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生活與修持(下)▪P2

  ..續本文上一頁念阿彌陀佛一聲,則有一道光明從其口出,念十聲百聲,光明也是一樣,而且旁人皆能見到。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中佛陀說:若有執持觀世音菩薩名號的人,無論在什麼大火之中,也不會恐怖火的燃燒,這是由于菩薩的威德神力的緣故。又說:如果面臨傷害或殺害的時候,稱觀世音菩薩的名號,那個刀或杖就會一段一段的折壞,既不能打,又不能殺。這些都是說一個人只要有修行,隨時都能獲得叁寶的加護。

  (四)常得人天尊敬

  一個有修行的人,他的舉止安詳,語言慈和,富于慈悲心,無論到那裏,都會受到人天的尊敬。譬如坐車子也會有人讓坐,處處都會受到禮遇。因此,一個修行人,要好好愛惜自己的身份,保護自己的人格。

  佛住世時,大弟子須菩提在岩中宴坐,入定在空叁昧的禅思中,那甚深的功行,感動了護法諸天,很多的天人出現在空中,散著天花,一朵朵彩色缤紛,都飄落在須菩提面前,並且合掌贊歎道:

  “尊者!在世間上做人,有高遠的名聞,有衆多的財寶,並不讓人覺得尊貴。即使那些國王、富豪,他們一樣的終日給煩惱欲望所囚。尊者!世間上真正尊貴的是如你這樣的大修行者,你的威德之光,照徹了天宮。偉大的須菩提!請接受我們天花的供養,我們向你頂禮,表示我們的敬意。”

  又有一次,須菩提患病,使他感到身心疲憊。這時,護法的帝釋天帶領了五百人向須菩提奏樂問病。

  唐朝道宣律師,跟隨師父聽律一遍即欲遊方,師父呵止,令道宣聽完十遍。後來道宣律師持律精嚴,爲世間所少有。一日,道宣律師夜行山路,因道路崎岖,甚爲難行,幾乎要摔跌時,忽然,有一天神將他扶住。道宣律師問道:

  “你是什麼人?”

  對方答道:“博叉天王之子張瓊,因師戒德嚴謹,故來護衛。”

  由此我們知道,一個修行的人時時能獲得人天的尊敬與護持。

  (五)可以明心見性

  俗語有雲:“玉不琢不成器。”古時的磨鏡也是一樣,若不經過一番琢磨,則鏡子的亮光將顯現不出來。越是上等的藝術品,所須的琢磨工夫越多。人類亦然,佛說:“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能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如同空中的烏雲覆住了太陽的亮光,惟有除去煩惱的烏雲,才能顯出真如本性。如何驅除煩惱的烏雲?這就非得要靠修行的力量,惟有修行,才能認識自己的本來面目;惟有修行才能證得真如實相。

  自古以來多少高僧大德都是從苦行中磨練出來的,譬如六祖慧能大師在樁米房中樁米,雪峰禅師當飯頭,印光大師當行堂;又有以弘法利生做爲修行,以從事文教工作做爲修行。誠如俗語所謂“不經一番寒徹骨,那得梅花撲鼻香”,自古沒有天生的釋迦,也沒有自然的彌勒,因此,一個人要有成就,必須精進不懈;要明心見性,必須認真修行。

  (六)永斷生死苦惱

  人生在世,最苦的莫過于生死,當一個親人臨命終時,那一份生離死別的苦楚,如刀刃在心上亂割,真是肝腸寸斷。如何才能免去這種痛苦,佛陀告訴我們,惟有永斷生死苦惱,進入不生不滅的涅槃。怎麼樣才能永斷生死苦惱進入涅槃呢?佛說:惟有修行。

  一個人若不修行,則永遠不能出頭。平時若只做些功德,至多僅能獲得人天果報,雖然在天界得以享福,但當福報盡了,仍須墮落受苦,不能出離生死。惟有發出離心,厭離塵世的欲望,不爲欲望所縛;再以入世的精神,從事弘法度衆的工作,才能出離叁界的生死苦海。過去諸佛,以及大菩薩等,能出離生死苦海,逍遙于常寂光中,都是經過多生多劫的刻苦修行與磨練,才能有所體證。因此,各位若想永斷生死苦惱,大家還是認真修行吧!

  最後,讓我舉出經中所說的修行能得十種自在給各位知道。所謂“修行十自在”,即是:1.時自在-命自在,2.處自在-心自在,3.物自在-舍自在,4.周遍自在-業自在,5.大小自在-生自在,6.有無自在-心自在,7.動靜自在-信自在,8.深淺自在-願自在,9.無礙自在-法自在,10.不自在亦自在-智自在。

  四.修行的方法 

  上面我們已經知道了修行的種類、層次,以及各種利益,最後讓我告訴大家,一個人在日常生活中應該如何修行?我分下面四點說明:

  (一)如何處理衣食住行

  衣服,爲蔽體之用,但求整齊、清潔、簡單、樸素,不必奢求華麗,但也不能故意穿著垢膩破爛之衣,而表示修行。因衣服不整齊,或太華麗,將爲世人所譏;若穿著太垢膩破爛,亦將爲人所恥。佛陀曾教弟子于穿衣時,當念偈雲:“若著上衣,當願衆生,獲勝善根,至法彼岸。”“若著下裙,當願衆生,服諸善根,具足慚愧。”“若整衣束,當願衆生,檢束善根,不令散失。”

  說到飲食,乃爲增益身心,不必揀挑美食。佛陀曾教誡弟子于飯食時,需作五種觀想,即:

  1.計功多少,量彼來處。

  2.忖己德行,全缺應供。

  3.防心離過,貪等爲宗。

  4.正事良藥,爲療形枯。

  5.爲成道業,應受此食。

  粒米維艱,來處不易,因此,吃飯時,不能作賤飯粒,想到農夫的辛苦,應帶著感的心情,歡喜的受食;又想到爲了資養色身,修行辦道,更不能挑剔飲食的美惡。

  至于住、行當以方便爲宜,不應盡貪求享受。以佛法來說,一個修行的佛弟子,要時時警策自己的生活,不要流于靡爛,以禅悅爲食,以道德爲衣,以虛空爲安住,以無牽挂、自在的心境爲行,不必萦萦于物質的追求,而爲物欲所束縛。

  (二)如何安排身心世界

  一個修行的人,雖然不必太重視于身心的安適享受,但也不能過份虐待自己的身心。有些人進餐時非山珍海味不能進食;穿著時,非绫羅絲綢不能爲衣;居住時,非高樓洋房不能爲屋;行走時,非轎車不能代步,在物欲洪流中迷失了自己,試問又如何修行辦道?有些人適得其反,衣不衣,食不食,以表示自己的清高操守,若因此糟踏了自己的身心,又拿什麼來修行佛道?佛說:“人身難得”,又說:“藉假修真”,因此,一個正信的佛弟子,要適當的安排自己的身心,不使迷失于物質的誘惑,又能精進于修行辦道。

  《法句經》說:“弓工調角,水人調船,材匠調木,智者調身。”

  又《心地觀經》說:“觀自身如新生子,慈母憐愍,恒加守護。我身亦爾;若不守護,病之身心,即便不能有所修證。”

  佛陀曾說:一個人得病有十種因緣,即:一、久坐不飯,二、食無貸,叁、憂愁,四、疲極,五、婬妷,六、瞋恚,七、忍大便,八、忍小便,九、製上風,十、製下風。

  一個修行的人,應該懂得安排自己的身心,雖四大假合的色身,卻是一失人身,萬劫難複。

  (叁)如何和諧人際關系

  一個正信的佛教徒,在人際關系上,應該如何與人相處?我僅以十六個字做爲相處之道,即“你大我小,你有我無,你樂我苦,你對我錯。”一般人在人我之間所以常常發生爭執,不外乎爲了我大你小,我有你無,我樂你苦,我對你錯等問題,如果在地位上,把大的讓給他人,自己甘居于小位,爭執就無從生起了;在物質上把多的、或有的給他人;在工作上、享受上,把輕便的、快樂的給他人;凡事錯的自己承認,果真如此,則人我之間,絕無爭執的事端,大家一定能夠和樂相處。或許有的人會以爲,把大的位置讓人,把物質、享受等讓人,自己承認一切錯處,這豈不成爲天下最大的傻瓜嗎?其實,“大智若愚”,那被認爲是最大的傻瓜,才是真正最有智能的。世間上的物質,不論積聚多少,終有散失用罄之時;崇高的權位,如希特勒、斯大林雖在位時叱吒風雲,得心應手;但是,當柏林失陷、當大限來到時,再高的權位也如過眼煙雲。辛苦爭得來,又有什麼真正屬于自己?人生所要爭取的,除了名位、物質、享受外,還有很多,譬如高尚的人格、精神上的信仰、逍遙自在的人生。衆人要的功名富貴給他,衆人不要的人格道德自己好好擁有。如此則不但在人際間可以與人和諧相處,自己在人生的修持上亦可獲得良多。

  (四)如何使用金錢財物

  佛陀曾經說過:“金錢是毒蛇。”但一個在家修行的人,卻不能沒有金錢財物,妻子兒女的生活費、教育費、醫藥費,如果沒有錢財又如何安置他們呢?但是,若一味地爲賺錢而拼命,毫無精神的修持生活,錢財盡管再多,這種人生也未免太沒有意義了。

  一個佛教徒,除了日常生活所需外,還要挪出一部分錢來用于布施,因爲一個人的福報有用盡的時候,恰如銀行的存款,若不繼續存儲,則有用完之時,因此,必須爲自己多種些福德;另外,也幫助了需要救濟的人。

  孝順父母爲人子該盡的職責,因此,在你的金錢中還要分出一些孝養父母,讓父母在老年時能安然地過日子。此外,發展事業、儲存急用、旅行參學等,在這裏讓我把它大約的劃分一下,如十分之叁作爲生活、教育費,十分之叁用于發展事業,十分之一布施社會,供養叁寶,十分之一供養父母,十分之一參學旅行,十分之一儲蓄,以備不時之需。

  金錢只要取之有道,不必顧慮它是毒蛇,最重要的問題是使用金錢,若盡管儲存、積聚,不知修福,不知供養,即使有再多的金錢又有什麼益處?所以當一個人無常來臨、大限一到時,還是赤手空拳的離開人世,留下龐大的家産,不是被充公,就是令兄弟阋牆,這豈不是枉費了一生的辛勞。

  非常感謝各位,叁天來大家從百忙中撥冗前來聽講,雖然路途遙遠,卻沒有阻止大家聽法的熱忱;雖然座位擁擠,也沒有令大家裹足不前。叁天來,我以“生活與信仰”、“生活與道德”、“生活與修持”來講解佛教與生活的關系,最後,我以“南傳集經”的四句話,來作爲叁天講演的總結,即:有信仰的人最富貴,具道德的人最安樂,肯修行的人最安住,有智能的人最可貴。最後,讓我祈求叁寶慈光加被,願聽聞佛法的人身心健康、合家安樂,謝謝各位!

  

  

《生活與修持(下)》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生活與道德(上)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