,並非是標新立異、創宗立派,我只是慚愧自己無德無能,無法要求全佛教的人士接受我的意見,我只是希望我的學生和我的徒衆能遵照我的指示,確立做人的原則、軌範、弘法的觀念,故此只敢希望佛光人能切實奉行。

  佛光人須知目前佛教現狀,既無製度,又無是非,到處是苟延生活,胡混時光,吾人如不高舉信念上的旗幟,思想上的目標,怎能爲佛教承先啓後,策勵將來?故在第五講中,我亦提出四點希望:

  第一、佛光人要有宗教情操

  吾人學佛,不同于一般世俗之人,蓋吾人有宗教情操之故也。

  什麼是宗教的情操?宗教情操應該就是宗教的性格,就是生來俱有的犧牲、奉獻、忍耐、慈悲、公正、無私、誠信、淳樸等的宗教美德。如果在自己的性格裏沒有這些宗教美德,就是此人沒有宗教情操。

  宗教情操固然是與生俱來的美德,但也可靠後天的培養,佛教徒每天的朝暮課誦、過堂用餐、出坡作務、參禅念佛,主要目的就是培養宗教情操。佛教徒以爲一切修行都是爲了了生脫死,其實宗教情操都沒有培養好,怎能了生脫死呢?

  現在一些雖然出家剃度受戒之人,考其志願與精神,有幾人具有犧牲奉獻的發心?有幾人具有慈悲忍耐的德性?其它公正、無私、誠信、淳樸,有時連一般的做人之道都不具全,怎能對佛教和衆生提出最大的貢獻?更進一步說,怎樣才能證悟自性了生脫死呢?

  發心學佛,把自己奉獻給叁寶,先要考查一下自己的宗教性格。現在佛教衰微的原因,就是僧團裏具有佛教性格的人太少了。故我希望佛光人不能疏忽宗教性格,不能不培養宗教情操。

  怎樣培養宗教情操?應先具有四心:一、離欲心,二、慚愧心,叁、平等心、四、慈悲心。然後再具有四德:一、威儀德,二、行持德,叁、忍耐德,四、普濟德。

  總之,佛光人的佛教性格,應該是信仰比生命重要,佛教比自己重要,大衆比個人重要,道德比金錢重要。有了佛教的性格,做好佛光人就不爲難了。

  第二、佛光人要有因果觀念

  現代的社會,常被有道之士批評爲“人心不古,世風日下”,爲什麼會人心不古世風日下呢?主要的原因就今日社會大衆,普遍的缺少因果觀念!

  佛法召示我們說:“菩薩畏因,衆生畏果”,生爲現代欲海洪流的芸芸衆生,普遍不明白因果,不怕因果,可以說,目前的社會上,到處是能騙的則騙,能貪的則貪,能搶的則搶,能占的則占,橫豎法律不是萬能寶典,違法也不一定有人知道,就是有人知道,法律也不一定有製裁,因爲他不知道法律不會製裁,但因果不會不製裁的!

  一個人如果做了違背道德的事,逃得了法律的審判,逃不了良心的審判,逃不了因果的審判,日本楠正成死後,在衣服裏留了五個字“非、理、法、權、天”,此五字的意思就是“非”不能勝“理”、“理”不能勝“法”、“法”不能勝“權”,“權”不能勝“天”,“天”就是因果,因果是最後的勝利者。

  過去佛教長老大德,考驗後學,也是先觀察他是否志誠,然後要明了他有否因果觀念?因爲學道之人,若不志誠,若無因果觀念,即此人一定會營私舞弊,弄法玩權,非無益于大衆,甚至還要傷害到常住和佛教。

  不幸的是現在佛教僧團,亦如社會,對因果觀念越來越薄,沒有爲教的熱誠,沒有爲衆的公德。曾任中國佛教會秘書長的常惺法師以“惑業苦”的定律,譏諷應赴者爲“和尚怕齋主,齋主怕因果,因果怕和尚”,真是刻畫到了極頂。

  吾等佛光人,應不同于流俗,僧格的樹立,應先有因果觀念!甯可無錢、無衣、無物,也不能不明因果;甯可無名、無位、無用,也不能違背因果。

  侵犯常住公物,這是違背因果的定律,浪費常住所有,這是違背因果的行爲。只憑一己之私,不顧佛教榮譽,不念他人利益,所以古德慨歎爲“袈娑下失卻人身,而作披毛戴角還”的警語,即此之謂也。

  第叁、佛光人要有慚恥美德

  佛遺教經雲:“慚恥之服,無上莊嚴。”在佛教裏要想激勵自己的菩提心、榮譽感,以及進德修業、敦品向學,沒有再比慚愧的美德更重要的了。

  所謂慚愧,慚者怕對不起自己,愧者怕對不起他人。一個人能時時仰無愧于天,俯無怍于人,則此人的道德梵行,就幾近于圓滿了。

  但是遺憾的是現在的人已經不大重視慚恥的美德了。例如目前有些明明是僧寶,他不知僧寶的尊嚴,居然出賣僧格,親近白衣,有的美其名曰灌頂,有的美其名曰傳法,白衣上座,僧裝下跪,這不是佛說的末法現象?有少數經忏之流,上著袈裟,下穿革履:口誦經文,心計單嚫,這不是無慚無愧的寫照嗎?還有那些身披法衣,手持引磬,挨門挨戶的敲打,說得好聽是化緣,其實是如丐者乞討,這不是喪心病狂忘失慚恥的美德了嗎;還有一些坐享信施供養,不知福利大衆;一意攀緣世俗,不知安份修持;這豈非不重己靈不知羞慚爲何事嗎?

  省菴大師在勸發菩提心文中說:“正法像法,皆已滅盡,僅存末法,有教無人,邪正不分,是非莫辯,競爭人我,盡逐利名,舉目滔滔,天下皆是,不知佛是何人?法是何義?僧是何名?衰殘至此,殆不忍言!”省菴大師繼續說:“每一念此,不覺淚下”,這就是慚恥之心,這就是菩提正念。希望我佛光人亦如省菴大師,常念衆生受苦,常思正法久住,痛切忏悔業障,發心弘法利生,做一個保持慚恥心的真正佛子!

  第四、佛光人要有容人雅量

  我經常告訴大家:我們要有容許異己者的雅量!

  人,是非常複雜的一類衆生,有地域的不同,有性別的差異,有年齡的懸殊,有職業的類別,還有信仰、思想、興趣、利害種種的不同,沒有容許異己存在的雅量,就不能體會因緣和合的佛法!就不能認識互相依存的真理!

  語雲:“有容乃大”,大海容納百川衆流,所以才能成爲大海;虛空容納森羅萬象,所以才能成爲虛空;做人要能包容異己,人格才能崇高!

  非常可惜的是,佛陀開示我們的“遠離我執法執”的寶訓,自古以來,一直仍成爲古今佛子的通病。

  參禅的禅人不容念佛的淨人,念佛的也批評禅者的不是;學教的指斥修行的盲修瞎鏈,修行的人指斥學教的不重修持;住茅蓬的頭陀說大寺院的住持好名好利,大寺院的住持說住茅蓬的頭陀是自了漢的焦芽敗種。總之一句,在佛教裏,到處都是你說我不對,我說你不該,批評毀謗,毀謗批評,到以後同歸于盡佛教滅亡就天下太平了。

  過去有某秘書長告訴我:某領導人要研究如何打倒東方佛教學院。他說:天主教的神學院,耶教的聖經書院都不必打倒,爲什麼同教的人要打倒同教的佛教學院呢?所幸有這位好心的秘書長,要不然,我們的佛教學院不被打倒也會遭遇更多的麻煩了。

  我希望凡是做佛光人的大衆,不要強人同己,要明“方便有多門,歸源無二路”,更不必人人順我,眼耳鼻各司其用,才能成爲健全的有用之人。有了鐵路,再建一條公路,甚至再加高速公路,分工合作,才能發揮更高的功能。

  諺雲:泰山不辭土壤,所以泰山才會高大;大海不揀細流,所以大海才更寬廣。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何必不容許他人存在?不能明白這個道理,自相殘殺,只憑私怨、嫉妒,那會成爲佛教的罪人啊!

  怎樣做一個佛光人?在這第五講裏,我希望佛光人做到:

  第一、要有宗教情操第  二、要有因果觀念

  第叁、要有慚恥美德第  四、要有容人雅量

  佛光人果能做到以上四點,則進德修業、增福增慧,不爲難也。

  

  

《怎樣做個佛光人?》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