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生活与修持(下)

  《星云大师讲演集》-生活与修持(下)

  

  (四)净土修行的层次

  “净土”这个法门,易行难信,在佛说阿弥陀经中,佛陀亦说念佛法门为世间难信之法。因此,要修持净土法门,当先建立信心,依信心为支柱,然后才能生起举动,才会因果圆满,否则佛门虽大,不度无信之人。有了信心,而后发愿,由愿生行,所谓信愿行为净土三资粮,譬如离家远行,一要资财,二要粮食,缺此二事,则难到达。

  信者:当笃信佛力,弥陀如来,在因地中,发四十八愿,愿愿度生,其中有“念我名号,不生我国,誓不成佛。”今因圆果满,我若念佛,必得往生。其次信佛力慈悲,摄受众生,如母忆子,子若忆母,如母忆时,一定蒙佛接引。

  愿者:愿以此生誓往西方,更愿既生西方,复回娑婆,度脱一切众生。

  行者:即老实念佛。

  信、愿、行,为修净土法门的诸行者,少不了的资粮。因此,古德的净土经论及现今的诸师净土论章等,凡谈及往生的要事,都离不了这三秘要之法。

  净土的修持法门很多,可大致分为三类,即:一、持名,二、观想,三、实相,修此三种法门,都可以生于净土。此中,实相念佛即是入第一义心,观佛法身实相,所得三昧,是真如三昧,亦名一行三昧。这一法门,本来属于禅宗,但因禅心所显的境界,便是净土,因此亦摄于净土法中。此法非上上根器,不能悟入,故中下两根,便不能普及,所以在净土法中,很少有人提倡,而归禅门去提倡。

  其次是观想念佛,这是依照观无量寿经中,对于阿弥陀佛极乐国的依正庄严,作十六种观法,观行若得纯熟,则开目闭目,皆是极乐,立可转此娑婆为净土,即身便能畅游极乐,功效之大,不可言喻,修此法所得之三昧,为般舟三昧,亦名佛立三昧。只是这种观法微细深玄,有五种难成:一者、根钝则难成,二者、心粗则难成,三者、无善巧方便则难成,四者、认识不深刻则难成,五者、精力不足则难成。若要根利、心细、聪巧,还要印象深刻、精神强旺,实在不容易,因此,这种法门也不能普及,亦属难行门。

  再次就是持名念佛了,持名比上述二种念法容易得多,不论上中下根机,皆能念佛,若念到一心不乱,便能得三昧,所得三昧,是念佛三昧。持名念佛一法,经过二千年来,佛门大德不断提倡和实行的结果,已成为最普遍、最深入民间的佛法。

  持名念佛的方法,因念佛时的环境和心境,以及念佛人的根器不同,因此念法也有种种的不同。诸如:

  1.高声念:念时声音洪大,其效用可治昏沈,提起精神,扫除杂念。

  2.默念:口不出声,但在心里明明白白,适用于公用共场所或旅游。

  3.金刚念:声调在高声与默念之间,一句句口念分明,耳听分明,想分明,佛声能在身口意中不散失便为金刚念。

  4.追顶念:字句紧急,一声追一声,中间毫无空隙,因此杂念无从生起。

  5.觉照念:一念念回光返照,向于自性。

  6.观想念:一面念佛,一面观想佛身相好,佛国庄严。

  7.礼拜念:拜佛念佛同时进行。

  8.记数念:以念珠记念佛次数。

  9.十口气念:以尽一口气为度用追顶法念佛,当出气已促,再吸一口气方能续念,名为一口气,如是十次,故名为十口气念。

  如何持名念佛,可随各人根机、环境而定,唯需念到浑然忘我,如古人所云:“念而不念,不念而念。”蕅益大师说:“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

  (五)一般修行的层次

  除了上述菩萨、罗汉、修禅、修净土者有其修行的层次外,这里让我再告诉各位有关一般修行的层次。首先说到皈依三宝,三宝是佛法的总纲,皈依三宝,是进入佛门的第一课。一个发心学佛的人,第一步必须先皈依三宝,皈依三宝的人才算是真正的佛教徒。三宝的功德无量无边,若不皈依三宝,则无缘受用。

  皈依三宝以后除尽形寿,以至诚心来受持外,进一步还要受持五戒,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能不杀生,则得健康长寿;能不偷盗,则得大富大贵;能不邪淫,则能家庭和谐;能不妄语,则能受人赞誉;能不饮酒,则不乱性。受持五戒而能持戒清净的,可说是众福之所归。由于能持净戒,现生不受国法,且能受到社会的尊重,真是人天爱戴,天龙护持。从受三皈而持五戒,可说在修学的路程上又进了一层。

  佛法中,从发心信仰到究竟证悟,尚有解、行的修学过程,皈依三宝,进而受持五戒,是修持的表现。大毘婆娑论说:“有信无智,增长愚痴;有智无信,增长邪见。”这是说明发心学佛,除了信仰以外,“解”“行”并重更为重要的阶段。

  从受持五戒,进而持八关斋戒,这是更向佛道前进一步。在家的佛弟子,不能出家修行,而对于出家生活,却又非常钦慕,因此佛制有八关斋戒,即在一日一夜间学习出家行。

  在佛法中,佛陀曾依修学者的环境、根性,而制订不同的应守的规律,除五戒、八关斋戒外,有十善业为德行的根本。十善业,在大乘佛法中,属菩萨戒,亦为人、天、声闻、缘觉等一切善行的根本。如“海龙王经”所说:“十善业道,是生人天、得学无学诸沙门果、独觉菩提,及诸菩萨一切妙行,一切佛法所依止处。”

  由此可知,发心学佛,除受持净戒外,更需进一步在日常生活中广修善业,除上述十善业外,应以“八正道”为生活的准绳。所谓“八正道”,即正当的见解、正当的思惟、正当的语言、正当的职业、正当的生活、正当的禅定、正当的忆念、正当的努力。将佛法揉和在生活中,堪称为一个正信的佛弟子。

  佛陀的弟子中有小乘的声闻、缘觉,以及大乘的菩萨,正信佛弟子从发心学佛、持戒修善,更应由自利进而利他,由自度进而度人。自利利他、自度度人为菩萨的发心。在家修行者,除自身修持外,更应发心修持菩萨行,即发心护法,协助法务进行,或作利益他人事业。所谓修菩萨行,不出六度。“度”即梵语波罗密多,为到彼岸,即修行者依菩萨乘,如乘一大船,能由生死苦恼的此岸,而解脱度到涅槃的彼岸,完成自利利他的事业,而证佛果。

  六度,即一、布施:以金钱去救济贫苦者;或以自己所修学之佛法,去劝化他人,使之共闻佛法,离苦得乐;或牺牲自己所有,去救度一切众生。二、持戒:自己遵守佛陀的规律,再以所修的善法去摄受他人,同受法益。三、忍辱:忍受他人的破坏怨恨、讥讽,以及一切的苦恼。四、精进:能勤断一切恶,勤修一切善,勤度一切众生。五、禅定:身心安定,不受动摇。六、智能:勤修一切事理正智。

  菩萨六度的精神,是积极的、恳切的,而具有甚深意义的。这种微妙、深奥的道理,是佛陀在过去无量劫所亲证修验的。只有信仰佛教的弟子们,才有机缘闻此大法,因此,一个正信的佛弟子,必须躬亲实践。护持佛法,令佛法深入民间;以真诚恳切的态度去创造事业,福利社会人群。若能人人都信奉佛教,进而勤修六度法门,自利利他,则社会安定、国家和乐、世界太平的理想净土将不难实现。

  三.修行的利益 

  上面讲过了各种修行的层次,现在让我再讲些修行的利益,我将修行的利益归纳下列六种:

  (一)训练身心强健

  修行可以使身心强健,譬如拜佛,晨起拜佛,睡前拜佛,是一种最好的健身运动;如饭后跑香,帮助消化,俗语亦说:“饭后千步走,活到九十九。”又如朝山礼佛,一则可以接触大自然,舒展心胸,一则可以增长信心,广结善缘。

  说到称名念佛,则是修养心性的一种妙法,譬如等候公车,百无聊赖,与其为车子久久不来而烦躁,不如静心念佛,毫无气恼。

  打坐、修观,亦是澄净思虑的最好方法。

  信仰佛教,不可把他看做百宝灵丹,一般人无理的要求是以为一有信仰,就没有痛苦,没有死亡。其实,烦恼痛苦、生老病死乃人生必然的现象。只是,有了信仰,有了修行以后,身心的力量加强了,可以无惧于生老病死之苦,如证果阿罗汉,一日一食,树下一宿,山林水边,逍遥自在。原因是有了修行以后,身心的抵抗力增强,对于外在物质的缺乏、灾难苦恼等都能够忍受;若毫无修行,则心力脆弱,见到别人轿车、洋房的生活,内心受不了诱惑,因此,苦恼不堪。所以说修行可以令身心强健。

  (二)净化烦恼习气

  一个人的大小烦恼之多,如同恒河沙数,若没有修行,则绝对无法对治;习气亦然,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经中有大迦叶闻歌起舞、舍利弗照镜子的记载,这些都是过去生中遗留下来的习气,可知积习之深。若欲净化这些习气,惟有修行才是最根本的办法。

  当你烦恼的时候,该怎么对治?诵经、拜佛、观想佛陀的慈容,或者高声念佛,藉佛的慈悲力来化除你的烦恼。当你拜佛时,专心一意,头虽然低下去,但是心灵却因此而升华。当你拜佛而获得法喜时,无明烦恼也因此而消失净尽。一个不懂得修行的人,当烦恼生起,无法自抑,因此大发脾气,与人争执,非但烦恼不能消除,反而旧恨未去,又添新愁。在普门品中,佛陀告诉无尽意菩萨说:“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所以佛陀告诉我们要修行,修行可以获得很多益处。

  (三)蒙受三宝加护

  一个修行的人,眼睛不乱看,耳朵不乱听,嘴巴不乱说,心里不乱想,身体不乱做坏事,当身口意三业清净时,即使三宝慈光不加被,本身亦会清净。何况做各种功德,修各种善行,人间天上都赞美了,三宝岂能不加护持呢?所谓“得道者昌”,一个善良的人尚能获天降祥瑞,何况一个修行的人?

  佛陀在菩提树下修行时,曾感猿猴献菓;唐朝善导大师,一心念佛,非力竭不休,虽寒冰亦须念至流汗,以表至诚。因此,后来,善导大师每…

《生活与修持(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生活与道德(上)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