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佛教各宗各派說到各種修持的方法(上)
時間:公元一九七七年十一月四日
地點:臺北中山堂
對象:法師.居士
(弟子心定記)
壹.各宗派的持性
貳.佛教八宗在臺灣的情形
參.各宗各派的修持方法
一.華嚴宗的修持方法
各位法師、各位護法居士:
今天各位到這裏來聽佛法,承受佛光的加被,我虔誠地爲各位祝福。從今天開始,在這叁天當中,各位只要有空來到這裏,聽到說法的音聲,我們所有發起演講會的各個單位,和全體的工作人員,都將虔誠地祝禱各位,平安吉祥如意。
我在叁天當中連續要講的題目只有一個,這個題目就是:「從佛教的各宗各派,說到各種修持的方法」。這一個題目包含的內容很廣泛,不是很短的時間內,可以說得清楚的。不過,我們借著這個機會,對各宗各派做一概括性的介紹,讓各位找到一個佛教的入門,以便將來信佛學佛有途徑可循。談到佛教的各宗各派,佛陀最初創教的時候,爲了適應衆生的根器,而說了種種的法門,並未曾提到宗派的分別。到了後代,由于曆代大德依個人研究興趣的不同,而對佛陀一代的教化,作各種不同偏重性的探討,加上個人的修持體驗,而對經典産生種種的诠釋,以爲自己所闡揚的,最爲代表佛陀的教義,衍變所及,乃漸漸形成各種宗派。
在佛教的宗派裏面,大乘的佛教,在中國産生八個宗派。這八個宗派之中,比較重視義理的宗派有天臺宗、華嚴宗、法相宗、及叁論宗等,比較重視修行的宗派有禅宗、淨土宗、律宗及密宗等。
中國大乘佛教的八個宗派,傳到日本以後,再分演出五十多個宗派。關于日本佛教的宗派,我們暫且不涉及,在這叁天之中,我們所要講的是中國佛教的八個宗派,所指示給吾人修行的方法及其內容。
壹、各宗派的特性
這八個宗派各有它們自己的修行方法,我現在用四句話,扼要的標出他們的特點,介紹給各位,這四句話是:
密富禅貧方便淨,唯識耐煩嘉祥空;
傳統華嚴修身律,義理組織天臺宗。
一.密富
第一句的「密富禅貧方便淨」告訴我們在八個宗派裏面,如果要學密宗的話,在經濟上必須富有。因爲密宗的壇場,要布置得非常精致莊嚴,道具的打造材料,非金即銀,或者是銅質的鑄造,樣式很多,並且要樣樣齊全。修持作法每次都要花相當的時間,對于上師更要有優厚的供養,所以要如法學密,經濟上必須富裕,時間上相當空閑的人,才好修學。
二.禅貧
什麼叫禅貧呢?如果你想學禅宗,沒有錢不要緊,因爲禅者的修行生活,無論山林水邊,茅蓬之處,只要雙腿一盤,就可以參禅了。古代禅宗祖師大德們,有的常年居住在山林裏,吃的是野菜雜果,穿的是粗布麻衣,雖然生活是這麼的清貧淡泊,但是他們的禅定之樂是無窮的!
叁.方便淨
方便淨,就是說修行淨土宗的念佛法門,如果念佛,不管什麼行業、身分,不論何時何地,都可以修持的,所以最方便的修行法門,非淨土宗莫屬了。
四.唯識耐煩
第二句的「唯識耐煩嘉祥空」,就是學法相唯識的人,必須要耐煩,因爲法相唯識裏面的名相很繁瑣,義理層次比較複雜。你如果不耐煩,就無法把它的頭緒搞清楚,一進入法相唯識裏面,如墮五裏霧中,所以學唯識必須像學數學一樣要耐得住煩,才能學得通。
五.嘉祥空
「嘉祥空」的嘉祥,也就是叁論宗的嘉祥吉藏大師,又由于其是叁論宗的集大成者,故又名嘉祥宗。嘉祥宗所依據的經論爲《百論》、《十二門論》及《中論》等叁論,而這叁論的內容完全是闡明緣起性空的般若智能,所以稱它爲嘉祥空。
六.傳統華嚴
第叁句是「傳統華嚴修身律」,所謂「傳統華嚴」,中國號稱是大乘佛教的國家,中國佛教的大乘思想,就是以華嚴爲中心的。近代的佛教領袖──太虛大師,雖然主張八宗兼弘,但是以華嚴思想,作爲他信仰的根據。《華嚴經》起源于印度,傳到中國之後,經過中國祖師大德的智能融合,將華嚴法界緣起的思想,發揮得最圓融、最究竟,並提出種種的觀法,寓哲理于實踐之中。由于曆代大德對華嚴思想所做的創新與發明,使華嚴哲學在中國佛教史上開出了奇葩,而成爲中國佛教的傳統信仰。
七.修身律
修身律,佛教的律宗,是講究修身做人的,因爲人格完成了才能成佛。把人做好,修身完成,才能進一步開發內心的光明智能,而證悟最高的真理,這是律宗給予我們的指示,所以稱爲修身律。
八.義理組織天臺宗
第四句的「義理組織天臺宗」,在各宗派之中,對佛學的義理,能建立嚴密的組織,有系統的加以闡發者,當推天臺法華爲第一。天臺智者大師,將佛陀一代聖教,分爲五時,並按其所攝受的對象,分爲頓、漸、秘密、不定等化儀四教,以及藏、通、別、圓等化法四教,以科學方式,將叁藏十二部經典,分門別類的歸納于不同根性的衆生,並將修行的方式與證果的等次,一一加以分析比較,所以說到義理的組織方面,天臺宗是最嚴密,最有系統的。
以上概略的介紹了八大宗派的各個特點,除此之外,此八宗另有一共同的特點,就是同時興盛于隋唐盛世,並且都發揮了中國文化史上光輝燦爛的一頁,和隋唐的治世昌隆相得益彰,爲中國佛教史上的黃金時代。但是盛極一時的大乘八宗,到了今天,有的已趨于衰落,有的雖然繼續弘揚于世,然而已經比不上隋唐時代的盛況了!
貳、佛教八宗在臺灣的情形
那麼,大乘佛教的八宗,在今日臺灣的弘揚情形又如何呢?
一.密宗
密宗,在臺灣有人修學藏密,有人修學東密,修學藏密者,即修學西藏的喇嘛教;修學東密的,即修學日本高野山派的密宗。戰前,日本統治臺灣期間,日本的佛教也因此傳到臺灣。日本的密教分爲兩大主流:一爲天臺宗之臺密,一爲高野山之東密。現在在本省北部或南部,藏密、東密,都有人在修持。
二.禅宗
禅宗,在大陸非常普遍,當時所謂的叢林大寺,都是禅宗的道場,禅宗在中國佛教史上,占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自從大陸淪陷之後,這許多的道場叢林,都成爲今日大陸政權的倉庫、辦公場所,或者博物館。在臺灣還不曾建過有規模的禅寺叢林,連禅堂都很少見。有幾位禅師大德,雖然也努力推廣禅學,但也只是很少部分而已。有的寺院,雖然自稱爲某某禅寺,實際上修學內容和禅宗卻不相幹。目前臺灣佛教的各宗派,其法統幾乎都是從禅宗演變而來。由此可見禅宗對近代佛教影響之深!
叁.淨土宗
統領今日臺灣佛教的是淨土宗,不管禅寺也好、律寺也好,普遍地以念佛法門來引導信徒修持。而以念佛法門爲中心的念佛會、蓮社、居士林等,相繼成立,這種現象當然很好,不過,我們所希望的佛教是多采多姿的,各宗各派都能同時發揮其精辟的思想,重新呈現出隋唐盛世八宗並弘的情況。
四.唯識宗
研究唯識的人,在臺灣,目前少之又少,太虛大師雖然主張八宗兼弘,但是他對于佛學義理發揮得最爲透徹,貢獻最大的,還是法相唯識。民國初年,僧侶則有太虛大師。在家居士則有歐陽竟無、楊仁山等大德的推弘,對于法相唯識的研究,有不可磨滅的貢獻。民國十幾年時,還辦過法相大學,培育出不少的人才,後來分別擔任各大學的唯識學課程。
佛光山中國佛教研究院,今年開辦了唯識科。老師很難聘請到,我們請常覺法師擔任科主任,他對于唯識論、攝大乘論等,有非常深刻的研究。他對我說:「你簡直將一個最困難的擔子,最沈重的擔子,交給我來背負。」目前,在新加坡弘揚佛法的演培法師,他也是研究唯識的。
五.叁論宗
嘉祥叁論宗的學者,在目前佛教之中,最爲有名的大德是印順導師。他對中觀緣起性空思想,有其獨特的見解,他肯定緣起性空是起源于佛陀最初開證的法門,也是佛陀在《阿含經》裏所開示的根本教義。因爲性空唯名的義理高深,所以目前對叁論研究有心得,並且能加以推揚的大德,就很少見了。
六.華嚴宗
傳統的華嚴,在當今臺灣各個寺院裏面,諷誦《華嚴經》的很多,但是如唐朝清涼大師一樣,把華嚴深奧的教理,有組織系統地加以诠釋、推演者,則如鳳毛麟角,不容易找到了。
七.律宗
臺灣,每天舉辦傳戒法會,基本上是維持了佛教的法幢,但是對于戒律的內容,真正去了解研究的人,就寥寥無幾了。律宗不只是形式上的持戒而已,其修行方法,其精神內涵,淨化生命的意義,都需要進一步的闡揚!
八.天臺宗
義理組織嚴密的天臺,曾居住在新竹目前已經圓寂的斌宗法師,他曾到過大陸,在觀宗學社專攻天臺,很有成就,其門人弟子--慧嶽法師,繼承他的志願,弘揚天臺,非常難得。
佛教的八個宗派,由于時間有限,只能簡單地將各宗各派的修持方法告訴各位。今天預備介紹兩個宗派的修行方法,一是華嚴宗,一是天臺宗,其余六個宗派,留待明天和後天再說明。
參、各宗各派的修持方法
爲什麼今天要先講說華嚴和天臺呢?當初佛陀在菩提樹下金剛座上,夜睹明星而成正覺以後,首先宣說的聖教,就是華嚴。所以佛教對如來一代時教,以一個偈頌來說明其先後:「華嚴最初叁七日,阿含十二方等八,二十二年般若談,法華涅槃共八載。」最初的二十一天,佛陀所開講的是《華嚴經》。「阿含十二方等八」,就是講《阿含經》的教義,講了十二年;《方等經》講了八年。什麼叫《方等經》呢?就是不屬于華嚴、法華、般若、涅槃的大乘經典,如大家所熟悉的《阿彌陀經》、《藥師經》、《維摩經》等都是方等經。
「二十二年般若談」,這是花了二十二年的時間講《般若經》。「法華涅槃共八載」,就是《法華經》與《涅槃經》,一共講了八年。根據史傳佛陀說法四十九年,談經叁百余會,把這一首偈的時間加起來,剛好四十九年。今…
《從佛教各宗各派說到各種修持的方法(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