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大师讲演集》-生活与修持(上)
时间:公元一九七八年十月十八日
地点:国父纪念馆
对象:法师、护法信徒(弟子慈怡记)
一.修行的种类 二.修行的次第
三.修行的利益 四.修行的方法
诸山长老、各位法师、各位护法信徒:
今天,是我们在国父纪念馆佛学讲座的第三天,第一天我们讲了“生活与信仰”,第二天我们讲了“生活与道德”,今天我要讲的是“生活与修持”。
佛教与一般哲学不同,佛教不只是讲知识、讲理论,佛教更注重虔敬的信仰,完美的道德,但是,佛教最主要的却是重视实践,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要讲的“修持”。
今日佛教最令人悲痛的事,并不是没有人信仰,也不是没有人研究,而是真正修持的人太少,真正有证悟的人太少。尽管有很多人将佛法的道理说得天花乱坠,但却没有人真正将佛法的理论付诸实行。例如佛教开示我们要慈悲,而我们却一点也没有慈悲;佛教教导我们要布施,而我们仍然自私,贪而不舍;如此,佛法说得再多、再好,于事又何补呢?
不错,佛教里的人士,经常也在喊着修持,但那只是口头上的、形式上的。因为我们总不能以为诵诵经、拜拜佛,或是持持午就是修持了。真正的修持我认为要从生活行为里表现出戒定慧,一切语默动静里没有贪瞋痴。
金刚经有一句经文说:“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又说:“所谓一切法,皆是佛法。”我觉得这两句话十分耐人寻味,可以说有很深的涵义。我就以这两句经文,来说明佛教对于修持的要旨是什么看法。先将此二句经文演绎开来说,即为:“是佛法的,有时候不是佛法;相反地,不是佛法的,有时候却是佛法。”譬如:念佛是佛法,拜佛是佛法,诵经、打坐、布施、持戒全都是佛法;但是,如果你在念佛、拜佛、诵经、打坐时,心里一直在打妄想,一直在起贪瞋痴,当你在行布施时,都抱着沽名钓誉的心理,这时,是佛法的,也不是佛法的。
记得从前我们在丛林里参学,当时我们所受的教育,可以说是打骂的教育,眼睛不可以乱看,嘴巴不可以乱说,否则随时都要挨打挨骂。例如在禅堂里参禅,无理三十棒,有理也是三十棒。在那种情形之下,打也好,骂也好,看起来都与佛法无关,甚至或许有人会认为太过份、太不近人情了。事实上,为了加速一个人的完成,为了求证佛法大意,有时候却不得不如此,因此,这个时候的打或骂,也都变成了佛法。所谓棒喝下的禅悟,就是此意。
在原始佛教佛陀住世的时候,佛陀的首座大弟子舍利弗、目犍连,有一天,他们两人来到菴摩罗园,很多年轻的比丘,看见长老的师兄回来,大家都很欢喜,赶快出来迎接,很多人一起讲话,讲了很久,佛陀看到了,大声喝道:
“舍利弗、目犍连!出去!你们不要再这样叽叽喳喳地吵个没完,好像渔夫撒网,被网上来的鱼,蹦蹦跳跳的,一刻也没有停止,你们这样像话吗?”
弥兰陀王曾为此事问那先比丘道:
“佛陀是没有修持吗?怎么也有那么大的瞋恨呢?”
那先比丘回答说:“好比一个人,走路的时候,被树根、树枝绊了一下,或者走路不小心,摔了一跤,这种情形,并不能责怪大地,大地并没有动摇,只是他自己不小心;佛陀亦如同大地一般,他并无好恶喜怒,法制如此,是舍利弗、目犍连本身的问题,佛陀并没有动摇他的喜怒。譬如我们看到父母打骂子女,或者看到部队长官训斥属下,有时候也很严厉,其实,那是慈悲,并不是瞋怒。”
今天在“生活与修持”的这个问题中,我将分为下列数点来说明。
一.修行的种类
修行的种类很多,让我仔细地把它分析解说,让大家先对修行的种类有所了解,然后再选择自己所最适当的方法。
(一)修身与修心
讲到修身,即包括修眼、修耳、修鼻、修舌、修身。在日本,日光东照神宫的门梁上,有三只雕刻的猴子,神态逼真,其中一只用手掩住眼睛,一只掩住耳朵,一只掩住嘴巴,这是什么意思呢?如同儒家所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在佛教里,也主张要修身,需先修口,不要随便恶口、妄言、绮语、两舌。
记得我年轻时,有一次,害了咳嗽,喉咙发不出声音,不能讲话,因为在佛教里久了,所以很多事情比较能够看得开、放得下,心里想:哑巴是世界上最不会造口业的人,做个哑巴也好。
又有一次,害了风湿症,约有一个月,躺在床上不能动,医生也说必须要将腿锯断,否则很危险。有人很替我挂念,可是我心里想:锯断也无所谓,省得在外面东奔西跑,可以安心在家里读读书、看看经、写写文章,也是一样啊!对于怎样修身?怎样修眼?怎样修耳……在佛法里都有很好的指导。
当我十五岁在戒场受戒时,记得老师特别训练我们,叫我们眼睛不准乱看,因为还只是个小孩,有时候听到外面有一点动静,就举眼要看,老师马上一个巴掌打下来,一边还骂道:“看什么呀!这里有那一样东西是你的?”马上我心里就想:“不错啊!这里并没有什么东西是我的啊!”有时候,嘴巴好讲话,有什么事情时,总是欢喜建议、饶舌,才一开口,又是一个巴掌打下来,“你讲什么?这里是什么地方,有你讲话的资格吗?”心里一想:“不错啊!这里是佛堂怎么能轮到我讲话呢?”因此,一再勉强自己,不要乱看,不要乱说。后来我干脆不讲话,实行“禁语”,我有大约一年不讲话的经验,这中间,我获益很大。现在回想起来,感到过去老师对我的严格打骂,真是恩惠如山之高,如海之深。
在深山的古寺里,有一个修行的老和尚,经常打坐入定,有一个魔鬼想来扰乱他,破坏他的道行,可是,却想不出用什么法子来破坏。
有一天,魔鬼想到了一个办法,他变成一个没有嘴巴的怪物出现在老和尚面前,想恐吓老和尚。老和尚一看,说道:
“哦!这是什么东西?怎么没有嘴巴呢?”
说着,更用慈和的口吻道:“其实,没有嘴巴也好,既没有嘴巴,就不会乱吃东西、乱说话了。”
魔鬼一看吓不倒老和尚,又变成一个没有眼睛的魔鬼站在老和尚面前,老和尚一看,说道:
“啊!怎么又没有眼睛呢?其实没有眼睛也不要紧,以后就不会乱看了。”
今日的社会,能不乱看最好,如果你走在路上,朝那不良少年随便乱看一眼,他就插你一刀。
魔鬼看那老和尚还不怕,于是,又变成一个没有手的怪物,老和尚看了,仍然平静地说:
“没有手也很好,没有手以后就不会去打牌、不会乱打人了。”
魔鬼这样那样的变来变去,老和尚都无动于衷,最后干脆变一个只有上半身、没有腿的魔鬼。老和尚看了,又说道:
“咦!怎么没有腿呢?没有腿也好,没有腿就不会乱跑,以后也不随便上酒家、跑舞厅了。”
一个人除了修身以外,还要修心,我们的心好像盗贼一般,难以捉摸,难以把握。人,把一个如同盗贼般的心养在家里,专门破坏好事,说起来,未免太危险了。王阳明先生曾说:“擒山中之贼易,捉心中之贼难。”
有时候,常听到有人埋怨,怪别人不肯听自己的话,其实,最不听话的,是我们自己。我们的心,翻来覆去,心猿意马,你能把自己的心好好的把握住吗?所以要修心,令心能听自己的指挥。我们的心,如同大元帅,统领了很多的魔军魔将,贪瞋痴慢疑的烦恼,都以心为首领。我们现在要修行,即要与做大元帅的心、统领烦恼魔军的心交战,这一仗,是很不容易打的,所以各位修行的人,自己要做一个征服魔军的统领,要有坚强的盔甲,以信仰、道德、慈悲、戒律护身,才能胜过心里的贪瞋烦恼等魔军魔将。
一个人身体上有老病死诸苦,心理上有贪瞋痴等烦恼。身体上的老病死易于知晓,而心理上的贪瞋痴,则不易对治。举个例子说明:贪欲如同花朵,瞋心如同蜜蜂,愚痴如同米糠。贪心何以如同花朵呢?花儿开放时,千娇百媚,但是,当它凋谢时,却枯萎不振。人的贪欲亦然,要这样要那样,如同花朵开放般,即使你拥有了一切,甚至全世界都归属于你,你又能怎么样呢?“良田千顷,日食究竟几何?”“大厦万间,夜眠不过八尺。”贪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处呢?瞋恚心如同蜜蜂一样,害人又害己。蜜蜂咬人,咬过之后,自己也不能活。所谓“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又谓:“瞋恚之火能烧功德之林。”所以凡事常发脾气,最后还是自己吃亏。发脾气的瞋恨心,并不能解决问题,只有使问题越弄越糟。愚痴并不是没有知识,有时候很聪明的人也是愚痴,所谓“聪明反被聪明误”,知识生病了以后,就变成了“痴”。愚痴如同“糠”一样,“糠”把白米遮盖了;一个人如果愚痴,即障碍了真正的智能,智能不生,无明频起,对于世间的真理则永远不能了解。
关于身心的修行,在增一阿含经中,曾将它分为上中下三品,最下者为“身行道而心不随”,表面上伪装得很慈悲,嘴里说得很动听,态度也表现得很亲切,一副德行高超、道貌岸然的模样,其实,心里却不是那么一回事,所谓“满口的仁义道德,满肚子的杀盗邪淫”,这是最下等的。其次,中等的修行“心行道而身不随”,外表看起来并不起眼,但是,内心却很慈悲,也真正很有道德。第三种的修行是身心皆行道,内外一致,这是最上等的修行。
一个人为什么要修行呢?主要的是要训练自己意志坚定,如同制造瓷盘瓦坛,皆需经过火焙日晒,时间愈久,则愈坚固。为什么要锻练身体呢?目的是要使自己身体健康,精力充沛。一个修行的人,应该以什么为力量呢?先看那小孩子,当他想要东西吃时,想要大人抱时,他就放声大哭,这一哭,马上母亲就过来哄他、抱他、给他东西吃,因此,“啼哭”就是小孩子的力量。
凡夫以瞋恨为力,有人对不起他,或做事不如他的意,他就大发脾气,骂人、吵架,甚至拿枪动…
《生活与修持(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