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傳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庸。中,即無思無爲、寂然不動之寂;庸,即感而遂通天下之故、之通。《莊子》: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適得而幾矣,因是已,已而不知其然之謂道,易窮則變,變則通也。寂曰大本,通曰達道,寂而通曰中庸。未發寂也,與寂相應而中節,發亦寂也,寂即隱也。《中庸》有隱名,無寂名,故曰《中庸》索隱之書也。
《中庸》叁大義,曰修道,曰素隱,曰不已。隱,道也;素隱,修道也,素隱而不已,修之成也。文诠叁義,爲叁科:曰略論,曰廣論,曰結論。第一科略論,有叁,初诠修道。人皆可以爲堯舜,而中下人多,特開方便,建立修道之教,雖修屬于人,而道則皆天,趣向于天,修而不已,成功則一,故于人道而溯源天道。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初诠修道。命猶道也,天命,天之道也,先天而天弗違之道,一陰一陽,現成天然也。繼之者善,成之者性,天命不已,貫徹終始,謂之性也。率性者,後天而奉天時之道,不思而得,不勉而中,從容中道,亦天然現成也。此率性,是生知安行事,自誠明謂之性,天道也。修道,以仁、禮所生也。有至德在位而作禮樂,爲國以禮,謂之爲教。此修道,是學知利行、困知勉行事,自明誠謂之教,人道也。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次诠素隱。天命不已之爲性,故須臾不離之爲道。須臾之不離是畢竟道,故不睹、聞之戒、懼,爲畢竟修。畢竟者,大本也;大本者,中也;中者,隱也,乃其所以爲中而素隱也。誠不可掩,大德必受命,虛妄則忽焉沒己,真實則日月常昭。用爲見顯,體是隱微;有大本之體中,然後乃有達道之用庸。君子慎獨,獨者隱也,乃其所以爲庸而素隱也。莫見乎隱,君子之道,費而隱也;莫顯乎微,鬼神之德,微之顯也。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後诠不已。本曰大,道曰達,量不局于一隅也,充大與達之量,必天地位、萬物育,其體在隱,其功在致。在隱,則喜怒哀樂未發上求,發皆中節上求;在致,則拳拳弗失仁勇上求,溫故知新上求。其次致曲,致而不已,至誠如神,可以贊天地之化育矣。人道天道,一也。
第二科廣論。文分六段:一段、廣修道之德;二段、廣道之隱;叁段、廣修之誠;四段、廣修之不已;五段、廣修道之禮;六段、廣致中庸之成。或分叁段:初、道隱,爲境;次、修誠、修不已、修禮,爲行;後、致成,爲果也。初段廣修道之德,有叁節: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
初節,小人反中庸。君子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所以時中。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是以無忌憚。君有短垣,而自逾之,無所不至矣。上天下澤履,履者禮也,爲國以禮,辨上下,定民志,大畏民志,此謂知本。本實先撥,天下大亂而不止矣。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
次節,民鮮能中庸。飲食過量不及,量是一事,飲食知味是一事。中不在過、不及上求,亦不在非過非不及上求,扪燭扣盤,盲焉得日?髻珠懷寶,不悟終貧。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
後節,君子能中庸。有二:初,分述達德;後,總明達德之行。初分敘達德,又叁:
子曰:“道其不行矣夫!”子曰:“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迩言,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爲舜乎!”
一不能中庸者,不如舜之知也。好問則裕,自用則小也。夫婦密迩,察以至天地也。君子以遏惡揚善,順天休命也。齊乎物論,道並行不悖也。素隱不已,用中于民也。
子曰:“人皆曰予知,驅而納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擇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子曰:“回之爲人也,擇乎中庸。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二不能中庸者,不如回之仁也。顔子心齋坐忘,叁月不違仁。
子曰:“天下國家可均也,爵祿可辭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子路問強。子曰:“南方之強與?北方之強與?抑而強與?寬柔以教,不報無道,南方之強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厭,北方之強也,而強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強哉矯!中立而不倚,強哉矯!國有道,不變塞焉,強哉矯!國無道,至死不變,強哉矯!”
叁不能中庸者,不如子路之勇也。辭爵不報,南方之忍;蹈刃不厭,北方之勁;皆不能中庸。君子和則中節,中爲天下立本,而始終不變。故聞柳下惠之風者,鄙夫寬,薄夫敦。聞伯夷之風者,頑夫廉,懦夫有立志。聞史魚之風者,邦有道如矢,邦無道如矢。此孔子所以惡鄉願而思狂狷也。
下總明達德之行。
子曰:“素隱行怪,後世有述焉,吾弗爲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廢,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見知而不悔,唯聖者能之。”
素隱之名立于此。素之爲言本也,隱之爲言寂也,不言本寂而言素隱,則中庸之言也。達德烏乎行?所以行之者,一也;一者、誠也。君子居素隱之名而行離道之怪,不誠非知也。然君子遵道而行,而不能始終不已,非仁也。君子依中庸行,不知而不悔,則神勇也。《易》曰:“龍德而隱者,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遁世無悶不見是而無悶,樂則行之,憂則違之。”確乎其不可拔也。怪行,雖有述而弗爲。中庸而不悔無所得行,地上無漏者行也。
二段廣道之隱。此有二節:一節、君子之道費而隱也;二節、鬼神之德微之顯也。費而隱,即道不離也;微之顯,即莫見莫顯也。此所謂素隱之中庸也。費而隱節又叁:初、費即是隱;次、隱不離費;叁、素位而行。夫費即是隱,芥子所以內須彌也。隱不離費,無量不出乎現量也,知隱周法界,而後費之大小可以不拘。君子居素位之行,而惟持有素隱之功,此其所以爲中庸也。豈不必素隱,而但素位之爲中庸哉!中庸叁大義,根依惟在素隱,修道立教,爲素隱而立教也;推行不已,爲素隱而不已也。明乎素隱一義,而後可以談彼二義。
君子之道,費而隱。夫婦之愚可以與知焉,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婦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猶有所憾。故君子語大,天下莫能載焉;語小,天下莫能破焉。《詩》雲:“鸢飛戾天,魚躍于淵。”言其上下察也。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此明道唯是隱也。道唯是隱,誠爲物體也。譬如百體,聽命天君,心不在焉,視而不見,不誠無物,無費不隱。誠,隱也;隱,寂也;寂,廣大精微也;廣大精微,無窮無盡也。有量有邊之費,即無窮無盡之隱之所寓。舉費,則夫婦與知能;舉隱,則聖固不窮盡。天地大小,費也,大猶有憾;莫載莫破,則無窮無盡之隱矣。飛躍造端,費也;戾天于淵,察乎天地,則無窮無盡之隱矣。費而隱,盈天地間皆道,盈天地間皆隱也。象山悟宇宙原是無窮無盡,悟宇宙內事即吾分內事,吾分內事即宇宙內事,知隱也。《楚辭·王注》:“費,光貌也,察視也。”
子曰:“道不遠人,人之爲道而遠人,不可以爲道。《詩》雲:“伐柯伐柯,其則不遠。”執柯以伐柯,睨而視之,猶以爲遠。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忠恕違道不遠,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于人。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庸言之謹,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盡,言顧行,行顧言,君子胡不慥慥爾?”
此明隱不離費也。盈天地間皆隱,故人之爲道,道不離乎人,彼不離乎此,恕不離乎忠,彼之所求,不離乎此之未能也。何謂道不離乎人、彼不離乎此耶?道不遠人者,人之爲道也;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若以道遠人,不可以爲道矣。若執柯伐柯,視此人之則,造彼人之治,人我之界存,道亦猶以爲遠矣。是以君子以人治人,但改而止。而,汝也。爲人君止于仁,爲人臣止于敬,爲人子止于孝,爲人父止于慈,與國人交止于信。改止,君改其不止于仁,臣改其不止于敬,子改其不止于孝,父改其不止于慈,交改其不止于信而已,所謂思不出其位也。何謂恕不離乎忠耶?能止曰忠,充忠之量曰恕,但是一施,無間乎人之與己,一貫之爲,吾道也。何謂彼之所求、不離乎此之未能耶?人二而道一,人封而道通也。隱不離費,是故君子處費而素隱,言行于庸,必求乎中節而應乎中,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也。言行者,君子之所以動天地也,可不慎乎!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則無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徼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鹄,反求諸其身。”君子之道,辟如行遠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詩》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樂且耽。宜爾室家,樂爾妻孥。”子曰:“父母其順矣乎!”
此明素位而行也。盈天地間皆隱,君子能素隱,故行但素位,素位即所以素隱也。隨其行于富貴、貧賤、夷狄、患難之位,而無不得其自于中庸之隱。無不得其隱,則所謂不陵、不援,不怨、不尤,俟命而反求,亦何憚而不爲欤?卑迩而高遠,宜家而父母順,亦無非素得其…
《悲憤而後有學--歐陽竟無文集 第六編《儒典研究》中庸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