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隱而已。君子本素隱之中庸,而行于素位,鄉願則創素位之中庸,而不言素隱。媚世求容,何所用涼涼踽踽、藏身求固,何必不憧憧爾思?乃使天下之人循習安常,老死牖下,曾無豪傑,不文而興,醉夢悠悠,安知身外?蓋未有害于爾家、凶于爾國之至于此極也。
下第二節,微之顯也。微之顯,又二:初、鬼神體物之顯;次、先王製禮之顯。
子曰:“鬼神之爲德,其盛矣乎!視之而弗見,聽之而弗聞,體物而不可遺。使天下之人,齊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詩》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夫微之顯,誠之不可掩如此夫!”
此鬼神體物之顯也。死歸于土,謂之爲鬼。其氣則發揚于上,爲昭明焄蒿淒怆,百物之精有所附麗,謂之爲神。神,聰明正直而一者也,總一誠之爲之也。鬼神不可視聽,微之至也。然爲物體,無物可遺,則顯之至矣。至誠交于神明,如在格思,顯至如此,又可掩欤?誠不可掩而必舉鬼神者,鬼神隱也,隱而後誠也。
下,先王製禮之顯。亦二:一、舜受命之顯;二、文王以武周製禮之顯。先王與鬼神合德,立于禮,猶不遺于體。
子曰:“舜其大孝也與!德爲聖人,尊爲天子,富有四海之內,宗廟飨之,子孫保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故栽者培之,傾者覆之。《詩》曰:“嘉樂君子,憲憲令德……宜民宜人,受祿于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故大德者必受命。”
舜受命之顯如此。
子曰:“無憂者,其唯文王乎!以王季爲父,以武王爲子,父作之,子述之。武王缵大王、王季、文王之緒,壹戎衣而有天下,身不失天下之顯名,尊爲天子,富有四海之內,宗廟飨之,子孫保之。武王未受命,周公成文武之德,追王大王、王季,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禮。斯禮也,達乎諸侯、大夫,及士、庶人。父爲大夫,子爲士,葬以大夫,祭以士;父爲士,子爲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期之喪,達乎大夫;叁年之喪,達乎天子;父母之喪,無貴賤,一也。”子曰:“武王、周公其達孝矣乎!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春秋,修其祖廟,陳其宗器,設其裳衣,薦其時食。宗廟之禮,所以序昭穆也;序爵,所以辨貴賤也;序事,所以辨賢也;旅酬下爲上,所以逮賤也;燕毛,所以序齒也。踐其位,行其禮,奏其樂;敬其所尊,愛其所親;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郊社之禮,所以事上帝也;宗廟之禮,所以祀乎其先也。明乎郊社之禮、禘嘗之義,治國其如示諸掌乎!”
文王以武、周製禮之顯如此!五禮莫大于喪祭,叁年之喪,達乎天子,但有良心而無貴賤,立人道之大本,物之受命于心也。廟中者,四竟之象也,族姓之不淆也,上下之有序也,才能之有選也,群衆之得情也,老之有敬尊也,一日之有事,一國之化治也。禮樂而尊親,死亡而生存,事帝祀天,皆以至誠之極。達至微于至顯之場,雖參天贊化而不難,又何有于治國!
叁段廣修之誠。自“哀公問政”,至“擇善而固執之者也”,《家語》亦載此文。有四節:初、明修道之概端;次、明行道以德,行德以誠,終無頓漸之別而始有引導之宜;叁、明修身以及天下國家,不外知叁行一;四、明誠與誠之者,其始有別,而終則同。
哀公問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人道敏政,地道敏樹。夫政也者,蒲盧也。故爲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親親爲大。義者,宜也,尊賢爲大。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禮所生也。在下位不獲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親;思事親,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此明修道之概端也。爲政在人,人必修身而修道。修道以仁義,而極于禮,故君子修身事親,而極于知人知天。知人則俟聖不惑,知天則鬼神無疑,此唯誠爲能。誠者天之道也,天道者誠也。
下明行道以德、行德以誠,終無頓漸之別,而始有引導之宜。
“天下之達道五,所以行之者叁。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達道也。知、仁、勇叁者、天下之達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
此明行道以德、行德以誠;五、叁,一是也。
“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子曰:“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
此明終無頓漸之殊,而始有引導之宜也。朱氏雲: “聞道有蚤莫,行道有難易,自強不息,其至則一。”呂氏雲:“愚者自是,自私者殉欲,懦者甘下人,好學非知,然足破愚;力行非仁,然足忘私;知恥非勇,然足起懦。”
下明修身以及天下國家,不外知叁行一。
知斯叁者、則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
此知叁也,用誠之具也。下,行一也,用誠于所事之九經也。
凡爲天下國家有九經,曰:修身也,尊賢也,親親也,敬大臣也,體群臣也,子庶民也,來百工也,柔遠人也,懷諸侯也。
九經之目。
修身,則道立;尊賢,則不惑;親親,則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則不眩;體群臣,則士之報禮重;子庶民,則百姓勸;來百工,則財用足;柔遠人,則四方歸之;懷諸侯,則天下畏之。
九經之效。
齊明盛服,非禮不動,所以修身也;去讒遠色,賤貸而貴德,所以勸賢也;尊其位,重其祿,同其好惡,所以勸親親也;官盛任使,所以勸大臣也;忠信重祿,所以勸士也;時使薄斂,所以勸百姓也;日省月試,既廪稱事,所以勸百工也;送往迎來,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遠人也;繼絕世,舉廢國,治亂持危,朝聘以時,厚往而薄來,所以懷諸侯也。
九經之事。
凡爲天下國家有九經,所以行之者,一也。
自修身以至治天下國家之事,壹是用誠爲本,猶《大學》之條目也。
下,明誠與誠之者,其始有別,而終則同。初、明善;次、天道人道,差而無差。
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跲,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在下位不獲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獲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獲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順乎親,不信乎朋友矣;順乎親有道,反諸身不誠,不順乎親矣;誠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誠乎身矣。
初,明善也。以四類徵豫之立,言行事道。而道自治民,五推而至明善,乃知止在于至善也。
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
次,天道人道,差而無差也。誠者,天道;誠之者,人道。標也。
繼之者善,成之者性,率性則全善在握也,全善在握無所事于智仁勇,不勉而無不仁,不思而無不知,從容而無不勇,此所謂誠者天道,行無所得行,入地聖人能之。其次,則誠之者人道,不能握全善,猶能明善而得一善,又能以仁勇而固執之也。釋也。
學問、思辨,是擇善事;笃行,是固執事;學知利行以之。知行不已,百倍其功,神勇若此,明強必矣,況非愚柔哉!困知勉行以之。惟有致力,曾無成敗,教有困勉,聖無獨據矣。廣釋也。
自成之誠,握全善之明,爲率性之性。自中得一善之明,執之不已,至自成之誠,爲修道之教。及其成功,誠明不二,天人無差。結也。
四段,廣修之不已。有四節:初、明天人不已之殊;次、明誠與不已之所以;叁、明不已之呈象;四、明不已是天與聖行之體。道以不已而大,功以不已而成,聖凡以不已而判,修道之具,不已而已,此孔學之惟一義也。
唯天下至誠,爲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其次致曲,曲能有誠,誠則形,形則著,著則明,明則動,動則變,變則化,唯天下至誠爲能化。至誠之道,可以前知。國家將興,必有祯祥;國家將亡,必有妖孽。見乎蓍龜,動乎四體。禍福將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誠如神。
此明天人不已之殊也。天道之聖,但以四事以充其量,以至于成,其性人性物性天地化育,盡而贊之,與天地合德矣。至夫人道之君子,不能四事充量,則必由六等之教推而致之。自初至終,念念不已,則亦至誠矣。夫所謂不已者,不已于不勉不思從容之聖道是也,道惟有一,頓亦由之,漸亦由之也。六等之中:善、信、美、大,是加行智,地前有漏境界;聖、神,是根本、後得智,地上無漏境界也。
其次致曲,曲一善也,一善而致之,可欲之謂善也。曲能有誠,誠自慊也;自慊而自得,有諸己之謂信也。誠則形,形則著,充于內者溢于外,成形暴著,充實之謂美也。著則明,煥乎其有文章,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也。凡此皆加行智也。明則動,有漏善引發無漏善也。動則變,變之爲易種也,煩惱相應有漏種如莠,寂滅相應無漏種如嘉禾,種各不同,趣向易位,謂之爲變也。變則化,渾然無漏,發生現行也,唯天下至誠爲能化,則根本智而入地矣,所謂大而化之之謂聖也。夫道一而已矣,是非歧二不謂之道,有漏、無漏異種之說,外典所無,此文有所義,應以內典釋而明之。釋而明之,而後千載以後聖凡有判,因果有趣,不系叁有,鹹入涅槃。至誠全體之明,在前而知後,物自呈形,不由人索,故至誠前知如神,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也。地…
《悲憤而後有學--歐陽竟無文集 第六編《儒典研究》中庸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