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從人的過去現在到未來▪P3

  ..續本文上一頁區別。

  識──識,通指個人精神統一的總體,由于識的了別,使境增明,使根增長,使思想等有所領導。

  名色──名是受想行識的精神,色是物質的肉體,名色包括了主觀的精神與客觀的物質。名色亦即五蘊的異名。

  六入──六入即眼耳鼻舌身意的內六根,傳達色聲香味觸法外六境的機能。

  觸──內六根與外六境相接觸,主觀上所起的感覺作用。亦即根、境、識叁種和合曰觸,苦樂感情,饑寒痛癢,都是由觸覺所領導産生。

  受──受,對不歡喜的境物人事生起苦痛感曰苦受,對歡喜的境物人事生起快感曰樂受,對不歡喜的境物人事生起克服各種苦感和樂感,名爲不苦不樂受。

  愛──愛,有愛財、愛情、愛命、愛生、愛執等,愛,又有欲愛、色愛、無色愛,總指對所欲境上渴愛之貪念也。愛爲生死的根本,即無明之義,所謂“貪愛名爲母,無明則是父。”貪愛增上則成取,以取爲緣表現于行動者爲有。

  取──取有四義:一爲于五欲或色聲香味觸等五塵起追求想曰欲取,二爲于正理起謬解,如對五蘊生我見、邊見、妄計取著曰見取,叁爲于生活不合規律而有許多禁戒曰戒取,四爲于所愛事物起我和我所有執,如我執、我慢、我法、我語等曰我取。總之取是于所有事物上以自我爲中心,而不顧一切的攀緣追求,因此引發叁有業的活動。

  有──有與業的意義相通,佛經常說到業有與生有之謂,身口意對周圍環境,表現爲喜的惡的活動曰業有,經過一度活動就會對招引自己的後果潛伏著一種力量曰生有,總之不忘因果曰有。

  生──人從母胎呱呱墮地即謂生,色受想行識五蘊我的主體展開對外的活動發展,直至老死,此一期生命曰生。生的本義就必然具有無常逼惱之苦,生是人間的苦相,一切憂患艱難都隨著生而俱來。

  老死──人的有爲法的生理機能衰退,最後呼吸停止,諸蘊因緣離散,無常變遷的事實終于到來,此即謂之老死,但此老死並非人的全部消滅,老死了“色蘊”,識卻與無明和行天再另一期的生命流轉了。

  十二因緣中的無明和行,是過去二因;識、明色、六入、觸、受,是現在五果;愛、取、有,是現在叁因;生和老死是未來二果,十二因緣的道理,甚爲玄妙。這裏,我們以兩個例子來譬喻十二因緣。第一,如城:十二因緣有如一座城牆,人爲城牆所困,雖然有門,但是門口站有許多衛兵,不容易出去。人雖然本來可以跳出十二因緣的束縛,但由于貪、瞋、癡、我執、煩惱的牽引,因此不容易跳出十二因緣的流轉。第二如樹:十二因緣有如一株果樹,果樹的種子被種下後,萌芽、長大、開花、結果;果子落地後又長新株,又複萌芽、長大、開花、結果。新生的果實雖不是原來的種子,但是彼此之間卻有著密切的關系。我們的過去生、現在生、未來生,雖然身體在五趣六道中輪回不停,但是生命之流卻是前後相續的,其主體是一致的。

  四.生命的解脫 

  今天,我們談生命的過去、現在到未來,最後要談的,是“生命的解脫”。各位今天辛辛苦苦地到這兒來聽佛學講座,不像來聽鄧麗君唱歌那麼輕松;我們不是來求耳目的聲色之娛,我們是爲了求得“生命的解脫”。

  解脫者的生命是怎樣的一種生命呢?他不用將解脫寄托于未來,也不妄想當下“不病、不老、不死”。生命的解脫,當下你就可以獲得。在這裏,我願意提出四個要點供各位參考:

  (一)生命的解脫,是沒有憂悲苦惱的情緒:一個人的情緒,只要有憂悲苦惱,就不得解脫;我們只要對足以讓我們憂悲苦惱的事淡然處之,那麼我們就解脫了。

  (二)生命的解脫是沒有有無得失的念頭:人總喜歡患得患失,有則歡喜,無則煩惱;得則高興,失則悲傷;一心系于有無得失的人,是不能得到解脫的。

  (叁)生命的解脫,是沒有拘束障礙的困難:這世間加諸我們身上的拘束、障礙,當然很多;以一個解脫者的心靈觀之,無論是多大的拘束、障礙,他都不當作是一種困難。過去有一位寒山大師,他有一首詩,說得很好:

  有人罵老拙,老拙只說好;

  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

  有人唾老拙,由他自乾了;

  他也省力氣,我也省煩惱。

  此外的再大拘束、障礙,都不會困擾一個解脫者的心靈。

  (四)生命的解脫,是沒有生老病死的感受:任何人都一樣有生老病死;不信佛教有生老病死,信了佛教一樣有生老病死。但是,信仰者和不信仰者,即解脫者和不解脫者對生老病死的感受不一樣。沒有信仰者──即沒有解脫的人,對生則喜,面臨老死時的那種驚惶、死怖、顛倒真是難以言喻;但對解脫者而言,他的感受就會生也不足喜,死也不足悲,生死都是同樣的實相。

  譬如過去有一位龐居士,全家信佛。有一天,龐居士及其夫人一起往生極樂世界了,消息傳到正在耕田的兒子耳中,他手上還拿著一柄鋤頭,一聽到這個消息,口中叫道:“哎!他們怎麼去得如此之快?我要去追他們!”當下就立化往生了。你看!雖然是死亡,但這種死法豈不美哉!

  從前有一位飛錫禅師,他跟同參們說道:“人臥著死,你們看過沒有?”

  同參們說:“當然看過。”

  “那麼坐著死,你們可曾看過?”

  “也曾看過”同參們當下說出幾個例子。

  “那麼站著死,你們可曾聽過?”

  同參們又舉出了“站著死”的例子──譬如龐居士的兒子。

  “那麼,頭朝地,腳朝天,倒立著死呢?”

  同參道:“這種死法,未所見聞。”

  飛錫禅師道:“好!我死給們看。”說完做個倒立姿勢就死了。

  你們看,在笑談間解決了生死大事,這是何等的豁然、達觀,這不正是解脫了嗎?

  今天我在這兒講說“從人的過去、現在到人的未來”,我希望諸位能明白我人的:一.生命的起源,二.生命的轉遞,叁.生命的維系,四.生命的解脫。

  最後,我要奉送諸位四個重點,請諸位帶回家去──

  第一點:是將自己淨化到美滿幸福的世界裏去。

  第二點:是將自己淨化到無人無我的世界裏去。

  第叁點:是將自己淨化到無量無邊的世界裏去。

  第四點:是將自己淨化到常樂我淨的世界裏去。

  我們知道生命的主體是“心”,這“心”和自己有甚麼關系呢?明天,我們將繼續談“心”。亦即講說:“從心的動態到心的靜態”。

  

  

《從人的過去現在到未來》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菩薩的宗教體驗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