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悲憤而後有學--歐陽竟無文集 第六編《儒典研究》《中庸》傳 緒言

  《中庸》傳

  緒言

  一、學有概論,乃有系統,雖不得全,猶知其概。孔學有系統談,止是《中庸》一書,《大學》猶所不及。顧幸有概論,而又爲鄉願所誣,則與無概論等。雖然,概論而原無,不害其無;概論而亂有,實害其有。故欲探學,必辨概論。

  二、認寂本體。人非喪心病狂,無不知重自家本體。何爲本體?寂滅是也,寂滅非頑空無物也,乃****淨盡,滅無一亳,而後天理純全,盡情披露,寂滅寂然,是其相貌,故寂滅爲本體也。天下充量,動曰全體,全體者,廣大義,顧廣大誰逾于寂?天下至竟,動曰實體,實體者,精微義,顧精微誰逾于寂?是故寂之爲體也。體但名字,廣大精微之寂,則實相也。人但緣目前小境,不肯緣全體大寂者,小兒不知天廚糗備,自不舍手中餅餌,無怪然也。此有叁事:一、錯;二、駭;叁、怖。達者則異。一錯者,不知****亳不可留,不知天理別有乾坤,但認寂滅全體無存,此其錯也。韓愈誤清淨寂滅,遂惡清淨寂滅,並使千載至今,張冠李戴,豈不冤哉!人何以服韓而不信聖書難讀也,習易從也,蔽之爲害也,須辨也。演若達多,晨朝攬鏡,自怪其頭,駭絕狂走,蓋由誤來,乃至惡自而駭自,甯有目而返自,故宜辨急也。誤而駭,駭而怖,然無可怖,魚日在水中,人日在寂中,寂焉可離,怖亦不得,但辨之,即啞然也。故欲研《中庸》,須先認寂。

  叁、爲衆立教。止有寂滅,是大王路,曾無人道歧于天道,然人質有殊,而皆可堯舜,是以方便,依天道性,立人道教。依天道性,雖雜染種,而隨順清淨種,由隨順趣向,而引發轉變,乃胎脫其凡家生于聖。是則教與非教之判,判之于寂滅清淨是依,流轉雜染是隨而已,而世見不知也。形色天性也,然是雜染種寄居清淨種之場,而不可隨也。教之爲舍染取淨依,于清淨而引發其種也。是故性無頓漸,而教有等差。

  四、切求功夫。功夫止是一,不已而已,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是也。性修非二,二則功夫全然不是;性修非一,一則已至,不用功夫,故曰不已。不欺也,善推其所爲也,苟能充之也,拳拳服膺也,固執也,立見其參于前也,在輿則同見其倚于衡也,一物也。心莫知其向,何所術而使之不已,然有二方便,曰:厚植善根,增上善知識。厚植善根,不外乎時習,譬如牧牛,若趨水草,狃之歸路,久則馴熟而有勢引。勢引者,根力強厚,如開導依,開前導後,謂之曰引。詩翁陳散原,一日謂予:作詩如有嗜好者,役命于瘾,轉輾不舍,功于是深,瘾之爲言引也。善知識者:一、人;二、法;叁、作觀;四、離擾。人,爲師友;法,爲圖書;作觀,如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如《淨行品》一百四十當願衆生;離擾,則可已之緣應遠離,持戒第一。

  五、非一人之中庸,非高談性命之中庸。談者曰:習定是個人事,然則治天下國家,須終日擾攘耶?叢挫之謂何?故知非一人之中庸,而天下之中庸。談者曰:中庸高談性命,何補經權?然則所謂九經不必一誠耶?離位育參贊,誠不知其複何所爲謂之實事。

  六、非鄉願中庸。中國自孟子後數千年來,曾無豪傑,繼文而興,蓋誤于鄉願中庸也。狂狷中庸,義利之界嚴,取資之路寬;鄉願中庸,義利之實亂,取資之徑封。似義實利,別爲一途,如半擇迦非男非女、亦男亦女,如不死矯亂非是非非、亦是亦非。其曰無過不及之謂中,則迷離恍惚,無地可蹈也;其曰平常之謂庸,隨俗浮沈,無萃可拔也。東海西海,聖人心理無不皆同,而斥爲異端,簡爲禅學,防爲淫聲女色,一不相避即入其玄,無非凡心支解聖量,遂使心思慧命,戕賊天下後世于邪慝之手,乃猶曰中庸法爾而然也,人皆盡承曰中庸法爾而然也,嗟乎冤哉!

  爲上六端,作《中庸傳》。

  民國二十九年(1940)一月歐陽漸述于江津支那內學院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