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第三只眼看台湾佛教▪P2

  ..续本文上一页同学的惠空法师,曾任过“中道社”的社长。“晨曦社”初以“慈光学社”为名,台大校长钱思亮希望社团在校园内应以学术性为重,认为“慈光”宗教色彩太浓,建议改名。我以此事为例,在座谈中深有感触地谈到: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四十年过去了,周宣德先生当年播下的种子,成长为今天的惠空、大航、法藏等中青年法師,可说是这场大专青年学佛运动所收获的最直接的成果。用佛学论文奖学金、学生佛学社团、佛学夏令营等方式,形成了佛教与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不仅提升了整个教团的信仰、组织和文化水准,亦推动了现代佛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出现了类似于基督教“解放神学”、“政治神学”、“妇女神学”的新思潮。仍以“人间佛教”思想为例,它已经从早期的社会适应层面,提升到社会关怀和社会批判层面。昭慧法师以护教卫法的斗士形象而名噪全台湾,同时也以同教内同道所打的二场笔战而树立起鼓吹社会批判、倡导女权的新形象。一场是同现代禅的李元松、温金柯等人争论佛教应否参政议政,疾呼“当众生苦难是來自政治人物的恶行﹑政治制度之不良或政策措施之不当時﹐任何有宗教良知的宗教师,都不能抱持驼鸟心态。”一场是同以《僧伽》杂志为阵地的惠空、法藏等比丘间展开的关于“八敬法”的争论。昭慧的思想在知识青年中颇有群众基础,在比丘尼人数占出家人绝对多数的台湾佛教界,昭慧关于僧团组织的言论恐怕无法等闲视之。

   第三、李炳南、南怀瑾等前輩推动的居士运动,以及以慈航法師的肉身、广钦和尚的舍利子等神圣現象所激发的宗教热忱,则极大地开发了佛教的传統资源。因为佛教能夠存在于世间的根据,恰恰是它不共世间、向內诉求的內证法门。对个人而言,毕生的精力可以或偏重于修行,或侧重于社会慈善事业,或致力于文化学术事业,三千威仪、八万细行皆通向解脱道。但就整个教团而言,坚持佛教的神圣性和宗教品格,同现代化转向中的人间化、理性化、学术化,二者是体与用、理与事、源与流之间的辩证关系,相辅而又相成。

  三、“泡沫佛教”与返朴归真的潜流

   在佛教向世俗社会快速普及的同时,也产生了“边缘化”问题,就是在大量吸纳并消耗社会资源的同时,也在大量消耗自己的宗教资源。所謂“边缘化”,就是偏离作为佛教根基的出离心和內证精神,仅仅滿足于在社会层圈和文化层圈中较为浅层和表层的效应,其负面影响,就是造成“泡沫佛教”現象,在表面繁忙热闹的大场面下,恰恰是修证法门的缺位﹗“泡沫佛教”同最近几十年寺院经济的急剧膨胀相关,山头林立的教团现状,更加重了资源的重复与浪费。其实,在台湾也早有人提到,从佛教发展史来看,早期教团的分裂,及中国屡次引起的排佛运动,都无法排除其中寺院过于富有及其带来僧团腐化的经济因素。江灿腾在台湾《佛教文化》1991年11月号上,发表题为《台湾寺院经济的来源与管理》的社论,和《当前台湾寺院经济问题的省思》一文,就告诫必须考虑到佛教资源的合理分配问题。不要将台湾社会环境所能提供的资金,作几乎穷尽式地汲取。应该事先考虑到,一旦资源不足时,又如何维持庞大的道场开销,以避免发生“树倒猢狲散”的凄凉状况。去年发生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已经提醒我们:当泡沫经济消退时,在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泡沫佛教”也必然消散!如果我们不能前瞻性地应对泡沫消散以后的台湾佛教,至少不要在基础本来就薄弱的大陆佛教中再制造泡沫了!

   在台湾,越来越多的人对佛教、尤其是汉传佛教的过分世俗化产生不滿,这从最近十年來藏传、南传佛教,以及标榜修证法门的新兴宗教和宗派在台湾快速发展可見一斑。十年前,经游祥洲博士介绍,我在上海曾见过时为灵泉寺住持的惟觉法师。后来听说他在大陆续上了虚云禅师的法脉。在短短的十年中,惟觉的中台山迅速崛起,成为当今四大山头之一。1996年夏天,有132名大专青年在中台禅寺出家,成为举世震惊的“中台山事件”。是年,耐人寻味的是,与世俗社会保持紧密联系的佛光山突然宣布“封山”,以潜沉下来充实内部。从这一系列迹象中,不难看出台湾佛教界正涌动着一股厌弃世俗化,向传统修证道路复归的潜流。惠空法师发起的禅学研讨会,正是应运而生的产物。他在主席致词中,对此有很深的感慨,“很多法师、居士、教授、学者,大家谈到禅修的问题时,都感受到在某一个范围、某一个层面上,都有彷徨无助的感觉!”会议期间,以弘扬印顺思想为职志的宏印法师,送我一本由吕胜强居士编辑的《妙云华雨的禅思——印顺导师止观开示集录》。他同意我的看法,编印此书的目的,就是为了纠正世人认为印顺法师仅仅是学问僧,而不重视修行的误解。

   佛教既是重自内证的宗教,故佛教之权威性与合法性,也就建立在现量(证悟)之基础上。但“证”“悟”是很难得出一个客观衡量标准的主观性体验,也是最容易为外道神棍胡说八道的话题。现代禅的创始人李元松和理论骨干温金柯,都曾受惠于印顺法师的法乳之恩。温金柯动情地说,正是在印顺的理性精神洗礼下,他们才感到以印顺的崇高地位,其思想体系中对修证的忽略,实在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现代禅曾批评印顺人间佛教思想浅化了大乘菩萨道精神,对此质难我曾当面请教印公:“关于菩萨留惑润生,永不证悟,度脱众生的问题。既然自己都度不了自己,将要如何来度众生呢?”印顺法师语重心长地指出:“最重要的是要发菩提心,及永度众生的精神;包括开悟在内,都是无数世之熏习,时机成熟才会成就,故勿急功近利!要尽未来际行菩萨道!”

   只有政治、宗教、学术三极的平衡,才能保持整个社会的祥和稳定。只有信仰、社会、文化三大层圈的协调,才能使佛教得到健康发展。何谓边缘,何谓核心?端在于我们从哪个角度去看。最滑稽的事情,莫过于不安其位,成为无所凭依的边缘人。须知: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

  (刊于《佛教文化》1999年第1期)

  

《第三只眼看台湾佛教》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