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從佛教各宗各派說到各種修持的方法(上)▪P2

  ..續本文上一頁天我們遵循佛陀啓教的順序,首先講說菩薩乘的華嚴哲學,讓我們叁天的演講法會,先得到一個圓滿。

  一、華嚴宗的修持方法 

  (一)《華嚴經》的來源

  在說明華嚴宗的修持方法之前,向各位介紹《華嚴經》。在浩瀚的經典之中,《華嚴經》被稱爲經中之王,佛陀在七個地方,有九次的聚會,才把《華嚴經》講完。據說佛陀宣講華嚴時,沒有人能夠了解其中的奧義,後來這部經,傳說被藏在龍宮裏,擱置了六百年之後,才被龍樹菩薩發現。龍樹菩薩以他的聰明把下卷背誦下來,但是前面的上卷、中卷,還沒有看到,爲龍宮的人所發現,被趕出了龍宮。他出了龍宮之後,就把記憶所及寫下來,此即龍宮傳來的《華嚴經》。

  在中國有叁種梵文譯本的《華嚴經》。東晉時代的佛陀跋陀羅叁藏,他翻譯的《華嚴經》有六十卷,名爲《大方廣佛華嚴經》,簡稱《六十華嚴》或晉譯本。唐朝的實叉難陀叁藏,翻譯的華嚴經有八十卷,名稱也叫《大方廣佛華嚴經》,簡稱爲《八十華嚴》或唐譯本。另外唐朝的般若叁藏翻譯了《華嚴經》的〈入法界品〉,有四十卷,稱爲《四十華嚴》。不論是《六十華嚴》、《八十華嚴》,內容都是華嚴經,義理都差不多,而《四十華嚴》乃《華嚴經》中最重要的一品--〈入法界品〉的單行譯本。現在有一個問題,前面說華嚴經是龍樹菩薩從龍宮取出來的,那麼,龍宮究竟在那裏?

  有人說:龍宮是在海龍王所居住的大海裏面,這種說法有待商榷。船只航行的地方叫大海,吾人所居住的世間,也如同大海一樣,我們稱之爲茫茫人海。其實波濤洶湧的海龍宮,就是國君所住的王宮,而龍王,即印度民族中被稱爲龍種的那伽族國王。古來世間上的珍寶,總是爲國王所擁有。根據曆代的研究,《華嚴經》被收藏在龍種族的王宮裏,六百年之後,才被龍樹菩薩所發現,將其經文背誦下來,而傳播于世間。

  (二)《華嚴經》的叁時判教

  華嚴宗的叁祖--法藏賢首國師,把佛陀所說的一代時教,用太陽照物的比喻,分了叁個時候:第一日出初照時,譬如太陽剛剛上升,先照高山,比喻如來最初證悟,先以無礙智能光明,照諸大菩薩,所說的經典就是《華嚴經》與《梵網經》。

  第二時爲日升轉照時,因爲光線的照射角度不同,所照的地層面也不同,所以這個第二時又分有初、中、後叁轉,接引了不同根性的衆生。

  初轉是接引凡夫外道,使他們轉凡成聖,如太陽出來,透過高山,射及幽谷之處,就是凡夫外道的比喻,佛陀對他們說的教義是叁皈五戒、四聖谛、十二因緣,也就是阿含等經典。

  其次是中轉,爲了接引小乘進入大乘,及攝化大乘根性的菩薩,陽光透過幽谷,然後普及高原,比喻衆生心量已較寬廣,可學菩薩道了。佛陀此時爲他們說《解深密經》、《圓覺經》、《維摩經》、《大寶積經》、《楞伽經》等。

  太陽一直上升,到了日正當中,普照大地平原,如同佛光正照利根菩薩,佛陀爲他們開示般若性空的經典,例如《金剛經》、《大品般若經》等,此爲後轉。

  第叁時是日沒還照時,這是轉攝末歸本的*輪。無限美好的夕陽,即將下落,卻又還照高山,表示佛陀將入涅槃,開示圓滿的妙法,所謂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所謂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叁,此時所說的就是《法華經》與《涅槃經》。

  以上叁時判教的方式是華嚴賢首國師的說法,但是天臺宗的人,卻不以爲然,他們認爲智者大師的五時判教,才最合理圓滿。

  (叁)圓融無礙的一真法界

  《華嚴經》是佛陀的教法之中,最高深最究竟的法門,佛陀在海印叁昧中演說《華嚴經》,除了利根的大菩薩之外,鬼神、天龍八部等,都無法了解其中奧妙的道理,即使二乘根器的阿羅漢,也不能領會佛陀的說法。《華嚴經》既然是佛陀一代時教之中最上乘的妙法,那麼其內容究竟是什麼呢?

  在佛教各種經典中,有的講真空,如般若中觀;有的說妙有,如唯識法相;有的提倡頓悟,如禅門南宗;有的主張漸修,如禅門北漸。不管空有也好、頓漸也好,華嚴把這些思想統攝,而建立了諸教圓融的一乘圓教。大乘別教的華嚴世界,是個怎樣的世界呢?華嚴的世界叫「華藏世界」,也就是萬有諸法由心所現的一真法界。此一真法界,是真妄泯滅,生佛不分的真理世界,是超越一切的對待,本體即現象,現象即本體,絕對平等的世界。如果我們能夠認識一真法界,則能擴大生命的領域,證悟到生命的永恒不滅。我們最懼怕的是死亡,最厭惡的是貧賤,如果我們能契入一真法界,則能脫離貧賤、富貴、有無、生死、多少、高低等對待世界的束縛,而得到心靈上的絕對自由。徹底體悟了一真法界的道理之後,對各位今後的生活、思想、事業等,將會有很大的助益。下面我歸納數點,簡單地說明一真法界的內容:

  (1)一個不算少 萬億不算多

  在我們的常識裏,看到一個人只有一塊錢,心裏馬上反應:「啊!一塊錢,真少呀!」看到家財萬貫的富翁,則以爲:「萬億錢財很多呀!」這是我們在認識上的差別。在一真法界裏,一個不算少,萬億也不算多。我們怎麼認爲一塊錢少呢?那是沒有認識到一塊錢的價值。這個「一」,不是計數東西時最小單位的一,「一」是個無窮大的數字。例如萬法歸一,紛纭變幻的萬有,其本源是一個的。一粒砂石、一點粉筆灰、一個銀河系、乃至一個宇宙虛空,都含藏于「一」之中。萬億雖然多,萬億之上另有萬億,永遠有一界限。我們要培養從一粒砂石去透視無量叁千大千世界的見識。過去我們剛剛舉辦弘法演講法會的時候,最初在僅能容納數人的小廟裏舉辦,漸漸擴大至國立藝術館、中山堂,乃至可容納數千人的國父紀念館,將來即使再擴大,擴大至整個世界,都只是一個道場而已,不會增加成二個或叁個道場。這個「一」的涵意很深廣,我們應當好好去體會「一」的無限性。

  (2)微塵不算小 虛空不算大

  我們的觀念裏,總以爲微塵很小,虛空很大。其實,這種大和小的概念,也是錯誤的見解。在真實的世界裏,大小將是一樣的。過去有一位書生,到寺院去參拜,看到殿堂上寫著一副對聯:「須彌納芥子,芥子納須彌。」深深不以爲然的說:「佛教講話矛盾,不合情理。須彌納芥子,高大的須彌山,包藏如芝麻那麼小的芥菜種子,還合乎常理;芥子納須彌,這個小小的芥菜子怎麼能夠藏納須彌山呢?簡直是狂妄之語!」恰巧一位知客師父聽到了,就上前詢問,他說:「先生,這副對聯並不矛盾,你是讀書人,想必知道『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句話吧!請問你,萬卷書讀到那裏去了?」

  那個人肚子一拍,就說:「讀到我肚子裏去了。」知客師父于是拿了一本書說:「請你也把它放到你的肚子裏面去吧!」讀書人說:「道理可以讀進去,書怎麼可以放進來呢?」萬卷的經論可以容納于小小的肚子裏,這個大與小能夠互相容納的道理,就是華嚴微細兼容的道理。俗語常說「宰相肚裏能撐船」,宰相的肚子真的那麼大嗎?怎麼能撐船呢?佛陀的肚量包容天地,我們也和佛陀一樣人人具有佛性啊!盡虛空都在我們的心胸之中,關鍵只在我們能不能把心裏的世界,慢慢的擴大而已。

  我昨天從高雄到臺北,到了臺北市內,單單一條羅斯福路就走了一個多小時,我想臺北人口這麼多,這麼擁擠,最後到了我們辦事的普門精舍去,從這邊走到那邊,再從那邊踱到這邊,轉來轉去,總是在幾坪大小的空間打轉。我感覺居住在臺北,實在是一件苦惱的事,空間太小,人口太多。我們每個人不可能在人口密集的臺北市,要求擁有寬敝的住居,但是我們如果能夠了解華嚴的一真法界,先將自己的心裏擴大,心裏的空間擴大起來,雖然是立錐之地,也和整個法界一樣寬廣。把我們的心量擴充得如一真法界一樣寬大之後,對我們現實的生活有很大的幫助,會減少因爲空間狹窄所引起的沖突,而得到人際關系的和諧。

  (3)剎那不算短 劫波不算長

  剎那是佛教計算時間的單位,表示時光很快的意思。有時候說:「時光很快啊!剎那剎那過去了。」這個剎那究竟有多短呢?「少壯一彈指,六十叁剎」,意思是說年輕有力氣的人,輕輕彈一下手指的瞬間,就具有六十叁剎那。如果用秒來計算的話,一秒鍾至少有好幾百個剎那。

  劫波,簡稱劫,是計算長時間的單位,是無量數時間的代表,例如叁千阿僧祇劫。依一般的想法,剎那很短,劫波很長,其實劫波也不算長。例如有的動物,朝生夕死,它也過了一生;有的動物,能活幾百年,龜也好、鶴也好,它還是過了一生。一期的生命,不外是我們行爲所留下來的記錄,由于記錄的長短,在時間上乃有長短之別,但是在真實的生命裏是沒有長短的。譬如人雖有生有死,但是這一切都是虛妄的,人就是死也死不了的,身體死了,生命卻不會損減,好比房子燒毀了,房子倒塌了,可以搬家;身體壞了,生命也要更新,是不會死的。《華嚴經》所說明的是一個人的生命是無限的、永恒的、亘古不滅的,我們對于生命要建立起無限的信心。

  革命先烈鄒容,十九歲就死了,但是留給後代的是多少的敬重,多少的懷念。譚嗣同爲了維新,爲了革命,灑下了青年的熱血,留給人間多少贊歎。佛教的翻譯大師--鸠摩羅什,他座下的僧肇法師,叁十歲就去世了,可是他所遺留下來的肇論,在佛教思想史上,卻有不朽的價值。

  有的人雖然仕途蹇滯,名不聞于當世,但是他的精神卻萬古流芳。有的人活得很長久,即使長壽的彭祖活到八百歲,而今安在?有的人做了一個夢,就過了好多年,例如窮書生盧生,投宿在一家旅館裏,看見老板生火要燒黃粱,他在旁看著不知不覺的就睡著了,一入睡就開始做夢,夢見自己走到另外一個國家,娶了一個很美麗的崔姬女子爲妻,功名得意,連連升官,生了幾個兒子,也極不平凡,就這樣享受了五十年的榮華富貴,才生病死去。當…

《從佛教各宗各派說到各種修持的方法(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