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念阿弥陀佛一声,则有一道光明从其口出,念十声百声,光明也是一样,而且旁人皆能见到。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佛陀说:若有执持观世音菩萨名号的人,无论在什么大火之中,也不会恐怖火的燃烧,这是由于菩萨的威德神力的缘故。又说:如果面临伤害或杀害的时候,称观世音菩萨的名号,那个刀或杖就会一段一段的折坏,既不能打,又不能杀。这些都是说一个人只要有修行,随时都能获得三宝的加护。
(四)常得人天尊敬
一个有修行的人,他的举止安详,语言慈和,富于慈悲心,无论到那里,都会受到人天的尊敬。譬如坐车子也会有人让坐,处处都会受到礼遇。因此,一个修行人,要好好爱惜自己的身份,保护自己的人格。
佛住世时,大弟子须菩提在岩中宴坐,入定在空三昧的禅思中,那甚深的功行,感动了护法诸天,很多的天人出现在空中,散着天花,一朵朵彩色缤纷,都飘落在须菩提面前,并且合掌赞歎道:
“尊者!在世间上做人,有高远的名闻,有众多的财宝,并不让人觉得尊贵。即使那些国王、富豪,他们一样的终日给烦恼欲望所囚。尊者!世间上真正尊贵的是如你这样的大修行者,你的威德之光,照彻了天宫。伟大的须菩提!请接受我们天花的供养,我们向你顶礼,表示我们的敬意。”
又有一次,须菩提患病,使他感到身心疲惫。这时,护法的帝释天带领了五百人向须菩提奏乐问病。
唐朝道宣律师,跟随师父听律一遍即欲游方,师父呵止,令道宣听完十遍。后来道宣律师持律精严,为世间所少有。一日,道宣律师夜行山路,因道路崎岖,甚为难行,几乎要摔跌时,忽然,有一天神将他扶住。道宣律师问道:
“你是什么人?”
对方答道:“博叉天王之子张琼,因师戒德严谨,故来护卫。”
由此我们知道,一个修行的人时时能获得人天的尊敬与护持。
(五)可以明心见性
俗语有云:“玉不琢不成器。”古时的磨镜也是一样,若不经过一番琢磨,则镜子的亮光将显现不出来。越是上等的艺术品,所须的琢磨工夫越多。人类亦然,佛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能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如同空中的乌云覆住了太阳的亮光,惟有除去烦恼的乌云,才能显出真如本性。如何驱除烦恼的乌云?这就非得要靠修行的力量,惟有修行,才能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惟有修行才能证得真如实相。
自古以来多少高僧大德都是从苦行中磨练出来的,譬如六祖慧能大师在桩米房中桩米,雪峰禅师当饭头,印光大师当行堂;又有以弘法利生做为修行,以从事文教工作做为修行。诚如俗语所谓“不经一番寒彻骨,那得梅花扑鼻香”,自古没有天生的释迦,也没有自然的弥勒,因此,一个人要有成就,必须精进不懈;要明心见性,必须认真修行。
(六)永断生死苦恼
人生在世,最苦的莫过于生死,当一个亲人临命终时,那一份生离死别的苦楚,如刀刃在心上乱割,真是肝肠寸断。如何才能免去这种痛苦,佛陀告诉我们,惟有永断生死苦恼,进入不生不灭的涅槃。怎么样才能永断生死苦恼进入涅槃呢?佛说:惟有修行。
一个人若不修行,则永远不能出头。平时若只做些功德,至多仅能获得人天果报,虽然在天界得以享福,但当福报尽了,仍须堕落受苦,不能出离生死。惟有发出离心,厌离尘世的欲望,不为欲望所缚;再以入世的精神,从事弘法度众的工作,才能出离三界的生死苦海。过去诸佛,以及大菩萨等,能出离生死苦海,逍遥于常寂光中,都是经过多生多劫的刻苦修行与磨练,才能有所体证。因此,各位若想永断生死苦恼,大家还是认真修行吧!
最后,让我举出经中所说的修行能得十种自在给各位知道。所谓“修行十自在”,即是:1.时自在-命自在,2.处自在-心自在,3.物自在-舍自在,4.周遍自在-业自在,5.大小自在-生自在,6.有无自在-心自在,7.动静自在-信自在,8.深浅自在-愿自在,9.无碍自在-法自在,10.不自在亦自在-智自在。
四.修行的方法
上面我们已经知道了修行的种类、层次,以及各种利益,最后让我告诉大家,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修行?我分下面四点说明:
(一)如何处理衣食住行
衣服,为蔽体之用,但求整齐、清洁、简单、朴素,不必奢求华丽,但也不能故意穿着垢腻破烂之衣,而表示修行。因衣服不整齐,或太华丽,将为世人所讥;若穿着太垢腻破烂,亦将为人所耻。佛陀曾教弟子于穿衣时,当念偈云:“若着上衣,当愿众生,获胜善根,至法彼岸。”“若着下裙,当愿众生,服诸善根,具足惭愧。”“若整衣束,当愿众生,检束善根,不令散失。”
说到饮食,乃为增益身心,不必拣挑美食。佛陀曾教诫弟子于饭食时,需作五种观想,即:
1.计功多少,量彼来处。
2.忖己德行,全缺应供。
3.防心离过,贪等为宗。
4.正事良药,为疗形枯。
5.为成道业,应受此食。
粒米维艰,来处不易,因此,吃饭时,不能作贱饭粒,想到农夫的辛苦,应带着感的心情,欢喜的受食;又想到为了资养色身,修行办道,更不能挑剔饮食的美恶。
至于住、行当以方便为宜,不应尽贪求享受。以佛法来说,一个修行的佛弟子,要时时警策自己的生活,不要流于靡烂,以禅悦为食,以道德为衣,以虚空为安住,以无牵挂、自在的心境为行,不必萦萦于物质的追求,而为物欲所束缚。
(二)如何安排身心世界
一个修行的人,虽然不必太重视于身心的安适享受,但也不能过份虐待自己的身心。有些人进餐时非山珍海味不能进食;穿着时,非绫罗丝绸不能为衣;居住时,非高楼洋房不能为屋;行走时,非轿车不能代步,在物欲洪流中迷失了自己,试问又如何修行办道?有些人适得其反,衣不衣,食不食,以表示自己的清高操守,若因此糟踏了自己的身心,又拿什么来修行佛道?佛说:“人身难得”,又说:“藉假修真”,因此,一个正信的佛弟子,要适当的安排自己的身心,不使迷失于物质的诱惑,又能精进于修行办道。
《法句经》说:“弓工调角,水人调船,材匠调木,智者调身。”
又《心地观经》说:“观自身如新生子,慈母怜愍,恒加守护。我身亦尔;若不守护,病之身心,即便不能有所修证。”
佛陀曾说:一个人得病有十种因缘,即:一、久坐不饭,二、食无贷,三、忧愁,四、疲极,五、婬妷,六、瞋恚,七、忍大便,八、忍小便,九、制上风,十、制下风。
一个修行的人,应该懂得安排自己的身心,虽四大假合的色身,却是一失人身,万劫难复。
(三)如何和谐人际关系
一个正信的佛教徒,在人际关系上,应该如何与人相处?我仅以十六个字做为相处之道,即“你大我小,你有我无,你乐我苦,你对我错。”一般人在人我之间所以常常发生争执,不外乎为了我大你小,我有你无,我乐你苦,我对你错等问题,如果在地位上,把大的让给他人,自己甘居于小位,争执就无从生起了;在物质上把多的、或有的给他人;在工作上、享受上,把轻便的、快乐的给他人;凡事错的自己承认,果真如此,则人我之间,绝无争执的事端,大家一定能够和乐相处。或许有的人会以为,把大的位置让人,把物质、享受等让人,自己承认一切错处,这岂不成为天下最大的傻瓜吗?其实,“大智若愚”,那被认为是最大的傻瓜,才是真正最有智能的。世间上的物质,不论积聚多少,终有散失用罄之时;崇高的权位,如希特勒、斯大林虽在位时叱吒风云,得心应手;但是,当柏林失陷、当大限来到时,再高的权位也如过眼烟云。辛苦争得来,又有什么真正属于自己?人生所要争取的,除了名位、物质、享受外,还有很多,譬如高尚的人格、精神上的信仰、逍遥自在的人生。众人要的功名富贵给他,众人不要的人格道德自己好好拥有。如此则不但在人际间可以与人和谐相处,自己在人生的修持上亦可获得良多。
(四)如何使用金钱财物
佛陀曾经说过:“金钱是毒蛇。”但一个在家修行的人,却不能没有金钱财物,妻子儿女的生活费、教育费、医药费,如果没有钱财又如何安置他们呢?但是,若一味地为赚钱而拼命,毫无精神的修持生活,钱财尽管再多,这种人生也未免太没有意义了。
一个佛教徒,除了日常生活所需外,还要挪出一部分钱来用于布施,因为一个人的福报有用尽的时候,恰如银行的存款,若不继续存储,则有用完之时,因此,必须为自己多种些福德;另外,也帮助了需要救济的人。
孝顺父母为人子该尽的职责,因此,在你的金钱中还要分出一些孝养父母,让父母在老年时能安然地过日子。此外,发展事业、储存急用、旅行参学等,在这里让我把它大约的划分一下,如十分之三作为生活、教育费,十分之三用于发展事业,十分之一布施社会,供养三宝,十分之一供养父母,十分之一参学旅行,十分之一储蓄,以备不时之需。
金钱只要取之有道,不必顾虑它是毒蛇,最重要的问题是使用金钱,若尽管储存、积聚,不知修福,不知供养,即使有再多的金钱又有什么益处?所以当一个人无常来临、大限一到时,还是赤手空拳的离开人世,留下庞大的家产,不是被充公,就是令兄弟阋墙,这岂不是枉费了一生的辛劳。
非常感谢各位,三天来大家从百忙中拨冗前来听讲,虽然路途遥远,却没有阻止大家听法的热忱;虽然座位拥挤,也没有令大家裹足不前。三天来,我以“生活与信仰”、“生活与道德”、“生活与修持”来讲解佛教与生活的关系,最后,我以“南传集经”的四句话,来作为三天讲演的总结,即:有信仰的人最富贵,具道德的人最安乐,肯修行的人最安住,有智能的人最可贵。最后,让我祈求三宝慈光加被,愿听闻佛法的人身心健康、合家安乐,谢谢各位!
《生活与修持(下)》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