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大师讲演集》-阿罗汉的宗教体验(上)
时间:公元一九七九年十一月
地点:国父纪念馆
听众:法师、居士(弟子依空记)
一、阿罗汉的意义 二、阿罗汉的生活
三、阿罗汉的诤论 四、阿罗汉的修养
五、阿罗汉的教化 六、阿罗汉的情感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信徒:
今天是佛学讲座的第二天,昨天我们讲过了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的宗教体验,今天我们接着要讲的是佛陀的弟子阿罗汉的宗教体验。昨天我们说到佛陀为了体验真理,历经艰难困苦,终于证悟成道,创立了六和的僧团。阿罗汉为了学道求法,也不惜一切辛苦,成为僧团的柱石。今天,在人文荟萃的台北,像佛陀一样怀抱弘扬真理,同阿罗汉一般具有求道精神的人,一定很多,所以在了解佛陀慈心悲愿的宗教体验后,势必急于要知道阿罗汉的宗教体验。
一、阿罗汉的意义
一般人提到阿罗汉,总以为是奇形怪状、其貌不扬,甚至是疯疯癫癫的人;或者是如神仙一般,神通广大,天上人间,翱翔自如。在中国佛教里流行着两句话:“内密菩萨行,外现罗汉相。”意思是说此人内心很慈悲,含藏无尽的智能与正直,但是表现在外面的,却是如济公僧一般疯疯癫癫的格调,这个称为罗汉相。而常人往往认为阿罗汉就是一副装疯卖傻、不修边幅的憨态,其实皆冤枉了阿罗汉,错认了阿罗汉的真正面目。下面分四点来说明阿罗汉的意义,使大家认识阿罗汉的真正风貌。
(一)阿罗汉的风姿
阿罗汉的风貌并不是癫痴憨傻,反而是非常注重威仪庄严的,从跟随佛陀出家修道的弟子们来看,或者以佛陀的十大弟子为例,阿罗汉各有不同的风姿,有的如满腹经纶的学者,有的像文质彬彬的绅士,有的似温文儒雅的君子,大部分都是威仪堂堂、风度翩翩。譬如《金刚经》中所提到的须菩提尊者,他那谦和、忍让的德行,及发诸于外的修养,一看就让人明了是圣者的风姿。须菩提安坐在一处,别人请他坐到别处,他立即坐到别处去;刚一落座,又有人叫他坐回原位,他也不以为忤地回到原位坐下。有时站着,有人就叫他坐下,过了片刻,此人又叫他站立,他始终心平气和地随顺他人的意思行止,毫不计较。这种忍辱无诤的风度,不正是圣者的榜样吗?生活在今日纷扰烦嚣的大家,应该学习须菩提尊者的忍辱谦和,才能安和乐利的过日子。譬如我们搭乘公共汽车,有人争先恐后地抢着上车,让他先上,表现我们宽容的气度;骑摩托车、驾驶汽车,不要逞一时之快抢车道,应退让一步,不但可以确保自身的安全,并且可以影响他人,提高社会的道德风气;在家庭中,父母、夫妻、亲戚,有利益时,彼此不要贪求争夺,应该让给对方,不意气用事,不斤斤计较,以表修养。
从上面的例子看来,或许有人会怀疑佛教是要人处处忍让、吃亏的宗教,其实不然,佛教有时也告诉人要勇敢争取,只是佛教教导人争取的,不是个人的声名利益,而是争大众的利益,为国家民族的存亡兴盛而争。我们可以再从佛陀十大弟子之一的富楼那,他所表现的英勇风姿,略知一般。
富楼那尊者是佛陀诸大弟子中,非常善于说法的大阿罗汉,经常往来于各地,宣说佛陀的教义。有一天,他恭敬地来向佛陀辞行,打算到北方的偏僻地区──蛮荒未开的输卢那国布教。佛陀听了之后,赞许他的弘法热忱,然后委婉地说:“富楼那!那个地方文化未开,民风暴戾,老百姓野蛮粗鲁,弘法布教很困难,你最好不要前去。”
富楼那信心百倍地回答:“正因为输卢那国的人性凶恶,人民知识浅薄,弟子更要前往将佛法传给他们。”
“话虽如此,但是当地的人民,不但不接受你的佛法,并且会破口恶骂你。”
“佛陀!他们詈骂我,又不痛不痒,只要他们不打我就好了。”
“万一他们用棍棒、瓦石打你呢?”
“那也没有关系,只要不将我打死,让我一息尚存,我还能宣扬如来的圣教。”
“如果他们穷凶恶极地把你打死呢?”
富楼那意志坚决,毕恭毕敬地回答佛陀说:“佛陀!即使他们把我打死了,也没有遗憾!我身为您的弟子,有机会将生命供养佛陀,为真理而牺牲,我将衷心感谢输卢那国的老百姓完成我弘道的心愿!”
大家从富楼那尊者这种大勇无畏的风貌,可以推知阿罗汉哪里里是退缩消极的避世者呢?我们处于横逆频仍的今日,要学习富楼那的精神,为了国家民族得以延续生存,历史文化得以宣扬弘大,即使把生命贡献出来,也是值得的。
在常人的观念中,阿罗汉一定是个终日眼观鼻、鼻观心,静坐无为,不管人间诸事的自了汉,事实上阿罗汉是充满了热情,如佛陀的弟子目犍连尊者即是。有一次,外道为了阻碍佛陀到某处说法,把佛陀必须经过的一座桥梁破坏了,目犍连于是运用神通,将系于身上的腰带,化成一道桥,让佛陀平安无阻的到达彼岸,留下“宝桥渡佛”的美谈。后来他为了解救五百释迦族的生命,不惜冒犯佛陀所不喜欢的在白衣群中施展神通。他这种卫道护法、甘冒呵责的热情,让几千年后的我们,在瞻仰他的风范之余,深深敬佩不已。还有阿难陀尊者所呈现的温和谦让的美德、忍受批评毁谤的雅量;迦旃延尊者善于议论的无碍辩才,令邪说遁隐,圣教显扬,使我们在翻阅记载尊者们风姿的圣典之际,虽然时隔数千年,钦佩之情,油然而兴。阿罗汉的风姿是什么样子呢?是谦逊、是温和、是勇敢、是热情、是活泼、是积极进取的圣贤风姿。
(二)阿罗汉的性格
东西有它们不同的性能,人类有异于他者的性情,同样地阿罗汉也有其超乎常人的性格。证得了果位的阿罗汉们,大多数从忍辱、无诤、少欲中发扬他们清净的佛性,表现他们崇高的德性。我们从舍利弗尊者的事迹里,便可以了解阿罗汉忍辱是多么地可爱!
佛陀的弟子们经常是跟随佛陀到各处行脚、布教,在众多的弟子中,圣贤固然有,风度较差的愚痴比丘也不是没有,把凡是出家的弟子都当做圣贤看待,并不正确。所谓证得阿罗汉果的圣贤比丘,是要经过佛陀印证,不是人人如是,一蹴可及的。有一次,大家随着佛陀出外布教回到只园精舍时,自私的六群比丘抢占上等床铺、坐位。本来争夺安逸,原为人之常情,但是六群比丘的这一番争抢,把首座长老舍利弗的床铺也占去了,尊者无奈,只好沐着清凉的夜露,盘腿坐在大树之下。夜半时,佛陀起来巡视,看到月光朦胧的树影下,端坐着一个人,于是问道:“是谁坐在那里?”
“佛陀!是我舍利弗!”
“咦!舍利弗,你怎么不在室内安息,而在树下静坐呢?”
舍利弗谦逊的回答说:“啊!佛陀!今天来精舍的人很多,房间都住满了,我在树下禅坐,也是一样的修行。”
佛陀座前智能第一的弟子舍利弗,对于后辈的小弟们蛮横不合理的行为,都能慈祥的加以包容礼让,无怪乎佛陀一再的赞美他的人格高超。
又有一次,舍利弗带领比丘沙弥们出外去托钵乞食,回到精舍,佛陀问当时还是小沙弥的罗睺罗托钵的情形:“你们今天出去托钵乞食,都非常顺利吗?”
“佛陀!信徒都把甘美的食物供养给大阿罗汉,信徒是不会以美食供养我们小沙弥的。”
佛陀一听,非常惊讶,于是把长老的舍利弗叫来问:“舍利弗!今天你受了不净食,是真的如此吗?”
所谓不净食,就是托钵乞食时,不平等行乞。
罗汉们都证有神通,舍利弗听了佛陀的话之后,运用神通,把吃下去的东西全部吐出来:“佛陀!我所食用的就是这些,我不敢违背您的教诫,行乞不净之食。”
舍利弗虽然受到后辈小沙弥的冤枉,而能以长老的心量宽恕他们!即使遭受佛陀的指正,毫无不平之气,总是感恩的接受教导。
具有阿罗汉性格的人,非常注重仪表的庄严、行为的安详,一举一动,讲求中规中矩、不缓不急,有些更是表现出拘谨严峻的样子。佛陀成道后,有一次回到祖国──迦毘罗卫国,刚好逢到剃头的时候,于是大家想找一位理发师来为佛陀理发。贱族的首陀罗族中,有一个理发师名叫优波离,也就是后来佛陀十大弟子中持戒第一的大弟子。在俗的优波离理发技术高明,遐迩闻名。有人举荐他为佛陀理发。优波离一听到要为至尊至贵的佛陀理发,惶恐万分,推诿不敢前去,跑回家中,把事情一五一十告诉母亲。他的母亲劝他说:“佛陀是大智大觉的圣者,他不会看轻我们首陀罗族的,让我陪同你去亲近佛陀吧!”
在母亲的鼓励和支持下,优波离像个怯场的小孩子,诚惶诚恐去地为佛陀理发。
优波离小心翼翼地拿着剃头刀,聚精会神地剃着佛陀的头发,一旁陪伴的母亲就问佛陀:“佛陀!优波离替你理发,你觉得他的手艺怎样?”
“他的腰身好像过于弯曲。”
大概优波离想到对方是佛陀,因此不敢掉以轻心,特别恭敬谨慎,身体就弯曲下来。现在一听到佛陀嫌他腰太弯了,赶快集中精神,挺直起来,因此进入初禅的境界。剃了片刻,优波离的母亲又问:“优波离现在的样子好不好?”
“现在身体似乎又太僵硬挺直了。”
优波离一想,不能太紧张,赶紧放松身心,一心一意剃头,当下就进入二禅的境地了。
过了一会儿,他的母亲又问了:“佛陀!现在优波离怎么样啦?”
佛陀说:“一呼一吸,出入息太粗重了。”
因此,优波离急忙调整呼吸,使声音不致太大,过于粗鲁,均匀平和,因此而进入三禅的功夫。
他的母亲接着问:“佛陀!优波离现在又如何呢?”
佛陀赶快对身旁的弟子说:“优波离现在一念不生,已经进入四禅的境界,你们赶快将他手中的剃头刀拿下,扶助他,不要让他倒下。”众人于是将手持剃头刀,进入禅定中的优波离扶下,以免发生意外。因为证得一念不生、四禅境界的人,他的心已经逐渐和虚空相应,不再为形体所分别运转。
优波离由于个性…
《阿罗汉的宗教体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