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隐而已。君子本素隐之中庸,而行于素位,乡愿则创素位之中庸,而不言素隐。媚世求容,何所用凉凉踽踽、藏身求固,何必不憧憧尔思?乃使天下之人循习安常,老死牖下,曾无豪杰,不文而兴,醉梦悠悠,安知身外?盖未有害于尔家、凶于尔国之至于此极也。
下第二节,微之显也。微之显,又二:初、鬼神体物之显;次、先王制礼之显。
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掩如此夫!”
此鬼神体物之显也。死归于土,谓之为鬼。其气则发扬于上,为昭明焄蒿凄怆,百物之精有所附丽,谓之为神。神,聪明正直而一者也,总一诚之为之也。鬼神不可视听,微之至也。然为物体,无物可遗,则显之至矣。至诚交于神明,如在格思,显至如此,又可掩欤?诚不可掩而必举鬼神者,鬼神隐也,隐而后诚也。
下,先王制礼之显。亦二:一、舜受命之显;二、文王以武周制礼之显。先王与鬼神合德,立于礼,犹不遗于体。
子曰:“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诗》曰:“嘉乐君子,宪宪令德……宜民宜人,受禄于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故大德者必受命。”
舜受命之显如此。
子曰:“无忧者,其唯文王乎!以王季为父,以武王为子,父作之,子述之。武王缵大王、王季、文王之绪,壹戎衣而有天下,身不失天下之显名,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武王未受命,周公成文武之德,追王大王、王季,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礼。斯礼也,达乎诸侯、大夫,及士、庶人。父为大夫,子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父为士,子为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期之丧,达乎大夫;三年之丧,达乎天子;父母之丧,无贵贱,一也。”子曰:“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春秋,修其祖庙,陈其宗器,设其裳衣,荐其时食。宗庙之礼,所以序昭穆也;序爵,所以辨贵贱也;序事,所以辨贤也;旅酬下为上,所以逮贱也;燕毛,所以序齿也。践其位,行其礼,奏其乐;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宗庙之礼,所以祀乎其先也。明乎郊社之礼、禘尝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
文王以武、周制礼之显如此!五礼莫大于丧祭,三年之丧,达乎天子,但有良心而无贵贱,立人道之大本,物之受命于心也。庙中者,四竟之象也,族姓之不淆也,上下之有序也,才能之有选也,群众之得情也,老之有敬尊也,一日之有事,一国之化治也。礼乐而尊亲,死亡而生存,事帝祀天,皆以至诚之极。达至微于至显之场,虽参天赞化而不难,又何有于治国!
三段广修之诚。自“哀公问政”,至“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家语》亦载此文。有四节:初、明修道之概端;次、明行道以德,行德以诚,终无顿渐之别而始有引导之宜;三、明修身以及天下国家,不外知三行一;四、明诚与诚之者,其始有别,而终则同。
哀公问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卢也。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此明修道之概端也。为政在人,人必修身而修道。修道以仁义,而极于礼,故君子修身事亲,而极于知人知天。知人则俟圣不惑,知天则鬼神无疑,此唯诚为能。诚者天之道也,天道者诚也。
下明行道以德、行德以诚,终无顿渐之别,而始有引导之宜。
“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
此明行道以德、行德以诚;五、三,一是也。
“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此明终无顿渐之殊,而始有引导之宜也。朱氏云: “闻道有蚤莫,行道有难易,自强不息,其至则一。”吕氏云:“愚者自是,自私者殉欲,懦者甘下人,好学非知,然足破愚;力行非仁,然足忘私;知耻非勇,然足起懦。”
下明修身以及天下国家,不外知三行一。
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此知三也,用诚之具也。下,行一也,用诚于所事之九经也。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
九经之目。
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
九经之效。
齐明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去谗远色,贱贷而贵德,所以劝贤也;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劝亲亲也;官盛任使,所以劝大臣也;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时使薄敛,所以劝百姓也;日省月试,既廪称事,所以劝百工也;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人也;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
九经之事。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
自修身以至治天下国家之事,壹是用诚为本,犹《大学》之条目也。
下,明诚与诚之者,其始有别,而终则同。初、明善;次、天道人道,差而无差。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
初,明善也。以四类徵豫之立,言行事道。而道自治民,五推而至明善,乃知止在于至善也。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次,天道人道,差而无差也。诚者,天道;诚之者,人道。标也。
继之者善,成之者性,率性则全善在握也,全善在握无所事于智仁勇,不勉而无不仁,不思而无不知,从容而无不勇,此所谓诚者天道,行无所得行,入地圣人能之。其次,则诚之者人道,不能握全善,犹能明善而得一善,又能以仁勇而固执之也。释也。
学问、思辨,是择善事;笃行,是固执事;学知利行以之。知行不已,百倍其功,神勇若此,明强必矣,况非愚柔哉!困知勉行以之。惟有致力,曾无成败,教有困勉,圣无独据矣。广释也。
自成之诚,握全善之明,为率性之性。自中得一善之明,执之不已,至自成之诚,为修道之教。及其成功,诚明不二,天人无差。结也。
四段,广修之不已。有四节:初、明天人不已之殊;次、明诚与不已之所以;三、明不已之呈象;四、明不已是天与圣行之体。道以不已而大,功以不已而成,圣凡以不已而判,修道之具,不已而已,此孔学之惟一义也。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见乎蓍龟,动乎四体。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
此明天人不已之殊也。天道之圣,但以四事以充其量,以至于成,其性人性物性天地化育,尽而赞之,与天地合德矣。至夫人道之君子,不能四事充量,则必由六等之教推而致之。自初至终,念念不已,则亦至诚矣。夫所谓不已者,不已于不勉不思从容之圣道是也,道惟有一,顿亦由之,渐亦由之也。六等之中:善、信、美、大,是加行智,地前有漏境界;圣、神,是根本、后得智,地上无漏境界也。
其次致曲,曲一善也,一善而致之,可欲之谓善也。曲能有诚,诚自慊也;自慊而自得,有诸己之谓信也。诚则形,形则著,充于内者溢于外,成形暴著,充实之谓美也。著则明,焕乎其有文章,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也。凡此皆加行智也。明则动,有漏善引发无漏善也。动则变,变之为易种也,烦恼相应有漏种如莠,寂灭相应无漏种如嘉禾,种各不同,趣向易位,谓之为变也。变则化,浑然无漏,发生现行也,唯天下至诚为能化,则根本智而入地矣,所谓大而化之之谓圣也。夫道一而已矣,是非歧二不谓之道,有漏、无漏异种之说,外典所无,此文有所义,应以内典释而明之。释而明之,而后千载以后圣凡有判,因果有趣,不系三有,咸入涅槃。至诚全体之明,在前而知后,物自呈形,不由人索,故至诚前知如神,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也。地…
《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六编《儒典研究》中庸传》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