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講演集》-菩薩的宗教體驗
時間:公元一九七九年十一月九日
地點:國父紀念館
對象:法師、護法信徒(弟子普光記)
一.菩薩的性格--無我與慈悲
二.菩薩的思想--般若與空性
叁.菩薩的精神--堅忍與精進
四.菩薩道的實踐--循序到永恒
各位長老法師、各位護法信徒:
感謝佛陀慈光加被,使我們這一次的弘法講座能夠順利地進入第叁天。叁天來,我們以“宗教體驗”爲主題,分別介紹了佛陀、阿羅漢的宗教體驗;今天,我們要接著介紹發揚佛陀自覺覺他之精神的“大乘菩薩的宗教體驗”。在講說之前,首先,讓我們先澄清一下對“菩薩”的一些觀念:
平常,當我們一提到菩薩時,往往會令人聯想起供奉在寺院裏的泥塑木雕,或是紙上畫的,用銅鑄的菩薩聖像。一般人心目中總以爲菩薩是具有呼風喚雨、點石成金的能耐,是見首不見尾,能保佑發財的神明,其實,菩薩並不是神,他既不是高高在上,也不是冥冥不可知的,菩薩不在遠處,菩薩就在你我的身邊。菩薩更不是被供奉起來,讓人一味膜拜的偶像,真正的菩薩應是在你我之間而富有救度六道衆生的慈悲胸懷的人!譬如明朝的蕅益大師,是明末四大高僧之一,持戒嚴謹;對于佛教清淨宗風的振興,有不可磨滅的功勞,是一位德行高超的比丘。但是,他卻不以“比丘”自居,而自稱“菩薩”。又如近代的太虛大師,有中興佛教的悲心慈願,但他那“比丘不是佛未成,但願稱我爲菩薩”的宣言,可見菩薩好叫,比丘難稱。再如近代發願要證得肉身不壞的慈航大師,他在世時,喜歡別人呼稱他爲“菩薩”;他圓寂之後,肉體果然不壞,現在供奉于汐止,大家爲了尊敬他,都稱他爲“慈航菩薩”。
由上面的例子,我們可以知道菩薩是凡人也可以做,只要你有“上求佛道,下化衆生”的發心,對初發心的佛弟子也稱爲“初發心菩薩”,甚至居士們彼此之間,也有以“某某菩薩”互相稱呼的。可見“菩薩”一詞,並不僅僅限于所謂的菩薩聖像,菩薩也可用于對人的尊稱,也就是說,有心趨向覺道的人,人人都可稱爲菩薩。
太虛大師說:“人成即佛成。”意思是說要成爲一位德行圓滿的“佛陀”,要從“人”做起!人乘的佛教,也可以說就是菩薩的佛教,人人發心,人人可爲菩薩,與孟子所說“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爲者亦若是”的道理是相同的。當然,菩薩是有等級的,所謂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就有五十級,五十級以上就是等覺,如觀音、文殊等菩薩即是。在菩薩學園裏,好像學生一樣,有小學、中學、大學等,雖然同稱學生,程度畢竟不一樣。我們現在所要求的,是要做一個真正有程度的菩薩,那麼,要如何才能成爲有程度的菩薩呢?下面,我們就分成幾點來加以說明:
一.菩薩的性格──無我與慈悲
前天,我們講佛陀的宗教體驗時,曾經提到信仰宗教必須具有宗教的性格。佛陀之所以會成爲宇宙第一的覺者,主要是基于他那慈愛衆生、悲天憫人的性格;阿羅漢之所以成爲阿羅漢,也是由于他具有厭離世俗、向往涅槃的根器。而天下萬物物各有性,人的性情亦然,有的平易近人、樂善好施,有的冷若冰霜、離群索居,因此,到底具有什麼性情的人才容易成爲菩薩呢?那就必須是具備菩薩性格的人了。而菩薩性格又是什麼呢?就是無我與慈悲,因爲有無我的精神,才能有慈悲的胸懷;有慈悲的心懷,才能有無我的智能。
首先,我們先來了解“菩薩”一詞的涵義。所謂菩薩,梵文爲bodhisattva,音譯爲菩提薩埵,略稱菩薩。菩提(bodhi)意即“覺悟”,或指“正覺的智能”。薩埵爲“有情”或“衆生”,因此一般將菩薩解釋爲“覺有情”或“大道心衆生。”覺有情又包含兩層意思:一者指能夠精進向上、追求無上菩提的“覺悟的有情”,也就是自受用、大智能的完成,爲“求道的菩薩”。一者指能夠修種種波羅蜜、普利叁根,“使衆生覺悟的聖者”,也就是他受用、大慈悲的顯現,爲“化生的菩薩”。由上面所說,我們不難發現菩薩一方面懷抱有阿羅漢出離塵寰、追求真理的出世性格,一方面也充滿佛陀悲愍衆生、救拔倒懸的人世熱忱,是介于自度自了的阿羅漢與自覺覺他的佛陀二者之間,爲“上求佛道,下化衆生”自利利他的聖者。
其次,我們談到菩薩最大的特征,即在于慈悲二字。菩薩,同聲聞緣覺一樣,也要修行、斷惑才能臻于解脫之境,他和阿羅漢(即指二乘之聲聞緣覺)最大的不同乃在于菩薩富有無量大慈大悲的性格!當菩薩看到衆生受痛苦煎熬時,慈悲之心油然而生,而發出拯救衆生出離叁途之苦的大願,不像阿羅漢看到世間的紛擾與生死輪回的痛苦時,便生起畏懼厭惡之心,只求早日出離娑婆,證入涅槃而已。因此,在佛教中,通常稱菩薩之道爲大乘,稱阿羅漢之道爲小乘。而大乘、小乘是取自大、小舟輿之義的,即以大船(車)、小船(車)代表菩薩與阿羅漢的不同精神,也就是說菩薩以大船幫助衆生渡過苦海,阿羅漢則自乘小船脫離苦海,目的雖同,而精神則有分別。菩薩由于具有慈悲的性格,因此,也就富有人饑己饑、人溺己溺的大乘精神。故知慈悲──正是推動菩薩實踐利人利己的大乘佛道的原動力!
那麼,慈悲又是什麼呢?經裏說,慈悲,是一切佛法的根本。佛陀之所以弘法四十五年,講經叁百余會,有叁藏十二部的經典,還不都是基于一念慈悲?可見慈悲的重要。慈,就是“與樂”,給與衆生大樂、人樂、涅槃樂叁種法樂。悲,就是“拔苦”,拔除衆生輪轉于叁惡道的大苦。能大慈,則能伏治衆生諸病;能大悲,則能撫恤衆生諸苦。與一般所說的愛護是不一樣的,“慈悲”的境界、胸懷要比“愛護”深得多,廣得多,是遠遠超乎其上的!菩薩對衆生的慈悲有如嚴父慈母一般,有求必應,甚至不惜犧牲自己。他的大慈大悲如同太陽之普照大地一般,照撫一切衆生,無微不至,並且是源源不斷,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菩薩是隨順衆生的需要,運用他的般若智能,發揮他慈悲的力量而普度衆生的;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的大慈大悲是衆所周知的,他以無比的悲心,發下十二大弘願以度脫五濁惡世的一切衆生。他隨時隨地駕著慈航,席不暇暖,運用神通方便,往來于各地,尋聲救苦;只要衆生發出求救的聲音,觀世音菩薩沒有不及時應現,及時灑下甘露的。他爲了隨順衆生,應病予藥,而示現種種法身,有時爲諸天,有時爲八部;或者現婦女相,或者爲童男身;有時攜魚籃,有時騎蛟龍,有時住紫竹,有時持楊柳……即有所謂的叁十二應身,而隨處示現,救苦救難。這種隨緣而化的道行,是菩薩從無我大悲中所流露的圓融性格。
更進一步地說,在菩薩的性格裏,由于充滿慈悲的本質,因此,在菩薩的心中,沒有個人,只有衆生的存在。衆生需要什麼,菩薩都會毫不吝惜的付出;無論是錢財、産業、妻子、兒女,甚至耳目、肢體、肝腦、生命,也毫不怨惱地施舍。譬如本生譚中記載佛陀在菩薩因地修行的時候,出生爲王子。有一天,和二位長兄一同出遊;在深山草叢中,突然發現一只剛剛産下七頭小老虎的母虎,由于體力透支過甚,正氣息奄奄的,命在旦夕;而那初臨世間的小虎兒,正嘤嘤低鳴,嗷嗷待哺。王子看到這一幕,恻隱之心,油然而生,決心舍身救虎。于是,支開兩位兄長,從高處跳下深谷,准備讓老虎吞食。但是母虎由于氣息微弱,無法咬動堅硬的軀體。王子慈悲心切,乃以尖銳的竹片割破自己的咽喉;刹時,血流如湧,王子忍痛爬至母虎的身邊,讓母虎吸食自己溫熱的血,終于挽回老虎母子的性命,而犧牲了自己。
慈悲,使王子忘記死亡的恐懼,甘之如饴地付出生命,菩薩就這樣發揮了無我的精神。
此外,在本生譚中還記載有佛陀前生出世爲國王,慈愛人民,樂善好施,在全國各地廣設救濟所,大行布施,甚至割肉餵鷹,以救一只白鴿的故事。
凡此種種,無非是告訴我們:菩薩由于富有濃郁的慈悲性情,悲愍一切衆生,包容了衆生的一切愚癡罪業,甚至犧牲、忘我,乃至于無我,頗有“若爲衆生故,一切皆可抛。”至死無悔的大無畏精神。法華經上說:“以大慈悲力,度苦惱衆生。”菩薩經過累劫的修行,一切煩惱都已斷除,一切梵行均已成辦,本來可以證得清淨涅槃,然而菩薩爲了憐憫衆生,不住涅槃,不斷生死,乘願受生六道,懷抱慈悲,廣開甘露法門,轉無上*輪,甚至爲了救拔叁途中的有情而發願出生惡趣。譬如地藏菩薩,當他看到地獄中被熊熊業火燒炙的衆生,便發起“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決心,立下“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的誓願,只要有一衆生仍在地獄,則絕不成佛證果!
各位,由上所說,我們應當知道,菩薩之所以成爲菩薩,正由于慈悲的性格!慈悲,是菩提渡化衆生的原動力,是大乘佛教的基本精神,這種精神從無我的智能中産生,其力無比!假使我們能擁有一、二分的“菩薩心腸”,相信社會必定能減少許多紛爭,必定增添祥和之氣!
二.菩薩的思想──般若與空性
前面說過,慈悲的性格是菩薩最大的特征。現在,還要強調的是:菩薩除了涵養慈悲,還要具足般若智能!也就是說要有思想、有智能的慈悲,而不是不分青紅皂白一味地濫慈悲。好比有人嗜賭成性,正苦無賭本之際,若施以錢財,則只有害了他!愛之適以害之也。換句話說,慈悲須要伴隨智能,才能助人向上、向善;慈悲並不是助纣爲虐,徒然令人墮落的小恩小惠;更不是濫施同情的婦人之仁。慈悲如兩足,遍行各地,而般若心則如同雙目,能辨明真僞、發現真相。慈與智,必須兩者兼備,始能成就菩薩之行。
那麼,所謂“般若心”又是什麼?即指對世間的能所、物心、主客等差別相對的現象,觀徹其虛妄性,泯除物我對待的執著所産生…
《菩薩的宗教體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