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他夢到自己生病死去的時候,翻身打個哈欠,從夢中醒了過來,看到剛才老板燒煮的黃粱還沒有熟,這時他無限的驚訝,五十年的榮華富貴生活,原來只是黃粱一夢。夢,也能把很短的時間拉得很長。
佛教裏面的禅定,也是如此。在禅定中,自己覺得時間很短,可是外界卻已度過了多少時日。像太虛大師在普陀山,有一次盤腿打坐,耳邊聽到寺廟養息敲鍾的梵音,大師入了禅定之中,覺得時間如彈指般的短暫,但是一夜的時間已經過去了。他出了定以後,正是早晨敲鍾做早課的時候,他還以爲昨夜一百零八下的鍾聲還沒有敲完呢!
所謂「洞中方七日,世間幾千年」,對禅定的人而言,漫長的時間如白駒過隙一般短暫;在牢獄中服刑的人,一天如同一世紀那麼長久;恩愛的人,一旦分離之後,所謂一日不見如隔叁秋;冤家對頭在一起,則度日如年。所以,時間的長短,不是絕對的,都是我們愛憎情緒上的分別。
在華嚴的一真法界裏,有的不是真有,無的不是真無;汙穢的不是汙穢,清淨的不是清淨;退步的不是落伍,向前的也不是前進。在一真法界裏,有無也好,淨穢也好,前後也好,大小也好,長短也好,都是虛假不實的!超越時間空間的一真法界裏,一念百千劫,百千劫在于一念,一粒微塵就是十方國土,十方國土也是一粒微塵,在《華嚴經》的一真法界,是個「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圓融無礙的法界。
不讀《華嚴經》,不知佛教的富貴。只要讀過《華嚴經》的人,便知道佛教思想的高超與豐富,心胸也自然寬廣擴大。八十卷的華嚴,六十卷的華嚴,四十卷的華嚴不是短時間能說明得完的,下面我要向各位簡單介紹華嚴宗的幾位祖師。
(四)華嚴宗的祖師
中國的杜順和尚,是華嚴宗的初祖,生于陳永定元年(五五七)的陝西省萬年縣,十八歲出家,專宗華嚴,著作《法界觀門》,將華嚴高深的理論,融貫爲禅定的觀門,而創出「真空絕相、理事無礙、周遍含容」的法界叁觀,是一位融理論實踐爲一體的大德。他一生之中,神異事迹很多,有瞎子聾子拜見他以後,能見能聽。有一次他涉水過河,河水忽然斷流,等他上過岸後,才又水流如故。唐貞觀十四年(六四0)圓寂于義善寺,深爲朝野所敬重,唐太宗尊稱他爲帝心尊者。
華嚴二祖--智俨大師,甘肅省天水人,孩童時代喜歡堆石成塔,串花成蓋,自己就當起法師,並叫一起玩耍的同伴做他的聽衆,爲他們說法。他出家以後,深探華嚴藏海,二十七歲時,便著作了《華嚴經疏》五卷,也就是有名的《華嚴搜玄記》,另外有其它的著作,將近二十余種。他除了以著述弘法,以教育徒衆爲職志外,一生不求名聞,風範清高,唐高宗總章元年預知時至,對門人說:「吾此幻軀縱緣無性,今當暫往淨方,後遊蓮華藏世界,汝等隨我,亦同此志。」到十月二十九日晚上圓寂于清禅寺,享年六十七,是爲華嚴宗第二祖。
華嚴宗的第叁代祖師是有名的賢首法藏大師。法藏是他的名字,賢首是皇帝封賜給他的名號。大師十六歲時,曾經在陝西法門寺阿育王舍利塔前,燃燒一指,以表示對佛教奉獻的虔誠。後來聽了智俨大師講《華嚴經》,就歸投在他的門下。
大師曾經協助實叉難陀叁藏翻譯八十卷的華嚴,並且襄助菩提流志叁藏翻譯了《大寶積經》。一生之中,經卷如此龐大的《華嚴經》就講了叁十多遍。在著作方面,有《華嚴探玄記》、《梵網經疏》、《楞伽經疏》等等,不下叁、四十種之多。他攝取了杜順大師的法界觀門、五教止觀等實踐法門,並以《華嚴經》爲骨幹,融合智俨大師的搜玄記,完成了華嚴教理的組織系統。所以華嚴宗,到了大師的時候,才完成自家教觀雙門圓滿的架構,華嚴宗由于大師的弘揚,而集其大成,因此華嚴宗又稱爲賢首宗,大師對于華嚴宗的影響,是可想而知的。
華嚴宗的第四代祖師叫做清涼澄觀大師,他做過七個皇帝的老師,曾至宮中對皇族說法,皇帝聽了大悅,說:「聽大師講華嚴經,心裏很清涼。」因此受封爲清涼,他一生當中,有很多異于常人的事迹,最主要的一件事是當他完成了《華嚴經》的批注以後,特地舉行了一個華嚴經批注落成法會。平時我們曾聽說過房子蓋好了要舉行個落成典禮,倒不曾聽說有人對經典批注完成而舉行落成典禮的,而這個《華嚴疏鈔》落成典禮的法會,竟有一千多位高僧大德參與盛會。
另外他的奇異事迹還有很多,比方說:叁衣一缽,從來沒有離開過身邊。叁衣一缽不離身是佛教的規定,表示他對佛教的戒律非常的尊重,並且嚴持不犯。還有,他不重視金錢與權力,皇帝叫他當各個大寺院的住持,他視如塵土,雖受到朝野優厚禮遇,毫無欣然自喜!
大師一生沒有到過世俗人的家,不像現在,有的初出家的人,只曉得攀緣,這家走到那家。出家學道能夠不到處攀緣,才能樹立清高的僧格。佛光山的門徒弟子,有百人以上,但是很少和各位認識,因爲規定很嚴,不准隨便外出,放蕩身心。
清涼國師對一切美好的東西,可愛的東西,總之能染汙身心境界的,他一概遠離。出家之後,一生沒有倒下來睡過覺,頂多是盤腿打坐而已,而且沒有離開過念佛的念珠,心裏面沒有違背過佛陀的教義,每天必誦《華嚴經》,每天下什還要施食給餓鬼孤魂。大師如此刻苦自勵,終于成爲華嚴宗的一代祖師,把華嚴宗發揚光大起來,爲我們中國佛教文化開出燦爛的花朵 ,清涼國師真是功德無量。
華嚴宗第五祖爲宗密圭峰禅師,唐果州西充人。跟隨澄觀大師學華嚴,大師曾贊歎他說:「能夠追隨我遨遊于毗盧華藏世界的人,只有你一人了。」贊爲不可多得之英才,繼承清涼大師宗弘華嚴。師又隨荷澤宗的禅師學禅,提倡教禅一致,影響後代甚钜。大師畢生最大的貢獻爲對《圓覺經》的精辟注釋。他以《華嚴經》爲根據,對《圓覺經》做詳盡的批注,著有《圓覺經大疏》、《圓覺經大疏釋義鈔》等書,爲曆來批注《圓覺經》的泰鬥。
華嚴宗經過五位傑出大師的推弘,完成了華嚴宗精深的思想體系,和天臺宗同爲中國佛教思想史上光輝燦爛的二大圭壁。
(五)華嚴宗的修持方法
上面簡單的介紹了華嚴宗的曆史傳承,下面我要將華嚴宗的修持方法介紹給各位,以作爲參考。華嚴宗的修持方法很多,我歸納成四點來說明:
(1)發四弘誓願
所謂「四弘誓願」就是:(一)衆生無邊誓願度。(二)煩惱無盡誓願斷。(叁)法門無量誓願學。(五)佛道無上誓願成。在寺院裏,出家人在每天早晚課誦中,一定要諷誦這個發願文。我有一種感覺,大家對這四弘誓願,只是例行公式唱唱而已,很少有人用心去想,我真正能夠實踐這個願心嗎?有什麼人敢肯定的說:「我已經發了四弘誓願,願意切實去實踐」呢?從唱誦到真正的付諸實踐,其中的意義,有天壤之別。
不發四弘誓願,就不能與華嚴的一真法界相應,也就不能證悟圓滿菩提的大果,希望今天各位有緣人,學習佛法要發菩提心、行菩薩道,也就是發四弘誓願!
(2)修學普賢十大願
這也是佛門中經常課誦的,此即: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贊如來,叁者廣修供養,四者忏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佛住世,七者請轉*輪,八者恒順衆生,九者常隨佛學,十者普皆撐向。這十件事是大菩薩發精進勇猛心,長期不斷的修行,直到衆生度盡了,自己才能休息的大願。此十大願具有深遠的意義,他啓示我們要燃燒起生命無限的熱情,完成自己,並且奉獻大衆。關于這十大願,有許多專門批注的佛書,各位可以閱讀參考,由于時間的限製,在此不加以詳述。
(3)修學禅定坐法
華嚴也有華嚴禅定,華嚴禅定的坐法,和禅宗的打坐方法相類似,有六個步驟:
第一項是盤腿--盤腿分爲雙盤與單盤,雙腳互疊在左右膝上爲雙盤,只盤一腿者爲單盤。初學者不習慣的話,兩腿交叉也勉強可以。不過不盤腿,心慮散漫,不能集中,腿子一盤,就能思想集中,心意統一,萬般的妄想思慮,能夠蕩滌去除,散心就能收攝回來。
各位有時候外出,有時候辦公,感到疲勞時,可以在座位上靜坐五分鍾,很容易恢複疲勞,其效果和睡眠一兩小時差不多。武俠小說描述某人在那裏打坐運功調息,靜坐確實能恢複疲勞增進健康的。
雙盤,在佛教裏稱爲蓮花跏趺坐,單盤叫吉祥趺坐。有時候身邊染有小病時,打坐也能治好。如果希望腿子練得柔順,吃飯的時候,可以盤起腿子來吃,養成這個習慣,即使尚未證得華嚴大定的一真法界,我們的健康也能增加很多。
第二項是保持身直、眼垂、手平放正確姿勢。不要彎腰駝背,眼睛不要睜開來望遠處。過去年幼初出家的時候,好奇心強烈,歡喜東看西看,老師看到了,一巴掌就打過來了,並且責問說:「你看什麼?那一樣東西是你的啊?」不看外境,雙眼垂下,比較能夠攝住正念。雙手相疊而平放,左手置于右手上,這叫彌陀大印。以上是調身之功夫。
第叁項是所穿的衣衫要寬松。衣服寬松,坐起來才舒服。西裝不方便,婦女的窄裙子更不合適。衣服太緊會阻礙呼吸循環。另外要注意在打坐之前,身體要稍微動一下,前後左右搖幌幾下,使身體各部分的血液流動,然後稍作按摩。比方說,腦後可以撫摩搓揉幾下,腳底心也可以摩擦,血道流通重要的部分都稍作按摩,這樣能夠使打坐時身心比較舒暢,容易進入安靜禅定的境界。
第四項是靜坐的時候,對于呼吸也要注意,不可像風箱抽氣似的喘息,也不能像刮竹似的呼氣,要悠悠隱隱,若有若無使氣息微細進出,出入息要均勻,不可吸進長呼出短,或者呼出多吸進少,這都不容易使心意集中。因此靜坐呼吸,必須善巧分別是風?是氣?或喘?或息?然後才能適當調度。
第五項靜坐最重要的就是調攝我們的心了。山上的猴或未經馴服的馬,不聽使喚,狂奔漫馳,我們的心就像是猴子和馬一樣,荒山曠野,到處奔竄,無法定止于一處。…
《從佛教各宗各派說到各種修持的方法(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