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弟子畢竟是未成佛的佛弟子,要求每一個佛弟子都成爲聖賢,是不可能的。
在阿羅漢的诤論當中,必須一提的就是富樓那尊者對大迦葉尊者所提出的食法八事之诤。佛陀應世八十年之後,在拘屍那城涅槃。佛陀涅槃之後,首座弟子大迦葉領導大家在耆闇窟山主持第一次經典結集。富樓那聞訊披星戴月地趕去參加,對于大迦葉禁止食法八事,表示抗議,提出堅決的論诤。所謂食法八事就是指:內宿、內煮、自煮、自取食、早起受食、從彼持食來、雜果、池水所出可食物等八事,在年歲饑馑、食物難覓時,可以方便行之。但是大迦葉所領導的長老上座們堅決反對,加以禁止。傳說富樓那尊者等年輕開放的一派,另外于洞窟外舉行結集,而爲日後佛教分爲上座、大衆二部根本分裂的濫觞。
後來阿羅漢們各自對于自己所傳承的佛法,認爲是最合乎佛陀本懷,而有種種不同的見解,後來愈演愈烈,終于形成二十部枝葉分裂的部派佛教時代。
綜觀阿羅漢的诤論,有別于世間的紛爭。世俗的紛爭乃爲名譽、利益而爭,並且以打倒對方爲能事,這是一種強烈的我執我愛。而阿羅漢的诤論乃欲顯揚自己所受持者,是宇宙至真至上的真理,此乃因爲知見的不同而産生的法執。只是真理愈辯愈明,阿羅漢之間沒有凡夫之間的鈎心鬥角,甚至致人于死地的惡毒心腸,阿羅漢所表現出對法的執著,有時讓人覺得不失他們的可愛!
四、阿羅漢的修養
阿羅漢的聖果是需要長久修行才能完成的,好比世間上一件完美無瑕的藝術品,也要經過藝術家嘔心瀝血加以錘鏈,才能成爲不朽的作品一樣。在南傳的《彌蘭陀王問經》中,記載著成爲一個人天師範的出家人必須具有二十二個資格:諸如忍耐、柔和、慚愧、無執著、精進、正行等等,都是沙門必須遵守的。以下介紹阿羅漢如何修養他們的言行、調禦他們的身心。
佛子羅睺羅尊者出家之後,在佛陀耐心且嚴厲的調教之下,從一個頑皮無知、嬌生慣養的王孫,漸漸成爲溫和謙讓的沙彌。由于羅睺羅是僧團中第一位沙彌,當時僧團中有一項規定:一室只能居住一人,尤其沙彌更要禮讓年長比丘。有一次羅睺羅去聽佛陀說法,恰巧從外地來了一位比丘,管理寮房的比丘,于是把羅睺羅的衣單拿出門外,讓給這位作客的比丘安住。羅睺羅回來一看,自己的房間被比丘占去了,想到佛陀平日的教誡:沙彌應該尊敬比丘,更何況沙彌當行忍辱。于是不敢有所辯駁,眼看烏雲密布,山雨欲來,只好到廁所去避雨。不料大雨卻傾盆而下,躲在洞中的黑蛇,順著溝道,漸漸遊行至羅睺羅身邊,眼看尊者生命危在旦夕,幸好佛陀及時救護。佛陀于是製戒:沙彌可以在雨夜和比丘同一室共宿。羅睺羅如此稚幼垂髫之齡,就能夠委屈自己,禮讓他人,而毫無一絲怨恨之念,實在令人由衷感佩!
又有一次,羅睺羅跟隨師父舍利弗去托缽,半途遇到一位凶惡的少年,把沙石放在舍利弗的缽中,並且用棍棒打羅睺羅說:“你們沙門口口聲聲講慈悲、行忍耐,我打破你的頭,看你能怎樣?”羅睺羅的頭上,鮮血一滴一滴地流下來,但是尊者沒有回手,默默地走到水邊,掬取清水洗去斑斑血迹。尊者以世間上最大的力量––忍耐,來折服惡少的驕橫。忍辱的力量,可以摧毀固若金湯的傲慢,可以銷熔堅如铠甲的蠻橫,暴力只能挫人之口,而不能服人之心,唯有忍耐、柔和,才能令人心悅誠服,衷心愛敬。阿羅漢就是以無比的忍辱度來莊嚴自己的道業。
阿難陀跟隨在佛陀的身邊二十多年,侍奉佛陀的起居生活,是聽聞佛陀聖教最多的弟子。但是佛陀涅槃後,大迦葉領導大衆結集經典時,卻不讓多聞的阿難陀參加,因爲阿難陀是個尚未證悟阿羅漢果的比丘,恐怕對聖教不能如實地領略。雖然大家極力舉薦阿難陀,但是在大迦葉的堅決反對下,加上阿那律尊者也持同樣的看法,平日甚得人望、對僧團有左右力量的阿難陀,只好忍耐,不敢有所異議。阿難陀受到長老們的壓抑後,當夜加緊用功,進入甚深禅定,終于開悟證果,顯神通進入會場,參加結集。
以阿難陀當時在僧團中的聲望、影響力,遭遇到打擊,不但不加以反抗辯解,反而以他那謙和的心懷接納下來,越是能成爲大器者,其動心忍性的修養越深,將來的成就也越無法限量。其它如舍利弗尊者靜坐園中,度過漫長黑夜,對于別人侵占其坐榻絲毫不以爲忤;富樓那尊者勇赴蠻荒布教,雖遭遇迫害也甘之如饴,不滅弘法悲願。對于聖者而言,一切的橫逆、困厄,不能挫其弘法利生的心願,只能使他的修養更成熟、人格更完美。這一切正是所以成就他道業的逆增上緣!
五、阿羅漢的教化
佛陀成道後,四十九年之間在恒河兩岸不斷地說法,救渡在生死流中浮沈的衆生。佛陀的弟子阿羅漢們也效法佛陀,在印度各地宣揚佛陀的聖教。下面舉例論述阿羅漢如何教化衆生。
迦旃延尊者是佛陀弟子中最善于論議的首座弟子。有一次尊者路過某處,看到一位老婦人蹲坐在水邊,憂愁滿面地哭泣著。尊者恐生意外,上前詢問老妪爲何如此傷心?原來老婦人家貧如洗,爲人幫傭,因爲生計困難而憂郁不已。尊者一聽,老人家爲貧窮而苦惱,于是教老婦人行布施之道,就可把貧窮賣給他。人生的富貴榮祿,是由布施種植福田而來,如果能對他人廣修財法等供養,自然能去除貧窮之因,享受富貴之果。尊者並教老婦人用缽盛水,以至誠歡喜心供養尊者,老婦人以供養功德,得生忉利天享受快樂。尊者就是這麼一位善于就近取譬,觀機逗教,而能啓迪迷津的聖者!
目犍連尊者雖然神通廣大,但也非常善于度化大衆。他經常以神通爲方便,幫助佛陀降伏外道,引渡不少信衆,並增加他們對佛法的信心。
有一次僧伽們聚集在一起,互相交換彼此學佛的心得體驗,目犍連爲了讓沙門對佛法生起大信心,于是運用宿命通說出七佛通偈:“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目犍連尊者以寥寥數句偈語,就把叁世諸佛的無量佛法,闡揚殆盡,使學佛的人能夠脈絡分明地把握佛法的旨趣,更容易進入佛法大海之中。只要我們不造惡業,努力行善,時時保持心地的清淨,就和諸佛菩薩不遠了。目犍連可說是一位最善于弘揚聖教、化導有情的聖者!
六、阿羅漢的感情
佛教稱人類爲有情衆生,是因爲人類具有情識活動,因此我們最關心感情的事,尤其是男女之間的感情,更爲大家所津津樂道。在華視的“甘露”佛教節目中,有一次播出六祖慧能的故事,我建議電視臺節目製作部,不要加插女人的角色,從業人員對我說:“沒有女人的角色,恐怕收視率不高。”放演之後,我詢問大家觀後感想如何,普遍批評說“曲高和賓”。因爲裏面沒有愛情,只有法情,對一般喜歡卿卿我我談愛情的人而言,品味嫌高了。各位一定很關心阿羅漢有沒有感情的問題,我要告訴各位:阿羅漢沒有男女的愛情,卻有著濃厚的法情。有情衆生的我們,一聽到此,以爲阿羅漢就是一個缺乏感情、槁木死灰的人,這樣的人生太沒有趣味了。其實阿羅漢經過淨化以後的感情,很醇、很美、很有意義。列舉一些阿羅漢在感情上的趣事給各位參考,讓大家能認識到阿羅漢具有人情味、可愛的一面。
佛陀未出家時的妃子耶輸陀羅,後來也跟隨佛陀出家,證得阿羅漢果。耶輸陀羅的年紀和佛陀不相上下,到了她七十八歲那年,聽說佛陀八十歲要涅槃,最初想我就和佛陀一同涅槃吧!繼而一想:不行!我未出家前是佛陀的妃子,現在剃發染衣,成爲他的弟子。如果和他一同涅槃,是大不恭敬的,會不會引起不必要的閑言閑語。算了,我還是提早涅槃好了。耶輸陀羅打定主意之後,就安詳地來向佛陀辭行,表達提早涅槃的心意。佛陀非常慈和地對她說:“你有這樣的心意修養,我爲你慶幸祝福。”開悟後的耶輸陀羅,對佛陀有的只是無染的尊敬之情,而不是一般夫妻間的貪戀之愛!
阿難陀是佛陀的侍者,相貌莊嚴,人人喜愛。經上描寫他:“面如秋滿月,眼似淨蓮花,佛法如大海,流入阿難心。”容貌莊嚴、性情溫和、聰明伶俐的阿難陀,是世俗女子追求的白馬王子。爲了女衆,阿難陀不知道遭遇多少風語流言,而阿難陀本身也是最維護女衆的。在最初的僧團,佛陀本來不允許女人出家,但是佛陀的姨母大愛道帶領許多的女衆,要跟隨佛陀出家。佛陀爲了維護僧團的清淨,叫阿難陀拒絕她們,要她們回去。一生都很服從恭敬佛陀的阿難陀,卻違逆佛陀的指示,爲女衆向佛陀請求,佛陀受阿難陀及大家百般請求,終于答應接受女衆出家,僧團中才有了比丘尼。比丘尼們實在應該感謝阿難陀尊者。阿難陀對于女衆有的只是純潔的法愛,而沒有絲毫貪染的愛欲念頭。因爲阿難陀幫女人出家,比較保守嚴肅的大阿羅漢如大迦葉等,都不理睬阿難陀,而女衆實在也給阿難陀帶來不少的麻煩。
有一次,一位檀越做了許多糕餅供養比丘,比丘分食之後,還剩下許多,佛陀告訴阿難陀,集合附近的貧苦人家,把糕餅分給他們。阿難陀于是把大家集合起來,每人分給一塊糕餅。不巧分到一位美麗的少女之前,兩塊糕緊緊地粘在一起,分不開來,只好將粘著的兩塊糕,同時給了少女。一些好事的人,就到處繪聲繪影地傳播流言:“莊嚴多情的阿難陀喜歡年輕貌美的女郎,不然,怎麼會分給她兩塊糕呢?”阿難陀百口莫辯,跪在佛陀座前,向佛陀表白心迹說:“弟子業障如此深重,僧團中的是非都爲我一人而起。男女愛欲真是煩惱的根本來源。佛陀平日教導我們要遠離愛欲,實在有非常深奧的道理。”佛陀聽了阿難陀一番痛切的體悟後,安慰他說:“你平日除了多聞之外,也要重視戒行,如果戒行清淨嚴格,閑話就減少了。”
我希望今後的佛教徒,對于僧團的事,不要妄加幹涉批評,因爲一般人不了解僧團中有些淨化過的感情很可貴,那是一種只講求奉獻,不存占有對方的純真感情,那是一種只求衆生能得到安樂,不冀回報的完全犧牲。阿羅漢的感情是廣泛地施給每一個人,而不是特定的某一對象。這種超越男女占有欲的法愛,顯得更美麗、更升華!譬如大迦葉尊者看似冷若冰霜,卻有著真摯的熱情。他和貌若天仙的妻子妙賢,渡過了十二年有名無實的夫妻生活,最後一起跟隨佛陀出家。妙賢由于擁有傾國傾城的姿容,有時托缽會遭到惡人調戲,大迦葉于是將托乞回來的食物分給她食用,並激勵妙賢精進修行,證悟正道。這種勝過夫妻之情的道情法愛,才是人生最珍貴、最真摯的感情。其它如蓮花色受了外道的收買,企圖以美色迷惑目犍連尊者,尊者不但沒有被誘惑,並且以神通度化蓮花色,使其皈依佛陀出家,成爲比丘尼中神通第一的弟子。阿羅漢不是沒有感情,而是揚棄男歡女愛的享樂,追求無貪無私的大慈悲。
阿羅漢表現在男女方面的是淨化、轉化、升華的法情,表現在人倫來往的又是什麼樣的感情呢?阿羅漢並不是故意矯枉過正,不要感情的人。如佛陀常稱自己是大阿羅漢,佛陀本身就是個感情非常純厚的人。有一次夏日安居中,遠處的僧團有了糾紛,佛陀就派優波離前去排解,優波離推辭地說:“佛陀!請您派他人去止诤吧!”“你爲什麼不去呢?”“佛陀!那兒多雨,地方又遠,必須住宿,而比丘只能帶一套袈裟,萬一下了雨,一時不容易乾,衣服粘在身上,既很重而又很難受。你還是派別人吧!”佛陀思索一下,又問:“從這裏到那裏往返需要多少時日?”“去程要兩天的時間,調解紛爭至少也要兩天,回來又要兩天,一共需要六天!”佛陀于是召集大家,在夏日安居中,六天以內,沙門可以擁有兩套袈裟。佛陀一方面統理僧團,使它成爲清淨和合的團體,一方面也顧及生活上真正的需要,在人事上看到爲法勤勞不懈的弟子,總是很體恤他們的辛苦,解決他們的困難。佛陀實在是個非常有感情的慈父。
有一天,佛陀看到一位弟子憂愁滿面,忐忑不安的樣子,于是問他:“爲了什麼事,如此地憂心忡忡?”“佛陀!有一個人送我一個美好的缽,我想把他轉贈給阿難陀尊者,但是阿難陀尊者必須七天之後才能回來。依照佛陀的戒律,一個人不可以一天之內同時擁有兩個缽。我不知如何是好?”佛陀聽了,于是向大衆宣布:在一周之內,可以多放一個缽。佛陀總是處處給人歡喜,只要合乎情理法的,佛陀無不成全他人之美。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佛陀製戒的精神,是隨順需要而製定的,充滿了圓融的思想。佛陀和阿羅漢,雖然生活儉樸嚴肅,但是法情友愛是很濃厚的。譬如佛陀曾爲弟子們不厭其詳地解說慰問病人之法,對于不同年齡的病者,應如何看顧病情、侍奉湯藥,這些都是佛陀所關心的問題,實在說,佛教的僧團裏,是充滿了崇高純潔的法愛道情。
一九六二年,我曾到印度朝拜聖地。當我登上靈鹫山上,回想到佛陀當時演說《法華經》,百萬人天傾耳聆聽聖教的盛況,我想就讓我長眠在此,常隨在佛陀身畔多好!能和宇宙第一人的佛陀在一起,人生多美!到了菩提伽耶金剛座上禮拜,這裏是佛陀成道的地方,一花一木,一瓦一石,都散溢著沁人心扉的馨香,我恭敬地連腳都不敢踩上去,深怕沾汙了聖地。我看到了舍利弗、目犍連尊者們的故鄉,佛陀的八大聖地,給予我無限的感受,我自己也從苦行中,尤其是佛陀的聖谛中發了願:“將此身心奉塵刹!”唯有將自己的身心貢獻給佛陀、衆生、國家,才能報答佛恩!
連續二天來,我說了佛陀和阿羅漢的宗教體驗,意猶未盡,明天將盡心盡力爲各位講說:菩薩的宗教體驗。我們明天准時再見!
《阿羅漢的宗教體驗》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