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生活與修持(上)

  《星雲大師講演集》-生活與修持(上)

  

  時間:公元一九七八年十月十八日

  地點:國父紀念館

  對象:法師、護法信徒(弟子慈怡記)

  一.修行的種類  二.修行的次第

  叁.修行的利益  四.修行的方法

  諸山長老、各位法師、各位護法信徒:

  今天,是我們在國父紀念館佛學講座的第叁天,第一天我們講了“生活與信仰”,第二天我們講了“生活與道德”,今天我要講的是“生活與修持”。

  佛教與一般哲學不同,佛教不只是講知識、講理論,佛教更注重虔敬的信仰,完美的道德,但是,佛教最主要的卻是重視實踐,也就是今天我們所要講的“修持”。

  今日佛教最令人悲痛的事,並不是沒有人信仰,也不是沒有人研究,而是真正修持的人太少,真正有證悟的人太少。盡管有很多人將佛法的道理說得天花亂墜,但卻沒有人真正將佛法的理論付諸實行。例如佛教開示我們要慈悲,而我們卻一點也沒有慈悲;佛教教導我們要布施,而我們仍然自私,貪而不舍;如此,佛法說得再多、再好,于事又何補呢?

  不錯,佛教裏的人士,經常也在喊著修持,但那只是口頭上的、形式上的。因爲我們總不能以爲誦誦經、拜拜佛,或是持持午就是修持了。真正的修持我認爲要從生活行爲裏表現出戒定慧,一切語默動靜裏沒有貪瞋癡。

  金剛經有一句經文說:“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又說:“所謂一切法,皆是佛法。”我覺得這兩句話十分耐人尋味,可以說有很深的涵義。我就以這兩句經文,來說明佛教對于修持的要旨是什麼看法。先將此二句經文演繹開來說,即爲:“是佛法的,有時候不是佛法;相反地,不是佛法的,有時候卻是佛法。”譬如:念佛是佛法,拜佛是佛法,誦經、打坐、布施、持戒全都是佛法;但是,如果你在念佛、拜佛、誦經、打坐時,心裏一直在打妄想,一直在起貪瞋癡,當你在行布施時,都抱著沽名釣譽的心理,這時,是佛法的,也不是佛法的。

  記得從前我們在叢林裏參學,當時我們所受的教育,可以說是打罵的教育,眼睛不可以亂看,嘴巴不可以亂說,否則隨時都要挨打挨罵。例如在禅堂裏參禅,無理叁十棒,有理也是叁十棒。在那種情形之下,打也好,罵也好,看起來都與佛法無關,甚至或許有人會認爲太過份、太不近人情了。事實上,爲了加速一個人的完成,爲了求證佛法大意,有時候卻不得不如此,因此,這個時候的打或罵,也都變成了佛法。所謂棒喝下的禅悟,就是此意。

  在原始佛教佛陀住世的時候,佛陀的首座大弟子舍利弗、目犍連,有一天,他們兩人來到菴摩羅園,很多年輕的比丘,看見長老的師兄回來,大家都很歡喜,趕快出來迎接,很多人一起講話,講了很久,佛陀看到了,大聲喝道:

  “舍利弗、目犍連!出去!你們不要再這樣叽叽喳喳地吵個沒完,好像漁夫撒網,被網上來的魚,蹦蹦跳跳的,一刻也沒有停止,你們這樣像話嗎?”

  彌蘭陀王曾爲此事問那先比丘道:

  “佛陀是沒有修持嗎?怎麼也有那麼大的瞋恨呢?”

  那先比丘回答說:“好比一個人,走路的時候,被樹根、樹枝絆了一下,或者走路不小心,摔了一跤,這種情形,並不能責怪大地,大地並沒有動搖,只是他自己不小心;佛陀亦如同大地一般,他並無好惡喜怒,法製如此,是舍利弗、目犍連本身的問題,佛陀並沒有動搖他的喜怒。譬如我們看到父母打罵子女,或者看到部隊長官訓斥屬下,有時候也很嚴厲,其實,那是慈悲,並不是瞋怒。”

  今天在“生活與修持”的這個問題中,我將分爲下列數點來說明。

  一.修行的種類 

  修行的種類很多,讓我仔細地把它分析解說,讓大家先對修行的種類有所了解,然後再選擇自己所最適當的方法。

  (一)修身與修心

  講到修身,即包括修眼、修耳、修鼻、修舌、修身。在日本,日光東照神宮的門梁上,有叁只雕刻的猴子,神態逼真,其中一只用手掩住眼睛,一只掩住耳朵,一只掩住嘴巴,這是什麼意思呢?如同儒家所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在佛教裏,也主張要修身,需先修口,不要隨便惡口、妄言、绮語、兩舌。

  記得我年輕時,有一次,害了咳嗽,喉嚨發不出聲音,不能講話,因爲在佛教裏久了,所以很多事情比較能夠看得開、放得下,心裏想:啞巴是世界上最不會造口業的人,做個啞巴也好。

  又有一次,害了風濕症,約有一個月,躺在床上不能動,醫生也說必須要將腿鋸斷,否則很危險。有人很替我挂念,可是我心裏想:鋸斷也無所謂,省得在外面東奔西跑,可以安心在家裏讀讀書、看看經、寫寫文章,也是一樣啊!對于怎樣修身?怎樣修眼?怎樣修耳……在佛法裏都有很好的指導。

  當我十五歲在戒場受戒時,記得老師特別訓練我們,叫我們眼睛不准亂看,因爲還只是個小孩,有時候聽到外面有一點動靜,就舉眼要看,老師馬上一個巴掌打下來,一邊還罵道:“看什麼呀!這裏有那一樣東西是你的?”馬上我心裏就想:“不錯啊!這裏並沒有什麼東西是我的啊!”有時候,嘴巴好講話,有什麼事情時,總是歡喜建議、饒舌,才一開口,又是一個巴掌打下來,“你講什麼?這裏是什麼地方,有你講話的資格嗎?”心裏一想:“不錯啊!這裏是佛堂怎麼能輪到我講話呢?”因此,一再勉強自己,不要亂看,不要亂說。後來我幹脆不講話,實行“禁語”,我有大約一年不講話的經驗,這中間,我獲益很大。現在回想起來,感到過去老師對我的嚴格打罵,真是恩惠如山之高,如海之深。

  在深山的古寺裏,有一個修行的老和尚,經常打坐入定,有一個魔鬼想來擾亂他,破壞他的道行,可是,卻想不出用什麼法子來破壞。

  有一天,魔鬼想到了一個辦法,他變成一個沒有嘴巴的怪物出現在老和尚面前,想恐嚇老和尚。老和尚一看,說道:

  “哦!這是什麼東西?怎麼沒有嘴巴呢?”

  說著,更用慈和的口吻道:“其實,沒有嘴巴也好,既沒有嘴巴,就不會亂吃東西、亂說話了。”

  魔鬼一看嚇不倒老和尚,又變成一個沒有眼睛的魔鬼站在老和尚面前,老和尚一看,說道:

  “啊!怎麼又沒有眼睛呢?其實沒有眼睛也不要緊,以後就不會亂看了。”

  今日的社會,能不亂看最好,如果你走在路上,朝那不良少年隨便亂看一眼,他就插你一刀。

  魔鬼看那老和尚還不怕,于是,又變成一個沒有手的怪物,老和尚看了,仍然平靜地說:

  “沒有手也很好,沒有手以後就不會去打牌、不會亂打人了。”

  魔鬼這樣那樣的變來變去,老和尚都無動于衷,最後幹脆變一個只有上半身、沒有腿的魔鬼。老和尚看了,又說道:

  “咦!怎麼沒有腿呢?沒有腿也好,沒有腿就不會亂跑,以後也不隨便上酒家、跑舞廳了。”

  一個人除了修身以外,還要修心,我們的心好像盜賊一般,難以捉摸,難以把握。人,把一個如同盜賊般的心養在家裏,專門破壞好事,說起來,未免太危險了。王陽明先生曾說:“擒山中之賊易,捉心中之賊難。”

  有時候,常聽到有人埋怨,怪別人不肯聽自己的話,其實,最不聽話的,是我們自己。我們的心,翻來覆去,心猿意馬,你能把自己的心好好的把握住嗎?所以要修心,令心能聽自己的指揮。我們的心,如同大元帥,統領了很多的魔軍魔將,貪瞋癡慢疑的煩惱,都以心爲首領。我們現在要修行,即要與做大元帥的心、統領煩惱魔軍的心交戰,這一仗,是很不容易打的,所以各位修行的人,自己要做一個征服魔軍的統領,要有堅強的盔甲,以信仰、道德、慈悲、戒律護身,才能勝過心裏的貪瞋煩惱等魔軍魔將。

  一個人身體上有老病死諸苦,心理上有貪瞋癡等煩惱。身體上的老病死易于知曉,而心理上的貪瞋癡,則不易對治。舉個例子說明:貪欲如同花朵,瞋心如同蜜蜂,愚癡如同米糠。貪心何以如同花朵呢?花兒開放時,千嬌百媚,但是,當它凋謝時,卻枯萎不振。人的貪欲亦然,要這樣要那樣,如同花朵開放般,即使你擁有了一切,甚至全世界都歸屬于你,你又能怎麼樣呢?“良田千頃,日食究竟幾何?”“大廈萬間,夜眠不過八尺。”貪得再多,又有什麼用處呢?瞋恚心如同蜜蜂一樣,害人又害己。蜜蜂咬人,咬過之後,自己也不能活。所謂“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又謂:“瞋恚之火能燒功德之林。”所以凡事常發脾氣,最後還是自己吃虧。發脾氣的瞋恨心,並不能解決問題,只有使問題越弄越糟。愚癡並不是沒有知識,有時候很聰明的人也是愚癡,所謂“聰明反被聰明誤”,知識生病了以後,就變成了“癡”。愚癡如同“糠”一樣,“糠”把白米遮蓋了;一個人如果愚癡,即障礙了真正的智能,智能不生,無明頻起,對于世間的真理則永遠不能了解。

  關于身心的修行,在增一阿含經中,曾將它分爲上中下叁品,最下者爲“身行道而心不隨”,表面上僞裝得很慈悲,嘴裏說得很動聽,態度也表現得很親切,一副德行高超、道貌岸然的模樣,其實,心裏卻不是那麼一回事,所謂“滿口的仁義道德,滿肚子的殺盜邪淫”,這是最下等的。其次,中等的修行“心行道而身不隨”,外表看起來並不起眼,但是,內心卻很慈悲,也真正很有道德。第叁種的修行是身心皆行道,內外一致,這是最上等的修行。

  一個人爲什麼要修行呢?主要的是要訓練自己意志堅定,如同製造瓷盤瓦壇,皆需經過火焙日曬,時間愈久,則愈堅固。爲什麼要鍛練身體呢?目的是要使自己身體健康,精力充沛。一個修行的人,應該以什麼爲力量呢?先看那小孩子,當他想要東西吃時,想要大人抱時,他就放聲大哭,這一哭,馬上母親就過來哄他、抱他、給他東西吃,因此,“啼哭”就是小孩子的力量。

  凡夫以瞋恨爲力,有人對不起他,或做事不如他的意,他就大發脾氣,罵人、吵架,甚至拿槍動…

《生活與修持(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生活與修持(中)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