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怎样做个佛光人?▪P3

  ..续本文上一页往纯是佛法的、公众的、僧俗之间需要净化,不可俗化。

  怎样做一个佛光人?在第三讲里我希望大家做到:第一、不私收徒弟,第二、不私蓄金钱,第三、不私建道场,第四、不私交信者。因为无私才能大公,大公才能入道,入道才能办事。

  第四讲

  我自童年进入僧团,至今已有四十年的岁月,在佛教里所修所学,所见所闻,自有些心得,尤以目前佛教的现状,僧众的臧否,有一些耿耿于怀,甚至忧心忡忡。像现在醉生梦死的生活,自私愚痴的观念,怎能绍继如来,弘范三界?故情不自己,只有从吾等佛光人自我要求,改革思想,增强信念,把不当的习气扬弃,把不正的言行摒除,所以在第四讲的怎样做一个佛光人里,再提出四点意见:

  第一、佛光人不私自募缘

  化缘,在佛教里是件很美而又很有意义的好事,宇宙的一切人和一切事,要靠缘才能存在,佛教界的事业,要靠缘才能办理。可惜多少善缘善事,都给不当的运用,成了恶缘恶事,加强捐强募,私有私占,致使美好的缘法,成了今日佛教给社会认为最大的垢病!

  例如出家尚未受戒,或受戒尚未参学,就先学会化缘,那些挨门挨户的索讨,只赢得一句“老板不在家”的回答,佛教丢失体面,莫此为甚!

  近来,由于各大德的弘传圣教,佛教徒也逐渐增加,化缘并非十分困难之事,所以一些无志无愿的僧徒,不想去用自己的智能道德、苦劳牺牲来奉献给佛教,却先想到化缘,滥用了化缘,自己纵有收获,但佛教的公益,佛教的尊严,损失了更多!

  本来,佛教有句谚语:“不破参,不闭关;不开悟,不住山。”但一些初出家者,假借闭关住山之名,先向信徒化缘,先找信徒护法,甚至买电视机向人化缘,出外旅行向人化缘,要衣服穿向人化缘,要买书向人化缘。化缘,化缘,招致了信徒的穷于应付,最后他们只得宣布对佛教无缘!

  吾等佛光人,应有忧道不忧贫的精神,除佛法公众的事业以外,绝不私自向信徒化缘,宁可无衣无食,无钱无缘,也不私自化缘。

  第二、佛光人不私自请托

  佛光人不私自化缘,更不私自请托。

  一些不明事理不顾大体的僧众,见到信徒,就诉说不完的一些请托:“请代我买一件布料”,“请代我买一双鞋子”,“我想要维他命药品的治疗”,“我想要日制收录两用机”,信徒买好以后,你是出家师父,他不好意思要钱,只得说由我供养好了,受者自鸣得意,以为自己德高望重,,受人尊敬供养,不知道这是最恶劣的行为!

  不但如此,还有一些好走官势豪贵之家,今天拜托你护持法会,明天拜托他帮助化缘,引权位而自重,托巨室为后援,庸俗腐化,腐化庸俗,僧格堕落,僧伦不修,无过于此!

  更有甚者,自己无才无能,无学无道,但又喜好建寺,待寺成之,既无信者,又无徒众,只好请托地方土豪劣绅,参予名位,你做管理人,他做董事长,最后这些临时的集合,因为理想不一,信念不同,纠纷者有之,诉讼者有之,这一切皆种因于请托所造成的后果。

  语云:“人到无求品自高”,八大人觉经云:“无自多求,增长罪恶。”故吾等佛光人,可学普贤王之愿“请佛住世”,“请转*轮”,宁可求法求道,也不要向世俗请托。当然,人间所贵者,相互依助,虚心请托,也是公共关系,但为弘法利生,即使向人叩头请托也无可厚非,但不可为一己之私利,忘记僧宝的尊严,走权势之门,托自己私事。佛教里如能请托越少,僧宝的地位就会越高。

  第三、佛光人不私置产业

  我在第三讲里会希望佛光人不可私建道场,现在我还要强调佛光人不应私置产业!

  有一些年轻者,常常希望自己有一幢房子,或是希望父母分给他一份产业,我常看到年轻的学道者,当他们产业有了的时候,自己的道业就没有了。

  过去有位信女不愿嫁人,而来山要求出家,他带来了父母给他预备的嫁妆,如电冰箱、电视机、汽车等,我当时叫他把那些东西送回去,他说,他自己并不要那些东西,送给常住大众用好了。我说:“不行!你以后在教室里听课,如听到电视机的声音,你就想那是你的电视机,你看到有人吃冰棒,你就会想到那是你电冰箱里的东西,你怎么能安心修学?”

  他回答说不会,他又说了很多好听的话,但后来当我仍坚持叫他把东西送回去的时候,他舍不得那些东西,只有自己和那些东西,一起回家不再来了。

  还有一些原来已出家多年的人,本来在佛教里很安住身心的求学求道,但后来他的父母要买一栋楼房给他,他为了要管理那栋楼房,也只好回家守门户去了。

  财产,对俗家人有其必要,但对出家人,如果他不会运用财产的话,产业会埋葬一个修道者。

  世俗之人,产业越多越好;学道之人,产业越少越好。否则,产业不但不能帮助修道,反而成为修道的障碍。基于上述理由,吾等佛光人除了常住公众的产业以外,自己千万不可存有置产的私心,因为私置产业,长养贪心,贪欲的洪流,会把吾人本已安住的身心冲失啊!

  第四、佛光人不私造饮食

  在佛教里做住持当家,学问是次要的,主要的是品德和供养心。本山对大众是有心供养的,尤其饮食、灯光、热水,不愿意限制大众,但私造饮食,绝对不许可的。

  有名的律宗首刹──江苏龙潭宝华山隆昌寺,自古以来,每年春秋二季传戒,住众千人,严持戒法,被尊为模范道场。不知由什么时候开始,准许大众除正餐过斋堂以外,各人可以“烧小锅”,私造饮食。从此,住众成年累月不上殿者有之,不过堂者有之,在房中宴请外客者有之,偷窃山中蔬菜竹笋者有之,盗用常住油盐者有之,僧格之堕落,制度之破坏,自此,宝华山无复昔日之庄严神圣矣!

  偶而私造饮食,本是轻微小事,但影响所及,因私造饮食,而使僧团弊病丛生,能不戒之慎之乎!

  丛林里面在大寮监斋侍者像旁,写一联曰:“未供先尝三铁棒,私造饮食九铜鎚。”可见过去大陆诸大丛林,已早注意及此,故提早防患未然。今我佛光人,应体会开山建寺之苦心,了解僧团制度之重要,千万要遵守,绝不私造饮食。

  本山所有设备,已够大众使用。若有宾客,可在朝山会馆用餐,若是有病,如意寮中可以方便饮食;若因公务误餐,法味堂中留有菜饭;若是特别喜吃酸甜苦辣者,可以吩咐典座持别制造供养大众。

  佛光人如系精舍颐养天年者,年老对常住有贡献者,或已担任常住堂主多年者,对于饮食虽可方便,但仍不可邀约他人共进餐饮也。

  本第四讲,即希望佛光人第一、不私自化缘,第二、不私自请托,第三、不私置产业,第四、不私造饮食。佛光人如果都能奉行以上各点,则我佛光常住,必能团结自强光大佛教也。

  第五讲

  我每于周会时和本山职事、学生、徒众等讲说“怎样做一个佛光人”,并非是标新立异、创宗立派,我只是惭愧自己无德无能,无法要求全佛教的人士接受我的意见,我只是希望我的学生和我的徒众能遵照我的指示,确立做人的原则、轨范、弘法的观念,故此只敢希望佛光人能切实奉行。

  佛光人须知目前佛教现状,既无制度,又无是非,到处是苟延生活,胡混时光,吾人如不高举信念上的旗帜,思想上的目标,怎能为佛教承先启后,策励将来?故在第五讲中,我亦提出四点希望:

  第一、佛光人要有宗教情操

  吾人学佛,不同于一般世俗之人,盖吾人有宗教情操之故也。

  什么是宗教的情操?宗教情操应该就是宗教的性格,就是生来俱有的牺牲、奉献、忍耐、慈悲、公正、无私、诚信、淳朴等的宗教美德。如果在自己的性格里没有这些宗教美德,就是此人没有宗教情操。

  宗教情操固然是与生俱来的美德,但也可靠后天的培养,佛教徒每天的朝暮课诵、过堂用餐、出坡作务、参禅念佛,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宗教情操。佛教徒以为一切修行都是为了了生脱死,其实宗教情操都没有培养好,怎能了生脱死呢?

  现在一些虽然出家剃度受戒之人,考其志愿与精神,有几人具有牺牲奉献的发心?有几人具有慈悲忍耐的德性?其它公正、无私、诚信、淳朴,有时连一般的做人之道都不具全,怎能对佛教和众生提出最大的贡献?更进一步说,怎样才能证悟自性了生脱死呢?

  发心学佛,把自己奉献给三宝,先要考查一下自己的宗教性格。现在佛教衰微的原因,就是僧团里具有佛教性格的人太少了。故我希望佛光人不能疏忽宗教性格,不能不培养宗教情操。

  怎样培养宗教情操?应先具有四心:一、离欲心,二、惭愧心,三、平等心、四、慈悲心。然后再具有四德:一、威仪德,二、行持德,三、忍耐德,四、普济德。

  总之,佛光人的佛教性格,应该是信仰比生命重要,佛教比自己重要,大众比个人重要,道德比金钱重要。有了佛教的性格,做好佛光人就不为难了。

  第二、佛光人要有因果观念

  现代的社会,常被有道之士批评为“人心不古,世风日下”,为什么会人心不古世风日下呢?主要的原因就今日社会大众,普遍的缺少因果观念!

  佛法召示我们说:“菩萨畏因,众生畏果”,生为现代欲海洪流的芸芸众生,普遍不明白因果,不怕因果,可以说,目前的社会上,到处是能骗的则骗,能贪的则贪,能抢的则抢,能占的则占,横竖法律不是万能宝典,违法也不一定有人知道,就是有人知道,法律也不一定有制裁,因为他不知道法律不会制裁,但因果不会不制裁的!

  一个人如果做了违背道德的事,逃得了法律的审判,逃不了良心的审判,逃不了因果的审判,日本楠正成死后,在衣服里留了五个字“非、理、法、权、天”,此五字的意思就是“非”不能胜“理”、“理”不能胜“法”、“法”不能胜“权”,“权”不能胜“天”,“天”就是因果,因果是最后的胜利者。

  过去佛教长老大德,考验后学,也是先观察他是否志诚,然后要明了他有否因果观念?因为学道之人,若不志诚,若无因果观念,即此人一定会营私舞弊,弄法玩权,非无益于大众,甚至还要伤害到常住和佛教。

  不幸的是现在佛教僧团,亦如社会,对因果观念越来越薄,没有为教的热诚,没有为众的公德。曾任中国佛教会秘书长的常惺法师以“惑业苦”的定律,讥讽应赴者为“和尚怕斋主,斋主怕因果,因果怕和尚”,真是刻画到了极顶。

  吾等佛光人,应不同于流俗,僧格的树立,应先有因果观念!宁可无钱、无衣、无物,也不能不明因果;宁可无名、无位、无用,也不能违背因果。

  侵犯常住公物,这是违背因果的定律,浪费常住所有,这是违背因果的行为。只凭一己之私,不顾佛教荣誉,不念他人利益,所以古德慨叹为“袈娑下失却人身,而作披毛戴角还”的警语,即此之谓也。

  第三、佛光人要有惭耻美德

  佛遗教经云:“惭耻之服,无上庄严。”在佛教里要想激励自己的菩提心、荣誉感,以及进德修业、敦品向学,没有再比惭愧的美德更重要的了。

  所谓惭愧,惭者怕对不起自己,愧者怕对不起他人。一个人能时时仰无愧于天,俯无怍于人,则此人的道德梵行,就几近于圆满了。

  但是遗憾的是现在的人已经不大重视惭耻的美德了。例如目前有些明明是僧宝,他不知僧宝的尊严,居然出卖僧格,亲近白衣,有的美其名曰灌顶,有的美其名曰传法,白衣上座,僧装下跪,这不是佛说的末法现象?有少数经忏之流,上着袈裟,下穿革履:口诵经文,心计单嚫,这不是无惭无愧的写照吗?还有那些身披法衣,手持引磬,挨门挨户的敲打,说得好听是化缘,其实是如丐者乞讨,这不是丧心病狂忘失惭耻的美德了吗;还有一些坐享信施供养,不知福利大众;一意攀缘世俗,不知安份修持;这岂非不重己灵不知羞惭为何事吗?

  省菴大师在劝发菩提心文中说:“正法像法,皆已灭尽,仅存末法,有教无人,邪正不分,是非莫辩,竞争人我,尽逐利名,举目滔滔,天下皆是,不知佛是何人?法是何义?僧是何名?衰残至此,殆不忍言!”省菴大师继续说:“每一念此,不觉泪下”,这就是惭耻之心,这就是菩提正念。希望我佛光人亦如省菴大师,常念众生受苦,常思正法久住,痛切忏悔业障,发心弘法利生,做一个保持惭耻心的真正佛子!

  第四、佛光人要有容人雅量

  我经常告诉大家:我们要有容许异己者的雅量!

  人,是非常复杂的一类众生,有地域的不同,有性别的差异,有年龄的悬殊,有职业的类别,还有信仰、思想、兴趣、利害种种的不同,没有容许异己存在的雅量,就不能体会因缘和合的佛法!就不能认识互相依存的真理!

  语云:“有容乃大”,大海容纳百川众流,所以才能成为大海;虚空容纳森罗万象,所以才能成为虚空;做人要能包容异己,人格才能崇高!

  非常可惜的是,佛陀开示我们的“远离我执法执”的宝训,自古以来,一直仍成为古今佛子的通病。

  参禅的禅人不容念佛的净人,念佛的也批评禅者的不是;学教的指斥修行的盲修瞎链,修行的人指斥学教的不重修持;住茅蓬的头陀说大寺院的住持好名好利,大寺院的住持说住茅蓬的头陀是自了汉的焦芽败种。总之一句,在佛教里,到处都是你说我不对,我说你不该,批评毁谤,毁谤批评,到以后同归于尽佛教灭亡就天下太平了。

  过去有某秘书长告诉我:某领导人要研究如何打倒东方佛教学院。他说:天主教的神学院,耶教的圣经书院都不必打倒,为什么同教的人要打倒同教的佛教学院呢?所幸有这位好心的秘书长,要不然,我们的佛教学院不被打倒也会遭遇更多的麻烦了。

  我希望凡是做佛光人的大众,不要强人同己,要明“方便有多门,归源无二路”,更不必人人顺我,眼耳鼻各司其用,才能成为健全的有用之人。有了铁路,再建一条公路,甚至再加高速公路,分工合作,才能发挥更高的功能。

  谚云:泰山不辞土壤,所以泰山才会高大;大海不拣细流,所以大海才更宽广。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何必不容许他人存在?不能明白这个道理,自相残杀,只凭私怨、嫉妒,那会成为佛教的罪人啊!

  怎样做一个佛光人?在这第五讲里,我希望佛光人做到:

  第一、要有宗教情操第  二、要有因果观念

  第三、要有惭耻美德第  四、要有容人雅量

  佛光人果能做到以上四点,则进德修业、增福增慧,不为难也。

  

  

《怎样做个佛光人?》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