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刀,你也奈何不了,這就是凡夫以瞋恨爲力。
修行人以慈悲爲力,以忍耐爲力。各位如果想考驗自己到底有多少力量,就先問你自己,你的慈悲能到什麼程度,你的忍耐能到什麼程度。
菩薩以精進爲力,以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的精進作爲他的力量。
由此可以知道,身心都要修行,若唯修身,而不修心,則不能出叁界;若專修心,而不修身,雖有出離叁界之可能,但卻難以證得最高品位,大家都知道,無量億佛中,沒有病弱的佛陀。因此大家應以難行能行、難忍能忍做爲自己的力量,身心兼重;因爲若身心皆無佛法,不惟自身毫無成就,亦爲今日佛教最可悲痛之事。
(二)出家與在家
修行的種類第二點,我要講出家與在家修行上的不同。有關出家人的修行,先說行小乘道的出家人,首先他要有出世的思想,他要過離欲的生活,穿破爛的衣服甘于淡薄的飲食,住在山林水邊,獨自的修苦行,這就是小乘的修行方法。
如果是大乘道的比丘,推動人間佛教,有時候其生活看起來和社會大衆一樣,吃飯、穿衣,寺廟修飾得富麗堂皇,佛像裝置得莊嚴肅穆,環境到處整理得清潔舒適;其實,大乘佛教的比丘,一樣要有出世的思想,只是還必須要有入世的精神。
至于在家的大衆,應該怎麼樣修行呢?首先要受持叁皈、五戒、八關齋戒,或者菩薩戒,然後進一步有關大乘的宗派,譬如參禅、念佛、密宗等都可以修行。
目前在佛教界有一個不好的現象,就是出家人在弘法布教時,往往以自己的尺度、自己的修行方法去要求在家的信徒,開口閉口就叫人要吃素、要出家、要修道。再不然就告訴人不可以貪財,因爲黃金是毒蛇;不要兒女,因爲兒女是冤家對頭。試想這樣的弘揚佛教,如何能將佛教推廣呢?大家心裏或許會想:我們家庭夫妻很恩愛,兒女很孝順,爲了信仰佛教,要我把他們都看成是冤家對頭、是討債鬼;爲了生活,我們需要錢,你卻說黃金是毒蛇,那麼可怕,這樣的話,佛教是推廣不了的。所以,現在我要告訴各位:小乘苦行的出家人的思想,並不適宜于在家大衆的佛教,在家人的生活、人間的佛教應該要知道:兒女不是討債鬼,夫妻也不是冤家聚頭;黃金不是毒蛇,富貴也不是什麼不好的東西。
或許有人又會想:若說不要穿好衣服,可是佛祖爲什麼卻要裝金,裝得金光閃爍的?若說眷屬兒女都是冤家,爲什麼佛祖要度那麼多徒衆呢?若說吃飯要吃苦的、或不好的東西,爲什麼經上說極樂世界的大衆要以禅悅爲食,比普通飲食更好呢?若說我裝地毯太浪費,到處整理得平坦、潔淨是不必要的,爲什麼極樂世界要用黃金鋪地、要建七寶樓閣呢?假如說這個世間一定要用苦行僧的生活來要求大衆,那麼,首先,大同公司的老板林挺生先生就不能信仰佛教,而要把公司關門了,因爲冰箱冷氣沒有人買;吳耀庭先生也不能信仰佛教了,因爲他的大統百貨公司、首飾店也全部要關門了。
現在我要告訴各位:所謂在家人信仰的人間佛教,是一個幸福的佛教,是一個快樂的佛教,現世種種的福祿,只要取之有道,並沒有什麼罪惡,這是我們要認清楚的。
有一位信徒問我,他說:“假如這個社會,人人都出家了,豈不是世界要滅種了嗎?”
我說:“你放心,在這裏出家人看起來很多,但是整個比起來,卻不到百分之一,你盡管放心。”
他又說:“萬一,萬一都出家了,怎麼辦?”
我說:“你不要挂念,我問你,萬一這個世間都是男人,或者萬一這個世界都是女人,那又怎麼辦?其實,假如萬一真的世間上的人都出家了,大家全部都斷了煩惱,了脫生死成了佛祖,又有什麼關系?”
(叁)樂行與苦行
在修行的種類中,第叁種我要講“樂行與苦行”。苦行固然可以修行,樂行也一樣可以修行。所謂修苦行的人,都是禁慾主義者,他們以苦爲樂。苦行的種類很多,有的人只吃水果,不吃飯,大家贊美他不了起,不食人間煙火;有的人只喝水,不吃食物。剛才我碰到一位大家都叫他“吃水姑”的;還有的人,以不穿衣服爲修行、以烤火爲修行、以臥冰爲修行、以日曬爲修行,甚至于有的以睡以荊棘上爲修行。其實,佛法並不重視不合理的苦行,如果說吃水果就是修行,那山裏的猿猴也都是大修行者了;吃水就是修行的話,那河裏的魚兒也就是大修行者了;不穿衣服就算修行,飛禽走獸不穿衣服,他們也是大修行者了;如此一來,所有水陸空動物都是大修行者了。
佛陀不贊成苦行的修行,當然,在功名利祿的世間,佛陀也害怕會迷失自己。修樂行的人,他的生活熱烘烘的;可是,修苦行的人,生活冷冰冰的。熱烘烘、冷冰冰都不好,都不合乎佛教的中道生活。所謂中道生活,要在不苦不樂之間,因爲苦樂都足以束縛我們的身心,唯有不苦不樂的中道才是解脫之道。
(四)鈍修與利修
鈍根者,根基較差,必須循序修持;利根者則智能較高,能夠頓悟。有些人自歎根基淺薄,認爲沒有希望成就,看到別人聰明智能,真是又羨又妒。其實,根基如何,都是過去世修行累積而來,根本不必羨慕,也用不著嫉妒,只要腳踏實地去修持,開悟正道終有成就的一天,龜兔賽跑正是一個最好的譬喻。
佛陀的弟子中,聲聞乘人被認爲是佛教中的鈍根者,佛陀在法華會上說法華經時,會中尚有五千弟子,不能了解佛陀的說法而退席。但是,經典中記載:一個聲聞乘人,從發心到證悟,快則只需四生即能成功,慢則要費六十劫。
緣覺乘者算是中等根機,他的修行,快則四生,慢則要經過一百劫。
至于上等根機的菩薩乘,成佛要經過叁大阿僧只劫的修持,所謂“叁只修福慧,百劫修相好”,正是菩薩道令人歌頌贊美的地方。
(五)外修與內修
關于修行的種類,最後我們再談談外修與內修,所謂外修就是形式的,所謂內修就是精神的。有一種人是只重形式沒有精神;有一種人是只重精神不拘于形式。
只有外修形式的人,著重在每日拜佛多少、念佛多少,內心淨化了沒有他可不管。很多拜佛念佛幾十年的人,心裏的貪瞋煩惱、自私怨毒卻比別人更多,所以真正的修行要能內外一如,形式精神同等重要。
《生活與修持(上)》全文閱讀結束。