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从佛教各宗各派说到各种修持的方法(上)▪P2

  ..续本文上一页天我们遵循佛陀启教的顺序,首先讲说菩萨乘的华严哲学,让我们三天的演讲法会,先得到一个圆满。

  一、华严宗的修持方法 

  (一)《华严经》的来源

  在说明华严宗的修持方法之前,向各位介绍《华严经》。在浩瀚的经典之中,《华严经》被称为经中之王,佛陀在七个地方,有九次的聚会,才把《华严经》讲完。据说佛陀宣讲华严时,没有人能够了解其中的奥义,后来这部经,传说被藏在龙宫里,搁置了六百年之后,才被龙树菩萨发现。龙树菩萨以他的聪明把下卷背诵下来,但是前面的上卷、中卷,还没有看到,为龙宫的人所发现,被赶出了龙宫。他出了龙宫之后,就把记忆所及写下来,此即龙宫传来的《华严经》。

  在中国有三种梵文译本的《华严经》。东晋时代的佛陀跋陀罗三藏,他翻译的《华严经》有六十卷,名为《大方广佛华严经》,简称《六十华严》或晋译本。唐朝的实叉难陀三藏,翻译的华严经有八十卷,名称也叫《大方广佛华严经》,简称为《八十华严》或唐译本。另外唐朝的般若三藏翻译了《华严经》的〈入法界品〉,有四十卷,称为《四十华严》。不论是《六十华严》、《八十华严》,内容都是华严经,义理都差不多,而《四十华严》乃《华严经》中最重要的一品--〈入法界品〉的单行译本。现在有一个问题,前面说华严经是龙树菩萨从龙宫取出来的,那么,龙宫究竟在那里?

  有人说:龙宫是在海龙王所居住的大海里面,这种说法有待商榷。船只航行的地方叫大海,吾人所居住的世间,也如同大海一样,我们称之为茫茫人海。其实波涛汹涌的海龙宫,就是国君所住的王宫,而龙王,即印度民族中被称为龙种的那伽族国王。古来世间上的珍宝,总是为国王所拥有。根据历代的研究,《华严经》被收藏在龙种族的王宫里,六百年之后,才被龙树菩萨所发现,将其经文背诵下来,而传播于世间。

  (二)《华严经》的三时判教

  华严宗的三祖--法藏贤首国师,把佛陀所说的一代时教,用太阳照物的比喻,分了三个时候:第一日出初照时,譬如太阳刚刚上升,先照高山,比喻如来最初证悟,先以无碍智能光明,照诸大菩萨,所说的经典就是《华严经》与《梵网经》。

  第二时为日升转照时,因为光线的照射角度不同,所照的地层面也不同,所以这个第二时又分有初、中、后三转,接引了不同根性的众生。

  初转是接引凡夫外道,使他们转凡成圣,如太阳出来,透过高山,射及幽谷之处,就是凡夫外道的比喻,佛陀对他们说的教义是三皈五戒、四圣谛、十二因缘,也就是阿含等经典。

  其次是中转,为了接引小乘进入大乘,及摄化大乘根性的菩萨,阳光透过幽谷,然后普及高原,比喻众生心量已较宽广,可学菩萨道了。佛陀此时为他们说《解深密经》、《圆觉经》、《维摩经》、《大宝积经》、《楞伽经》等。

  太阳一直上升,到了日正当中,普照大地平原,如同佛光正照利根菩萨,佛陀为他们开示般若性空的经典,例如《金刚经》、《大品般若经》等,此为后转。

  第三时是日没还照时,这是转摄末归本的*轮。无限美好的夕阳,即将下落,却又还照高山,表示佛陀将入涅槃,开示圆满的妙法,所谓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所谓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此时所说的就是《法华经》与《涅槃经》。

  以上三时判教的方式是华严贤首国师的说法,但是天台宗的人,却不以为然,他们认为智者大师的五时判教,才最合理圆满。

  (三)圆融无碍的一真法界

  《华严经》是佛陀的教法之中,最高深最究竟的法门,佛陀在海印三昧中演说《华严经》,除了利根的大菩萨之外,鬼神、天龙八部等,都无法了解其中奥妙的道理,即使二乘根器的阿罗汉,也不能领会佛陀的说法。《华严经》既然是佛陀一代时教之中最上乘的妙法,那么其内容究竟是什么呢?

  在佛教各种经典中,有的讲真空,如般若中观;有的说妙有,如唯识法相;有的提倡顿悟,如禅门南宗;有的主张渐修,如禅门北渐。不管空有也好、顿渐也好,华严把这些思想统摄,而建立了诸教圆融的一乘圆教。大乘别教的华严世界,是个怎样的世界呢?华严的世界叫「华藏世界」,也就是万有诸法由心所现的一真法界。此一真法界,是真妄泯灭,生佛不分的真理世界,是超越一切的对待,本体即现象,现象即本体,绝对平等的世界。如果我们能够认识一真法界,则能扩大生命的领域,证悟到生命的永恒不灭。我们最惧怕的是死亡,最厌恶的是贫贱,如果我们能契入一真法界,则能脱离贫贱、富贵、有无、生死、多少、高低等对待世界的束缚,而得到心灵上的绝对自由。彻底体悟了一真法界的道理之后,对各位今后的生活、思想、事业等,将会有很大的助益。下面我归纳数点,简单地说明一真法界的内容:

  (1)一个不算少 万亿不算多

  在我们的常识里,看到一个人只有一块钱,心里马上反应:「啊!一块钱,真少呀!」看到家财万贯的富翁,则以为:「万亿钱财很多呀!」这是我们在认识上的差别。在一真法界里,一个不算少,万亿也不算多。我们怎么认为一块钱少呢?那是没有认识到一块钱的价值。这个「一」,不是计数东西时最小单位的一,「一」是个无穷大的数字。例如万法归一,纷纭变幻的万有,其本源是一个的。一粒砂石、一点粉笔灰、一个银河系、乃至一个宇宙虚空,都含藏于「一」之中。万亿虽然多,万亿之上另有万亿,永远有一界限。我们要培养从一粒砂石去透视无量三千大千世界的见识。过去我们刚刚举办弘法演讲法会的时候,最初在仅能容纳数人的小庙里举办,渐渐扩大至国立艺术馆、中山堂,乃至可容纳数千人的国父纪念馆,将来即使再扩大,扩大至整个世界,都只是一个道场而已,不会增加成二个或三个道场。这个「一」的涵意很深广,我们应当好好去体会「一」的无限性。

  (2)微尘不算小 虚空不算大

  我们的观念里,总以为微尘很小,虚空很大。其实,这种大和小的概念,也是错误的见解。在真实的世界里,大小将是一样的。过去有一位书生,到寺院去参拜,看到殿堂上写着一副对联:「须弥纳芥子,芥子纳须弥。」深深不以为然的说:「佛教讲话矛盾,不合情理。须弥纳芥子,高大的须弥山,包藏如芝麻那么小的芥菜种子,还合乎常理;芥子纳须弥,这个小小的芥菜子怎么能够藏纳须弥山呢?简直是狂妄之语!」恰巧一位知客师父听到了,就上前询问,他说:「先生,这副对联并不矛盾,你是读书人,想必知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吧!请问你,万卷书读到那里去了?」

  那个人肚子一拍,就说:「读到我肚子里去了。」知客师父于是拿了一本书说:「请你也把它放到你的肚子里面去吧!」读书人说:「道理可以读进去,书怎么可以放进来呢?」万卷的经论可以容纳于小小的肚子里,这个大与小能够互相容纳的道理,就是华严微细兼容的道理。俗语常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宰相的肚子真的那么大吗?怎么能撑船呢?佛陀的肚量包容天地,我们也和佛陀一样人人具有佛性啊!尽虚空都在我们的心胸之中,关键只在我们能不能把心里的世界,慢慢的扩大而已。

  我昨天从高雄到台北,到了台北市内,单单一条罗斯福路就走了一个多小时,我想台北人口这么多,这么拥挤,最后到了我们办事的普门精舍去,从这边走到那边,再从那边踱到这边,转来转去,总是在几坪大小的空间打转。我感觉居住在台北,实在是一件苦恼的事,空间太小,人口太多。我们每个人不可能在人口密集的台北市,要求拥有宽敝的住居,但是我们如果能够了解华严的一真法界,先将自己的心里扩大,心里的空间扩大起来,虽然是立锥之地,也和整个法界一样宽广。把我们的心量扩充得如一真法界一样宽大之后,对我们现实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会减少因为空间狭窄所引起的冲突,而得到人际关系的和谐。

  (3)剎那不算短 劫波不算长

  剎那是佛教计算时间的单位,表示时光很快的意思。有时候说:「时光很快啊!剎那剎那过去了。」这个剎那究竟有多短呢?「少壮一弹指,六十三剎」,意思是说年轻有力气的人,轻轻弹一下手指的瞬间,就具有六十三剎那。如果用秒来计算的话,一秒钟至少有好几百个剎那。

  劫波,简称劫,是计算长时间的单位,是无量数时间的代表,例如三千阿僧祇劫。依一般的想法,剎那很短,劫波很长,其实劫波也不算长。例如有的动物,朝生夕死,它也过了一生;有的动物,能活几百年,龟也好、鹤也好,它还是过了一生。一期的生命,不外是我们行为所留下来的记录,由于记录的长短,在时间上乃有长短之别,但是在真实的生命里是没有长短的。譬如人虽有生有死,但是这一切都是虚妄的,人就是死也死不了的,身体死了,生命却不会损减,好比房子烧毁了,房子倒塌了,可以搬家;身体坏了,生命也要更新,是不会死的。《华严经》所说明的是一个人的生命是无限的、永恒的、亘古不灭的,我们对于生命要建立起无限的信心。

  革命先烈邹容,十九岁就死了,但是留给后代的是多少的敬重,多少的怀念。谭嗣同为了维新,为了革命,洒下了青年的热血,留给人间多少赞叹。佛教的翻译大师--鸠摩罗什,他座下的僧肇法师,三十岁就去世了,可是他所遗留下来的肇论,在佛教思想史上,却有不朽的价值。

  有的人虽然仕途蹇滞,名不闻于当世,但是他的精神却万古流芳。有的人活得很长久,即使长寿的彭祖活到八百岁,而今安在?有的人做了一个梦,就过了好多年,例如穷书生卢生,投宿在一家旅馆里,看见老板生火要烧黄粱,他在旁看着不知不觉的就睡着了,一入睡就开始做梦,梦见自己走到另外一个国家,娶了一个很美丽的崔姬女子为妻,功名得意,连连升官,生了几个儿子,也极不平凡,就这样享受了五十年的荣华富贵,才生病死去。当…

《从佛教各宗各派说到各种修持的方法(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