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陀的宗教體驗

  《星雲大師講演集》-佛陀的宗教體驗

  

  時間:公元一九七九年十一月七日

  地點:國父紀念館

  聽衆:法師、居士(弟子依空記)

  一、佛陀的宗教性格與宗教情操

  二、佛陀的苦行生活與降魔精神

  叁、佛陀在菩提樹下的證悟

  四、佛陀在覺悟後宗教體驗的生活

  各位長老法師、各位護法居士信徒:

  感謝佛陀的慈悲,使我們今天能夠再度有這一分殊勝的因緣,聚集在他的光明之前。從今天開始,在國父紀念館我們將舉辦叁天的演講,第一天我想講的題目是“佛陀的宗教體驗”;第二天的講題是“阿羅漢的宗教體驗”;第叁天我想和大家談談“菩薩的宗教體驗”。

  首先,我要向各位說明一點,就是宗教不是哲學,哲學重在分解、思辨、研究,而宗教則重在實證,此實證就是我所要講的宗教體驗。所謂宗教體驗,有時不能以我們觀念中的分別語言文字加以詳盡的說明,宗教體驗是超乎有形有相的語言文字的一種內心感受,甚至是揚棄語言文字,對生命所作的一種直觀與返照。所謂“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水的冷熱,非得親自去嘗一下不可;同樣的,宗教的境界,亦必須實踐才能有所體悟。

  從昨天起,政府召集海內外學者專家,舉行國建會,這些學者專家,對他們的所知所學有了深刻的體驗,現在在會議中,把他們的體驗、心得報告出來,貢獻給國家、社會,以推動各項建設,因爲他們的體會深,所以提供出來的意見倍覺寶貴。同樣地,在宗教的信仰裏,如果有深切的體驗,信仰才能劄根深厚,永不動搖。如果沒有體驗,縱使有信仰,也彷佛樹木沒有根,是禁不起外境的考驗。有兩句話說得好:“魚在水中不知水,人在心中不知心。”魚兒在水裏悠然的遊來遊去,而不知道自己在碧波裏,若向外界去求水的話,就是一種顛倒。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一顆與天地宇宙一樣廣大無邊的本性真心,由于我們對自己的宗教信仰體驗不夠,無法認識心中的一片靈臺,遂緣木求魚地向外紛逐,徒然離道愈遠而已。古德說:“若人識得心,大地如寸土。”假如我們每一個人都能認識自己心中的人生,使生命擴大如虛空,日月星辰盡含攝在心中,大地哪裏裏還有多余的寸土呢?

  所謂宗教體驗,並不在形相上的表現,也不在說得天花亂墜,而是生命的淨化與升華,使我們能夠轉穢成淨、轉苦爲樂。“若能轉物即如來,春暖山花處處開。”我們有時花費多少歲月,專精的研究教理,付出多少辛苦,專心一意的修行,無非想在宗教的世界裏,證到一片屬于自己的天地。可是有多少人,浪擲了多少的春秋,虛耗了多少辛勤,由于心爲外物所役,不能轉境成智,轉迷成悟,對宗教的體驗不深,所以不能和宗教的真理相應。“修行叁大劫,頓悟刹那間。”宗教的修持,雖經年累月,但體證是當下的,過去有許多參禅的禅師曾經透過他們的經驗說:“我打坐、參禅數十年,只有一次在某某道場,坐了一支好香。”也有修淨土念佛的人說:“我念佛念了四十年,佛七打了幾百次,但是只有一次,在某個念佛堂 念了一次佛很有感應。”再多的歲月過去了,再多的心血付出了,就在那麼一次能與真理契合,能和諸佛菩薩一個鼻孔出氣。他說:“就那麼一次,我夠了,人生夫複遺憾?”這就叫做宗教的體驗。

  今天我首先要把佛陀的宗教體驗向各位報告,在說明這個題目之前,必須告訴各位的是,由于佛陀的宗教體驗,不容易以有形的語言加以講說,他的宗教體驗,是無法以我們凡夫的分別知見加以了解的,只能相似的去忖度。如果我要向各位講佛陀的宗教體驗,大家聽了也許會很失望。因爲各位心目中的佛陀,是神化了的佛陀,不是我所了解的人格化的佛陀。佛陀,不是神,而是一個實實在在的人,一位完美無瑕的聖人,大徹大悟的覺者。下面我分成數點加以說明:

  一、佛陀的宗教性格與宗教情操 

  信仰宗教首先要具備宗教的性格和宗教的情操。綜觀中國佛教的現況,雖然佛教的信徒多如過江之鲫,出家僧侶也爲數不少。但是真正具備宗教性格和宗教情操的人就爲數不多了。什麼是宗教的性格呢?具體而微來說,譬如要懷抱出世的思想;要具備遠離染欲的性向;要擁有忍辱謙讓的氣度;要呈現喜好寂靜、不樂喧鬧的風格,要含存甯願自己吃虧,對待大衆厚道的美德。……有了以上這許多的條件,才可以說此人已具有宗教的性格。

  過去有一位日本人批評我們中國人說:“中國人是個缺乏宗教情操的民族。”爲什麼非難我們缺少宗教情操呢?以儒家文化爲本位的中國,一向較不注重宗教的性靈層面,即使流行于一般民間的宗教信仰,也欠缺宗教的情操。那什麼叫做宗教的情操呢?宗教的情操所表現的是犧牲奉獻的精神,只求施舍不圖回報的胸襟,但是我們中國人接近宗教,不講求犧牲奉獻的爲多數,普遍是以貪婪希求爲出發點,充滿功利主義的色彩。譬如:頂禮佛陀的人少,祭拜鬼神的人衆多;禮拜菩薩的人少,而膜拜媽祖城隍的人多。因爲祭拜媽祖城隍,可以祈求到自己所企盼的幸福:“媽祖啊!求您保佑我發財,中愛國獎券。”“城隍老爺!求您庇護我兒孫滿堂,享受功名富貴。”這種信仰是建立在貪求觊觎的心理上,而不是奉獻犧牲,真正的宗教情操是講求無償的奉獻、默默的犧牲。譬如佛教的教主––佛陀,在因地修行時,往往爲了救護生靈,而犧牲自己的生命,那些割肉餵鷹、舍身飼虎的故事,皆說明了佛陀慈悲的心懷。佛陀自己躬身實踐慈悲、救拔倒懸之外,並且時時教誡弟子們要犧牲自我,利益他人。佛教這種委屈自己,成全別人的思想,恰與世俗只知從他人之處獲取,不肯付出些微的觀念格格不入,注定了佛陀這種高遠超俗的教義,曲高和寡,爲一般短視淺見的衆生所無法奉行。

  宗教的情操除了講求犧牲奉獻之外,更要具備堅毅的心志、勇敢的氣魄。佛陀最初要出家時,父親淨飯王抵犢情深,舍不得他出家。因此當尚未成佛的太子悉達多夜半離開王城時,王派人馬不停蹄地追趕太子,請他回城。太子對追趕的人說:“世俗紛擾的世界好比一棟燃燒的房子一般,我好不容易從失火的房屋逃出來,怎麼可能再愚癡地回身進入呢?社會上一切物質欲染,如同是我吐出來的穢物,我怎能再咽下呢?”佛陀以堅毅勇敢的心志,克服種種來自國家及親情的橫逆,終于完成出家、求道、成道的曆程。

  佛陀和我們一般人的性格有種種不同,最顯著的相異點,歸納而言之,乃在于凡人以貪欲爲快樂,而佛陀以貪欲爲痛苦的淵薮,世間上的人喜好熱鬧議論,而佛陀則以喧嘩紛爭爲苦事。譬如淨飯王爲了打消太子出家的念頭,命令部屬苦心孤詣地建設了春夏秋叁時都百花盛開的宮殿,來取悅太子,但是太子出塵的心,絲毫不爲五欲的享樂所打動。成道之後的佛陀,有一天和阿難尊者出外行化,行至半途,看到許多烏鴉在爭食一塊死亡多日的老鼠臭肉,互不相讓,甚而啄傷對方。佛陀于是對阿難說:“末法時期的衆生,爭奪財物,打得你死我活,就好比烏鴉爭奪臭肉一般愚癡可笑。”在已經覺悟的佛陀看來,世間的聲名利養,就像臭肉一樣,不值得貪求。佛陀的性格喜歡追求理想,他所希望達到的是追求到一個沒有衰老的現象,沒有疾病的痛苦,沒有死亡的恐怖,一切都不損不減、至善至美、最真最聖的清淨世界。這個常樂我淨的境界,在汙濁危脆的現世間是不容易完成的,是須要以廣大的本願才能莊嚴的。佛陀爲了尋找另外一個無爭無苦的理想世界,因此發起四弘誓願,以無比的慈悲心度化一切頑強的衆生;以堅韌的勇猛心斷除一切障道的煩惱;以不懈的精進心學習一切趨道的法門;以無上的菩提心成就圓滿的佛道。這一切異乎常人的性格、情操,都注定他成爲衆生慈父、救世教主的偉大佛陀。

  二、佛陀的苦行生活與降魔精神 

  要想在宗教裏有深切的體驗,苦行也是一種過程,佛陀當初爲了求道,特地跑到苦行林修苦行,體驗宗教的精神。他首先訓練自己在飲食上減少餐次數量,甚至到絕食的地步。佛陀在雪山六年,只食一麻一麥,以淡泊物質,來砥砺求道的心願。由于絕食,身體缺乏應有的供給,使得他的手腳經常顫抖不已,心髒收縮不平和,身體虛弱無力,冷汗沁膚循環不良,眼前一片朦胧,無法分辨事物。想要坐起來時卻躺臥下去,想要站起來時卻倒臥下去,力不從心,完全失去自我主宰的能力。佛陀在絕食之前,有時也學習鳥群食粟,學習魚兒喝水,學習牛羊吃草,學習猿猴啖果,嚴厲地要求自己從各個角度去修持苦行。除了在飲食上徹底地自我克製之外,佛陀更要求自己實踐禅坐。佛陀訓練自己靜默宴坐,多少的光陰在靜坐中流逝了,佛陀依然肘不就席,打坐觀照自心。由于打坐的時間很長,樹木的葛藤從他坐位的周圍,穿過腰身,慢慢伸長出來;鳥雀在他的頭頂上做了窠巢,絲毫沒有驚動到佛陀甚深的禅定。佛陀由于飲食稀少,苦行又深,因此身體日益消瘦,皮骨相連。但是佛陀卻更嚴格地要求自己,以停止呼吸來磨練自己。當佛陀如此嚴厲地訓練自己時,全身感到極端的不適,只覺耳中轟轟如雷鳴,眼前金星撩亂、天旋地轉,頭上彷佛千百條皮鞭在抽打,骨中好像萬把刀劍在挖割。這些苦行,使他的肉體遭到難以忍受的痛苦,但是更無法加以克服的是來自于內心深處的魔障。

  平時我們一提到魔,總是聯想到青面獠牙的鬼怪,或者是妖媚惑人的魔女。其實魔不一定來自于外在的魔子魔孫,或者是奪人生命的鬼魅魍魉,我們心中就藏著許多的魔,伺機侵犯我們。魔概分之,在外指六塵的染著,在內指叁毒蔽害。佛陀所感到的魔,如少年時代的種種甜蜜回憶,溫馨難忘的親情,對父親姨母兄弟妻子的感情,交織成一面黑色的網,網住了他的心,不得自由。他所不想要的虛名假利,就像繩索一樣,束縛了他的手腳,不能邁步前進。他所希望達成的,卻因爲種種的權勢暴力,而不能如願以償。…

《佛陀的宗教體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继续阅读 ▪ 生活與修持(上)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