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同學的惠空法師,曾任過“中道社”的社長。“晨曦社”初以“慈光學社”爲名,臺大校長錢思亮希望社團在校園內應以學術性爲重,認爲“慈光”宗教色彩太濃,建議改名。我以此事爲例,在座談中深有感觸地談到: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四十年過去了,周宣德先生當年播下的種子,成長爲今天的惠空、大航、法藏等中青年法師,可說是這場大專青年學佛運動所收獲的最直接的成果。用佛學論文獎學金、學生佛學社團、佛學夏令營等方式,形成了佛教與社會之間的良性互動,不僅提升了整個教團的信仰、組織和文化水准,亦推動了現代佛學思想的形成和發展,出現了類似于基督教“解放神學”、“政治神學”、“婦女神學”的新思潮。仍以“人間佛教”思想爲例,它已經從早期的社會適應層面,提升到社會關懷和社會批判層面。昭慧法師以護教衛法的鬥士形象而名噪全臺灣,同時也以同教內同道所打的二場筆戰而樹立起鼓吹社會批判、倡導女權的新形象。一場是同現代禅的李元松、溫金柯等人爭論佛教應否參政議政,疾呼“當衆生苦難是來自政治人物的惡行﹑政治製度之不良或政策措施之不當時﹐任何有宗教良知的宗教師,都不能抱持駝鳥心態。”一場是同以《僧伽》雜志爲陣地的惠空、法藏等比丘間展開的關于“八敬法”的爭論。昭慧的思想在知識青年中頗有群衆基礎,在比丘尼人數占出家人絕對多數的臺灣佛教界,昭慧關于僧團組織的言論恐怕無法等閑視之。
第叁、李炳南、南懷瑾等前輩推動的居士運動,以及以慈航法師的肉身、廣欽和尚的舍利子等神聖現象所激發的宗教熱忱,則極大地開發了佛教的傳統資源。因爲佛教能夠存在于世間的根據,恰恰是它不共世間、向內訴求的內證法門。對個人而言,畢生的精力可以或偏重于修行,或側重于社會慈善事業,或致力于文化學術事業,叁千威儀、八萬細行皆通向解脫道。但就整個教團而言,堅持佛教的神聖性和宗教品格,同現代化轉向中的人間化、理性化、學術化,二者是體與用、理與事、源與流之間的辯證關系,相輔而又相成。
叁、“泡沫佛教”與返樸歸真的潛流
在佛教向世俗社會快速普及的同時,也産生了“邊緣化”問題,就是在大量吸納並消耗社會資源的同時,也在大量消耗自己的宗教資源。所謂“邊緣化”,就是偏離作爲佛教根基的出離心和內證精神,僅僅滿足于在社會層圈和文化層圈中較爲淺層和表層的效應,其負面影響,就是造成“泡沫佛教”現象,在表面繁忙熱鬧的大場面下,恰恰是修證法門的缺位﹗“泡沫佛教”同最近幾十年寺院經濟的急劇膨脹相關,山頭林立的教團現狀,更加重了資源的重複與浪費。其實,在臺灣也早有人提到,從佛教發展史來看,早期教團的分裂,及中國屢次引起的排佛運動,都無法排除其中寺院過于富有及其帶來僧團腐化的經濟因素。江燦騰在臺灣《佛教文化》1991年11月號上,發表題爲《臺灣寺院經濟的來源與管理》的社論,和《當前臺灣寺院經濟問題的省思》一文,就告誡必須考慮到佛教資源的合理分配問題。不要將臺灣社會環境所能提供的資金,作幾乎窮盡式地汲取。應該事先考慮到,一旦資源不足時,又如何維持龐大的道場開銷,以避免發生“樹倒猢狲散”的淒涼狀況。去年發生的東南亞金融危機,已經提醒我們:當泡沫經濟消退時,在其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泡沫佛教”也必然消散!如果我們不能前瞻性地應對泡沫消散以後的臺灣佛教,至少不要在基礎本來就薄弱的大陸佛教中再製造泡沫了!
在臺灣,越來越多的人對佛教、尤其是漢傳佛教的過分世俗化産生不滿,這從最近十年來藏傳、南傳佛教,以及標榜修證法門的新興宗教和宗派在臺灣快速發展可見一斑。十年前,經遊祥洲博士介紹,我在上海曾見過時爲靈泉寺住持的惟覺法師。後來聽說他在大陸續上了虛雲禅師的法脈。在短短的十年中,惟覺的中臺山迅速崛起,成爲當今四大山頭之一。1996年夏天,有132名大專青年在中臺禅寺出家,成爲舉世震驚的“中臺山事件”。是年,耐人尋味的是,與世俗社會保持緊密聯系的佛光山突然宣布“封山”,以潛沈下來充實內部。從這一系列迹象中,不難看出臺灣佛教界正湧動著一股厭棄世俗化,向傳統修證道路複歸的潛流。惠空法師發起的禅學研討會,正是應運而生的産物。他在主席致詞中,對此有很深的感慨,“很多法師、居士、教授、學者,大家談到禅修的問題時,都感受到在某一個範圍、某一個層面上,都有彷徨無助的感覺!”會議期間,以弘揚印順思想爲職志的宏印法師,送我一本由呂勝強居士編輯的《妙雲華雨的禅思——印順導師止觀開示集錄》。他同意我的看法,編印此書的目的,就是爲了糾正世人認爲印順法師僅僅是學問僧,而不重視修行的誤解。
佛教既是重自內證的宗教,故佛教之權威性與合法性,也就建立在現量(證悟)之基礎上。但“證”“悟”是很難得出一個客觀衡量標准的主觀性體驗,也是最容易爲外道神棍胡說八道的話題。現代禅的創始人李元松和理論骨幹溫金柯,都曾受惠于印順法師的法乳之恩。溫金柯動情地說,正是在印順的理性精神洗禮下,他們才感到以印順的崇高地位,其思想體系中對修證的忽略,實在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現代禅曾批評印順人間佛教思想淺化了大乘菩薩道精神,對此質難我曾當面請教印公:“關于菩薩留惑潤生,永不證悟,度脫衆生的問題。既然自己都度不了自己,將要如何來度衆生呢?”印順法師語重心長地指出:“最重要的是要發菩提心,及永度衆生的精神;包括開悟在內,都是無數世之熏習,時機成熟才會成就,故勿急功近利!要盡未來際行菩薩道!”
只有政治、宗教、學術叁極的平衡,才能保持整個社會的祥和穩定。只有信仰、社會、文化叁大層圈的協調,才能使佛教得到健康發展。何謂邊緣,何謂核心?端在于我們從哪個角度去看。最滑稽的事情,莫過于不安其位,成爲無所憑依的邊緣人。須知: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
(刊于《佛教文化》1999年第1期)
《第叁只眼看臺灣佛教》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