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講演集》-阿羅漢的宗教體驗(上)
時間:公元一九七九年十一月
地點:國父紀念館
聽衆:法師、居士(弟子依空記)
一、阿羅漢的意義 二、阿羅漢的生活
叁、阿羅漢的诤論 四、阿羅漢的修養
五、阿羅漢的教化 六、阿羅漢的情感
各位法師、各位護法信徒:
今天是佛學講座的第二天,昨天我們講過了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的宗教體驗,今天我們接著要講的是佛陀的弟子阿羅漢的宗教體驗。昨天我們說到佛陀爲了體驗真理,曆經艱難困苦,終于證悟成道,創立了六和的僧團。阿羅漢爲了學道求法,也不惜一切辛苦,成爲僧團的柱石。今天,在人文荟萃的臺北,像佛陀一樣懷抱弘揚真理,同阿羅漢一般具有求道精神的人,一定很多,所以在了解佛陀慈心悲願的宗教體驗後,勢必急于要知道阿羅漢的宗教體驗。
一、阿羅漢的意義
一般人提到阿羅漢,總以爲是奇形怪狀、其貌不揚,甚至是瘋瘋癫癫的人;或者是如神仙一般,神通廣大,天上人間,翺翔自如。在中國佛教裏流行著兩句話:“內密菩薩行,外現羅漢相。”意思是說此人內心很慈悲,含藏無盡的智能與正直,但是表現在外面的,卻是如濟公僧一般瘋瘋癫癫的格調,這個稱爲羅漢相。而常人往往認爲阿羅漢就是一副裝瘋賣傻、不修邊幅的憨態,其實皆冤枉了阿羅漢,錯認了阿羅漢的真正面目。下面分四點來說明阿羅漢的意義,使大家認識阿羅漢的真正風貌。
(一)阿羅漢的風姿
阿羅漢的風貌並不是癫癡憨傻,反而是非常注重威儀莊嚴的,從跟隨佛陀出家修道的弟子們來看,或者以佛陀的十大弟子爲例,阿羅漢各有不同的風姿,有的如滿腹經綸的學者,有的像文質彬彬的紳士,有的似溫文儒雅的君子,大部分都是威儀堂堂、風度翩翩。譬如《金剛經》中所提到的須菩提尊者,他那謙和、忍讓的德行,及發諸于外的修養,一看就讓人明了是聖者的風姿。須菩提安坐在一處,別人請他坐到別處,他立即坐到別處去;剛一落座,又有人叫他坐回原位,他也不以爲忤地回到原位坐下。有時站著,有人就叫他坐下,過了片刻,此人又叫他站立,他始終心平氣和地隨順他人的意思行止,毫不計較。這種忍辱無诤的風度,不正是聖者的榜樣嗎?生活在今日紛擾煩囂的大家,應該學習須菩提尊者的忍辱謙和,才能安和樂利的過日子。譬如我們搭乘公共汽車,有人爭先恐後地搶著上車,讓他先上,表現我們寬容的氣度;騎摩托車、駕駛汽車,不要逞一時之快搶車道,應退讓一步,不但可以確保自身的安全,並且可以影響他人,提高社會的道德風氣;在家庭中,父母、夫妻、親戚,有利益時,彼此不要貪求爭奪,應該讓給對方,不意氣用事,不斤斤計較,以表修養。
從上面的例子看來,或許有人會懷疑佛教是要人處處忍讓、吃虧的宗教,其實不然,佛教有時也告訴人要勇敢爭取,只是佛教教導人爭取的,不是個人的聲名利益,而是爭大衆的利益,爲國家民族的存亡興盛而爭。我們可以再從佛陀十大弟子之一的富樓那,他所表現的英勇風姿,略知一般。
富樓那尊者是佛陀諸大弟子中,非常善于說法的大阿羅漢,經常往來于各地,宣說佛陀的教義。有一天,他恭敬地來向佛陀辭行,打算到北方的偏僻地區──蠻荒未開的輸盧那國布教。佛陀聽了之後,贊許他的弘法熱忱,然後委婉地說:“富樓那!那個地方文化未開,民風暴戾,老百姓野蠻粗魯,弘法布教很困難,你最好不要前去。”
富樓那信心百倍地回答:“正因爲輸盧那國的人性凶惡,人民知識淺薄,弟子更要前往將佛法傳給他們。”
“話雖如此,但是當地的人民,不但不接受你的佛法,並且會破口惡罵你。”
“佛陀!他們詈罵我,又不痛不癢,只要他們不打我就好了。”
“萬一他們用棍棒、瓦石打你呢?”
“那也沒有關系,只要不將我打死,讓我一息尚存,我還能宣揚如來的聖教。”
“如果他們窮凶惡極地把你打死呢?”
富樓那意志堅決,畢恭畢敬地回答佛陀說:“佛陀!即使他們把我打死了,也沒有遺憾!我身爲您的弟子,有機會將生命供養佛陀,爲真理而犧牲,我將衷心感謝輸盧那國的老百姓完成我弘道的心願!”
大家從富樓那尊者這種大勇無畏的風貌,可以推知阿羅漢哪裏裏是退縮消極的避世者呢?我們處于橫逆頻仍的今日,要學習富樓那的精神,爲了國家民族得以延續生存,曆史文化得以宣揚弘大,即使把生命貢獻出來,也是值得的。
在常人的觀念中,阿羅漢一定是個終日眼觀鼻、鼻觀心,靜坐無爲,不管人間諸事的自了漢,事實上阿羅漢是充滿了熱情,如佛陀的弟子目犍連尊者即是。有一次,外道爲了阻礙佛陀到某處說法,把佛陀必須經過的一座橋梁破壞了,目犍連于是運用神通,將系于身上的腰帶,化成一道橋,讓佛陀平安無阻的到達彼岸,留下“寶橋渡佛”的美談。後來他爲了解救五百釋迦族的生命,不惜冒犯佛陀所不喜歡的在白衣群中施展神通。他這種衛道護法、甘冒呵責的熱情,讓幾千年後的我們,在瞻仰他的風範之余,深深敬佩不已。還有阿難陀尊者所呈現的溫和謙讓的美德、忍受批評毀謗的雅量;迦旃延尊者善于議論的無礙辯才,令邪說遁隱,聖教顯揚,使我們在翻閱記載尊者們風姿的聖典之際,雖然時隔數千年,欽佩之情,油然而興。阿羅漢的風姿是什麼樣子呢?是謙遜、是溫和、是勇敢、是熱情、是活潑、是積極進取的聖賢風姿。
(二)阿羅漢的性格
東西有它們不同的性能,人類有異于他者的性情,同樣地阿羅漢也有其超乎常人的性格。證得了果位的阿羅漢們,大多數從忍辱、無诤、少欲中發揚他們清淨的佛性,表現他們崇高的德性。我們從舍利弗尊者的事迹裏,便可以了解阿羅漢忍辱是多麼地可愛!
佛陀的弟子們經常是跟隨佛陀到各處行腳、布教,在衆多的弟子中,聖賢固然有,風度較差的愚癡比丘也不是沒有,把凡是出家的弟子都當做聖賢看待,並不正確。所謂證得阿羅漢果的聖賢比丘,是要經過佛陀印證,不是人人如是,一蹴可及的。有一次,大家隨著佛陀出外布教回到只園精舍時,自私的六群比丘搶占上等床鋪、坐位。本來爭奪安逸,原爲人之常情,但是六群比丘的這一番爭搶,把首座長老舍利弗的床鋪也占去了,尊者無奈,只好沐著清涼的夜露,盤腿坐在大樹之下。夜半時,佛陀起來巡視,看到月光朦胧的樹影下,端坐著一個人,于是問道:“是誰坐在那裏?”
“佛陀!是我舍利弗!”
“咦!舍利弗,你怎麼不在室內安息,而在樹下靜坐呢?”
舍利弗謙遜的回答說:“啊!佛陀!今天來精舍的人很多,房間都住滿了,我在樹下禅坐,也是一樣的修行。”
佛陀座前智能第一的弟子舍利弗,對于後輩的小弟們蠻橫不合理的行爲,都能慈祥的加以包容禮讓,無怪乎佛陀一再的贊美他的人格高超。
又有一次,舍利弗帶領比丘沙彌們出外去托缽乞食,回到精舍,佛陀問當時還是小沙彌的羅睺羅托缽的情形:“你們今天出去托缽乞食,都非常順利嗎?”
“佛陀!信徒都把甘美的食物供養給大阿羅漢,信徒是不會以美食供養我們小沙彌的。”
佛陀一聽,非常驚訝,于是把長老的舍利弗叫來問:“舍利弗!今天你受了不淨食,是真的如此嗎?”
所謂不淨食,就是托缽乞食時,不平等行乞。
羅漢們都證有神通,舍利弗聽了佛陀的話之後,運用神通,把吃下去的東西全部吐出來:“佛陀!我所食用的就是這些,我不敢違背您的教誡,行乞不淨之食。”
舍利弗雖然受到後輩小沙彌的冤枉,而能以長老的心量寬恕他們!即使遭受佛陀的指正,毫無不平之氣,總是感恩的接受教導。
具有阿羅漢性格的人,非常注重儀表的莊嚴、行爲的安詳,一舉一動,講求中規中矩、不緩不急,有些更是表現出拘謹嚴峻的樣子。佛陀成道後,有一次回到祖國──迦毘羅衛國,剛好逢到剃頭的時候,于是大家想找一位理發師來爲佛陀理發。賤族的首陀羅族中,有一個理發師名叫優波離,也就是後來佛陀十大弟子中持戒第一的大弟子。在俗的優波離理發技術高明,遐迩聞名。有人舉薦他爲佛陀理發。優波離一聽到要爲至尊至貴的佛陀理發,惶恐萬分,推诿不敢前去,跑回家中,把事情一五一十告訴母親。他的母親勸他說:“佛陀是大智大覺的聖者,他不會看輕我們首陀羅族的,讓我陪同你去親近佛陀吧!”
在母親的鼓勵和支持下,優波離像個怯場的小孩子,誠惶誠恐去地爲佛陀理發。
優波離小心翼翼地拿著剃頭刀,聚精會神地剃著佛陀的頭發,一旁陪伴的母親就問佛陀:“佛陀!優波離替你理發,你覺得他的手藝怎樣?”
“他的腰身好像過于彎曲。”
大概優波離想到對方是佛陀,因此不敢掉以輕心,特別恭敬謹慎,身體就彎曲下來。現在一聽到佛陀嫌他腰太彎了,趕快集中精神,挺直起來,因此進入初禅的境界。剃了片刻,優波離的母親又問:“優波離現在的樣子好不好?”
“現在身體似乎又太僵硬挺直了。”
優波離一想,不能太緊張,趕緊放松身心,一心一意剃頭,當下就進入二禅的境地了。
過了一會兒,他的母親又問了:“佛陀!現在優波離怎麼樣啦?”
佛陀說:“一呼一吸,出入息太粗重了。”
因此,優波離急忙調整呼吸,使聲音不致太大,過于粗魯,均勻平和,因此而進入叁禅的功夫。
他的母親接著問:“佛陀!優波離現在又如何呢?”
佛陀趕快對身旁的弟子說:“優波離現在一念不生,已經進入四禅的境界,你們趕快將他手中的剃頭刀拿下,扶助他,不要讓他倒下。”衆人于是將手持剃頭刀,進入禅定中的優波離扶下,以免發生意外。因爲證得一念不生、四禅境界的人,他的心已經逐漸和虛空相應,不再爲形體所分別運轉。
優波離由于個性…
《阿羅漢的宗教體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